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引經據典,不用大腦,胡說八道的學術著作

以下這篇是在講一些文史論著的問題,不是在講科學上的研究,也沒有在故意講誰,請勿對號入座以免內傷。


這幾年在學術圈,有時候都會被抓去 當審查委員,因為很多政府案子在審查時都要有學界代表,但常常我去了才發現不是所有委員都進入狀況,常聽到一種說法是:「這個XXX議題我不是很熟 啦.....」「這個XXX地方我還沒去過,不過.....」。我常常心裡的OS是,阿你都不熟是來審什麼,是來背書嗎?我後來發現,確實很多都是來幫甲 方的。因為如果太熟悉審查的議題,會K死乙方,這樣就壞了甲方跟乙方談好的好事。

同樣的道理,碩博士論文口試也是,找個很懂的人來是自找麻煩,最好找搞不清楚狀況的來才能安全過關。所以,很少政府單位敢找我來審,除非真的很重視品質。

至 於碩博士論文就是我的痛了,本山人進入學術圈也好多年了,至今除了我自己的學生以外,自己系上只有一個碩士生找過我碩論口試。曾有外校朋友來我們系上口試,來 跟我串門子,說「那個XXX學生做的XXX題目,怎麼沒找你當口試委員啊,這個你最熟啊」。我說,因為我最熟,所以才不找我嘛。所以很弔詭吧,系上做氣象 氣候研究的不找我,做鐵道研究的不找我,做地景做文化資產的都不敢找我......。真是做人失敗。不過還好是外系外校還是有人找過我審,我真心佩服這些 同學在學術上的認真。

為何說了這麼多,是因為最近研究上又在看一下前人著作,想起我過世阿伯洪祖仁跟我說過的。他講某個日本的鐵道研究者 很有名,寫的文章也很多,但是「他的東西錯誤很多,要很小心引用」。這讓我想起這幾年接觸很多文史調查案,研討會評論,或者碩博士論文的審查,都有這樣一 個問題:「引經據典,不用大腦,胡說八道」。學術圈的文史研究,很多人學到的是皮毛,就是學會引經據典的樣貌,通篇洋洋灑灑一堆註釋與參考文獻,但組合起 來時不用大腦,導致整篇胡說八道。這種著作很麻煩,對於看不懂的人,對於這領域不熟的,就會被排場嚇到,乖乖引用。這個引了,那個引了,最後就變成事實, 但其實「錯誤很多」。

我從以前寫東西就很機車龜毛(早年小時候寫的書例外,那時候會亂寫。反正已經絕版大家就請不要追究),至少下筆時會 很謹慎。我對於那種很「絕對」的論述用語非常謹慎,偏偏很多學生或執筆者很愛用這個來堆疊論述的不足。例如寫啥彰化扇形車庫是全世界僅存的二個扇形車庫 啦,阿里山是世界僅存三條高山鐵路啦,五大XX,七大OO,動不動就是最後的,唯一的,僅剩的,幾個大啦.....。這些用語的背後,往往代表執筆者面對 論著的心態與姿態。

一個人下筆時的謹慎程度,是一種「個性問題」。所以有的人著作一大堆,但出錯機率非常高,雖然有名,但慢慢的會在看得 懂的人圈子裡流傳出「那個XXX寫的東西錯誤的機會很大,要小心.....」。所以,除非你完全不care你自己寫的東西正不正確,要的只是學位,不然真 的要小心求證,用用大腦,不要跟我說,我是引XXX的論文,他這麼寫的啊~~~~「你怎麼知道他不是引經據典,不用大腦的胡說八道?」

0 意見: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