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0/12~16台灣沖航空戰期間的大轟炸戰爭記憶
一直以來,戰爭與台灣的近代歷史總是難以分割,而這些年許多文資的保存,遇上的口述訪談也常會圍繞在這個主題上,特別是近代的產業、或者城市記憶與軍事遺產,都免不了碰上。然而,隨著經歷過的老人越來越凋零,如果不用「觀落陰田野調查法」,那能夠活生生描述經歷的人真的已經越來越少,而做口訪的團隊成員很多又沒有基本的近代戰爭歷史訓練與背景,也就很難精準判斷與釐清事實真相,甚至錯過關鍵議題的追問。
這幾年有關注這議題的朋友,應該都會知道1945.5.31.的台北大轟炸,但其實整個台灣民眾開始大規模捲入戰雲,開始親身經歷盟軍轟炸的記憶,則是75年前因為台灣沖航空戰所開啟的連續數日大轟炸。
前陣子我跟多年老友鄭萬經前輩,在北廠組立工場內有一場對談,聊到他才一進入台鐵工作,在1944.10.就碰上這場大空襲的回憶。在那個午後的斜陽下,他很有臨場感地跟我訴說砰地落彈位置,以及後面炸死一堆人的回憶。
組立工場當時被炸的落彈點,在畫面中左邊的上面部分。
其實,這個教科書上沒有的「臺灣沖航空戰」,是很多台灣民眾開始躲空襲的記憶。我媽媽就是出生在這次空戰轟炸的期間,據說我阿媽一開始還挺著大肚子去躲空襲,但帶著球跑起來真的很累,後來乾脆不跑了,而我媽也在空襲中出生。
在1944年10月上旬,美軍為了徹底摧毀日本海陸軍在臺灣島內的航空軍力, 乃開始一連串猛烈地空襲轟炸臺灣各地飛行場與大型航空基地。這個大規模的轟炸攻擊,雖然主要是以軍事設施為主,但卻促成了臺北市第一次防空空地與防空空地帶指定 (1944年11月)。
這部分,我有篇論文,專門講這段被遺忘的城市歷史。
洪致文 2014: 二戰末期台北市的防空空地與空地帶及其戰後之變遷, 地理學報, 73, 53-77. doi:10.6161/jgs.2014.73.03. 全文下載在此
下圖是以1944年美軍繪製之臺灣城市地圖為底圖,用不同顏色 標示出二戰最末期在臺北市內所劃設的防空空地與防空空地帶。以紅色表示的是第一次指定的第一防空空地,以黃色表示的是第一次指定的第二防空空地帶。至於以 綠色所標示出的,為第二次指定的二十處防空空地。圖內的編號,係以臺灣總督府官報公告時之番號表示。
這 「無差別轟炸」就是指空襲轟炸不止攻擊軍事設施與相關軍需工業位置,也同時廣泛轟炸平民百姓都市城鎮的作法。以日本本土而言,1945年3月9日至10日 的「東京大空襲」,便可視為「精密轟炸」與「無差別轟炸」的分界期 (平塚柾緒 1995)。因此,在這樣的美軍轟炸戰術背景變更之下,臺灣總督府才會在1944年11月有第一次較小規模的防空空地與防空空地帶指定,後又於1945年4 月第二次非常大規模地指定了二十處的臺北市內防空空地,且立即開始拆屋疎開,避免類似地毯式「無差別轟炸」造成城市的大規模毀滅。
當然,這第二次大規模的指定,除了美軍的猛烈無差別轟炸因素外,也有其外 在的戰事背景。當麥克阿瑟將軍所統帥的美軍由菲律賓反攻北上,直接攻擊日本本土時,決定 跳過登陸臺灣攻取沖繩,因而於1945年3月底開啟了「沖繩戰」的序幕。沖繩戰一直打到該年6月下旬日軍完全潰敗,美軍佔領為止。雖然美軍跳過臺灣並未登 陸,但就在臺灣東北方的沖繩戰戰場,也讓臺灣同時領受了幾乎天天遭受美軍轟炸的攻擊。因此,臺灣在二戰期間受到最猛烈空襲攻擊的時間點,分別為1944年 10月的臺灣沖航空戰期間,以及1945年1月起至終戰間,包含沖繩戰的這段時期。而這兩階段的美軍攻擊,以及從「精密轟炸」轉向「無差別轟炸」的策略改 變,都導致了臺北市內在二戰最末期的二次防空空地與防空空地帶指定。
希望,以上的資料可以提供後續更多研究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