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水與綠色」國內線用特別塗裝二號機來松山!
中央氣象局位於臺北氣象站(高空站)/板橋氣象站(地面站)的觀測地點(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2段265巷62號),於1972年設立之後,歷經了將近五十年的歲月,在2022.12.31.晚上12Z放了最後一顆探空氣球後,於隔日搬遷至位於新北市新店區莒光路29號之新北園區(原氣象儀器檢校中心),並改稱為「臺北氣象站新北站區」,簡稱「新北氣象站」。在板橋施放探空氣球的最後一天晚上,我有幸見證了這歷史性的一刻,也做了簡單的紀錄!
當天大概七點多就先要把球充氣罐好。等球飄起來就差不多了。
下面掛的儀器,是裝在這個袋子內~ 是VAISALA的
接著就是掛上去準備放探空了
我跟助理施明甫其實在2021年有一篇論文就是利用這個站的探空,探討台灣高對流層的增溫趨勢。這個研究利用臺灣的地面氣象觀測與探空資料,研究臺灣上空對流層內不同高度在全球暖化情況下的溫度長期變化。探空觀測結果指出對流層上層的暖化趨勢相當明顯,尤其在400 hPa至250 hPa之間出現增溫幅度最大值。該高空增溫在北半球冬、春季時更加明顯,然而強烈的暖化趨勢並沒有隨高度上升延續至對流層頂附近。由於臺灣位處熱帶西太平洋的邊緣,因此該發生於臺灣上空的高對流層暖化情況,尤其是在12月至3月期間的變化,很可能是肇因於先前其他研究提出過的輻射和非輻射過程所造成。
下圖是我們用板橋跟花蓮探空所畫出的垂直剖面氣候年循環圖:
Hung, C.-w.*, and M.-F. Shih, 2021: Warming Trends of the Upper Troposphere in Taiwan Observed by Radiosonde and Surface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t Various Altitudes. Atmos., 12, 1070; https://doi.org/10.3390/atmos12081070 (SCI, IF=2.686)
應該很多人好奇為何板橋氣象站(地面站)台北氣象站(高空站)為何要搬遷,其實主因就是旁邊蓋的這個合宜住宅實在太高,若氣球往那個方向跑,訊號會有死角。
氣象局對於板橋站的搬遷,有來了一份公文說明如下:
臺北氣象站搬遷至新北園區後,地面氣象觀測作業如下:(一) 新北氣象站於明(112)年1月1日正式開始氣象觀測作 業,並於同年1月3日11時起正式對外提供資料服務。 新店自動氣象站(站號A0A9M)則以自動觀測作業方式 於新年假期間對外提供資料至1月3日11時前。(二) 臺北氣象站原址的氣象觀測資料將於明(112)年1月3日1 1時起,改由鄰近位於大觀國中內之板橋自動氣象站 (站號C0AJ8)對外提供。
今年(2022年)中台鐵的復興號特快車退役後,僅存的折疊門復興號客車又在南迴線多運用了大半年,終於在今日(2022.12.27.)跑完最後的區間車後,結束正班車的定期運用走入歷史。雖然這是復興號客車的最後一日,卻也標誌著台鐵折疊門舊式客車的最末日。在新車不斷引進的大環境下,這一天終於來到。
對於折疊門舊式冷氣客車的運用,其實是早該退役了,但因為很多的因素讓這批車又多活了好幾年。不過,在可預見這些車遲早要被淘汰下,我擔任鐵博籌備處主任後,立刻開啟了預防性典藏的計畫,雖然在空間有限的考量下,不可能每一型都保留一輛,而且因緣不足也不容許我們想要留什麼車就留什麼車,因此在盡了最大的努力後,至少這些莒光號、復興號、前觀光號的折疊門舊式冷氣客車,在鐵博都有一些代表性的典藏可以訴說這些歷史。而這些車,在折疊門復興號客車走入歷史的今天看來,這個三年多前開始的保存努力,確實是值得的。
2019年底鐵博一開始的預防性典藏計畫,在考量是否仍有現役車與是否有立即除役危機時,參酌了其各自代表的時代意義後,就先挑選了首批日本原裝莒光號客車SP32865號來復原成藍白啞鈴形外觀保存。該車屬SP32850型,係台鐵以世銀第二期貸款向日本整車購入,由日本車輛與日立製作所共同得標承製,於1970年春節輸運時首航,開啟台鐵豪華旅客列車的新時代。
我一直期許,鐵博能成為一個台灣鐵道文化保存有夢想的地方。努力把一些消失的東西做回來、找回來。雖然現實上有些細節無法完全復原,但在追夢的過程當中,大家的努力總是會讓一些歷史上重要的片段重新呈現在大眾的面前。莒光號電源行李車PBK32952的修復,絕對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謝謝修復過程當中大家的努力,也感謝高雄市政府願意讓這輛車有更好的未來。
對於這輛PBK32952,我開始注它已經是將近三十年前的事了。沒想到我們的緣分這麼深,最後有一天能讓這輛車再次恢復成電源行李車的功能,而且還是漂亮的原裝出廠樣貌。PBK32952真的會是台灣鐵道車輛史上的傳奇電源行李車了。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