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6日 星期日

尋找阿里山的飯包服山、祝山、小笠原山、對高岳

 其實從阿里山回來後,收集了一些有趣的疑問持續在研究,例如說,對高岳以前叫做對高山,明明就是那個形狀特殊的山,應該不會認錯,所以對高岳車站位置不是對高岳,但那裡又叫什麼山呢?還有,我看內政部的地圖,祝山的山頂標在小笠原山的觀景平台,所以到底哪一個才是祝山啊~還有,台灣堡圖中的飯包服山又是在哪裡呢?

前情提要一下。上週我跑一趟阿里山,其實是要去參加祝山車站改建後的啟用儀式,不過當天一大早我也跑了一趟對高岳車站,主要不是去看日出,而是來去看最後一天有定期班車運用的這個車站。在祝山站改建的這一千多個日子裡,對高岳站肩負了代替祝山站的功能,在祝山站完工後,對高岳就沒有定期班車停靠,要過來這邊就要多走一些路囉。


我對於這些古老的地名、山名一直很感興趣。地名,其實是歷史地理研究中很重要的線索,是我們了解過去的人的「空間識覺」概念的線索。因此,對於地名中的上、下,前、後,或者是頂、對,這一些有空間相對意涵的,都是地名研究上很有趣的課題。像是對高山,後來被叫對高岳,就是正對著新高山的意思,所以就有空間相對意涵在。不過當然啦,有些地名不一定跟空間識覺有關,而是有政治意涵,或者跟歷史人事物有關。而地名研究有趣的就是,同樣的地名可能還會因為某些原因改變了原本指涉的地方,位置是會改變的。此外,同一個地名可能也會在空間指涉的範圍上變大或變小,這些都是時間演變下的改變。

因為我對祝山跟小笠原山這幾個以人名命名的山很好奇,所以就找了明治版跟大正版的台灣堡圖來看。這個地區的圖,圖名寫著飯包服山,圖中最清楚的就是對高山,阿里山則如大家知道的不是一座山,圖上寫的是阿里山森林。

網路上查,很多人寫飯包服山指的是阿里山一帶的聚落,從香林區域,到整個阿里山聚落,甚至也有指出飯包服山是二萬平山,各種講法都有。但有趣的是,從明治版跟大正版的台灣堡圖來看,飯包服山指的竟然就是對高岳車站回望祝山的那個山。簡單說就是,沿著現在的祝山線鐵路,對高岳站步道往祝山走就會經過地圖上的飯包服山。

從這裡接著沿步道走,到達祝山車站爬上來的祝山觀景平台處,應該就是祝山。若再繼續走,往下再往上,就是有觀景平台的小笠原山。

原來,這一連串的三個山,就是飯包服山、祝山、小笠原山啊。對了,之前有人說對高岳應該是對高山,不知道何時改名的?那天去參加阿里山林鐵二期口述史發表時,看到一幅日本時代的鳥瞰圖,上面寫的就是「對高岳」了。所以,應該日本時代就有這樣稱呼了。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祝山觀景台遠望阿里山林鐵哆哆咖線遺跡!

這次為了祝山站的重建啟用典禮,跑了一趟阿里山的我,沒想到意外地又完成了一個人生願望。很多人都知道,如果天氣好沒有起霧的話,在阿里山車站就可以遠望塔山,可以看到往眠月的塔山線那個明顯的崩塌地。然而,早就消失的另一條經新高口到東埔的哆哆咖線呢?很早就知道路基大致是在新中橫道路的周遭,但是對我來說就跟個謎一樣,只能從很多早年日本人的照片裡看到那傳說中的身影。

然後,這次拜天氣好所賜,下午整個阿里山還是萬里晴空的狀態,我竟然在祝山可以看到順光的玉山,還有整條從新高口後,繞兩個U形大彎到東埔的整條哆哆咖線樣貌。這真的是太神奇了,我真的沒想到可以在祝山的觀景台,還有小笠原觀景台上,就這樣看到這傳說鐵道的一點點痕跡。


 

 
我小時候對於阿里山鐵路的印象,要始於民國六十幾年漢聲雜誌的一篇報導。印象中家裡因為老爸買了一本漢聲雜誌,但字很多所以唸小學的我不是特別愛看,但某次我因為感冒發燒在家,閒著無事翻閱著,才看到這一期。當年的這本漢聲雜誌裡,介紹的是他們團隊一共四次的阿里山之旅,時間大概都是民國六十幾年初,有他們搭乘往東埔火車的過程,也有阿里山舊站的聚落還沒火災前的描述與照片。



我在1983年第一次去阿里山時,憑藉著的就是他們這本雜誌內的描述,可是阿里山老火車車庫早消失了,舊站的聚落也燒光了,新站剛落成啟用,往新高口、東埔那邊的火車也早沒了。那是我最初的阿里山記憶,但總還是缺漏了一塊,那就是看一看運材列車走水山線的畫面與印象。沒想到,2021年2月26日這個悲願完成了。阿里山林鐵文資處與嘉義林管處,在辦理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水山線」柳杉疏伐工作時,特別安排了一趟重現百年經典場景,以運材車載運疏伐木的工程列車,更難得的是尾端還加掛31號蒸汽火車,簡直是難以令人置信的夢幻共演。但是,我還是沒有機會真的遠望傳說中的整條後段哆哆咖線啊!不過,這次真的天氣太好,能見度太棒,居然在祝山可以看到這高山上的鐵道痕跡!

阿里山林鐵的整個鐵道系統,除了從平地上山的登山本線外,山上通往林場伐木區的鐵道,主要分成兩個系統,最早開闢的是往塔山方向的林場線鐵路「塔山線」。該線距阿里山舊站約二公里處分歧出有塔山裏線,接著還有一條大瀧溪線,而到眠月之後,還繼續往山區內延伸,過了索道,還有一條眠月下線。

至於大正年代之後才開始陸續興建,一直到昭和年間才逐漸成為新的林木採伐地的,則是經自忠(日本時代稱為「兒玉」)往新高口的另一條林場幹線。該線在從阿里山舊站(今「沼平站」)出發後,有一小段分歧出的香雪山線,是日本時代大正年間的林木採伐地鐵道,大約到1930年代中期後才延伸到自忠(日本時代的「兒玉」),並稱為「水山線」。從該處除了繼續延伸下去的「水山線」外,也可續開往新高口,並分出石山線,以及往東埔的路線。



事實上,過去從新高口出發,最早是走海拔比較低的東埔線去到砍伐地,但日本時代後期為了楠梓仙溪的伐木開發計畫,預計鐵路要開到哆哆咖(也就是塔塔加)去,因此在戰爭期間開始興築路線相近,但海拔較高一點的哆哆咖線。大約在二戰終戰時的台拓資料可以看到,往新高口的路線繼續延伸往東埔,是被稱作「タ-タカ線」(寫成漢字是「哆哆咖線」)。哆哆咖其實就是塔塔加,但這條鐵路最終並沒有延伸到塔塔加那邊去,而只成為路線名而已。

依照先前學者考證,興建哆哆咖線時曾造成下方原本新高口連出的東埔線崩塌,讓東埔線無法接到新高口。雖然如此,反正新蓋的哆哆咖線與原本的東埔線近乎平行,只是海拔高度差異,因此透過索道的連結,哆哆咖線可以連接原本的東埔線。因此,斷頭的東埔線就被改以索道連接的「下線」方式運作,因此也就會被稱為東埔下線了。

新築而海拔較高的哆哆咖線,一直到二戰終戰時都沒有全線完成,只蓋到如今東埔山莊上方附近的停車場而已。戰後林務局改以卡車路開發楠梓仙溪林木,用卡車把木材運到東埔才轉由火車接手。所以,計畫開到塔塔加的鐵路被叫做哆哆咖線,但是卻從未到哆哆咖或塔塔加,名稱留下來了,但是卻是一個未曾到過的終點。



由於這一條經水山線後接哆哆咖線到東埔的路線比較晚開始採伐,且一直延續到戰後,因此很多日本鐵道前輩們在1960年代到台灣拍攝阿里山鐵路時,都有攝影紀錄。不過很可惜的是,水山線與哆哆咖線的路段雖然較晚興建,但卻較早廢棄,而成為新中橫的雛形。對於我來說,一直像是個謎一般的存在,不像是塔山線後來重修後改稱為眠月線還開行過觀光列車。不過,這次運氣真的很好,能夠在祝山上看到這整段哆哆咖線的痕跡,實在也算是完成一樁心願了!




2023年10月14日 星期六

前華航B-161的波音LCF N249BA回到台灣!

 今天2023.10.14.一大早跑了一趟桃園機場,為的就是拍N249BA這隻載運波音787機體半成品的LCF (Large Cargo Freighter)!雖然這些LCF十多年前就是長榮航太改造出來的,也常會來臺灣檢查,但我卻一直沒拍到過,而我最想拍的自然就是N249BA這一架,因為它的前身就是華航的第一架B747-400,那架B-161(後來改號為B-18271)。這架飛機前幾年因為疫情關係,飛機製造產能下降,所以暫時被封存在亞利桑那州Pinal Airpark,隨著疫情解封,前陣子又被抓出來準備開始運用,經過一些解封準備,先去南卡羅來納州Charleston整理,今天以班號GTI4366從安克拉治回到台灣,預計將在長榮航太C-check之後應該就可以再次載貨了。
 



 
為什麼會說是「回到」台灣呢?因為波音的四架LCF其中兩架都是用華航的飛機改的啊!那兩架B-161與B-162都變成了LCF了。說來,真的是因緣巧合啊~常常可以回娘家。下圖是我當年拍的B-162與B-163。

 
華航的B747-400型客機,是從國旗塗裝改為紅梅揚姿重要的轉捩點。基本上,華航的B747-400型客機可以分成三代,最初的幾架是由民航局購入租給華航,它們引進時都還是三位數編碼的國旗塗裝,分別是1990年導入的B-161與B-162號,1991、1992、1993年分別導入的B-163、B-164、B-165號。這五架中的B-165號買沒多久,就跌到香港啟德機場的跑道邊泡水後報廢,剩下的四架後來也都由華航向民航局買入,並於1999年改為五碼時,分別改為B-18271、B-18272、B-18273、B-18275號。

當年,我拍過B-162、B-163披著國旗塗裝的身影,至於B-164則紀錄了紅梅揚姿的新塗裝。華航的這第一代五架B747-400來台灣時,全都還是背著國旗的外觀,但華航在1995年10月發表紅梅揚姿的新企業識別,飛機塗裝也改成垂直尾翼的梅花。第一架塗的就是B-164號,而這一架啟用沒多久時還發生過一個趣聞,就是那個用貼的梅花貼紙在飛行過程中開始「片片掉落」,後來只好改採人工噴塗方式潑墨處理。下面這張照片就是剛改塗裝時,我在桃園中正機場邊拍到的畫面。
 


雖然翻在啟德的B-165當年我在香港時有看到過,但沒有拍到,應該也沒機會拍了。但是B-161一直沒有拍到照片,反而是B-162、B-163與B-164都拍過。所以,今天這架後來改成LCF的N249BA(前B-161),既然啟封回到台灣,就趕快來拍囉,也算是彌補了一下當年沒有拍到它的遺憾。

今天飛機經過9小時52分的飛行,比預計延遲約半小時在上午9:45落地,感謝桃機佛心安排,在南側觀景台不只拍到落地,還拉到611機坪真的太讚。總之,感恩讚嘆,謝謝~
 

 

2023年10月10日 星期二

台鐵「復興號」國慶連假重出江湖!

自從2022.3.29.台鐵的復興號客車駛出最末班車(不算南迴那個)後,很多人都猜測「復興號」是否就真的從台灣鐵路走入歷史。這個答案不到兩年就揭曉,在今年的國慶連假,台鐵於2023.10.9.與10.10.接連兩天各開了兩班5430與5432次的超級「復興號」,以EMU900行駛,從彰化出發經山線,僅停新烏日與台中,接著就直達板橋,然後停靠台北、松山與終點南港。這樣的狂飆超級復興號,運用的思維與電氣化後復興號客車的運用作法完全一致,真的是台鐵佛心的最高表現。
 
 

很多人都知道我在寫台鐵全車輛的復興號歷史,不過我還是要澄清一下,這本書寫的是復興號「客車」,而非這些會掛「復興號」之名的電聯車喔。
 
 
 
事實上,這次「復興號」以「超級復興號」之姿復出的態勢來看,真心建議台鐵以後若要常態性於週六日或連假時,加開這種停站非常少的疏運列車,真的可以就都掛上「復興號」之名算了。因為目前EMU900運用在區間車與區間快的班次不少,民眾搭乘時很容易與這種停站非常少的班車混淆。如果用EMU900來開的態勢不會改變,那麼真的就可以掛上「復興號」之名與一般的區間快運用區別。
 


沒有人說復興號之名一定要用在客車上啊!至於復興號的票價基準,原本就已經與區間車一致,沒有增加票價種別的問題。其實,台鐵目前的票價基準算法也蠻有趣,同樣的自強號票價費率,跑的車有PP自強號、太魯閣號、普悠瑪號、「孟母號」EMU3000,因此,同樣的票價基準,用在不同的XX號上,對於台鐵來說早已經是既成事實,因此區間車的票價基準,用在停站少的EMU900復興號上,似乎也就不會有太大問題,又能跟區間快做好區隔了。

期待復興號再度以EMU900的運用,再次重出江湖囉!
 



 
 

Go Bruins! UCLA Fight! Fight! Fight!

 

老實說,我完全沒有意料到,今年2023年國慶,居然請到一整團我們UCLA的Bruins行進樂隊來,讓我整個實在是太驚訝了。
 
今年是我從UCLA畢業滿20年,沒想到老天竟然送了這個賀禮給我,能在台灣的土地上聽到我們UCLA的戰歌,那個振奮人心的情緒真的實在是太感動了。
  


昨天2023.10.9. 在中正廟前的自由廣場,一次看到這麼多的Bruins,實在是感動到快哭了,真的怎麼想都沒有想到,會為了國慶把一整團就這樣請到台灣來。原本以為會表演到4:40,結果原來後面預留了約半小時的致詞跟交換禮物時間,不過還好提早到的我,有看到UCLA整場的表演。這天的表演曲目是:
 
1.Bruin Fanfare/Strike up the Band
2.California Love
3.Let’s Get Loud
4.Suavemente
5.Word Up
6.Mighty Bruins

在表演結束散場之後,UCLA的團員四處合照,最後還是唯一一組在斜坡上拍攝全體紀念照片的團隊。留到最後的我,當然也就拍下這個紀念的瞬間。
 



 
 
今天2023.10.10. 早上的國慶典禮中,UCLA的行進樂隊穿著我們學校經典的藍黃色表演服裝,在總統府前面吹奏著The Mighty Bruins,當我聽到那個熟悉的U-C-L~A, fight! fight! fight! 真的好感動。感覺,那個在美國時的美好記憶又回來了。
 

The Mighty Bruins

We are the Mighty Bruins,
The best team in the West.
We’re marching on to victory,
To conquer all the rest.
We are the Mighty Bruins,
Triumphant evermore.
You can hear from far and near,
The Mighty Bruin roar!
U! (3 claps)
C! (3 claps)
L! (3 claps)
A! (3 claps)
U-C-L-A! Fight! Fight! Fight!
 
About the Song
To commemorate its 50th anniversary, the UCLA Alumni Association commissioned a new fight song. After a contest soliciting lyrics from students and alumni, Academy Award-winning composer Bill Conti chose the winning lyrics (from Barbara Lamb ’66 and Don Holley ’84) and wrote the music to “Mighty Bruins.” The song made its gridiron debut in fall 1984 at the Stanford football game, with Conti conducting the UCLA Marching Band.

2023年9月21日 星期四

聲光震撼之鏗鏘再起:鐵博鍛冶工場現地展

在這次文博的開放期間,鐵道博物館也準備了另一個期間限定的聲光展演,就是在鍛冶工場裡面的「鏗鏘再起」現地展。鐵博籌備處所在的舊台北機廠裡面,有非常多珍貴的廠房,每棟都有不同的故事與歷史,而其中的鍛冶工場,是遺留相當多現地大型機具的地方,因此我們在修復的時候,也就必須要用不一樣的方式來對待。這次的聲光展演雖然是期間限定,但也是我一直期許鐵道博物館必須要有新的跨界合作,產生新生命可能性的嘗試。
 

我記得接手鐵博籌備處的時候,我們在處理鍛冶工場修復時曾特別委託高雄科工館的團隊,幫我們調查研究裡面的機具,以及當年的運作動線情況。而在建築本體修復之前,我們也花費了相當大的精力將裡面的工具一一編號收妥,這樣才能在建築修復之後重新歸位。
 

在調查研究的過程當中,我們理解到鍛冶工場最終期的狀況其實是分成三個空間部分:最壯觀的一處是有很多蒸汽鎚與鍛造機具的空間。這樣的鍛造技術其實是延續自北門的台北鐵道工場時代而來的傳統工作區域。由於這些機具已經不是現代鐵道工廠在使用的,所以也就沒有搬去富岡,而全部完整的留在這裡。

鍛冶工場另一個完整的區域,則是製造彈簧的工區。火車的避震靠的就是這些彈簧。大家熟知的各種轉向架裡面,都有很多彈簧的結構。在火車的修理過程當中,特別是台鐵進入了這些金屬彈簧時代時,彈簧的製造就變得非常重要。為了這一段的歷史,我還曾經寫過台鐵客車轉向架發展過程的專書,就是為了以後這邊的展覽使用。當然這個工場還有另一個區域是比較獨立的被用鐵皮隔間出來的,那就是因為後面的客車工場空間不夠使用的時候,跑到鍛冶工場這邊用鐵皮隔出一區給他們用的部分了。
 

所以,鐵道博物館未來在鍛冶工場的使用計畫中,最有歷史價值的蒸汽鎚機具區域會作為現地展的場所,我們也期許蒸汽鎚真的能夠動起來,配合聲光的展演成為一個活生生的機械工廠。至於彈簧製造區,則會配合已經修復的TR-34轉向架(我還想修一個TR-16,或者展示TR-10~12)說明火車的避震原理,甚至這邊還可以連接結到鐵道醫療上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就是早年火車的行駛震動造成的鐵道傷害。

至於旁邊被鐵皮隔出來,曾經劃歸給客車工場使用的區域,我們希望透過再利用的工程將這個空間打開,重新與原本的場域連結。在這邊可以做金屬實作工坊,有2樓的夾層也可以俯瞰全場的壯觀景象。這些規劃,都將在未來有經費的時候一一實現。而這次的文博,我們以期間限定的方式,做了聲光展演的一個嘗試,也是希望讓這座場域能夠有不一樣的呈現可能。

非常感謝當若科技藝術在這個案子裡面的協助,用鷹架的方式,配合LED面板還有聲音的震撼,讓鍛冶工場裡面的金屬敲擊成為另一種聲光展演的可能性。其實這個案子的進行,前前後後也用了好幾個月的時間來籌備。一開始,我們會希望用投影的方式做聲光展演,但後來發現如果要用這樣來製作,必須要遮光才能產生光影的效果。而我們為了尊重古蹟原本的四周採光,因此改用LED的發光螢幕來取代。至於環場的金屬敲擊震動音效,配合這些光影的展現,能夠將鍛冶工場的活力重新以另一種的生命帶回來,可以說是相當震撼人心。
 

在這個聲光展演當中,全場使用了120片LED,中心展演區則加入可以合奏的互動鐵鎚,模擬4個不同尺度的蒸氣鎚音效(2噸、1噸、1/2噸、1/4噸),讓參觀者可以敲擊互動不同的節奏。而中心每一場的主秀為3分鐘,每整點/15/30/45分播映,則是另一種的聲光饗宴。
 

這次的聲音設計團隊,音樂設計特別請到鹿比∞ 吠陀吉他手周家光操刀製作,並且因應鍛冶工場場域氛圍的特殊性,商請台灣樂壇資深音場、音響設計師,進行場域聲響佈局規劃、音軌分析及混音,搭載演唱會等級音場,復刻舊時代工業地景氛圍,帶領觀眾透過最直覺的聲音感官沉入舊時的工廠內時光。

這次在鍛冶工場裡面的聲光展演,是鐵鐵未來對於鐵道劇場,或者是各種不同跨界聲光展示的第一次嘗試。雖然是期間限定,但絕對有值得一訪而細細品味的地方。三分鐘的聲光主秀震撼人心,而待機時候四個不同民眾可以操作的鐵鎚敲擊,則隨時都展現出不一樣的節奏與風貌。鏗鏘再起,是舊古蹟與新生命的跨界展演,歡迎大家別來看看喔!

鐵博常設展:澡堂大開箱!

這一次文博期間鐵博將會開放的一個場域,事實上是未來開館後的常設展之一,也就是過去北廠的澡堂。我們在規劃鐵道博物館未來各處的展覽時,其實必須依照空間的特性,還有種種各種不同的面向一起來整體思考。很多人一跳進鐵道博物館規劃者的角度時都會覺得,身為一個鐵道博物館,就應該有這個有那個,所以當你在規劃單一一個園區內的展館時,常常會失去方向想把所有的東西都塞進去。但事實上,未來整個園區要規劃與做展覽的地方很多,什麼地方可以做什麼樣子的安排,就需要有整體思考才不會一直鬼打牆。
 

我接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的時候,其實第一個任務就是好好的來安排這些每個空間大致上的方向,不要讓同樣的事情在不同的地方重複到,也要能夠有各種多元的面向,關注到各重要的鐵道歷史與文化議題。整個舊台北機廠裡,最早獲得古蹟身分的其實就是澡堂,而這也是整個園區內最早開工修復的兩處建築之一,早在文資局接手的時候就開始進行了。因此經過這麼多年,澡堂常設展的完成,會走在其他場域的前面也就不意外。那麼,這個澡堂修復以後要做什麼用途呢?

由於整個澡堂內部的空間有許多地方都有重複到,因此除了回應文化資產保存上的場域精神外,我們也必須賦予它新的生命,訴說我們想要回應大眾以及各種不同族群關注的鐵道文化、文化資產修復議題。

不可否認的,澡堂的建築非常有特色,圓弧形的拱圈線條呈現1930年代流線形運動影響下的建築形制。這樣的建築特色,其實就是1935年新台北鐵道工場落成時的基本建築設計思維。因此在澡堂一進門的入口西側,我們要介紹的就是這個澡堂興建時候的建築設計特色,它影響的不只是我們廠區成群的建物,同時也影響了當時的車站造型,甚至還有圓頭汽油車的流線形外觀。
 

所以大家一進去展場,就可以看到三幅非常大的主視覺,代表的就是這個時代影響下的台灣鐵道,分別展現在工廠、車站以及火車的設計上。中間的圓拱建物就是這一座澡堂,另一邊也許老台北人有印象的是舊台北車站,如今已經拆除消失,而左邊的汽油車頭,經過許許多多的變身改造,就是園區內這次運行的DR2303最初始的樣貌。回應這樣子的時代設計思潮,我們也在總辦公室的展覽裡面,復刻了一比一大小的這個流線形車頭。
 

也許很多人都知道,素有文資界傑尼斯之稱的凌宗魁,其實這幾年是在鐵博工作,所以在我擔任主任的時候,就給了他一個艱鉅工作,就是好好的來策劃澡堂西邊這裡的流線時代外加Art Deco建築思潮展。於是在他的精挑細選下,選擇了台灣建築歷史上重要的十二座這種型態的代表性建築。這些建物有的早已拆除,有的經過很多文資保存的抗爭最後還是留不下來,而有的則是幸運的保存之後還重修。你在這裡看得到天外天、舊台北站、高橋氏住宅、舊淡水車站消失的身影,也看得到經過搶救保存後留下來的基隆松本記念館、高賓閣台鐵彰化醫院⋯⋯。
 
 


我們找來畫家鄭培哲替這些建築畫了色彩繽紛的外觀圖繪,同時請專業的禾果團隊用複合材質製作精細的白色實體模型搭配展出與介紹,讓大家對於這個工廠興建時候的建築思潮背景,以及車輛設計源流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這個一進澡堂的展間,利用的就是這座建築基本的特色,去說明整座工廠興建時候的設計背景。不管是建物的選擇、模型的製作,還是這些漂亮圖繪的準備,其實很早就已經開始努力考證製作了。
 
 

不過一進整個展場,大家肯定會對於這個圓弧波浪狀的展示空間,融合進原本的洗手台會感到非常的漂亮。這必須感謝負責整體統籌展示設計的宜東,找來了蔡嘉豪建築師團隊,以巧妙的手法安排空間的運用。所有上面的照明,在偶得設計的燈軌重新配置製作後,呈現驚人的漂亮氛圍。
 

進入中央的兩個浴池,則是我們要回應這座工廠興建時候,對於職工生活的代表意義。因此,其中的一座浴池,我們讓它保持原樣,未來可以放水呈現原本的樣貌,旁邊還擺放許多台北機廠以及之前舊高雄機廠所留下來的澡堂物件展示(感謝鐵博同仁當年陪我一起到處撿破爛,唉)。我一直希望用這樣的安排,來展現過往勞工生活的痕跡,並且重現浴池在職工生活裡面的角色。




由於浴池有兩座,其實可以有不同的使用方式,所以靠近市民大道側的這一座未來將利用這個空間產生更多新的可能性。這樣的空間,可以與藝術家合作,發展不同的跨界跨領域展演。所以在這一次的開展第一檔,我們特別邀請了鐵鏽物件的藝術家陳潁亭,利用廠區殘留廢棄零件上面的鐵鏽,印染在纖維的布料上。陳潁亭在廠區內的工作空間,將這些鐵鏽的痕跡印痕染在纖維的布上後,吊掛呈現在浴池周圍的空間裡。澡堂過去是鐵道修理員工辛苦工作一天,全身搞得髒污後在這裡洗乾淨下班的地方。而這個藝術創作有趣的出發點就是,藝術家反過來把這些過去可能要被洗掉的鐵鏽,重新印染在布上成為藝術創作的新生命,象徵著舊的古蹟,新生出來新生命的可能性。
 

 



走到最後的東側,我們要展示的就是整個國定古蹟台北機廠在保存與修復的過程當中,我們是以怎樣的修復倫理與態度,在面對與處理這一大片的工廠建築群。這些古蹟修復構件的呈現,以及修復的發現,甚至也包含修復的過程,都要感謝鐵博有一群對於古蹟有愛的同仁,在修復工程的階段留下了這許許多多的實體物件,熱情地想要全部展現出來與大家分享。當然最後是東西太多不能全部放進來,實在很可惜。但是由春池所設計的展示櫃,打燈之後,漂亮的真的彷彿也變成另一種的藝術品了。
 

這個東側的空間,我們想要處理的就是對於國定古蹟的尊重,以及修復上必須兼顧成為博物館使用空間時現實的各種考量。你看得到直接在澡堂往下挖的地層結構,甚至挖到日本時代最初始的樣貌。你也看得到我們如何以新的材質,去替換有毒的致癌波浪石棉板。中央一個最大的魚雷形通風器,當年廣泛使用在工廠,甚至還有縮小版用在台鐵的火車上。處處充滿巧思的古蹟修復展,值得細細品味。
 


而在這一側,我也一直堅持必須留下一個空間,把原本最後期的置物櫃搬一些回來,呈現過去澡堂裡面置物櫃區域的空間特性。在這部分,大家也看得到最後期的那些鐵櫃,上面可能還有當年的簽名喔。
 

 

 
澡堂的整體展示規劃,其實包含了前期許多的調查研究、物件收集,這些都是一開始我在思考澡堂常設展要做什麼的時候,就已經成形的一些構想並開始準備才有的成果。中期由非常有經驗的宜東加入整體規劃與設計之後,讓整個展場的空間呈現與氛圍掌握,成為驚人的藝術品。而在最後階段,為了配合文博的開放,不管是宜東團隊還是鐵博同仁,努力的讓這處常設展區能夠漂亮的登場,都是在跟時間賽跑下努力出來的成果。歡迎大家來鐵博看看這個「氤氳時代——員工澡堂常設展」喔!
 
特別感謝 Art Happening 宜東文化 辛苦的陪著我們完成夢想,也謝謝所有有愛的鐵博同仁,在這漫長過程中的點滴累積,終於誕生第一個鐵博完整的常設展館。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