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帝都大學風的建築

這些學校建築,是不是都長得很像啊?我故意給它混著放,是否外觀都很一致的帝都大學風呢?





今天因為某些原因,看了好幾組同學的報告,幾個心得意見給大家:
1. 報告時投影片拜託不要用飛入的,特別是那種飛進來還要點點點,點三次才入定位的,我真的看得快撲吃了。

2. 報告的時間就是很短,所以就不要放個好幾十張投影片,然後每一張都用閃的,閃過的時間短於一秒。真不知道這樣你放這麼多張有什麼意義呢?

3. 報告的時候好像在演話劇,左邊站一人右邊站一人,左一句右一句好像是左右聲道,這樣老師看得很眼花撩亂。

4. 已經說過N遍,有些顏色不能用在投影片上,例如白底時的黃色字或線條。你在螢幕上可以看得出,但投影放出來就是沒顏色沒顏色沒顏色。你要老師用想像的嗎?

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保存渡邊節設計之臺北站前大阪商船台北出張所!

自從上週披露了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的身世之後,也確知了拆除工程已經發包,如果要搶救,可能就要立刻進入文資審議,獲得「暫訂古蹟」身份才能暫時保下。這棟建築目前外觀被拉皮得很醜,但真的很希望能夠透過「台灣建築會誌」內詳細的圖面與記錄,好好修回並保存與再利用。誠如文資專家凌宗魁所言:「自從超厲害的林小昇兄披露臺北車站前公路總局身世,原來是大阪商船臺北出張所至今也已過了四年。小昇兄的部落格還被公部門選為「文化部藝文部落格」,不曉得有多少官員曾認真瀏覽過裡面那些一息尚存的老房子?或是說當它們一棟棟面臨消逝危機時可以告訴自己至少曾有人認真的為它們留下記錄就已足夠?若是讓日本人知道臺北車站前竟然還留有渡邊節的作品說不定會跨海搶救發起保存運動吧!

凌兄還特別提到了渡邊節這位設計這棟建築之建築師。渡邊節(1884-1967) ,東京大學建築學科出身,進入鐵道院任職後,有名的京都車站(已經燒毀)正是他的作品。我們可以來看看渡邊節在日本的作品被怎樣保存(以下三張照片由印海寺提供)。

這棟「大阪ビルヂング」 建物完成於1925年,位於大阪,2009年時以外牆保存的方式改成大樓。但請注意,日本的保存不是台灣歷史建築那種「意像」的亂搞,而是真的外牆復原保存再建造。請看一下這個外觀的介紹案例

另外,這棟完成於1931年的綿業會館,已經被列為日本的國家重要文化財,位於大阪。
此外,大阪的鹿兒島銀行大阪支店建築,也是渡邊節的作品,完成於戰後1952年。
目前,現存於台北火車站前的公路總局建築,是渡邊節1937年的作品,希望這棟建築能夠真的保存並重修,因為如凌兄所言:這棟建築「除了建築師本身的重要性以外,它幾乎也是忠孝西路除了郵局外僅存的日本時代建築,更是臺北見證戰爭時期少數的帝冠式作品。」

以下,是先前背景介紹的再貼一次補充。

在台北,我們已經失去太多太多城市記憶了。看著其他有遠見的城市,極力地保存自己的城市風貌與風采,你更會感嘆臺北除 了開發,到處弄六本木,到處搞偽文青愛的後現代迪士尼式假懷舊空間,我們到底還有什麼?是否,這就是臺北人的品味?今天(2013.9.17.),我們去看了一棟蓋於1937年的老房子「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 (如今的交通部公路總局)。它的外觀,已經毫無疑問地被拉皮貼上磁磚,完全看不出它曾有的風采與風貌。但,這或許是個轉機。臺北,需要一個好的例子,需要一個正面的例子,讓市民開始思考如何去找回城市該有的歷史記憶。

這棟建築,位於台北車站前忠孝西路上,一定很多人在這附近等過車,一定很多人走過它的騎樓,然而,從一張GOOGLE LIFE的老照片,你才會驚訝到,原來忠孝西路老三線道路上,曾有一棟如此漂亮的建物,而且是目前台北車站一出來舉目可見僅存的唯一一棟,雖然他的外觀已 經被拉皮毀容,但我們天真的想像,是否能把它的風貌找回來,修回去那個漂亮的外貌,讓只有雙子星與比薩屋外觀的台北車站區,出現一個值得你我期待的城市亮點?

 放大一下就可以看到這棟建築的樣貌。
 正面
這棟建築,林小昇已經做了很詳細的調查與記錄,所以以下先引林小昇的調查作為背景介紹:「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位於台北市表町2丁目16番地,以現在的地址來說,是台北市忠孝西路一段70號。大阪商船台北出張所是由當時著名的渡邊節建築 事務所承攬設計及監造,於193681日開工,19371031日竣工,是一棟鋼筋混凝土造的3層樓建築,屋身屬簡捷的現代式樣,卻有著日本傳統 式的屋簷和塔屋屋頂。渡 邊節生於1884年,自東京帝大建築科畢業後,曾到韓國度支部建築所擔任技師,參與釜山稅關廳舍設計,28歲時回到日本,任職於鐵道院西部鐵道管理局,負 責京都驛的新建工程。1916年渡邊節辭去公職,在大阪自行開設建築事務所,知名的設計作品有日本勸業銀行本店、日本興業銀行本店、綿業會館、神戶證券交 易所、大阪商船神戶支店、大阪ビルヂング本店等。
 「大 阪商船株式會社成立於1884年,是日本知名的大型商船公司,1896年即受命行駛基隆經沖繩到神戶的航線,由台灣總督府補助,亦有自由航線,在當時定期 行駛於台日兩地的客貨運航線有基隆神戶線、高雄橫濱線和基隆那霸線。電影海角七號中,1945年負責將日本人引揚輸送任務的高砂丸,就是大阪商船株式會社 的船,高砂丸於1937年首航行駛基隆到神戶的航路,是當時最新、最大也最快的客輪。二 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6年台灣省政府接收各船公司的產業,成立省營的台灣航業公司,股東有招商局、台灣省政府和台灣銀行,公司就設在原大阪商船台北出 張所,並改名為台航大樓。台灣航業公司由於經營不善,為籌措資金只好便賣房產,1958年該公司用台航大樓與台灣省公路局交換較小的辦公室,條件是公路局 需再補貼800萬元給台灣航業公司。公路局進駐後再改名為公路大樓,1樓是監理處、文書、總務部門辦公室及圖書室、會議室,2樓作為橫貫公路工程處和養路 處辦公室,3樓則是業務處、秘書室和局長辦公室等。1968 年公路局在東側興建9層樓的新大樓,順便將原本的舊大樓增建為4樓,經過外牆拉皮並貼上黃褐色的磁磚,就成了現在這幅模樣。於公路局的東側,原有一地下道 與大樓共構,可通往台北車站方向,直到1992815日配合台北捷運南港線施工而封閉停止使用,現在還可以看出原地下道出口處的牆面磁磚顏色不同。台灣省公路局配合廢省於199971日改隸屬交通部,再於2002130日更名為交通部公路總局,目前該局另已於東園街興建新大樓
基本上,目前公路總局建物群中左邊的九層大樓產權屬私有地,因此在公路總局搬遷後應該就回歸私有,但另外的四層樓則屬公有地,非常有機會可以重新修復回當年的樣貌,再造臺北城市的一 個古蹟保存新案例。
 
這棟建築在歷史價值上,雖然目前外觀已經被拉皮毀壞,原有交角處的塔樓也拆除,但依照現場會勘的結果,因為原始樑柱結構均在,在四樓拆除後整體重建回並無 問題,且因臺灣建築會誌內留有該建築的設計圖,所以復原上也有資料可以參考。對於這棟建築的歷史意義,依照今日討論的結果,有如下幾點:

1. 這棟建築原本的樣貌,是1937年完成的興亞式建築,風格與目前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類似。它屹立於台北車站的正對面,是原本三線道路(忠孝西路)車站前重要的城市意像。
2. 此建築是日本統治末期進入戰爭狀態前,物資開始受到管制前的RC造建築。在建築資材受到管制的年代,此建物的存在彌足珍貴。以今日會勘結果顯示,該大樓的樑柱以超高標準的防震建造,堅固異常。

3. 樓梯間塔屋的原始設計,一方面形成街道轉角的地標,也使得樓梯間能成為明亮的光井。目前雖然塔屋已拆,但室內樓梯仍維持完好,地下室甚至仍有完工時的面磚留存。

4. 本建築原屬大阪商船會社所有,戰後也曾為台航的辦公廳舍,屬重要的船舶交通建築。而後,此建築長期由公路局使用,可說有其交通意義。如能將此建物重修保 存,不止可在一樓作為臺北城市觀光櫥窗,亦可於中庭展示退役公路局巴士,二三樓則可展示臺灣的公路發展文物與歷史,增加臺北城市歷史風貌。

5. 本建物目前雖然被拉皮而毀容,未來若能修回原貌,重建轉角塔屋,將是臺北城市古蹟保存史上的重要正面案例。
(下圖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以下,讓我們來看看此建物拉皮狀態下的今貌。下圖是轉角處。
這是轉角的一樓樣貌。
 其實走在這個騎樓,注意看還是可以感受到舊有的氣氛。
 這是車道。
 這是內部旋轉樓梯底部。
 樓梯目前保存完好。
 地下室的樓梯旁保留有1937年完工時的面磚,是修復時重要的參考依據!
 二樓與三樓原本的木窗都完好!



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日陸軍八八式七糎野戰高射砲在金門!

臺灣在二戰結束時留下了許多日軍的武器,但當時都不懂得好好保存,否則這些「戰利品」如今可都是珍貴文物了。日軍為了臺灣的防空,在許多戰略要地都設立了 防空砲塔,而防空砲就是重要的對空武器。在台灣的日本陸軍,最主力的防空砲,就是制式名稱為「八八式七糎野戰高射砲」的這款二戰中日本帝國陸軍數量最多的 防空主力砲了。這樣的武器,臺灣還有留嗎?有,而且還有二門,目前保存在金門的經國先生紀念館前(就是4186旁啦)!

http://maps.google.com/maps?q=24.436584,118.352356

 這個「八八式七糎野戰高射砲」有個俗稱「八八式七糎半野戰高射砲」,因為它的口徑其實是75mm,不過制式名稱卻以七糎(70mm)稱之。它之所以稱做八 八式,乃因它是在皇紀2588年,也就是1928年時制式制定,與零戰的皇紀2600年類似。這款防空砲主要是用來取代更早一代的「十一年式七糎半野戰高 射砲」,大約於1930年代開始,在陸軍的飛行場周邊,以及戰術防禦要地旁開始佈屬。「八八式七糎半野戰高射砲」生產總數超過二千門,總重 2,450kg,最大射程13,800m,最大射高9,100m,最大發射速度約每分鐘15至20發,俯仰角為-7至85°,操作上需十二員(最少操作人 數為四員)。

 這種八八式七糎野戰高射砲, 從1930年代中期開始就有記錄配屬於基隆與高雄等要塞地區,到進入戰爭後更是大量佈屬於許多要地,依照戰後的計算,臺灣本島大約有近一百門此款防空高射 砲存在,很多我們看到的吊鐘防空塔上面裝的就是這高射砲了。沒想到這款二戰時防禦臺灣的重要防空砲武力,竟然還有二門留存在金門。依照解說牌上的講法,該 砲為1939年製造,係戰後擄獲之武器,至於原本配屬於哪兒則沒有寫明。因為這次去金門沒有好好研究砲身的刻字或名板(沒見到),不太確定1939年的年代是怎麼推斷的。維基百科上寫著,現存砲在靖國神社的遊就館與中國人民革命軍軍事博物館內都有保存,反而漏掉在台灣金門的這兩門了。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