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4日 星期六

懷念師大地理系名譽教授陳國章老師

明天2022.9.25.就是我們師大地理系要舉辦已故陳國章老師的紀念研討會「陳國章教授紀念學術研討會:臺灣地名探究」,想想其實我也拖了好幾個月快大半年,應該好好來懷念一下我跟陳老師這十幾年來的一些互動與緣分。 

 
老實講,我跟陳老師年紀差很多,對他來說我們這些根本都是小朋友。所以我剛到師大服務的時候他其實一點也搞不清楚我居然是系上的老師,然後在走廊上走來走去的時候,他大概也都把我當成是一般的研究生吧。2014年2月時,陳老師在系上有一次演講,我意外拍下他的一些身影跟影音。裡面有提到日本的地名「川越」的由來。
 

 

當天我沒跟他合照到,但我們實驗室的炯哥有跟他拍到。
 
 
後來,我跟陳國章老師變熟,是我送他一些我關於台灣各種稀奇古怪主題的研究,像是日本時代二戰末期的飛行場,或者是疏開空地帶,他終於知道我是誰了,於是每次在系上九樓電梯口的相遇都會彼此寒暄。我平常大概都是快中午才會到學校,然後陳老師大概都是早上到學校坐著看報紙休息到中午,然後會跟師母一起回家,所以我們大概都是中午時分在系上交班的。
 

陳國章老師最有名的應該就是地名的研究了,而且他也出了很多很多關於台灣各地地名研究的書。在他過世之後,系上開始整理他留下來的辦公室,因為家人對於辦公室裡的東西表示都不要了,因此系上也就請工讀生努力的丟丟丟。 
 
 



 
前陣子六月時某天我到學校看到大家努力裝箱扔掉這些東西的時候,感覺陳老師這樣一輩子努力的東西就要全部被丟掉感到很難過,於是就撿了一些留下當作懷念他的收藏,也才完全理解在那個沒有電腦的時代,陳老師是如何開始做地名研究的。
 

 
陳老師的辦公室裡面的那些鐵櫃,大部分放的就是以綠色檔案夾分類的各地地名資料,他的做法是依照行政區劃,每個鄉鎮市都會有專門的檔案夾,裡面會有他先前初稿的影印,或者是手寫筆記。接著他只要看到報紙或者是雜誌、論文裡面有關於這個區域內的地名,他就會把它剪下來貼進去,或者是影印後放進來。當然有時候會有學生做某些地方的地名課堂報告,他也會把這樣子的東西就加進來。
 

 
所以基本上,他整個辦公室裡面最壯觀的就是這些綠色檔案夾的地名分類。而當他要出版某一個地方的地名書時,就會把這個地方的檔案夾內容重新謄寫在稿紙上面。這真的是沒有電腦的時代,能有系統地做地名歸檔的一種方法,真的有點像醫院裡面的病歷表一樣。 以下是我隨手拍的一些檔案內容。
 




 
不過當我那天進到他辦公室看到已經被丟了至少2/3的東西時,也只能感嘆每個人一輩子的研究,走了之後大概也就只能這樣扔了吧。
 
 
回想起來,我在跟陳國章老師變熟之前,其實比較熟的是我們氣候室的大老陳國彥老師。大約10年前,也就是2012年的時候,我曾經密集的跟陳國彥老師做口述訪談,當時他有提到一些關於陳國章老師的事情。 
 
 

 
陳國章老師是師大史地系第一屆也就是41級的學生,當時訪談裡面43級的陳國彥老師是這樣說的。

陳:第幾屆這個要數….陳國章老師是高我兩屆
洪:這樣算起來大概是民國三十幾年就進師大
陳:我是39年,所以我的學號是9254…
洪:所以9是39的意思,那只有四位數?
陳:這個254是從第一個教育系001排到我們是254個,所以一年進來的學生….
洪:不會超過1000個?

關於陳國章老師,陳國彥老師也曾經這麼回憶:陳國章老師很重要,他家是北投王,因為當年他家裡人來開發那個地方的時候,那個地方原住民平埔族叫做北投社,所以他裡面的的租地,陳家跟他租地,所以陳國章老師他家跟平埔族訂定了合同,平埔族蓋手印….那麼那時候傳統的鎮長,就是街長,就是他家,泰北中學應該是他家support,所以他們的兄弟都在那邊,現在陳國章老師也是那邊的理事。

另外有關陳國章老師在東京教育大學的事情,陳國彥老師是這樣回憶的:
 
洪:老師您教了七年書之後你就去日本,那時怎麼會選教育大學?
陳:石老師在那邊。是石老師幫忙的,因為他的指導老師那個時候,輪流地,輪到他的指導老師當系主任。那麼東京教育大學那時候有四個講座,本來是兩個講座,一個是人文,一個是自然,那麼以後人文分成兩個,一個是農業水產。好了,以後農業就是陳國章老師去了,水產就是陳國章老師的學生,陳憲明老師去了。
 
洪:所以你們那時候都是在東京教育大學體系下的,所以石老師是…..
陳:那這個人文裡又分成都市和歷史,那這個是蔡文彩老師。自然則是地形是石老師,氣候是我,然後這裡頭又再成立一個講座,水文就是楊老師。
 
洪:了解,所以有這個體系這樣子。
陳:對,這個就是很完整。
洪:然後這些老師回來自己系上等於把這完整的東京教育大學體系架構在我們系上。

由於在系上常常在九樓會遇到陳國章老師,於是就會東聊西聊,他知道我喜歡收藏一些日本時代的歷史書籍,因此他生前開始在整理辦公室的時候,就會把一些我可能有興趣的書送我。而很多時候,緣分就是這樣莫名其妙地牽連一起。像是2016年時,因為日本建成小學校的校友回台灣的建成會活動,我遇到了一位佐佐木純子女士,她竟然跟陳國章老師是同學。這哪門子的緣分啊~ 於是把他們彼此之間的思念與情誼又重新接上。
 

陳國章老師曾留學日本,所以有篇關於台灣鳳梨栽培的地理學研究,是他學位論文改寫的,裡面也有感謝他的指導老師青野壽郎博士。

 陳國章  1966 <台灣におけるパイナツプル栽培の地理學的研究>,地理學評論39卷1號 , 31-50 , 日本地理學會編輯發行。
 


陳國章老師也曾經寫過文章到日本的雜誌上面介紹台灣的地理學界,他與日本當時的地理學界也持續有往來:

陳國章  1969<台灣地理學界の現狀と地理學の研究>。地理14卷4號, 34-35,東京古今書院編輯發行
 


陳老師在台灣地理學界的貢獻,他很自豪的是關於農業地理還有地名學的研究。其實一直到我去年回師大,還常常會在學校碰到陳老師中午來,所以今年春天聽到他仙逝的消息真的感到很驚訝。我想,我會永遠懷念他的!
 
以下,放一些2014年他演講時的講義片段:
 
 




 
陳國章教授紀念學術研討會:臺灣地名探究
時間:2022年9月25日(日)09:00-17:00
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大樓地下室會議室、樸201教室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系友會、社團法人台灣地理學會


 

 

2022年9月17日 星期六

來談談北廠總辦公室車寄跟水池是怎麼修的

今天(2022.9.17.)是古蹟日,就讓我們來談談古蹟修復跟保存的問題吧!
 
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在思考古蹟修復的目的是什麼,其實每一個古蹟都是一個特別的個案,很多時候不一定完全一樣,但是我們會想要保存古蹟,並且修復它,往往可能是因為以下的這幾種原因:有時候,是它的建築特色與工法值得保留,有的是它在整個建築群裡的脈絡很重要,所以我們在修復的時候,常常就需要去考量它的建築特色與工法,或者是脈絡的保存。



但是,我覺得修了這麼多古蹟之後,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是,我們希望延續這種建築古蹟的文化生命,我們希望它的生命能夠延續,所以在修復的時候,就不能完完全全以一種木乃伊式的凍結修復,修好以後放在那裡連要做什麼都不知道。因此要如何在修復的同時,兼顧建築特色工法、整體脈絡,還有能夠持續不斷延續的文化生命力,這些其實都考驗著古蹟修復的當代思維。很多時候,這彼此之間的考量是互相排斥的,但是經過反覆的討論與辯證,我們總是必須要達成一個修復的準則,這也許是我們當代的觀點,但我們總是必須說清楚為什麼要這樣修。
 

我必須說,這樣的文資觀點與理念,其實應該是保存與修復的時候就要持續不斷思考的。但是以目前台灣的文資法以及文資審議制度來說,在整個修復的過程當中,文資委員各階段不同的意見,往往就會造成不同修復派別之間的岐異,而修出來的成果也就會有見仁見智的看法。
 

今天的新聞報導有指出鐵博在修復總辦公室時,車寄以及前面水池的一些古蹟修復有走樣的討論。因為這裡面的修復跟再利用工程,有部分是我任職鐵博的時候曾經有所參與,所以也在此跟大家簡單說明一下我們為什麼會這樣修,為什麼會這樣考量。其實,以我曾經是文化恐怖份子的身分借調到文化部任職,是不可能不理解文資修復的考量與重要性,但是我們修好的古蹟最後是要提供博物館使用,因此在保存與修復的過程當中,同時要延續它的文化生命力,因此在不同的階段也會有許多不同的考量。
 

要處理車寄為什麼會加裝玻璃門,可能就要先解釋總辦公室的大門發生了什麼事。其實,在我們接手的時候,這個辦公室的大門早就已經換成不鏽鋼的現代門了。這種非常後期加蓋使用的不鏽鋼外加玻璃門,老實說跟整體的建築風貌差異實在太大,如果我們原樣修復裝上去,其實在古蹟風貌上才真的是會有問題的。不過我們整個園區的修復,常常也碰到類似這樣的辯證,因為有一些文資委員他們的態度就是,在這些古蹟經歷的這幾十年間所有的增改建都是歷史的一部分,所以不希望我們去拆除甚至是一個很後期增建的鐵皮、或者是不鏽鋼門、鋁門窗這些東西的,這時候我們也只好遵照辦理。但是這次總辦公室的修復,因為牽涉到未來博物館的門面,我們還是跟文資委員討論在整體古蹟風貌的考量下,我們真的希望能夠拆除這個不鏽鋼門。
 
 下圖是2012年的時候我拍的大門樣貌,可以看到那個華麗亮光光的不鏽鋼門跟地板的地磚。
 


但這個不鏽鋼門移除之後,下一個問題是,我們要不要仿照舊的木門樣態修回來呢?其實這裡就牽涉到一個古蹟真實性的辯證,我們要不要去做一個假的、風格類似,但實際狀況長什麼樣卻不完全知道的門呢?最後,是為了避免後人誤解這個仿造的木門是真的,所以我們就排除了去仿作一個可能考證上會有疑慮的假門。原本,我們想要把控制溫度的玻璃門裝在原本的不鏽鋼門位置,但這裡要處理的是一個無障礙斜坡的動線問題,還有作為一個博物館的玄關,內部空間真的實在是不夠的缺憾。因為過去台鐵的總辦公室一進門的這個部分,是沒有讓很多人能夠停留的空間,所以我們才會思考到說,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是不是可以把車寄也納入一個可以使用的內部空間來作為進博物館前的一個民眾停等空間。
 
下圖是2015年拍的,可以看到整個玄關容納不了多少人

接著,我們就要再回頭看看這個車寄的狀況。其實,在我們接手的時候,台鐵在車寄內地板早就已經鋪上和整個建築風貌完全不搭的地磚。 下圖是2014年時拍的,可以看到內部的地坪跟水池樣貌。
 

 
鐵博的再利用工程除了把地磚敲掉重新整理地面以外,還把車寄的三個面用玻璃框起來的用意,其實就是要能控制冷氣的處理,以及增加民眾的停等空間。為什麼玻璃門框會長成這個樣子呢?其實這裡又是另一種古蹟修復與再利用的時候,我們為了尊重原有建築的另一種做法。我們加上去的玻璃框,是以一種可逆式的工法來施作,也就是說我們為了實際上的需要,雖然加了這個玻璃門,但是我們並不會永久性的破壞這個車寄的本體。在未來如果真的這些玻璃門要拆除的時候,建物的本身其實並沒有被破壞掉。這樣的可逆式工法,事實上也是我們在堅持建物保存的本身,以及再利用現實需求上面的一種作為。
 

 

至於車寄前面的那個水池為什麼用這種現代的磁磚來整修?其實文資人士的這個爆料我個人覺得也是蠻瞎的,因為這種現代化的磁磚是台鐵使用時代就已經黏上去的,怎麼可能是我們會用這樣子的材質與工法來修復古蹟呢。如果這樣的東西還會存在於修復後的古蹟,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文資委員堅持所有疊加的過程都是歷史的一部分不讓我們拆才可能了。其實前面的這個水池,在國家文藝獎得主、郭中端建築師協助我們的景觀規劃案子當中,是會把後期貼附上去的磁磚仔細敲除之後,再以洗石子的方式恢復原貌,甚至上面鐵欄杆的顏色也會經過剝漆比對之後,再重新修復上漆。這部分尊重古蹟的修復,我相信應該不會有任何問題是值得爆料的才對。
 

老實說,鐵道博物館在古蹟修復的過程當中,因為自己本身是文化部的機構,所以當然會更重視這些文化資產的修復。但是在目前的文資制度底下,我們也要必須尊重文資委員的意見,但各別文資委員會有不同的文資信仰,以及他們堅持的理念,而有些不同的觀點會導致不一樣的修復原則,我們當然會以整個園區的修復觀點來說服,但是當我們無法說服文資委員的時候,我們也就只能尊重,必須把古蹟修成他們認可的樣子。

所以,未來如果你問為什麼哪個古蹟會修成那個樣子,或許你就要問是哪一些文資委員堅持下的結果。

2022年9月10日 星期六

央廣鹿港分台機房超潛入!

今天(2022.9.10.)很高興參加鹿港朋友舉辦的央廣鹿港分台保存論壇與導覽,一起激盪這塊場域可以勾勒出的未來。對於我來說,2008年因為調查鹿港飛行場而第一次發現這個央廣鹿港分台的天線區就非常好奇,直到2018年因為文資審議得以入內一探究竟,如今又匆匆數年過去,再次進去感慨很多。不過今天下午的導覽,特別請到前副台長陳亮光先生帶大家裡裡外外看了一圈,也更了解了許多分台內機器的歷史沿革。為了怕忘記,趕快筆記下來。


 
央廣鹿港分台在1960年代末期建構時,是以兩套500KW的美製中波發射器為主,全力運作時可達1000KW。央廣的對大陸廣播是在台北錄製,經由微波傳送到鹿港分台來,然後以定向315度向華中地區廣播。其頻率依照玄關的圖是寫603KHz,但今日導覽的副台長表示應該是612KHz。
 

目前央廣分台裝有手機訊號的那個鐵塔,就是以前接收台北傳來的微波用的,至於機房內角落也有一間專門接收微波訊號的。
 
 



這些訊號送來之後,經由控制台就會轉入中波發射器送出。當然,這個控制台也會做播放出電波是否正常的監視。
 


央廣鹿港分台建置時最初的這兩組中波發射器,是美國Continental Electronics所生產,機器上隨處可見其標誌。
 



這兩台機器每一台使用四個真空管,造價昂貴,經由真空管一步一步加強電波強度最後傳輸出去,經由北天線往中國華中地區傳送,最遠甚至可以到達新疆。
 


美國當時設計這整個系統時,還包含側邊一個虛擬負載(dummy load)的「假天線」(Phantom Antenna),與主要的那兩台中波發射器同時都是在1969年購入。
 



當時整個機房設計還預留一個可以後擴的空間,因此才會在1980年新增另一台發射器。不過這台新增的600KW發射器並非美製,而是德國AEG-Telefunken所製造,以頻率1008KHz,定向293度向華南廣播。這個較新的機器同樣使用真空管加強發射電波,但是據說品質沒有美國的穩定。這套發射器的電波傳出去後是透過南天線群發射出去。
 

 
央廣鹿港分台後面有一個變電站,是用來確保電台供電的穩定。
 

 
機房後面有一個水池,主要是這些機械是以水冷方式設計,需要使用水來降溫。
 

不管是北天線或南天線,都是四個一組的鐵塔組成。當年運作時,鐵塔有通電,因此基座以絕緣礙子與塔座隔離,並在地上裝有金屬地網。發射鐵塔外側兩個是發射塔,以定向方式發射電波,後面兩個是反射塔,把往後跑過來的電波反射回去全力向需要的方向傳送。因為頻率不同的關係,北天線鐵塔高125m,南天線則只有75m。
 

 
今天真的很高興可以在電台前輩導覽下再次進入機房參觀,希望未來這裡可以成為一個一般民眾也可以入內參觀的文資場域。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