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
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
萬眾矚目氣象主播王淑麗將重出江湖
今天(2009.12.28.)帶臺灣氣候的同學,去參觀了彭博士所主持的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WeatherRisk)。相信所有參與的同學,都感受 到多元的氣象產業面相,也對於氣象播報的神秘感,有了至少揭開一層面紗的恍然大悟。不過,這次同學比較害羞,不像上回不少人都搶著要上鏡頭試試看說。當 然,今天比較經典的,是穿短褲播報的張X文。重現當年主播台上人模人樣,鏡頭下卻是短褲的對比。不過大冷天穿短褲,我還是不太懂這樣播氣象會不會沒有寒流 的說服力說。至於雙人抬槓主播林X冠與楊X塵,這就簡直是太「妙不可言」了。
今天同學走後,我又留下來等老朋友王淑麗來訪。對對對,那位「天雞可以洩漏,人蔘可以掌握」,保證「準」的T台前氣象主播王淑麗,one two three。因為,王主播在元月四日,就要隆重地重出江湖播報氣象了。跟王three認識是絕對跟氣象無關的巧合。話說2004年也是元月時,臺灣高鐵的 700T在日本神戶舉行出廠典禮,那次我跟Z君均有出席,結果在日本就這樣認識了王Three,因為她是跑鐵路的交通記者呀。
常有人問我喜歡火車又愛氣象,這二者有啥關係?我往往簡單回答就是,二者都是「交通部管的」。其實也沒錯,因為都是交通部管的,所以很多媒體記者在分路線 時,跑交通的也都順便跑氣象,搞得我們在鐵路的場合會遇到,偶爾去氣象局開會也碰到。王Three就是這樣,因為高鐵的關係而認識,而且她與Z君還有在神 戶的寒風中,一起連線SNG的革命情感呢!天曉得王Three後來不跑新聞,居然專職來播報氣象,也就這樣與我另一個專長又有了交集。在T台時,王主播那 最有名的台詞,就是「天雞可以洩漏,人蔘可以掌握」,然後一個大餅「準」!這次王主播重出江湖,將在東森新聞繼續播報氣象。當然,歡迎大家一起來捧場,也 可以先看看搶先推出的廣告喔!
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臺北鐵路地下化終曲-松山臨時站掰了!
沒想到二十年這麼快就過了。呵呵!前幾天聽說臺北車站那個「翻翻樂」列車到開指示牌要功成身退,才想到說,今年是台北新站啟用二十年的日子,也就是臺北鐵 路地下化第一階段之先聲,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了。記得從那時候開始,臺北的火車就一步步地往地下鑽。這麼鑽阿鑽,鑽到現在,一段一段越拉越長,之前整段拉 到南港時,松山這邊月台雖跑到地下了,但是因為車站設施還沒弄好,所以還留著前站與後站的臨時站站房繼續服務旅客,不過也造成搭車乘客必須橫跨過原本站場 才能下到地下搭車的不便。然而,這一切都將在明天(2009.12.28.)告一段落。因為松山的這兩座前後站的臨時站將在明晚功成身退,完全搬到新完工 的地下站去。也就是說,這歷經二十年的臺北火車「往下鑽」歷程,將在2009.12.28.晚上告一段落。
以前,我們對於火車站的記憶,都是在地平面上的。不管買票搭車進站出站,都至少是在地平面以上的事情。但是隨著這種地下站的出現,車站雖然還是突起於地面 上,但總少了車站與火車交融出的鐵道印象。昨天是鐵道情報二十週年的感恩茶會,會場放著Z君當年在台北車站還沒完工時,進入勘查的第一手報告。當年的他可 真熱血哩!今天(2009.12.27.)這松山臨時站的功臣身退,下午我去拍照時,卻發現只有忙碌的工作人員在拆東拆西,似乎沒什麼人在記錄這臺北鐵路 從地上轉地下的過渡期車站之最終曲。這個臨時站是一定會被拆的,只是拆了之後,如果華山站未來也被毀,那臺北的地上火車站記憶,恐怕就真的一步步被抹去 了。
看得出月台痕跡嗎?
松山車站的公告:
為配合松山新站二期工程完工,本站站長室、總務室、服務台及售票房於98年12月28日進行搬遷,注意事項如下:
1.98年12月28日晚上23:30起,臨時北站售票處(靠近饒河夜市)停止售票。
2.98年12月28日晚上23:30至98年12月29日凌晨00:30,欲購票旅客請至臨時南站售票處(靠近五分埔)購票;自98年12月29日凌晨00:30起,臨時南站售票處停止售票。
3.98年12月29日早上04:30起,欲購票旅客請至松山新站地下一樓南邊售票大廳購票。
4.98年12月29日早上04:30起,臨時南北站將封閉施工,請各位旅客不要前往。
5.98年12月29日早上05:00起,服務台於新站地下一樓南邊為各位旅客提供服務。
昨天(2009.12.26.)的鐵道情報感恩茶會,真得很感謝所有新朋友舊朋友的參與。謝謝那些「小時候」就看我書的讀者也來捧場哩!沒辦法,我也「從 小」就開始寫書了呀。不過,我是從小看KIBU編的雜誌長大的。我小時候,都看KIBU哥哥編的雄鐵刊物喔!茶會上KIBU的回顧,真得讓我們的記憶,飛 奔在這過去的二十年中。而這二十年的時光縮影,或許也就像今天松山臨時站的消逝,或者臺北車站「翻翻樂」的終結,是一段翻啊翻的回憶終曲。不過,翻不完 的,是一種永遠的鐵道青春熱情吧!
以下取自2009.12.27.自由時報
三歲的陳映潔喜歡搭火車,也認得出自強號,是年紀最小的鐵道迷。(記者曾鴻儒攝)
3歲到83歲 鐵道迷搶舊文化
〔記者曾鴻儒/台北報導〕三歲的陳映潔喜歡搭火車、認得出自強號;八十三歲的鄭萬經呼籲大家搶救蒸汽火車;這些人有的是學生、醫師、軍人、教授,身分各不相同,但共同的名字是「鐵道迷」、共同的心願是持續搶救鐵道文物。
二十年前,一群學生與初出社會的年輕人創立了「鐵道情報」雜誌,從手寫、影印裝訂,到現在厚厚一本的彩色印刷,雜誌走過二十年。昨天,當年與現在的讀者、編輯群齊聚一堂,看到二十年前的影印本,是讀者、也曾是總編的洪致文說:「看筆跡都認得出作者。」
鐵道迷來自不同的行業,形成一個特殊的族群,洪致文從當年的學生,成為現在的大學助理教授,歷任總編中,除了他,還有海軍的副艦長、軌道事業的員工,現任總編接手時還是研究生,現在已經入伍服役。
保存扇形車庫 最有成就感
昨天,百餘名鐵道迷齊聚一堂,為鐵道情報慶生。過去二十年,他們搶救了許多的鐵道文物,台鐵的花車等車廂、彰化的扇形車庫,都在他們的努力下得以保存。回首過去二十年,大家都說,留下扇形車庫,印象最深、最有成就感。
也有人要用畫筆要留下紀錄,淡江大學歷史系一年級的卜孟賢立志要畫出全台所有車站的軌道配線圖,從最難的開始畫,有時得上網到日本國土交通省找資料,幾年下來,已完成一百二十二處車站,許多消失的鐵道記憶因他而躍然紙上。
搶救文物的行動當然也不會中斷,八十三歲的鄭萬經是台鐵退休老師傅,第一列蒸汽火車就在他手中修復復駛,滿頭白髮的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年輕朋友繼續搶救蒸汽火車。
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
鐵道情報20週年茶會本週六隆重登場!
鐵道情報創刊20週年茶會活動
時間:2009年12月26日(六) 13:30--15:30
地點:台北市許昌街19號YMCA大樓會場
「鐵道情報」是國內目前唯一正式發行中之鐵道趣味綜合雜誌,20年來已成為鐵道迷必讀,兼具知識、文化、趣味的內容,對國內鐵道文化、政策及趣味推廣有相 當影響。為答謝讀者長期支持,「鐵道情報」發行單位--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訂於本週六(26日)下午一時三十分,在台北市YMCA大樓(許昌街19號) 舉辦慶祝茶會,並安排回顧刊物成長映像、口述趣聞、手稿展出、現場出版品特賣活動,開放給所有熱愛鐵道文化的民眾,進距離跟這群參與撰寫、攝影、收藏鐵道 趣味的「魔人」們,以及歷屆總編互動。
茶會串場將由首任總編輯謝明勳擔任,20年前由他主導下,幾位社團活動的年輕大學生、社會人士以手寫影印發行方式,串連起那時候潛藏在社會中熱衷鐵道研究 熱心好友同道,成為一處資訊交流的平台,轉眼20年,那群的年輕伙伴也成為青壯年的社會中堅,也讓更多人走入鐵道趣味的樂園,帶動我國鐵道向上進步,期間 種種秘辛、趣味、鐵道場景的今昔對照等,將在現場相關的節目中呈現給國人。
在現場也將有特別的訂購優惠,凡在活動現場完成訂購2010年度鐵道情報雙月刊,將致贈5本過期鐵道情報刊物,欲購買鐵道過期期刊(最新刊除外),每本以定價25折之超值價供讀者挑選(以現場陳列之刊期為準),機會只限在茶會現場,歡迎大家到場參加,茶會自由入座。
我與《鐵道情報》的二十年
洪致文
時間過得很快,《鐵道情報》二十年了!我從一個讀者,一個投稿作者,再到一個總編,對於它的情感其實是很深的。透過《鐵道情報》走過的歲月,其實我們也很容易就看到臺灣鐵道趣味的蓬勃,與鐵道研究發展的來時路。
對於《鐵道情報》這二十年來走過的歲月,我相信應該很多人都跟我一樣是滿滿的回憶!我記得在謝明勳前總編把早期的《鐵道情報》復刻之時,我曾有宛如一種重 見寶物盒的感動。還記得2003年初從友人手上拿到這厚厚的《鐵道情報》全套復刻本後,一連三天,我都在捧著這份厚重的記憶之匣中入眠。橫跨七年的歲月, 透過復刻本的重新喚醒,彷彿乘坐了小叮噹的時光機,又一次走過那一段段的回憶:第一次去新平溪礦、追查濂洞站之謎、花廠DR2000的現身、花車全檢出廠 試車、全省南北接力逮DT675、自強號商務車登場又消失、東港線停駛、東勢線停駛……。這份七年的《鐵道情報》復刻本裡,登場人物多從十八、九歲的青 澀,進入這個鐵道趣味黎明期的世界中,然後歷經各自不同的際遇。
像我,《鐵道情報》就記錄了從進入大學,到當兵受訓分發部隊過程中的印記,有苦有甜有酸。我相信,每個當年在這份刊物中成長的鐵道迷,重新看了復刻本後, 必定感動數日,久久不能忘懷。這樣的感覺,就好似很多故事裡所提及,一個老先生與童年埋進牆壁裡的「寶物盒」又再次見面時,那些點點滴滴的記憶,剎時浮現 飛奔而至。
其實,我手上雖有全套早期影印版的《鐵道情報》,但是最初的幾期,卻是跟鄭銘彰友借來再影印,因此算不上清晰。但《鐵道情報》的復刻品質,就像謝明勳說 的,照片以原稿製作,因此清晰度比當年的要更佳,著實讓我們這些老讀者一窺當年模模糊糊影印「幻影」下的原貌。說真的,這份《鐵道情報》的陳年舊作,它雖 沒有市面上花俏鐵道旅遊雜誌的彩色寫真,甚至許多還是未打字的手寫稿,但卻是我們一步步將台灣鐵道文化研究,從晦暗不明的渾沌時期,發展到今天柳暗花明的 軌跡。
或許,就是因為《鐵道情報》一路以來坎坷但堅持的發行下來,才讓一代代的鐵道迷,都能在這份刊物中,找到自己的成長記憶。在2005年時,隨著鄭銘彰擔任 會長,我也義不容辭地協助處理《鐵道情報》的事務。在我擔任總編時,還有一個很大的決定,是把《鐵道情報》從月刊改成雙月刊模式,減少編集與寄送上的人事 支出,但導入責任編集(專案主編)的製作流程,讓每位在鐵道研究各領域有傑出專長的專案主編,有相當充裕的時間處理與研究特定主題。新的雙月刊模式,份量 加倍,且有更多空間以更深入的內容呈現特定主題。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在編印流程上雖然一再有瑕疵,但是在時間控管與品質上,我相信大家應該有目共睹,且開始對《鐵道情報》的發行有信心。因為我一直認 為,一個雜誌如果跟台鐵的火車一樣,「以誤點為正常,以準點為奇蹟」,那將很難維繫與訂戶之間的互信基礎。在我主編《鐵道情報》的階段,努力將「誤點」的 情況改善,這從隔年度訂戶的增加上,可以明顯看出。後來,在編務制度已經可以順利分工且正常運作的情況下,我便交棒卸下總編一職給古庭維這位鐵道研究界中 新生代的翹楚。
很快的,《鐵道情報》在這個風雨歲月中,堂堂邁入二十週年。對於像我這樣一位讀者,一個投稿作者,以及一個曾是總編的老幹部來說,對於《鐵道情報》的期許,除了更多更豐富的內容之外,給大家有「準點送印,準時出刊」的承諾,恐怕是未來最重要的一件事。
最後,還是要祝賀《鐵道情報》的二十週年,並且期待它的下一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相信,《鐵道情報》絕對會是臺灣這塊土地上,我們對於鐵道的記憶中,最珍貴的時光寶盒。在未來的日子裡,當你我再度翻閱《鐵道情報》裡的一切,這樣的時光鐵道印象,也將再度浮現。
2009年12月22日 星期二
歷年研究成果總整理(2009版)
今天早上網路出狀況,害我弄國科會計畫弄得快抓狂(最後是要發狂)。所以下午去咕魯撲瞇挺時,難怪HHH會說我怎這麼累啊!嗯嗯。今晚趁網路還OK時,整理了歷年研究成果。這種東西,就是得放上國科會計畫裡去讓審查委員來評論譏笑(喔不,是「績效」)用的。
▃▃▃▃▃▃▃▃▃▃▃▃▃▃▃▃▃▃▃▃▃▃▃▃▃▃▃▃▃▃▃▃▃
風在城市街道紋理中的歷史刻痕——二戰時期臺北簡易飛行場的選址與空間演變
How did Wind Affect the Urban Street Patterns? —A Case Study of the Impact from the Taipei Airfield during the WWII
在過去的研究當中,對於「風」在城市選址上的角色,以及城市佈局中工業區與居住空間相對位置的選擇都有所探討。然而,透過盛行風與飛機場跑道的相關,繼而 影響了城市中的街道紋理,則尚未有研究提出。本文將嘗試從如今臺北市民生社區一帶的街道走向,解構城市發展中,一種受盛行風方向所影響的軸線與街道紋理過 程。本文所要提出之論點,係以二次大戰後期在臺北市東區所興建的簡易飛行場為例,連結「盛行風向 → 飛行場跑道方位與軸線 → 防禦用圳溝範圍 → 街道方位與走向」,來說明民生社區一帶的街道紋理,是如何受到風的影響,而有軸線上的轉變,進而成為城市中的歷史刻痕。
此研究成果發表於「地理學報」中之洪致文2009當中,部分內容亦發表於在日本京都召開之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Historical Geographers。
Hung, C.-w., 2009: Japanese military airfields in Taiwan during the World War II.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Historical Geographers. 23-27 August 2009, Kyoto, Japan.
洪致文 2009: 風在城市街道紋理中的歷史刻痕——二戰時期臺北簡易飛行場的選址與空間演變, 地理學報. (TSSCI, in Chinese, Accepted)
▃▃▃▃▃▃▃▃▃▃▃▃▃▃▃▃▃▃▃▃▃▃▃▃▃▃▃▃▃▃▃▃▃
二次大戰臺灣軍用飛行場
Japanese Military Airfields in Taiwan during the World War II
在近代臺灣航空史中,二次大戰期間日本海軍與陸軍在臺灣建有超過五十座飛行場。大部分的飛行場位於臺灣中部、南部地區,此外也有些位於臺灣北部、東部地 區。在二戰期間,日本軍方盡可能地在臺灣興建飛行場,因為他們認為可將臺灣當成是一座「不沈之空母」,是日本軍機的絕佳飛行基地。
在本研究中,首先初步調查了臺灣二戰末為止所有的飛行場,透過疊圖分析及田野調查,確立飛行場所在位置。根據現有資料可知,部分飛行場的建設,對二戰後臺 灣的都市發展有所影響。此外,了解這些飛行場的位置與範圍,更能進一步保存這些飛行場內部或周邊所遺留的戰爭遺跡,例如:軍隊之行政處所、砲台、軍需相關 工場、機堡(掩體壕)等。
這些日軍機堡從形式上來看,大致可分為海軍、陸軍兩類。典型的海軍機堡在現今臺灣的新竹機場、岡山機場仍可發現;而典型的陸軍機堡,則可在宜蘭的南飛行場 發現,此機堡目前還受到宜蘭縣列為歷史建築保存。在戰後六十年間,臺灣這些日軍興建的機堡,有些挪用為寺廟、民眾房舍或軍用倉庫。類似這樣的機堡新用途, 也給予了這些機堡等戰爭遺跡另一個新的生命。
此研究成果發表於「地理學報」中之洪致文2009當中,部分內容亦發表於在日本京都召開之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Historical Geographers。
Hung, C.-w., 2009: Japanese military airfields in Taiwan during the World War II.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Historical Geographers. 23-27 August 2009, Kyoto, Japan.
洪致文 2009: 風在城市街道紋理中的歷史刻痕——二戰時期臺北簡易飛行場的選址與空間演變, 地理學報. (TSSCI, in Chinese, Accepted)
▃▃▃▃▃▃▃▃▃▃▃▃▃▃▃▃▃▃▃▃▃▃▃▃▃▃▃▃▃▃▃▃▃
台灣氣象站歷史變遷沿革研究
Review for the history of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Taiwan
台灣的氣象觀測史,就像它在近代史中的流離身分一樣,歷經許多不同政權與時代的變遷。綜觀過去的一百多年,儘管台灣島內的政權更迭,從事氣象觀測的目的各 異,甚至氣象人員的政治態度與國籍也不相同,但這就是台灣近代歷史的縮影。台灣的氣象文化在過去較少被關注,各地測候所發展的政策背景、城鄉背景,甚至建 築技術背景,也都很少被提及。本研究嘗試從各種不同的角度,跳脫出科學的單一思維,而以社會人文的觀點切入分析與介紹,將台灣各地測候所的發展背景與源 由,配合科學上的理解與認知,提供一種與人文背景間的對話。
近年來,在全球暖化的過程中,對於局部地區的影響,不管是氣候平均狀態的改變,或是極端天氣現象發生頻率的變化,都是各國氣象學者關注的焦點。然而,台灣 百年來的氣候變遷,卻因為受限於觀測數據的問題,大多集中在研究一九五0年代後到現今的氣候變遷。儘管台灣的部分氣象測站有約百年的觀測歷史,然而因為缺 乏對早期資料來源的調查與紀錄,測站搬遷、觀測技術、觀測儀器改變,以及觀測時間與次數的更迭,也往往造成數據分析上的人為變遷(artificial abrupt change)。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個人在國科會補助下執行中之研究計畫「台灣百年氣候之再研究」(持續三年之連續型計畫),便重新整理這些台灣的氣候觀 測數據與其人文背景。因為理解這些人為改變中歷史變遷的沿革,將有助於釐清測站位置的搬移與其影響。因此,在Hung 2007(台灣氣象傳奇)一書當中,以歷史時空背景與地理特徵詳細研究了台灣百年來氣象站的搬遷沿革,而以英文寫成的科學期刊報告Hung 2009,也提供了台灣氣象數據處理使用者,對於測站搬遷該有的基本資訊,以及人為觀測所造成的溫度不連續現象。這些成果,都可做為後人進一步分析台灣氣 候變遷時的參考,避免將人為觀測所造成的氣候變遷假訊號,當成真正發生的自然界現象。
此研究由國科會計畫「台灣百年氣候之再研究」96-2111-M-034-002與97-2111-M-003-004-MY2補助,部分成果發表於「台灣氣象傳奇」一書,以及Hung 2009當中。
2007-2008
國科會計畫「台灣百年氣候之再研究」96-2111-M-034-002計畫主持人
2008-2010
國科會計畫「台灣百年氣候之再研究」97-2111-M-003-004-MY2計畫主持人
Hung, C.-w., 2007: The history of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ies in Taiwan, Taiwan Interminds Publishing Inc., 293pp. (in Chinese)
Hung, C.-w., 2009: Temperature discontinuity caused by relocation of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Taiwan. Terr. Atmos. Ocean. Sci., 20, 607-617, doi: 10.3319 / TAO.2008.07.11.01(A) (SCI )
洪致文, 李衍民, 2008: 台灣氣候數據的不連續問題.2008台灣氣候變遷研討會, 2008.8.25-26. 台北, 台灣.
洪致文, 2008: Homogeneity Adjustments of Climate Data: A Preliminary Work in Taiwan. 2008台灣氣候變遷研討會, 2008.8.25-26. 台北, 台灣.
Hung, C.-w., 2008: Homogeneity Adjustments of Climate Data: A Preliminary Work in Taiwan. The 5th University Allied Workshop for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modeling, 1-3 July, 2008, Tokyo, Japan.
▃▃▃▃▃▃▃▃▃▃▃▃▃▃▃▃▃▃▃▃▃▃▃▃▃▃▃▃▃▃▃▃▃
二十世紀初臺灣漢詩人洪以南之現代文明旅遊足跡
洪以南(1871-1927)為臺灣傳統詩社瀛社之首任社長,雖在日本統治初期避走福建並考取晉江縣秀才,但因家業在台而旋即搬回。洪以南在旅遊各地後, 創作出瑰麗的詩作,在近代臺灣古典文學史上具有驚艷的文學價值外,更展現日本統治初期,臺灣在近代文明洗禮下的時代氛圍。洪以南詩作的地理空間除了寫及臺 灣外,亦曾在赴日的旅遊行程中,留下為數眾多的漢詩紀錄。例如,洪以南在1907年的日本之行,便是一次日本統治初期臺灣人前往東瀛增廣見聞的極佳旅行經 驗呈現,特別是此次旅遊,陸續在《臺灣日日新報》內有詩作發表。
本研究以二十世紀初漢詩人洪以南的詩作為研究文本,探討其透過旅遊對於接觸日本近代文明後的觀點與看法。此外,由於文學是場域的「主觀」再現,本研究亦以 地理學的時空分析概念,將漢詩作品中的時間和空間整合,以詮釋洪以南漢詩的地理世界,並將其旅遊路線,透過地理資訊系統(GIS)繪製成主題地圖。從洪以 南的詩作中可以發現,雖然受到詩句的字數侷限,而無法完整表達旅遊心情、景色細節、歷史典故,但利用詩中的補註,一樣能把很多旅行中的點滴化成文字。總體 而言,洪以南的此番東遊,一開始雖以攜子赴日留學並參觀博覽會為目的,但隨著一些意外的旅程與發展,而豐富了整個旅行的內涵。透過五十三首漢詩的創作,洪 以南替臺灣傳統漢詩人在日本統治初期,記錄下與新文明相遇的火花。這樣大量而有系統的旅遊漢詩創作,可以視為二十世紀初臺灣漢詩人的現代文明旅記代表。
本研究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台灣研究」計劃資助下所完成,成果發表於文化研究學會 2010 年會 「文化生意:重探符號/資本/權力的新關係」研討會中之洪致文與鄭涵娟2010中。
2009-201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台灣研究」計劃之子計畫「二十世紀初臺灣漢詩人之現代文明旅遊足跡——洪以南之旅遊漢詩創作」,計畫主持人
洪致文,鄭涵娟 2010: 二十世紀初臺灣漢詩人洪以南之現代文明旅遊足跡, 文化研究學會 2010 年會 「文化生意:重探符號/資本/權力的新關係」研討會. 2010.1.9-10.台南, 臺灣
▃▃▃▃▃▃▃▃▃▃▃▃▃▃▃▃▃▃▃▃▃▃▃▃▃▃▃▃▃▃▃▃▃
台灣鐵路西線現存木造客車之研究
The Study for 4 Existed 1067mm-gauge Wooden Passenger Coaches in Taiwan Railway
在台灣的鐵道歷史上,大約一九三五年之前所製造的1067mm軌距客車,幾乎都是木製車廂。所謂的「木造客車」,是指車底架為鋼製,但上部結構為木造的鐵 道車輛。台鐵的木造客車時代結束於一九六0年代中期,因為當時幾乎所有的西線木造客車,都已經被鋼體化改造而消失,只剩少數的木造客車因特殊因素得以殘 存。如今,台鐵西線軌距1067mm的木造客車,僅剩四輛殘存。這四輛車當中的二輛,是有著歷史意義的「花車」(SA4101與SA4102號),它們是 日本時代提供日本皇族來台使用的「特別客車」,也是戰後總統所使用的專車。SA4101號與SA4102號,分別造於一九一三年與一九0四年。至於另外的 二輛殘存木造客車,分別是二等客車SPK2502號與三等客車TPK2053號。這二輛車會殘留下來,是因為曾被改造為員工使用的「鋼樑廠宿營車」,而得 以避免解體之命運。本研究當中,提供了這四輛現存木造客車的歷史背景與資訊,可做為未來展示時參考。
本研究刊登於國內唯一對於科技文物保存與產業文化研究之期刊科技博物Technology Museum Review中的洪致文2007。
2005~2006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調查研究與再利用之規劃」計畫共同主持人
洪致文2007: 台灣鐵路西線現存木造客車之研究The Study for 4 Existed 1067mm-gauge Wooden Passenger Coaches in Taiwan Railway. 科技博物Technology Museum Review, 11, 49-67. (in Chinese)
▃▃▃▃▃▃▃▃▃▃▃▃▃▃▃▃▃▃▃▃▃▃▃▃▃▃▃▃▃▃▃▃▃
1980年代北台灣平地冬季降水突增與東亞冬季季風的減弱
Weakening of the winter monsoon and abrupt increase of winter rainfalls over N.Taiwan in the early 1980s
在過去,許多關於東亞冬季季風之研究,不外乎為討論其變異性、與不同天氣系統之關係(例如:寒潮、噴流)等等;這些研究從年際到年代際時間尺度都被廣泛地 討論,但關於東亞冬季季風的降雨特徵,其相關之研究是卻是相當少的。台灣的夏季與冬季,受到東亞季風的強烈影響,一般天氣預報之傳統觀念認為,當冬季東北 風越強,將會帶給台灣越多的降雨;反之,東北風越弱,則台灣的降雨將越少。但依照Hung and Kao (2009) 研究顯示,因東亞冬季季風環流在近幾十年間減弱,導致東亞許多山地與沿海迎風面地區(如日本之日本海沿岸、呂宋島東部、中南半島東部),其冬季降雨減少, 但台灣北部平地地區與中國華南地區,其冬季雨量在1980年代初期後卻急劇增加。以臺北為例,冬季降雨日數快速減少,但總雨量與大雨日數卻反增。
其原因推測為,在全球暖化之影響下,導致南海之海表面溫度(SST)與對流層低層水汽(如絕對濕度q)增加,再加上華南地區南風異常增強(由於東亞冬季季 風之減弱),進而提供東移鋒面更多的水汽來發展其雲雨帶,故北台灣平地地區在1980年代後,其冬季雨量急劇增加。但另一方面,台灣北部山地區域,其冬季 雨量並無明顯變化。這主要是因為山地地區冬季的降水來源,除了鋒面所帶來之降水外,還有東北季風所引起之地形抬升性降水。當東亞冬季季風減弱使得東北季風 帶來之降水減少,但鋒面所帶來之降水卻增加,故台灣北部山地地區其冬季雨量較無明顯變化。
此研究由國科會計畫「台灣百年氣候之再研究」96-2111-M-034-002與97-2111-M-003-004-MY2補助,成果發表於已接受之Hung and Kao 2009當中。
2007-2008
國科會計畫「台灣百年氣候之再研究」96-2111-M-034-002計畫主持人
2008-2010
國科會計畫「台灣百年氣候之再研究」97-2111-M-003-004-MY2計畫主持人
Hung, C.-w. and P.-k. Kao, 2009: Weakening of the winter monsoon and abrupt increase of winter rainfalls over northern Taiwan and southern China in the early 1980s. J. Climate. Accepted. (SCI, IF=4.307)
Kao, P. -k.,and C.-w. Hung, 2008: The abrupt increase of winter rainfalls in early 1980s in northern Taiwan and the weakening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The 5th University Allied Workshop on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for Global Sustainability. 1-3 July, 2008, Tokyo, Japan.
▃▃▃▃▃▃▃▃▃▃▃▃▃▃▃▃▃▃▃▃▃▃▃▃▃▃▃▃▃▃▃▃▃
從百年氣象資料看台灣降雨的氣候特徵
The Climatic Features of the Taiwan Rainfalls based on the Century-long Meteorological Data
本研究以百年臺灣的雨量數據為資料,以氣候特徵為參考指標,將月份以自然季節方式區分為冬季乾期(11月到1月),春雨季(2月到4月),梅雨季(5、6 月)與颱風季(7月到10月),探討各季節的雨量氣候特徵。台灣全年的平均降雨中,冬季乾期的全年雨量貢獻極少,即使加上北部區域為主的春雨,也僅約達到 全年總雨量的四分之一。整個颱風季的雨量幾乎佔了臺灣地區總雨量的一半,另外四分之一則是來自梅雨季。
根據長期雨量氣候資料來看,台灣北部平地地區其冬季雨量在1980年代初期後有急劇增加趨勢。此外,從大範圍的氣候觀點來分析,北台灣的春雨與大尺度之北 太平洋年代際震盪(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s),則有著很好的相位相關;而短短二個月的台灣梅雨季,過去約四十五年中的半數個案屬於季風轉換的敏銳肇始 (sharp onset) 型態,在肇始時間上與赤道地區由西往東移行的季內震盪,有著時間與空間上的關連。至於台灣年總雨量約一半的最大來源,則為發生於颱風季的降雨。不過,集中 於短暫數日的大量颱風降水,年年之間卻有著相當大的差異:颱風雨佔整個7到10月總雨量的百分比,可以大到65.6%,卻也可以小到7.7%。因此夏秋季 的台灣地區雨量預報,往往是氣象人員一個非常大的挑戰。此外,本研究中亦發現,雖然侵襲臺灣之颱風個案在近年來並無明顯增加,東臺灣的大雨個案數也無受到 影響,但西部臺灣的大雨事件個數卻在2000年後明顯增加,特別是最近的五年,西部臺灣與颱風相關的大雨事件暴增,相當值得未來更進一步地探討與因應。
此研究由國科會計畫「台灣百年氣候之再研究」96-2111-M-034-002與97-2111-M-003-004-MY2補助,成果發表於臺灣自然災害史與災後重建學術研討會與洪致文2009當中。
2007-2008
國科會計畫「台灣百年氣候之再研究」96-2111-M-034-002計畫主持人
2008-2010
國科會計畫「台灣百年氣候之再研究」97-2111-M-003-004-MY2計畫主持人
洪致文 2009: 從百年氣象資料看台灣降雨的氣候特徵, 台灣文獻季刊, 第60卷第4期. (in Chinese, Accepted.)
洪致文 2009: 從百年氣象資料看台灣降雨的氣候特徵, 臺灣自然災害史與災後重建學術研討會. 2009.9.18-19.南投, 臺灣
▃▃▃▃▃▃▃▃▃▃▃▃▃▃▃▃▃▃▃▃▃▃▃▃▃▃▃▃▃▃▃▃▃
台灣氣候(梅雨)—梅雨肇始與季內震盪之相關
Taiwan climate (Meiyu)
台灣的梅雨多發生於五月中到六月中之間,與中國華南地區所謂的前汛期時間上非常相近,而比長江梅雨(通常六月中到七月中),或者日本梅雨(Baiu)、韓 國梅雨(Changma)的六月底到七月底來得早。台灣梅雨的特徵是通常在梅雨前期降雨型態多為北來型的梅雨滯留鋒,然而到中後期則往往有許多南海及台灣 海峽移入的中小尺度對流系統造成大降雨。根據Hung and Hsu 2008發表於J. Climate雜誌中的研究,台灣梅雨與亞洲季風的肇始有著時間上非常相近的關係,這也顯示了台灣梅雨與整個亞洲夏季季風肇始之間的關連。此研究係使用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方法所得出的第一個mode之principal component,定義亞洲季風由東北風轉為西南風的轉換時間,定義亞洲夏季季風的第一次轉換。然後使用ERA40的重分析資料,將過去從一九五八到二 00二年的四到六月資料區分,可以看出有二十個年份,亞洲夏季季風的轉換是非常敏銳與快速,也就是說這些將近一半的敏銳肇始(Sharp onset)個案,季風的轉換是一次達成,而無二次甚或數次的環流擺盪現象。
根據Hung and Hsu 2008的研究,這些季風敏銳肇始的年份,台灣梅雨的大雨都發生在這個大尺度環流的改變之後。也就是說,當亞洲夏季季風以敏銳肇始之姿開啟序幕,水氣的充 足供應,可以從非洲東岸的索馬利噴流(Somali Jet),經過印度洋,跨過中南半島直達南海,而給台灣梅雨需要的潮濕不穩定大氣源源不絕水氣供應。從合成的水氣輻合輻散還可以看出,這個敏銳的肇始時間 點,與赤道地區由西向東移動的際內震盪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有著很好的時間與位置配合。基本上,這些季風敏銳肇始的年份,在ISO移到海洋大陸(Maritime continent )的120°E地區時,台灣梅雨正好開始。因為ISO是一個赤道地區較為穩定由西向東傳遞的震盪訊號,因此可以提供氣象人員提前數日觀察,而獲知台灣梅雨 可能肇始時間的預報推斷參考。從整個梅雨季雨量的年際變化角度來看,Hung and Hsu 2008也發現,多數的臺灣強梅雨年,均屬於亞洲夏季季風為敏銳肇始(sharp onset)個案;但大部分的臺灣弱梅雨年,則僅少數特例是屬於敏銳肇始情況。
此研究在2006年的第27屆AMS颶風和熱帶氣象學會議上與2005年第2屆University Allied Workshop for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modeling (UAW)論文發表,且刊登於Hung and Hsu 2008當中。
2007-2008
國科會計畫「台灣百年氣候之再研究」96-2111-M-034-002計畫主持人
Hung, C.-w. and H.-H. Hsu, 2008: The First Transition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and Taiwan Meiyu. J. Climate. 21, 1552–1568.
▃▃▃▃▃▃▃▃▃▃▃▃▃▃▃▃▃▃▃▃▃▃▃▃▃▃▃▃▃▃▃▃▃
亞洲的冬季會提早到來嗎? 南亞高壓的西南向移動年代際研究
Is Winter Coming Earlier in Asia? — the southeastward movement of the SAA
臺灣冬半年的東北季風,以及夏半年的西南季風,都屬於大範圍內的亞澳季風一環。而大氣對流層高層的南亞高壓(南亞反氣旋)位置與移行路徑,與東亞季風區域 的季節轉換有非常大的關連,特別是由北半球夏半年演變到冬半年的秋季(九至十一月)期間,是盛大的亞洲夏季季風轉換為澳洲夏季季風的關鍵時刻。南亞高壓的 往南移行,代表了亞洲季風區夏季的結束,與澳洲季風區夏季的到來。南亞高壓位置與移行路徑的年代際變化,與其跟大尺度海氣條件之間的關係,是Hung et al. 2007研究中,欲探討亞澳季風年代際尺度變化上的重點。在本研究中,也發現了南亞高壓的移行過程,也與台灣南部的冬季乾季來臨呈現極佳之相關。因此,大 範圍的南亞高壓年際與年代際變化,事實上也可從局部地區的觀測發現其影響,特別是對台灣南部雨季長短的關連。此研究的最大應用價值,係可提供國內氣象單位 做為評估台灣南部地區雨季長短之參考。
此研究在國科會補助之「亞澳季風區之年代際變化—秋季南亞高壓之移行研究」95-2111-M-034-006資助下完成,結果並發表於Hung et al. 2007的第二十一屆太平洋科學會議。
2006-2007
國科會計畫「亞澳季風區之年代際變化—秋季南亞高壓之移行研究」95-2111-M-034-006計畫主持人
Hung, C.-w., H.-H. Hsu and Y.-M. Lee, 2007: Is Winter Dry Season Coming Earlier in East Asia during Recent Decades? 21st Pacific Science Congress, 12-18 June, 2007, Okinawa, Japan.
▃▃▃▃▃▃▃▃▃▃▃▃▃▃▃▃▃▃▃▃▃▃▃▃▃▃▃▃▃▃▃▃▃
台灣氣候(颱風季) — 颱風季節的降雨貢獻
Taiwan climate (Typhoon season)
在一般的理解中,模式模擬預報台灣夏秋季的總降雨量要比在冬春季節差。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颱風所帶來的降水貢獻,對於整個夏秋季的影響是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存在。然而,這個不確定性到底程度多少,卻沒有經過審慎的研究過。根據個人在Hung et al. 2006的研究,以往將近半世紀的台灣氣象觀測資料顯示,在七到十月的颱風季當中,絕大部分發生於台灣的豪雨事件都跟颱風有關。若從氣候平均的觀點來看, 這四個月的總雨量,有 43.2%來自於跟颱風相關的降雨。若把這颱風貢獻的雨量,再加上颱風離去後二天所夾帶與引進的西南氣流雨量一起計算,則整個跟颱風相關的降雨便可達到 52.3%,超過整體季節總雨量的一半。然而,這樣大量的颱風相關降水,年年之間卻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從統計資料來看,颱風雨佔整個七到十月總雨量的百分 比,可以大到65.6%(1986年),卻也可以小到7.7%(1964年)。更甚者,這樣大量的雨水,從平均數據來看,卻全集中在颱風侵襲過程中的十多 天裡。因此,這樣的結果,顯示主要的台灣夏秋季節降雨,是來自非常難加以季節預報的颱風相關極端降雨事件。
台灣南北距離只有377公里,而偏南與偏北走的颱風,卻可使台灣產生大雨的分佈情況有所改變。大氣環流模式(GCM)在有限的網格解析度(數百公里)中, 要在數月之前模擬出季節內不同颱風路徑與雨量分佈的差異是技術上相當困難的一點。因此,這些特性使得台灣夏秋季的降雨預報變得非常不容易。不過,根據 Hung et al. 2006的分析,也從另一角度提供了一個思考方式,那就是儘管有約一半的颱風季節降雨與颱風相關,但也有一半與颱風無關(午後雷陣雨、南來氣流)。因此, 若大氣模式預報了台灣未來的夏秋季節處於較乾的情況,氣象單位便可提出有乾旱機會之警訊,因為另一半與颱風相關的雨量來源不確定性較大,故必須對水資源的 分配及早統籌。相反地,若另一半與颱風無關的降雨,在模式預報的結果為正常或者偏濕,那對於未來的考量就不是朝乾旱的方向去思考。個人對於颱風相關的氣候 研究,除了對其降雨貢獻度的分析之外,對於颱風與大尺度氣候變異之間的關係,特別是不同尺度之間的交互作用也持續進行中,部分成果將發表在已接受之Hsu et al. 2008當中。
此工作在2006年第三屆的University Allied Workshop for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modeling (UAW),以及海峽兩岸災變天氣分析與預報研討會當中發表,部份結果也已發表於Hsu et al. 2008當中。
2006-2009
國科會計畫「東亞氣候變異與熱帶氣旋」 95-2111-M-002-010-MY3計畫共同主持人
Hung, C.-w., H.-H. Hsu and Y.-M. Lee, 2006: Contribution of Typhoons to the Summer-Autumn Rainfalls in Taiwan. The 3rd University Allied Workshop for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modeling, 17-21 July 2006, Green Bay, Taiwan.
Hsu, H.-H., C.-H. Hung, A.-K. Lo, and C.-w. Hung, 2008: Influence of Tropical Cyclone on the Estimation of Climate Variability in the Tropical Western North Pacific.J. Climate. 21, 2960-2975.
洪致文, 許晃雄, 李衍民, 2006: 台灣降雨的氣候特徵. 海峽兩岸災變天氣分析與預報研討會,台北, 台灣. 2006.10.30.
▃▃▃▃▃▃▃▃▃▃▃▃▃▃▃▃▃▃▃▃▃▃▃▃▃▃▃▃▃▃▃▃▃
台灣氣候(春雨)—北台灣春雨年代際變化與PDO之相關
Taiwan climate (Spring rain)
在先前的台灣氣候研究當中,有相當多的重點都放在臺灣降雨的年際變化上,特別是其與太平洋上南方震盪/聖嬰現象之間的關係。但是,臺灣的春雨除了在某些年 代與聖嬰現象有著顯著相關之外,卻有更明顯的年代際變化。這顯示了與臺灣春雨相關的東亞季風系統,與其他地區之間的海氣相關事實上並非一成不變。近年來, 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受到相當大的關注。季風地區年際變化的趨於不正常,加上年代際上的大幅度變異,讓整個季風系統在一九七0年代後期的氣候突變 (Climate shift)發生後,進入了另一個不同的氣候狀態(Climate state)。根據個人發表於GRL的Hung et al .2004當中所指出,在臺灣北部的春季降雨,與北太平洋年代際震盪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s(PDO)有著非常顯著的相關。基本上,台灣地區春雨季節(二到四月份),除了北部地區測站有明顯之降雨外,中南部地區均為乾 季,雨水甚少。近幾年,台灣地區有漸入「弱春雨」之傾向,此與PDO的相位有著明顯的關連。根據Hung et al. 2004指出,PDO在北太平洋的變化與赤道地區海溫變化是類似但反相,因此當PDO指數是正號的時候,北太平洋海溫是較冷,但熱帶中到東太平洋是較暖。 這個較暖的海溫,會在菲律賓海造成一個海面氣壓的正距平反應。此氣壓正距平在菲律賓海地區的西部邊緣帶來西南向的距平風場,這樣的西南風分量很容易加深台 灣地區春季的槽線,因而造成台灣的春雨較強現像。從PDO的相位變化來看,PDO似乎從一九九0年代中後期又開始變相。當PDO指數漸漸變成負號後,台灣 地區將近入一個「弱春雨」的時代。
本研究刊登於國際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的Hung et al. 2004當中,並曾於研討會中發表(Hung and Hsu 2004; Hung et al. 2004)。
2004~2006
氣象局「氣候降尺度預報技術發展」計畫MOTC-CWB-95-6M-04 專任助理研究員
Hung, C.-w., H.-H. Hsu, and M.-M. Lu, 2004: Decadal Oscillation of Spring Rain in Norther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1, L22206m doi:10.1029/2004GL021344.
Hung, C.-w. and H.-H. Hsu, 2004: Decadal Oscillation of Spring Rain in northern Taiwan. The 1st University Allied Workshop on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for Global Sustainability, 20-23 July 2004, Kanagawa, Japan.
▃▃▃▃▃▃▃▃▃▃▃▃▃▃▃▃▃▃▃▃▃▃▃▃▃▃▃▃▃▃▃▃▃
季風的肇始機制
Onset mechanism of monsoon
季風的理論與分析,一直是個人在氣候研究當中很重要的一部份,主因在於台灣的氣候很明顯是受到東亞季風的影響,要理解台灣的氣候特徵與變化,對於整個亞澳 地區的季風是必須有一定的認識。在Hung and Yanai 2004這篇相當基礎的論文中,我們以相對單純的澳洲夏季季風,詳細研究了季風肇始的幾個主要因素,包含了︰ (1) 陸海差異 、 ( 2 ) 正壓不穩定性、( 3 ) MJO(季內震盪)的抵達時機、 ( 4 )中緯度槽線的影響。根據此研究結果指出,由於陸海之間比熱的不同,提供了季風肇始的基本氣候條件差異。特別是在澳洲北方海面的下層大氣,與澳洲大陸上受 到強大可感熱通量影響的大氣之間,於9月到隔年的3月間會有明顯的南北溫度梯度反置(越靠近高緯度地區溫度越暖),因而引起南北方向的垂直環流來幫助傳輸 低層潮濕空氣進入至內陸。通常,在上述氣候的基本條件達成後,加上正壓不穩定的大氣條件於肇始之前幾天於850 hPa層發生,便會造成季風的突然肇始。不過,此不穩定大氣的發生時機,與熱帶地區MJO(季內震盪)東移的抵達有著密切的時間相關。大多數的季風肇始, 多與MJO的移進時間配合,僅少數是透過中緯度槽線的入侵引發。
本研究發表於國際期刊Quart. J. Roy. Meteor. Soc的Hung and Yanai 2004當中。
Hung, C.-w., and M. Yanai, 2004: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onset of the Australian summer monsoon. Quart. J. Roy. Meteor. Soc., 130, 739-758.
▃▃▃▃▃▃▃▃▃▃▃▃▃▃▃▃▃▃▃▃▃▃▃▃▃▃▃▃▃▃▃▃▃
亞澳季風的對稱性與不對稱性
Asian-Australian monsoon
亞澳季風是世界上範圍最廣大的季風區域,在亞洲部分包含了南亞、東亞以及中南半島的季風,以及澳洲大陸的澳洲季風。這整個的亞澳季風系統內,一個很有趣的 問題是探討其對稱性與不對稱性的問題。根據發表於Hung et al. 2004中的研究,這裡所謂的對稱性特徵,是指亞洲夏季季風的降雨情況,與隨後發生的澳洲夏季季風降雨之間,有一個非常緊密的對稱相關。也就是說,當亞洲 季風區的雨量偏多,澳洲夏季季風的降雨也會偏多,反之亦然。這種對稱的關係,主要是因為聖嬰現象與南方震盪(ENSO)的典型生命週期,剛好在所謂的亞洲 季風年的年循環當中 (每年的五月到隔年四月),因此這個機制平等地影響了亞洲與澳洲的季風,而造成亞澳季風系統中的對稱行為。不過,澳洲夏季季風的降雨,卻對於隔年的亞洲夏 季季風降雨沒有顯著的影響。這種「單向關係」(亞洲季風可以影響澳洲季風,但澳洲季風無法影響亞洲季風),被稱為亞澳季風區的非對稱特徵。其主因是在亞洲 夏季季風肇始前的北半球春天,大氣與海洋系統有一個記憶被除去的機制存在,而造成前一個亞澳季風的系統特徵,無法延續到下一個新發生的季風事件。
本研究發表於國際期刊J. Climate的Hung et al. 2004當中。
Hung, C.-w., M. Yanai, and X. Liu, 2004: Symmetry and asymmetry of the Asian and Australian summer monsoons. J. Climate. 17, 2413-2426.
▃▃▃▃▃▃▃▃▃▃▃▃▃▃▃▃▃▃▃▃▃▃▃▃▃▃▃▃▃▃▃▃▃
間熱帶輻合帶(ITCZ)的觀測與研究
Satellite observations of the Southeast Pacific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ITCZ是Hadley circulation上升區域的重要特徵。然而,在東太平洋地區,ITCZ只存在於北半球,而南半球僅在每年的三月與四月期間短暫出現。在Hung 1999中,我們使用一九九0年代初開始可以取得的各種獨立觀測衛星資料,首度釐清與證實東太平洋地區在三月與四月時會出現的Double ITCZ現象。這個發表於JGR上的結果(Halpern and Hung 2001),是全世界首度提供的雙ITCZ結構分析。類似這樣的研究,因該區域長期缺乏觀測資料,所以並沒有被發現,僅能在衛星時代用大氣遙測資料分析才 能獲得如此之成果。在這份研究中,分析個案還包含1997-98年間的聖嬰事件。這段二十世紀最大聖嬰期間,最特別的是double ITCZ並未出現,反而是一個發展巨大的ITCZ由北半球移向南半球,然後又從南半球移回北半球。這個結果說明ITCZ並非永遠都停留在北半球,在某些氣 候條件下,ITCZ是可以南北半球間移行。在地球過去的歷史上,太平洋的冷舌也可能像是聖嬰現象發生般地消失,而ITCZ可能也是每年南北移行。因為 ITCZ是Hadley circulation的上升區,而將進一步影響到其主要上升區域到底是一直在北半球,還是會南北移動的差異。
本研究發表於國際期刊J. Geophys. Res.的Halpern and Hung 2001當中。
Halpern, D., and C.-W. Hung, 2001: Satellite observations of the Southeast Pacific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during 1993-1999. J. Geophys. Res.,106, 28,107- 28,112.
Hung, C.-w., 1999: Observations of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in the Eastern Pacific Oce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S.A. (M.S. thesis)
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
建功神社內部開放了
這二天好忙,一大堆事情,為了避免忘記,還是記錄一下好了。昨天(2009.12.19)是我小時候念的聖心幼稚園舉辦園遊會,因為長大後一直沒進去過, 所以趁了這機會回去幼稚園瞧瞧。最大的發現是,小時候的車庫,居然改建成廁所了。那個車庫我印象深刻,因為裡面停有娃娃車,前面一個大大的W,是我最愛的 LOGO之一,當然就是福斯的車車囉。
今天(2009.12.20)則又是忙碌的一天。白天去看了梵谷的展,我真是好奇,臺灣的這種美術展覽每次怎都一大堆人?門外排啊排,門內擠啊擠。這次主 辦單位弄得很不好,畫作的燈光照明很糟,很多畫作上部都有陰影遮住,顏色也讓畫作的原色難以呈現。所有的解說牌都在腰際,人一多根本啥都看不到。最誇張 的,是這次展覽的導覽書印的超級爛,分色差就算了,連美編也很沒質感。至於畫作本身,大多是梵谷早期的作品,真的驚人之大作沒有幾幅。如果是要看梵谷的習 畫歷程,這個展是還OK,但若想看他那些「名畫」,一定會大失望!不過,光最後那幾幅色彩豔麗的作品,也一樣會讓人驚豔到梵谷難怪會被當成荷蘭的國寶。
看完梵谷,要繞出來時,突然看到原本建功神社裡面那一棟居然有開,於是晃進去看。建功神社裡面那棟被改成中國天壇頂的建築,我們一直想進去看,這下裡面辦 展覽可以溜進去,自然是進去拍了。可是裡面抬頭一看,居然是KMT黨徽,還有一堆梅花。神社屋頂戰後變黨徽,這真是黨國不分時代的遺跡啊!
至於晚上,去看了鳳飛飛演唱會,只能說真懷念啊!鳳飛飛也算臺灣的國寶了,讓我想起豪華酒店的鳳飛飛節目,也想起那些個夏豔的季節。鳳飛飛調侃了愛模仿她 的藝人,也唱了張宇和周杰倫的歌。很好奇為何鳳飛飛不要唱一下黃韻玲的歌呢?大家都知道小玲是鳳飛飛的超級大歌迷,如果鳳飛飛唱一首小玲的歌,我看她會樂 瘋!
2009年12月18日 星期五
2009年末業績總結算
很多學生都以為老師教教書,平常閒閒涼涼的,但其實每到年尾,大部分大學老師都得忙著申請國科會計畫。老實講,國科會計畫給主持人也沒多少錢,拼老命申請 計畫主要是為了養學生與助理。當你手下有很多人要靠著你吃喝與上班種菜時,老師就得拼一點。當然,申請計畫時,也是結算業績的時候。唉!這時候就很現實 了,什麼樣的期刊點數高,自然就會讓你的計畫比較容易過。我們這一行拜全球暖化之故,氣候期刊J of Climate居然從最初的二點多,到去年申請時三點多,今年居然爆高到4.307。這簡直是嚇死我也。今年業績結算如下:
(一)、近五年內(2005/1/1~2009/12/31)最具代表性研究成果至多六篇,擇五篇電子檔上傳。(請依序填寫:姓名,發表年份,著作名稱,期刊,卷數,頁數,IF,並以*號註記該篇所有的通訊作者)
Hung, C.-w.* and P.-k. Kao, 2009: Weakening of the winter monsoon and abrupt increase of winter rainfalls over northern Taiwan and southern China in the early 1980s. J. Climate. Accepted. (SCI, IF=4.307)
洪致文* 2009: 從百年氣象資料看台灣降雨的氣候特徵, 台灣文獻季刊, 第60卷第4期. (in Chinese, Accepted. To be appeared)
Hung, C.-w.*, 2009: Temperature discontinuity caused by relocation of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Taiwan. Terr. Atmos. Ocean. Sci., 20, 607-617, doi: 10.3319 / TAO.2008.07.11.01(A) (SCI, IF=0.594 )
Hsu, H.-H*., C.-H. Hung, A.-K. Lo, and C.-w. Hung, 2008: Influence of Tropical Cyclone on the Estimation of Climate Variability in the Tropical Western North Pacific.J. Climate. 21, 2960-2975. (SCI, IF=4.307)
Hung, C.-w*. and H.-H. Hsu, 2008: The First Transition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and Taiwan Meiyu. J. Climate. 21, 1552–1568. (SCI, IF=4.307)
Hung, C.-w., 2007: 台灣氣象傳奇The history of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ies in Taiwan, 玉山社Taiwan Interminds Publishing Inc., 293pp. (in Chinese 專書)
(二)、請簡述上述代表性研究成果內個人之重要貢獻
1. Historical Review for th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ies and their Data in Taiwan
There are many possible factors which can contribute to the artificial abrupt change in a long climatic time series, such as the impact of station moving, and the change of the observational time, frequency and instruments.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station moving is the main focus, because it is the first question needed to be answered when one wants to use a continuous long time series for climatic studies. Temperature is the variable used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the station moving. In the historical review in Hung (2007) and Hung (2009), data users can easily check whether the abrupt changes in their analyzed time series are related to the man-made station moving.
2. Taiwan Climate (I) —Winter rainfalls
The rainfall characteristic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AWM) is less emphasized in previous works. In Hung and Kao (2009), we reveal that the circulation of the EAWM weakened in the recent decades which results in the decreasing of winter rainfalls over several windward coastal areas over East Asia including the hills in northern Taiwan. In contrast, there is an abrupt increase of rainfalls in southern China and the plains of northern Taiwan during early 1980s. This is due to the increase i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lower troposphere moisture over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anomalous northward flow which enhances the moisture transport to southern China. Because more moisture is provided for the frontal system which moves eastward, the fronts frequently come with abundant moisture and well-developed rain band in winter. Therefore, the plains of northern Taiwan receive more rainfall after 1980s.
3. Taiwan climate (II) — Meiyu
The Meiyu rainy season in Taiwan usually starts in mid-May and ends in mid-June. In Hung and Hsu (2008), we clarif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rst transition of the large-scale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the onset of Taiwan Meiyu. For almost half of the years in 1958-2002 (20 cases), the first transition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is characterized by sharp onset. The timing of the first transition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large-scale eastward moving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 especially in the sharp onset cases. The Taiwan Meiyu usually starts after this sharp onset.
4. Taiwan climate (III) — Rainfalls in summer-autumn
It is commonly known that Taiwan’s summer-autumn rainfall prediction by models is much poorer than that in winter. In 洪致文(2009), we show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typhoons plays a major role during the summer-autumn typhoon season (about 43.2% of the total rainfall is related to typhoons). However, the percentage of typhoon rainfall changes interannually from 7.7% to 65.6%. Moreover, the typhoon contribution usually occurs within a few days, showing that the major rainfall is from highly chaotic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臺灣憨孩子看F100
今天(2009.12.15.)中午前往參加台視節目「臺灣憨孩子」的感恩餐會。本來我已經不想接受電子媒體採訪了,但這幾年經不起劉榮凱導演的認真與執 著,大受感動,最後還是答應了他對我的紀錄。「臺灣憨孩子」是個很特別的節目,他介紹各種各樣的「怪人」,反正節目上檔大家就可以看到囉。今天絕大部分這 節目介紹的「憨孩子」全都聚在一堂,我們這一桌比較神奇,居然有三個都是台師大的老師,包含唱聲樂的曾道雄,保護櫻花鉤吻鮭的汪靜明,當然還有在下我。而 更神奇的是,看完大家過去的經歷,沒想到我們三人都曾在ISU待過,汪老師甚至是愛荷華州立大學的博士。所以,我們可都有Ames的記憶呢!這個節目,是 我接受這麼多紀錄片拍攝的團隊中,最認真與最深入的。如果播出時大家有看,可以發現我從冬天的裝束一直到夏天帶著同學去臺北後站的戶外教學都有,時間所累 積出的成果,讓我覺得導演大人與攝影大哥,甚至幕後靈魂人物陳姊,都才是真的臺灣憨孩子哩。
今天吃完這餐會,跟也有上鏡頭的Z君一起回臺大,順道也去拍了前陣子差點被這沒文化的台大給解體的超級軍刀機F100。話說,這可是我的愛機之一耶,小時 候看它在天上飛的威武,實在是難忘啊!天曉得台大這些年對於飛機這文化資產不懂得保存,還想偷拆了事,怎麼跟臺北國的某某局類似呢?今天看到F100被大 卸數塊,好像模型一樣,真感傷。台大校友有位也是憨小孩的傅鏡平,曾替臺灣天空所有每一架的F100出過書介紹,城鄉所也到處在做聚落的保存與規劃,機械 系也可以好好拿飛機的整修來實習一下啊!怎會讓這東西淪落至此?唉!或許,臺灣就是沒文化觀念,才讓這群臺灣憨孩子這麼累地到處奔波與搶救吧!台大在大氣 系對面那塊地,曾是美軍的Taipei Air Station。如果這架飛機能整修好,放到TAS那裡陳列,再擺上TAS的一些美軍史蹟介紹,這不是很好的現成教材嗎?
2009年12月13日 星期日
重見十多年前留下的花東木造車門板
今天(2009.12.13.)前往花蓮參加鐵道願景座談,很感動的是,主辦單位在前一天前往阿童伯家,把1995時我們在通往花蓮南濱的廢棄支線撿到的 「車長室」門板給拿出來展示。話說當年,我們在這個廢墟般的花蓮土地上,看到窄軌時代木造車的車門板丟棄在路邊。這麼貴重的文化資產不被重視,我們乃決定 搬回去阿童伯家裡存放。沒想到,一放就十多年。其實,說實話,現在東線保存的那些木造車輛,如果大家看過蘇老師的書就知道,那些木料都被換過了,根本都是 「新品」。真正窄軌時代的火車內裝,甚至顏色油漆,就只剩這一塊。台鐵修復保存車輛時很沒有文化概念,基本上就是把舊的木料整個拆了扔掉,換上新的,所以 你今天要做內裝色層考證,就只有我們當年留下的這一塊。總之,今天看到這門板很高興,也解決了一樁懸著的牽掛。(完整的狀態是當年保存時狀況,破損狀是現 在的情況)
此外現場也看到徐興發老前輩,依然健朗地滔滔不絕。仍記得台大火車社成立時第一次的社遊,我們去了花蓮機務段參觀。徐前輩出來接待,話匣子一開就都是鐵道 經。我們看到他辦公室一整排的鐵道雜誌,就知道這人「很有概念」。Z君知道LDH100跟他有關,還去拍馬屁哩!放張當年我們後來又去拜訪徐老的合照。他 今天講的幾個願景,包含重建0公里標,還有恢復南濱到舊站的窄軌路線,真的是真知灼見哩!
2009年12月12日 星期六
海神家族的飛機,咻咻咻!
今天(2009.12.12.)下午沒有午睡就直接去看「海神家族」,但看了之後有點失望。海神家族的原著很棒,所以改編成戲劇時也就會讓人期待,但今天的狀況卻讓這麼沈重的家族史詩故事,給不少觀眾看得撲吃笑出來。
整個故事從女主角的未婚夫在霧社事件中喪生開啟,為了描寫戰事,音效居然用了「噴射機」劃過天際的聲音,讓我一開始就差點從椅子上跌下來。天啊!霧社事件 時日本已經有噴射機來飛了啊!好,這就算了,男主角後來要從軍去開飛機,出來的一樣又是噴射機的聲音。老實說,要找個螺旋槳飛機的聲音有那麼難嗎?此外, 整齣戲的服裝又是一個慘劇!
要說是為了戲劇的舞台效果是可以啦!但明眼人一看就是沒有詳細考證的結果。大家可以看到女主角穿著像是「東方不敗」的和服,用很男人的腳步走來走去。戲裡 還有像是穿著西裝戴著軍曹帽的軍人(地球人suite),也有差點要到高台上對著月亮高喊賜與力量的「美少女戰士」水手服。更有趣的是,戲裡主角是正男喔 (怎沒有野原新之助呢?)還出現了技安妹飾演的護士,對了,還有陽婆婆也跑出來了。戲裡服裝亂七八糟穿,演員都搞不清楚和服是要「右襟蓋左襟」還是「左襟 蓋右襟」二種方式都有人穿,因此裡面就有死人才穿的穿法了。
總之,可以感覺雖然很用心想要把這齣戲給做出歷史的深度與質感,但因為很多細節的疏忽而有了偏差,實在蠻可惜的說。
由於戲中的正男一直想去開飛機,看完戲後便跑去阿宅街看有無新貨可以敗。沒想到買到開盒的「二式大艇」與「吞龍」。這真是今天最大的收穫!挖哈哈!
2009年12月11日 星期五
松山菸廠的鐵道月台被「削」了!
本文刊登於(2009.12.12.)自由廣場,原文如下:
日昨臺北市後站商圈的京站風光開幕,但從嶄新的玻璃窗望出,卻可以看到即將百年的原台汽北站老建築的嗚咽,因為這棟臺北後站附近現存唯一即將百年的貨運倉 庫產業建築,在被文化局解除歷史建築指定之後,恐將被拆除變為商業大樓。其實,臺北市在鐵路地下化後,這十年來鐵道文化遺產快速被剷除,市政府文化局在 「專業」考量下配合都發局的「政策」,一一抹去臺北人的鐵道記憶,而這二年來更是加快速度地毀滅。
在台北的鐵路都走入地下後,地上僅存的鐵道史蹟應該是要被加以保護,以做為城市歷史記憶的。但是,京站對面的產業建築,儘管都有將近百年歷史,文化局一開 始雖列為歷史建築,但在業主要求開發的商業考量下,還是被解除指定,讓臺北後站這個大稻埕人出入的城市街區,完全失去足以累積歷史記憶的建築。
今年六月,為了讓臺北「好好看」,地上古老的蒸汽火車加水煤台等設施,被臺北市政府給拆除移平;接著是華山地區的貨運月台被拆除,連臺北市僅存唯一興建於 戰前的火車站樺山驛,也在文化局程序完備的專業考量下,不列古蹟也不設為歷史建築,僅憑都發局的口頭承諾,未來會保存並加強「鐵道意象」。類似的作為與承 諾,日前又在松山菸廠第一至五號倉庫,靠近原本縱貫線側的貨運月台重演。為了都發局的道路開闢,菸廠內重要的鐵道運輸月台,竟被硬生生削去,鐵道與枕木散 落一旁,同樣的承諾是:「未來會注意鐵道意象的塑造」。
臺北市民可以看看市府前幾年做出來,在北市太原路口的後站鐵道懷舊廣場是怎樣的「鐵道意象」。老臺北人都知道,後車站的月台原本是第四月台,停駛時則因月 台增建而成為第六月台。這個市府造出來的「鐵道意象」,居然搞成一個第二與第三月台的怪胎,而擺放的火車,居然是從花東線搬來的山寨版車廂。沒有歷史考 據,也不重視真正的庶民記憶,做出來的鐵道意象,就是一種菁英的文化「懷舊想像」。
臺北市府最自豪的剝皮寮歷史街區,正是這種意象塑造最經典的代表。市府將原本的住民趕走,再把老街用文化菁英觀點,包裝成新的歷史街區,塑造成「新的古 蹟」。這樣的概念,其實與庶民記憶差距甚遠。如果臺北市文化局真的要重建臺北的鐵道意象,不妨熟記馬總統競選時對於鐵道文化的政見承諾:「鐵路文化資產是 許多個人以及社會共同的回憶;一個城市或國家的深度,取決於他們面對這些回憶的態度」。如果,以荒謬的想像去塑造鐵道意象,那還不如把美好的印象留在記憶 中。不過,歷史將永遠會記得,是哪個市長任內毀掉這些城市的鐵道記憶與古蹟。
報紙版本比較短:
被抹除的台北記憶◎ 洪致文
日昨台北市後站商圈的京站風光開幕,但從嶄新的玻璃窗望出,卻可以看到即將百年的原台汽北站老建築的嗚咽,因為這棟台北後站附近現存唯一即將百年的貨運倉庫產業建築,在被文化局解除歷史建築指定之後,恐將被拆除變為商業大樓。
今年六月,為了讓台北「好好看」,地上古老的蒸汽火車加水煤台等設施,被台北市政府給拆除夷平;接著是華山地區的貨運月台被拆除,連台北市僅存唯一興建於 戰前的火車站樺山驛,也在文化局程序完備的專業考量下,不列古蹟也不設為歷史建築,僅憑都發局的口頭承諾,未來會保存並加強「鐵道意象」。類似的作為與承 諾,日前又在松山菸廠第一至五號倉庫,靠近原本縱貫線側的貨運月台重演。為了都發局的道路開闢,菸廠內重要的鐵道運輸月台,竟被硬生生削去,鐵道與枕木散 落一旁,同樣的承諾是:「未來會注意鐵道意象的塑造」。
台北市民可以看看市府前幾年做出來,在北市太原路口的後站鐵道懷舊廣場是怎樣的「鐵道意象」。老台北人都知道,後車站的月台原本是第四月台,停駛時則因月 台增建而成為第六月台。這個市府造出來的「鐵道意象」,居然搞成一個第二與第三月台的怪胎,而擺放的火車,居然是從花東線搬來的山寨版車廂。沒有歷史考 據,也不重視真正的庶民記憶,做出來的鐵道意象,就是一種菁英的文化「懷舊想像」。
台北市府最自豪的剝皮寮歷史街區,正是這種意象塑造最經典的代表。市府將原本的住民趕走,再把老街用文化菁英觀點,包裝成新的歷史街區,塑造成「新的古蹟」。這樣的概念,其實與庶民記憶差距甚遠。
(作者為鐵道研究者)
京站開幕了!
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洪以南的九州鐵道之旅(更新版)
原本1907年洪以南的赴日是要直接搭乘臺中丸經由長崎在神戶上岸,不過因為子洪長庚搭船時暈船不適,於是抵達長崎後便上陸改走陸路前往。也就因此,洪以 南父子在長崎短暫停留後,有了搭乘火車一路北上的意外之旅。值得說明的是,臺灣引進鐵道這種科技雖是早在清國時期劉銘傳時代,日本領有臺灣後也開始積極建 設縱貫鐵道。但是在1907年的這個時間點,臺灣的縱貫鐵道尚未全通(全通時間為1908年4月20日),因此利用鐵道的長途旅行,特別是夜車長途跋山涉 水的經驗,想必是沒有。縱貫鐵道的全通,是臺灣陸上交通的第一次空間革命,從此之後臺灣島內南北間一日之內可達,而全島一體的意識也逐漸形成。不過,對於 洪以南而言,在領略這縱貫線全通的一年之前,此番日本旅行的這趟鐵道之旅,想必也對此文明新科技留下深刻印象。在這些詩文發表的後面,報上的的「焦評」有 云:「觀光景色。括入詩囊。到處逢迎。更不寂寞。是以人生貴閱歷也。」
在1907年4月24日晚上十時,洪以南與子洪長庚搭乘九州鐵道北上。洪以南「曉者門司」 詩文中所指的「汽車」,是日文裡蒸汽火車的意思,而非如今中文的汽車(日本稱自動車)。洪以南這次赴日能搭乘到九州鐵道的火車,時間點上也可說相當有意 義。因為日本在1906年公布的「鐵道國有法」,是將各私有會社主要幹線收歸國營的劃時代改變,當時的九州鐵道會社,在1907年7月1日便被國有化,改 由帝國鐵道廳管轄而解散消失。因此,洪以南此番能搭乘九州鐵道列車從長崎到門司,也算是一種很特別的經驗。而在九州鐵道所經營的最末期,1906年5月 10日起還曾設定了該會社最初不需額外料金的「急行列車」,行駛門司到長崎間與門司與八代間。洪以南搭乘的九州鐵道夜車,夜晚十時出發,隔日一早「天開曙 色」時便到達門司。這段夜行列車的體驗,洪以南以詩作描述「汽車輪展任驅馳。疊水重山總不知」的火車黑夜中運行,而在車內的狀況則是「屈膝斜眠」,最後被 烏鴉從夢中喚醒。在洪以南此首「曉者門司」詩作的註解中,寫著「九州鐵道止於門司」,蓋當時之門司乃如今的門司港站。此九州鐵道最北之起點車站門司是在 1891年4月1日開設,這個初代的門司木造站房,在今天的門司港站東側。隨著1901年5月開始行駛的「關門連絡船」連接下關與門司間,旅客與貨物的運 輸,也都在九州與本州間透過門司的連接而興盛了起來。
洪以南此番行程,是搭乘九州鐵道到門司後,搭乘連絡船往下關,因此在「過門司江」 一詩中,會有「片刻濟川輕筏渡」這樣對於搭乘關門連絡船的描述。而同時,「過江一道入山陽」的文字,正是說明上岸後,又接山陽鐵道的車船連結。
不過,相信對於臺灣人來說,馬關條約而造成日本領有臺灣一事,總感到慚愧。因此,洪以南在搭乘連絡船上岸抵達下關後,詩作「羞過馬關」 便描述這樣的心境:「催車速過下之關。畏見春帆惹厚顏。回憶當年成底事。鐵心人亦淚潛潛」。蓋春帆樓乃日清戰爭後,日方與清國代表李鴻章議和之處。此令人 羞愧之地,還是「催車速過」為宜。
所謂的「馬關」地名由來,其實仍有略加說明之必要。事實上,日清戰爭之後講和簽約地點為山口縣的赤間關市。而「赤間關」實為「赤馬關」之漢文表記轉用,蓋 因江戶時代漢學者曾將其濃縮為「馬關」,而讓「赤間關」又有「馬關」之別名。因此,所謂的「日清講和條約」,便又有「馬關條約」之稱。不過,赤間關市的地 名,在1902年時改為「下關市」,僅剩馬關條約的「馬關」用語,仍存於中文的歷史描述當中。在洪以南的「過門司江」與「羞過馬關」詩作補註中,則都以 「馬關」之舊地名稱之。
1907-07-21洪以南發表之詩作「過門司江」:
兩肩風月志觀光。不計前途路短長。片刻濟川輕筏渡。過江一道入山陽。
1907-07-21洪以南發表之詩作「羞過馬關」:
催車速過下之關。畏見春帆惹厚顏。回憶當年成底事。鐵心人亦淚澘澘。
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
原來做報告也可以問鄉民
今天終於又趕完另一篇JC的論文了。希望這篇可以順利通過,可用來拼業績,因為升等很重要(教授升等不能用信用卡說),萬一點數不夠,可是得走人哩。閒話 休提。來講講同學做作業的趣事吧!話說,當我還在高山大學教書時,曾經要同學回家找某某東西的資料當作業,沒想到有同學就很聰明地到奇摩知識找答案,還給 我直接用貼的來交作業,一字不改哩(這一份我有收藏喔)。後來,又曾經出了某個家庭作業,一樣有人上去奇摩找答案。說來好笑,那個上去回答的人,居然是我 的碩士學生,是他「小時候」隨便亂蓋寫的答案。
好,這些都沒上個禮拜有趣。我就想說,PTT大氣版怎有人會去問ITCZ的問題勒?因為本山人的碩士課程要學生報告ITCZ,於是有人就上去PTT問鄉民 關於ITCZ的分佈。唉呀,學生不知道這版主我認識,因他偏偏是個大氣&鐵道阿宅說。而鄉民也真有趣,直接回一句:不會去google一下哩!呵呵,是 啊。都到版上問鄉民了,孤狗大神怎不去拜一拜說。
總之,要報告,上網找資料是沒錯。但總不能要鄉民幫同學找解答吧!自己有時候可以先爬文,或者看看精華區,拜一下孤狗大神。這些必須要先做的功課,實在是無法不作,就直接丟給鄉民要人家幫忙。上網找資料時,應該要有判斷能力,去看看對不對,否則上台就會出糗喔!
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洄瀾鐵道風華再現(願景交流座談會)
花蓮縣文化局『洄瀾鐵道風華再現』願景交流座談會
自2002年起,由花蓮縣文化局發起,結合鐵路局與許多文史工作者、專家學者、社區里民等,積極為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的保存及再生請命;在2002年9月將它登錄為花蓮縣歷史建築後,開始持續進行建物緊急搶救、文史調查、硬體修復及再利用規劃、人才培訓等。
2004年又陸續將「蒸汽火車加水水塔」、「處長宿舍」登錄為歷史建築,並計畫推動蒸汽火車復駛計畫;2005年再將「舊花蓮工務段」及「舊花蓮警務段」等相繼列入,2009年則登錄「鐵路醫院」為本縣歷史建築;至此舊東線鐵道基地遺址的版圖更形完整。
有鑑於這片園區被譽為全台僅存最完整的窄軌鐵道基地遺址,文化局責無旁貸肩負起修復重建、活化再利用等重責大任;晚近幾年花蓮縣政府、花蓮市公所及鐵路局 等相關單位亦紛紛規劃及修復舊站前噴水池、鐵道遊廊及洄瀾之心-陽光電城等等計畫,使這些鐵道元素景觀像珍珠般串連了起來。
文化局在活化本園區的初始,即已集結了各方學者專家的建議,將鐵道文化園區仿效由法國近代所發起的生態博物館(Eco-museum)概念規劃;以結合當 地的人文特色與歷史紋理,延伸文化館的動線,於靜態展覽之外,讓舊東線老火車復駛於臨港線,並連結縣內的鐵道元素,開發東台灣的鐵道旅行地圖,成為一個活 的區域型的博物館。其中工程最浩大繁雜,也最具國際魅力的莫過於蒸汽火車復駛臨港線計畫;此計畫於98年初獲得交通部毛治國部長與鐵路局范植谷局長大力支 持,已由台鐵積極規劃中。
文化局於93年所提出最初始的遠景是以鐵道文化園區作為舊東縣鐵道基地遺址之中心,成立花蓮旅遊資訊站,並沿著舊港口線重築港口站至蒸汽加水塔區之間的窄 軌鐵路(現部份路段已成為七星潭腳踏車道),搭配LDK59蒸汽火車復駛在太平洋左岸,結合本地的觀光業者,規劃出花蓮旅遊配套措施,連接港口賞鯨遊客, 進入以鐵道文化館為中心的洄瀾之心參觀,遊客進入花蓮的視野將與眾不同。
這短短4.2公里的762窄軌蒸汽鐵道路線,能提升花蓮旅遊成為更具人文素養與歷史深度的多樣化精緻旅遊路線。當蒸汽火車緩緩偎著美麗的太平洋海岸,揚起 悠揚的蒸汽汽笛與煙塵,這僅存的台灣日治時期工業鐵道,將是國際級最美麗的窄軌蒸汽鐵道。98年初春,鐵路局局長及交通部部長的蒞臨,為鐵道文化園區注入 了前所未有的新希望!值此歷史性新頁的前刻,歡迎各界關心花蓮或鐵道園區的朋友們,大家齊聚ㄧ堂,匯集寶貴意見,或來聽聽別人的想法,為花蓮鐵道文化園區 的活化與再生挹注豐沛的活力吧!
【時間】:98年12月13日(週日)
【地點】:花蓮鐵道文化園區2館工務段圓形廣場
【座談會流程】:
14:00-14:20 報到
14:20-14:30 主席及貴賓致詞
14:30-15:45 學者專家論壇
(邀請蘇昭旭、洪致文、邱上林、陳黎及陳主安等學者專家蒞臨發表卓見)
15:45-16:00 休息及交流時間
16:00-17:30 民眾交流與對談
17:30 珍重再會!
※ 為方便會場安排及掌握與會來賓,請於98年12月10日前完成報名!
報名電話:03-8227121轉316王小姐或蔡先生
報名傳真:03-8237862
報名e-mail:ysm@mail.hccc.gov.tw
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小玩具裡的機場跑道
前陣子買了一個iphone小玩具,我真的只能說這是個超級大好物,一大堆的app,簡直讓我玩得愛不釋機。這個小玩具的好玩之處網路上很多人都在講,我 就來說說昨天兒抓的iports機場app。這個程式不用錢,所以大家都可以下載,重點是他可以抓全世界民航的機場,會提供跑道方位,另外還有即時的氣象 電碼METAR,以及預報TAF。想當年我在機場時,可是每次上班都要編TAF呢!
其實我看到機場跑道就會很興奮。先來放一下松山機場的介紹吧!機場跑道之命名,係以正北為0方位,順時針轉後正東為90度,正南為180度……(餘類推) 來計算。但航空上表示時,僅以十位數與百位數來稱之。若某跑道方向為正東西走向,其跑道便以09-27表示,而由正西往東起飛時,稱為使用09跑道,但若 由正東往西起飛時,則稱為使用27跑道。松山機場的現行跑道為10-28(下面左圖),由圓山側往內湖方向起飛時為使用10跑道,反之則稱為使用28跑 道。至於右圖,是最近很紅的蔣介石機場05與06跑道。
這個小玩具裡,還有很多美國機場,跑道很多喔!
總網頁瀏覽量
本網站目前訪客數
搜尋此網誌
最新的文章
最新的回應(您的意見,將在上傳之後經過版主確認才會出現。這是避免廣告亂PO,或者阿六仔來鬧場的不得已措施。請見諒。)
熱門文章
-
今天(2015.8.16.)趁最後一天跑去世貿一館看2015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這展場內最吸引我的,是一個昭和十三年(1938)年造的高雄港內一個航道標識燈。這個燈有製造名板,上面寫著昭和13年2月造,製番6217,是由日本橫濱的「日本光機工業株式會社」所製造。 這間...
-
各位關心台北機廠的朋友。有好消息要告訴大家。剛剛拿到當天審查 的初步結論。基本上,我覺得這次北廠的保存,內外壓力下,大家算 是讓北廠的未來有了一個能夠好好保存的開始。我知道,雖然我現在 已經是被台鐵罵到臭頭,不過有保存下來就好。畢竟以更長遠的眼光 來看這些事,當年出來保存扇形車庫...
-
窄軌台東線的柴油機車中,我對於LDH101這輛車是有很深印象的。1981.7.我第一次搭花蓮輪去花蓮時,在港口碼頭就看到它的身影,並且立刻意識到這輛車與之前看過很多很多的LDH200是不一樣的。因為當時還是小朋友的我,其實已經知道國鐵的DD13,總覺得DD13這車跟台灣的LDH2...
-
台鐵的觀光列車車隊,近期又加入了新的成員,亦即已經試車許久的山嵐號與海風號。而這當中,海風號的內裝與細節在最近終於對外公開,也敲定將在十二月初正式啟航,行駛新竹經海線循迴追分後抵達台中的往返班次。以下,就讓我們來看看海風號精彩的內裝設計與餐點特色! 山嵐、海風號因為是由EMU...
-
前幾天突然想起來小時候「小姐小姐別生氣」的這個回憶,網路上問了一些朋友後發現,這小姐生氣的回憶是橫跨台灣好多個世代與區域,版本很多,大家都有不同回憶,感覺很好玩,所以整理下來紀錄一下。 先來說一下我的記憶版本吧,這是台北1970年代流行的..... 「小姐小姐別生氣,明天帶你去...
熱門文章
-
今天得知台北三板橋陳茂通宅在台北市的文資審議大會中被決定什麼文資身份都沒有,然後都更繼續,等著被拆,實在感到非常錯愕。 為何我覺得錯愕?因為幾個月前我曾跟某位台北市文資委員閒聊到這棟建物的個案,當時這位委員跟我說,有點文資概念的委員只要現勘過都知道這個建物怎麼可能沒有身份,...
-
2016 的 春節真的是好累,我們一群在乎臺北城市記憶的朋友,幾乎天天都到北門報到,拍攝這個台北將要快速消失的「北門高架橋」。為什麼說好累!?因為交通管制,北 門兩側很難通行,每天都要從重慶南路端拍到北門郵局,接著繞到西寧南路,再轉回展望高台前。雖然說,台北市府很貼心地設...
-
補充更新 桃園地景藝術節看不見的重要航空史地景! (2014.9.9.補) 我必須說,我真的是非常非常欣賞荷蘭藝術家霍夫曼這位曾經以黃色小鴨引領風潮的這個最新「玉兔」作品。有別於黃色小鴨跟國人在浴缸的經驗有所不同地,嫦娥與玉兔的傳說,讓霍夫曼有了這個創作。雖然說,這隻兔子怎...
-
上次去家X福買面紙被氣得半死,這週開始的什麼年中慶,也有最新的陷阱花招。我看應該已經很多消費者被A走錢囉。我想,去超市買東西,剪折價券打折是很多人都會的省錢方式。而一般人都知道,結帳前要出示折價券才可以,而且是要收銀員逼完商品後,再逼一次折價券,就可以拿到折扣了。如果,你用這樣的...
-
今天好多朋友都從不同管道傳了以下的訊息給我,這個神秘的大禮物應該會是臺灣鐵道文化資產保存歷程上一個重要的一步。確實!世界最初的寢台電車583系將有兩節由JR東日本致贈與臺灣 籌設中之台北機廠鐵道博物館。台北機廠在全區保存後, 不止期許能成為國家級的鐵道博物館,更期待能成為世界級的...
文章分類
- 古蹟與歷史建築 (577)
- 臺灣鐵道 (435)
- 藝界人生 (367)
- 飛行場 (252)
- 飛機 (235)
- 日本鐵道 (134)
- 氣象時間 (60)
- 洪以南詩詞 (54)
- 巴士 (52)
- 阿公的足跡 (43)
- 吃吃吃 (33)
- 拉麵食記 (20)
- 海洋紀行 (20)
- 師大校園導覽 (18)
- 電影 (17)
- 船船船 (16)
- 臺北水路調查 (15)
- 阿里山鐵路 (15)
- 柯P推土機 (14)
- 2013日本冬之旅 (13)
- 演唱會 (13)
- 美國鐵道 (13)
- 莒光號 (13)
- 小玩具 (12)
- 蓬萊蓬萊 (10)
- 鐵博筆記 (9)
- 2014北海道之旅 (6)
- 越南紀行 (6)
- 鋼蛋製作記 (6)
- 雙連 (6)
- 新加坡 (5)
- 泰國鐵路 (5)
- 泰國旅行 (4)
- 金門 (4)
- 鐵道博物館 (4)
- 文博 (3)
- 消失的火車 (3)
- 花花草草 (3)
- 中華商場 (2)
- 台糖SL考證 (2)
- 城市記憶 (2)
- 夏威夷紀行 (2)
- 歐洲鐵道 (2)
- 蘇芮 (2)
- 鐵道地理學 (2)
- 藝界人生臺灣鐵道 (1)
- 2015日本鐵道夏之旅 (1)
- 583@臺灣 (1)
- 延平憶往 (1)
- 德國鐵道 (1)
- 泰國SRT (1)
- 觀光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