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鐵路的代用客車(平客與柴客)歷史
有關阿里山的這一批平車與運材車改造來的代用客車,經過歷史照片與許多記錄的拼湊,大致有完整面貌。原則上,一共十輛的這批車,除了最後三輛車號沒有疑問外,第一批四輛與第二批三輛大致已經完全確認,應該是在以前車廂旅館的車也可以確認了。這十輛車的車號,第三批是平客6023、平客6025、平客6030,剩下的七輛分別是:平客3、平客
21、平客26、平客39、平客40、材客39、材客46號。老照片上看,平客3、平客
21、平客39確認是第一批,材客39、材客46號是第二批,剩下的平客26、平客40這兩輛,一輛是第一批,一輛是第二批。剛好這兩輛車我有拍到,從外觀上判斷,平客40是第一批,平客26是第二批,所以結論是:第一批是平客3、平客
21、平客39、平客40,第二批是平客26、材客39、材客46,第三批是平客6023、平客6025、平客6030。
以下是更新後的版本:
阿里山林鐵雖然是以運送木材下山為目的所興建,但也兼顧許多山上物資的運輸,還有人員的交通需求。不過,大約在1930年代開始,它也被賦予了許多旅客上山遊覽阿里山的運輸重任。因此,阿里山林鐵一直以來,就有台灣三大林場中,擁有最多與最完整客車車隊的林業鐵路。不過雖然如此,整個阿里山林鐵的車隊組成中,其實還是以林木運輸的貨車為主,如果我們看一下它在二戰結束後,大約1950年代初的車輛統計,就可以發現它的整個車隊只有區區17輛的客車,但是卻有高達好幾百輛的貨車。
若我們把時空回到這個1960年代的時候,阿里山林鐵為了增加載客容量,把貨車(平車)改造成客車,其實是一種相當務實且經濟的做法。於是,在1960年2月,阿里山林鐵就有紀錄將4輛的平車改造為客車,並稱為「平客」的代用客車出現。目前阿里山林鐵現存的平客39號,推測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所產生的「代用客車」。
這第一批平客的外觀,最大的特色是車門在車體的正中間,與過去正規木造車的上下車位置在兩端有所不同。而車體的構造,原則上還是木造車,整個結構車頂都還是木造車的做法,不過外皮則貼上平滑的鐵皮。這批車的最初設計,是兩邊各有三組二個為一組的大窗,是這批平客誕生時的樣貌。依照考證,這批車的四輛車號為平客3、平客 21、平客39、平客40。
接著,阿里山林鐵在1967年10月,又有第二批的3輛改造出廠。這批車的樣貌雖然一樣車門在中央,但兩邊的窗戶改為四組二個為一組的較小窗。這樣的樣貌,也促成這批「代用客車」後期的基本構型,連第一批車後來也跟著改為類似的窗戶配置。對於這第二批車,紀錄上曾有說是運材車改造來的,但從照片與記錄上判斷,並不全然如此,第二批車的車號推測是:材客39、材客46與平客26。
其實,對於第一批與第二批的代用客車尺寸,因為除了現存的平客39號還有機會測量以外,其他已經消失的車真的就有點困難。平客39號的車體測量結果,兩個轉向架中心盤距離是22英呎,完美的呈現了此車改造前應該是正宗「平甲」,車號應該是「平甲39號」的來歷。因為依照1950年代初期的甲乙丙丁編號法規則,所謂的平甲車對應的應該是日本時代的フブボ
,指的是兩個轉向架中心距為22英呎車。反而那些用民國紀元編號法出現的一堆平甲車,大多為18英呎車是,誤解了編號法後才誕生的產物。
依照推斷,第一批的車若都是由正宗的平甲車改來,車長應該都是類似,也就是傳統的フブボ。但對於第二批中的材客車,若是從運材車改來,則要找到兩個轉向架中心距為22英呎車一定有困難,因為在日本時代,阿里山林鐵的大型運材車早就已經汰換了,制式的車已經變成兩個轉向架中心距為18英呎車,而所謂的材甲車,指的是這批ムチボ
。所以,第二批的材客車車長多少,或者種車怎麼來,就是一個很難考證的問題。不過還好,阿里山林鐵處仍保留有一張1:40,由楊瓊猛前輩設計蓋印的「運材車改製代用客車設計圖」,上面標示出兩個轉向架中心距為22英呎車,因此大致可以堆側這第二批改造車仍為同樣尺寸的大型車。但這兩輛車的車底架是否真的是運材車改來的,這就難說了。
這些代用客車,代表的是阿里山在戰後的1960年代開始為了應付登山旅客需要,所應急製造出來的客車,相當有時代意義,也值得好好保存。特別是僅存的平客39號需要好好對待,以免車身結構在戶外放久了會壞更快也更難修。至於平客6030號這輛車,代表的則又是另一種車號延續,但「名義更新,實際全新」的車輛變身傳奇了。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