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8日 星期六

台南市區的疎開空地調查

趁著去台南開會的空檔,實地踏查了台南的疎開空地。主因也是之前看到西港糖鐵保存的汪生貼的一段日記有了明確日期記載,所以才又起了調查的念頭。這個吳新榮日記是這樣寫的:「1944.12.31今晨早餐後,看了報紙報導長谷川總督已更迭,而任命安藤軍司令官。讓人深感臺灣的一切完全投入戰爭的態勢。如此一來,自己個人的問題已不重要,但願全力以赴更大的問題。...到街上散散步。...之後到水仙宮憑弔一番,這裡因防空空地設定而正在拆毀中。...去看新修護的赤崁樓,深覺戰爭是破壞與建設的連續。把有名的古蹟水仙宮拆毀,而修繕赤崁樓,真是歷史性的複雜交叉吧!然而將赤崁樓修得那麼完善,以愛臺灣史的個人而言,足堪欣慰。歸途看到許多被拆掉的防空空地,也可告慰我這個熱愛臺南的老婆心。…

這段記錄明顯記載水仙宮被拆的部分與時間,以及赤崁樓附近的防空空地劃設。其實,依照航照判斷,台南在二戰時有執行的防空空地拆除,大概有三處,一處是戰後變成中央市場的地方,一處是赤崁樓前面的廣場公園,一處就是水仙宮及其附近,現在稱為永樂市場之處。

根據記載,二戰時為了防空空地的闢設,水仙宮的二進跟三進都被拆,只剩一進是原來的。依照目前僅存小小的水仙宮建物,確實只有一進不是在防空空地範圍內。
http://maps.google.com/maps?q=22.996557,120.1981315
水仙宮這附近一整片被劃進防空空地,是因為在都市計劃下這邊本來是要闢設的寬廣公園道,大概認為遲早要拆所以先拆了。
被拆掉的水仙宮二進三進,在後來變成國民黨民眾服務社那一排的後面,沒有還回去給水仙宮,那邊有個巷子可以繞進去。
至於更北一整片則變成現在的永樂市場。
赤崁樓雖然修復並留下來,但前面的廣場則被闢建為另一處的防空空地。
http://maps.google.com/maps?q=22.996902252528887,120.20254892843622
而另一處防空空地則是在戰後變成中央市場的這一塊。這塊地上的市場攤商後來被趕走,然後不知道怎樣的產權移轉就變成現在這個大樓了。
http://maps.google.com/maps?q=22.9950828,120.2035632
旁變的巷子應該就是防空空地最後的範圍。
以上,是台南市內防空空地的簡易調查。若大家對於防空空地或疎開空地不熟的話,可以參考以下的說明:

在1944年10月上旬的「臺灣沖航空戰」,是很多台灣民眾開始躲空襲的記憶。美軍為了徹底摧毀日本海陸軍在臺灣島內的航空軍力, 乃開始一連串猛烈地空襲轟炸臺灣各地飛行場與大型航空基地。這個大規模的轟炸攻擊,雖然主要是以軍事設施為主,但卻促成了臺北市第一次防空空地與防空空地帶指定 (1944年11月),以及台南高雄等城市的指定。

這些在1944-1945年間才緊急開闢的城市內疎開地帶,主要是為了區隔開大範圍的建築,避免一旦遭受轟炸後會整片延燒造成重大傷亡而拆屋劃設。這些非在承平時期都市規劃 中出現的疎開地或空地帶以臺北為例,可發現其劃設的位置與相關都市發展之關連,可分為:(1)以既有道路拓寬開闢、(2) 以計劃道路為基線所開設、(3) 未在承平時期都市計劃中出現,但考量到日式木造住宅密度過大而強迫緊急劃設。這些疎開在戰後初期多因市府未立即闢建為道路,乃被民眾侵佔搭蓋違章建築,而又在戰後歷經了違章的時代。有名的龍泉街小吃、圓環附近攤商,均是疎開地帶在戰後初期所形成的特殊臺北城市風情。而像是南北縱貫的金山南路,或者留有狹長師大公園的師大路,亦都是疎開地帶所遺留下的城市遺跡。

我之前有一篇學術論文,專門講這段台北被遺忘的城市歷史。

洪致文 2014: 二戰末期台北市的防空空地與空地帶及其戰後之變遷, 地理學報, 73, 53-77. doi:10.6161/jgs.2014.73.03. 全文下載在此


這 篇文章裡指出,臺北市內在1944~45年間所緊急開闢,為了防空而在都市中所劃設的疎開空地帶,對臺北城市發展有著至今依然可見的影響。本文以臺灣總督 府官報在1944年11月及1945年4月,兩次詳細的防空空地、防空空地帶指定,配合戰後處理這些被緊急徵用之都市用地情形,歸納出第一次指定 (1944年11月) 的六處防空空地與六處防空空地帶,以及第二次指定 (1945年4月) 的二十處防空空地帶位置。依照戰後的統計,第一次指定共拆除房屋351間,拆除房屋基地面積39,285平方米,第二次的指定則規模更大,拆除房屋 2,748間,總房屋基地面積669,007平方米。合計兩次的指定,共在臺北劃設了708,292平方米的防空用空地與空地帶,其中46.3%屬於日產 (日本人之財產),40.2%屬於私產 (臺人之財產),其他則為國庫或市有地。戰後初期,臺北市府認為此空地係為防空而拆除,原則上應該予以保留,並供作道路或公園綠地之設施,故後來有約原指 定面積之40.9%獲得保存。這些空地的存在,不管是轉化為道路,或者變成公園,均是今日臺北市的都市發展中,受到戰爭防空思維所影響下的城市烙印。



2018年4月26日 星期四

鐵道魂的交流,一場難忘的相遇

在臺灣,你常常碰到的文資委員是現勘前不做功課,等著提報人(文恐)把資料找給你。然後到了現場,用「專業」判斷,結果還看不懂,一整個氣死人的狀況。糖鐵我碰了二十幾年,還真的很不熟。但是,好歹我也知道布袋線是臺灣第一條糖鐵客運線,對於台南為了做自行車道把新岸三線的鐵道跟月台毀去,看了真的是頭很痛。為了去會勘,找了好多資料,昨晚還弄到半夜一點多,就只是不希望臺灣珍貴的文化資產被犧牲。但往往努力寫了一堆的文資價值,卻不敵一個看不懂的文資委員一句「這不具文資價值」的評斷。

今晚在找當年我去新營跟岸內拍的老照片時,這張我都忘記了的合照突然浮現。鐵道迷應該都認識,這兩位已經做仙的前輩吧,一個是阿里山永遠的老站長張新裕,一位是新營糖廠的洪清祥洪頭。沒有他們,年輕時的我如何深入這些鐵道的世界呢?看著照片眼眶泛紅,找不下其他的照片了。想想,這張也就夠了。

對於今天很夯的產業文化資產,其實有很多完全不懂學術名詞,那些什麼文化資產文化路徑文化景觀,脈絡性系統性這些那些有的沒的的人,卻是真真實實用他們的生命與熱情,在愛一條鐵路。

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語言,所以那是一種夢想的交流,熱血的相遇。

那天帶張站長去找洪頭, 他們倆第一次見面,但有著相同對鐵道的熱情。我寫過介紹他們的文章,但遠早於我知道什麼是學術界所謂「口述歷史」的時代。那些寫著他們的故事,不是什麼計畫案的口述訪談,而是我們一次又一次的相遇,一次又一次對於鐵道的交流記錄而已。當然,訴諸文字之外的回憶,還有更多更多。

所以回來看今天臺灣的產業文資保存,官方懂得要做口述訪談,學界也有口訪的技術,但那些發問的人問得出真切的問題嗎?有對於這個產業文資真正的熱愛,那個交會的當下,有靈魂的交流,夢想的熱情?有真的很急切想要留下這些什麼給後代的使命嗎?

如同好友,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理事長洪文玲教授所說:「不要讓台灣眾多研究產業文化資產,傾心產業文化資產的各方人才『心疼流淚,無法參與』,真是好難受啊!!!」

2018年4月13日 星期五

遇見萬芳2018的[時間仍然繼續在走]

今天為了舊山線的保存為國為民在外跑了一整天,為了講解文資的價值,一起努力的朋友要接受媒體訪問。他很緊張地問我受訪會不會緊張,要怎麼準備......。其實,我當下的記憶,卻飛到了那個我人生裡第一次受訪的場景。人啊,對於第一次的經驗總是難忘,而那個記憶就這樣一直隨著時間烙印在生命裡。對我來說,第一次接受訪問,就是在警廣錄音間裡被影評人景翔訪問,然後訪問我那天,放的那首歌,就是一個叫做「林萬芳」的「時間仍然繼續再走」。

說來好笑,當年在錄音室裡的我,根本不知道「林萬芳」是誰。既使到今天,對於很多喜歡萬芳K歌的朋友,可能都不知道在她大紅之前,曾經用林萬芳這個「俗名」出過這麼一張專輯(是名字很俗,並非「出家」前的「俗名」之意)。錄音的那天,因為是預錄,我記得講完一段話後,景翔要助理播出這首歌,但好像出了一點包,所以又重新再播再錄一次,反正,時間依然繼續在走啊。

我現在回想在1990年代初期那個時候,我怎麼會上廣播呢?其實,那是我開始在中國時報寶島版寫「臺灣火車的故事」專欄時,時報集團也剛好跟廣電基金要一起搞一套鐵道傳奇的節目。那個節目的監製記得就是後來出了許多飛機書籍的傅鏡平大哥。然後,當年景翔是任職於時報,所以陰錯陽差就要找我去上廣播聊聊火車。

在那個年代,是沒有用網路聽廣播的,所以後來的播出,我守在收音機前,用卡帶錄了那個訪問,以及林萬芳的「時間仍然繼續在走」 。而後來的故事可能大家都知道了,廣電基金節目拍了,我的第一本書「臺灣鐵道傳奇」也出了,還拿了個金鼎獎,而很俗的林萬芳也變成萬芳而大紅。

時間仍然繼續在走,不是萬芳很紅的歌,卻因為我第一次上廣播主持人放的第一首歌,而讓我印象深刻。萬芳在演唱會裡其實不常唱這首歌,但是在2007年萬芳跟趙詠華的演唱會裡,萬芳部分的最後一首歌,我好訝異她回到了林萬芳的時代,唱著那首「時間仍然繼續在走」。

大家可能不知道,這張以林萬芳為名所發行的專輯,曾經斷貨好一陣子。我找了好多年,終於在2009.11.下午到唱片行走走時,在萬芳的CD堆中,那最邊邊,一個墨綠色的側標吸引了我。那居然是已經絕版消失多年的林萬芳第一張專輯「時間仍然繼續在走」復刻出版!
這簡直是不可思議之事。因為根據從滾石那邊知道的訊息,萬芳還叫做林萬芳時代的這張專輯,在納莉風災時幾乎全部都泡水「害撂撂」,從此市面上這張專輯就不見了。我曾為了找這張CD,還搜尋到美國的滾石網站,不過那實在是太麻煩,後來也就放棄了。當時看到這張專輯重見天日有點意外,回家看裡面的CD內圈,很明顯是重新壓的。不過滾石大概沒找到原本的版,因此封面是直接拿當年的重掃再印,整個畫質就很差。而且,這個復刻出版悄悄上架,側面也無封套加上導聆介紹,與滾石其他的復刻系列相比要陽春許多。

這首不常在演唱會裡被唱的歌,很意外地成為萬芳第一次在小巨蛋辦演唱會的主題,而且還重新錄了2018年版的「時間仍然繼續在走」。演唱會就是明天了,林萬芳要回來囉~

2018年4月6日 星期五

搭乘半世紀前消失的宇佐參宮鐵道來去解憂雜貨店

因為日本電影解憂雜貨店(ナミヤ雑貨店の奇蹟)的拍攝,九州的豐後高田拍攝地成為不少民眾「聖地巡禮」的造訪地。雖然片中拍攝的「解憂雜貨店」拍完後就拆了,但一個假的冒牌的還在,原本的招牌也保留著,片中一些拍攝場景也仍可以去巡禮一下,因此總還是吸引不少民眾前往體會這個有著濃濃昭和味道的小城市。

基本上,解憂雜貨店拍攝的位置現在是空地。哭哭
不過片中一直出現的廣場還是一樣的場景。
冒牌的解憂雜貨店旁邊也一樣放了牛奶盒。
整個豐後高田因為昭和風而吸引不少電影來拍攝。
 商店街也有很多懷舊商店。
 居然還有這個東西!東亞國內航空耶~
整個豐後高田就是在販賣昭和懷舊風啊!老教室,老三輪車.......
 看到空地的這三個管子我笑了!這不是小叮噹裡面那個場景嗎?
這年頭要去豐後高田,若要搭火車就只能搭日豐本線到宇佐之後,再轉搭公車前往。不過,鐵道迷如果搭公車去到豐後高田,一看那個巴士總站大概會鐵道魂就突然跑出來了。因為,這個豐後高田的巴士站格局,明顯就是一個終端式火車站的樣貌啊!
其實我的好奇跟敏銳一點也沒錯。豐後高田的這個巴士站,正是將近半世紀前停駛的鐵路站房改的。所以那個格局,月台的距離,完全就是鐵道終點站的規格。
這條1916年全線開通的宇佐參宮鐵道,軌距1,067mm,全長豊後高田 - 宇佐八幡間共8.8km,廢止前的車站有豊後高田駅 - 封戸駅 - 宇佐駅 - 橋津駅 - 宇佐高校前駅 - 宇佐八幡駅。簡單說,路線在宇佐與國鐵日豐本線銜接。因此,從宇佐,一邊可以往豊後高田,另一邊可以去宇佐八幡拜拜,所以才叫宇佐參宮鐵道。該鐵道於1945年被統合進大分交通,而成為大分交通宇佐参宮線,最後因為巴士競爭關係,而於1965年(昭和40年)3月廢止。
因為豊後高田駅那個站房1954年才蓋,所以鐵路廢止後修築留用。依照我從老照片中的比對,站房的玄關仍然健在,因為有神奇的天花還留著。
至於候車室也健在,主要是二樓跟比較高聳的部分拆除了。
車站內的股道當然已經不在,但是那個月台基座與格局基本上都仍是鐵道車站的樣貌啊
車站內的廁所超級古老狀,非常有意思。而且還是男女共用的無性別廁所呢。我一進去時,一個老嫗剛好走出來......大驚~
豊後高田駅的駅前通正對的就是這個車站站房玄關,果然是火車站格局啊!
下圖就是當年玄關的內部。
 除此之外,原本的宇佐參宮鐵道在宇佐站內的側線都拆除了,不過仍可見一些空間上的特色。該線以前是以立體交叉跨過國鐵線,非常有趣。
 目前從宇佐,也一樣有巴士去宇佐八幡,可以參拜日本八幡神社的總本山「宇佐神宮」。
 宇佐神宮外面的道路旁就是以前宇佐參宮鐵道的廢線跡,停車場則是站場。
宇佐神宮這邊還保存一輛26號蒸汽火車,是宇佐參宮鐵道改為大分交通宇佐参宮線後於1949年從國鐵讓渡來的。該車屬鐵道省的10型,最初由九州鐵道所購入,德國Lokomotivfabrik Krauss & Comp.於1891年所製造,現在被指定為「準鐵道記念物」。
總而言之呢,宇佐參宮鐵道改成的大分交通宇佐参宮線已經消失超過半世紀,但透過最近很紅的解憂雜貨店吸引,還是讓人意外地探訪了消失鐵道的風情,算是一點有趣的歷史遺跡巡禮了呢。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