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臺灣總督府發布了梧棲築港的計劃,希望將梧棲港擴充為台灣中部重要的港口(中部築港計畫)。1939年將此案定名為「新高港」計畫,並於9月舉行築港之起工式。到了1941年,更進一步公布了新高港市的建設計畫,希望合併大甲、清水、梧棲、沙鹿、龍井組成一個龐大的工業都市「新高市」,而這當中的電力,則以大甲溪水力發電來提供。這整個龐大的計畫,在二戰結束後,整個新高市成為泡影,而新高港則等到十大建設時才重新又開始興建而成「台中港」,至於大甲溪電力開發則在戰後由台電繼續修改後完成。
為了這整個新高港市的計畫,特別是新高港的築港,其實搭配有鐵道的規劃與興築。當年這個新高港鐵道的規劃,主要是個繞一圈的設計,北段就是現在的台中港支線,南段則是從龍井那兒轉上來,與其相接。
依照戰後的記錄顯示,這整段新高港鐵路可以分成「甲南梧棲線」與「龍井梧棲線」。
「甲南梧棲線」以台鐵海線甲南站(現稱台中港站)為起點,經臺中港北防波堤根而達梧棲,全長10.8km,另有支線4.1km專供工程材料運輸至北堤上。日本時代此線曾於1940年完工,作為築港工程材料之運輸與施工時的採土載運用。該鐵道於戰後1949年因築港工程停頓而遭到拆除。不過這條鐵路在十大建設時,為了興建台中港,又重新鋪軌復活使用行駛至今。
站內的這個候車亭好可愛。
台中港站內停有穀物車。
剛好有通勤電車來。
這個就是分歧點。
分出來的台中港線(新高港線北段)。
名景。
這一段鐵路遺跡是在早上空軍第三後勤支援處外的台中港線鐵路。
而南段的「龍井梧棲線」則是新高港計畫中有名的未完成線。該路線以台鐵海線之大肚與龍井兩站間所擬興建之「中部操車場」為起點,與上行正線呈現有趣的「立體交叉」,後經龍井而達梧棲與甲南梧棲線相接,全長9.7km,1942年開工興建,路基與橋涵等於1944年均完成,但因為進入二戰末期鋼材短缺未鋪軌,而成為新高港環狀鐵路計畫裡的未完成路線。
可以看到當時的水泥施工狀態。
從橋台上看,台鐵的調車場就在旁邊啊~ (
這個大肚調車場,就是原本中部操車場的修改版)
下面這個路就是未完成線遺跡.....
http://maps.google.com/maps?q=24.189537,120.535332
整個新高港計畫在日本時代幾乎是呈現未完成狀態,新高市更是直到今天都還是紙上泡影。而伴隨新高港的工業規劃,像是日本海軍六燃新高施設的部分,也完程度頗低。
依照日本海軍當年的規劃,海軍第六燃料廠在台灣有三個廠區,分別是高雄、新竹與新高三個施設,而其中位於台中清水的六燃新高施設,又稱為「化成部」,與新高港的建設有密切關係,而這個新高廠的規劃,與大甲溪的電力開發計畫也相當密切,其預定生產的燃料是為了提高航空燃料辛烷值的異辛烷,以及以南洋椰子油為原料,皂化後乾餾熱分解,再以
觸媒重聚成航空用潤滑油。因此整個廠的規劃,主要的產品就是異辛烷與航空潤滑油。
依照六燃廠史的化成部廠區計畫平面圖分析,該廠主要可以用個十字形切分成四塊來看(切分的南北軸線剛好是如今的台中港支線鐵路/臨
海路,而東西軸線是橫向的三民路),西北與東北兩塊規劃為異辛烷製造區,西南與東南兩塊則為航空潤滑油製造區。北側的廠區,主要的生產線是要製造異辛烷,
因此要先透過丁醇的製造,在經過合成法製造出異辛烷。雖然說,當時製造出丁醇的方式有合成法與發酵法,但看新高施設的廠區配置計畫可以推估,在當地缺乏天
然瓦斯的情況下,主要是使用甘蔗糖液為原料的發酵法。這部分廠區主要規劃在東北側,而製造出丁醇後,送往廠區的西北側,也就是用合成法製造出異辛烷的區
域。這部分的廠區規劃,製造方式與新竹施設類似,亦即需要用到瓦斯,並透過觸媒,再經過水添的合成技術,製造出異辛烷。因此,看這廠區的工場配置流程與該
有的廠房設備規劃,與新竹廠的異辛烷合成工場區(寡婦樓區)極為相同。而生產出異辛烷的最終流程末端,位於整個十字切分的中心部,而此處規劃了鐵道可以連
通出去銜接整個新高港的鐵路。
至
於新高施設的西南區與東南區,是製造航空用潤滑油的另一個廠區。這區的主要原料是南洋進口的椰子油,故整個產製流程從最西側靠近港口的椰子格納庫開始,經
由榨油與鹼化,將椰子油皂化後,送往東南區以氯化鋁為觸媒重聚還原成潤滑油,因此整個產製流程的最末端在廠區最東側,該處設置製品荷造區將產品送上鐵道運
出。
至
於原本規劃的西南區與東南區,或許是因為新高築港建設的進度與設計改變影響,一些應該在西南區的廠舍都被塞到已經整地後的東南區內,因此切分的中軸線(亦
即新高港鐵道,如今的台中港線)以西幾乎沒有規劃中的廠房,製造潤滑油的工場都集中到東南區去。而這一區,是完成度較高,戰後仍有遺跡可尋的部分。
依
照六燃戰後的接收記錄來看,這區內應該有的主要廠房設施是:榨油工場、濾過工場、潤滑油製造工場、蒸餾工場幫浦室以及倉庫。而相對於員工宿舍與一些相關事
務所區被稱做「福利地帶」,這一區則稱做「工場地帶」。這一區在戰後成為空軍第三後勤支援處的基地,大部分在軍事區內的廠房都已經拆除消失,所謂的航空潤
滑油製造相關工場詳細狀況均不清楚。而從地面遺跡來看,有一個五連棟的建物地面痕跡,但這五棟是否為倉庫亦不可知。只是從六燃的引渡報告資料中可以看到,
有不少器材都是置放於倉庫內,而這些倉庫剛好又編號為一到五號共五棟。
從估狗大神的圖來看,五棟拆光光,大部分日本時代建築也拆光了。以下是這幾年的圖,可以看到變化。
早從清水這個營區內
這
整個區域之所以在戰後成為空軍的第三後勤支援處,從六燃廠史中也可以窺知一二。原來是二戰後日本人的遣送回國復原並不是立刻執行,所謂的「現地自活」就是
要求這些日本兵員自己想辦活下去,因此二戰一結束,新竹航空隊整備部有約二千人為了戰後的長期自給自足生活,乃移駐進六燃的新高施設化成部區域內。之後,
此區被空軍接收,因而成為空軍的用地。如今已經廢棄的營區內,還可以見到空軍的制式宿舍建築。
2013年前往調查時,基地內因為下大雨積大水,新蓋的空軍制式建築還在。畫面中右邊的會議室看起來是新拉皮過,但建物基地是日本時代就有的東西。另一棟卡拉OK狀建築,則也是日本時代就有的建築基地(不知道是改建還是留用)。
目前新高施設留存最完整的遺跡,大概是橫向三民路旁的連續兩棟只有紅磚圍起遺構的建物。這兩棟建築當年是否有完成都是疑問,但從外觀判斷,即便曾有屋頂,依照當時的物資缺乏狀態來看,應該也是木構桁架屋頂。依照原本的廠區規劃圖來看,這一區應該是製品荷造的潤滑油生產線最末端,不過因為廠區設計經過變更,許多廠舍又沒有完成,故實際功能也只能推斷,甚至該建物是否在終戰時有完工都不容易確定。
相對於工場地帶的建物遺跡幾乎消失,六燃新高施設的福利地帶,則尚有宿舍區保留了下來。這些戰後的眷村其實很多建物看起來是後來才建造的,不過仍可算是六燃的遺跡之一了。
這區域也有神奇的防空洞。
以上是關於新高港市與鐵道的調查。至於與新高港及其工業發展息息相關的大甲溪電力開發計畫,相關設施與遺跡調查則整理如下(以下一些基本背景引自林炳炎前輩的先期調查)。
基本上大甲溪開發計畫大致可以分成大甲溪電力的開發計畫、新高港築港及周邊都市計畫、以及新設之飛機新燃料工廠
(六燃)、相關鐵道(新高港鐵道,大甲溪鐵道)等。當時預計興建的大甲溪電廠有八座,分別是:達見發電所、下達見發電所、上明治發電所、明治發電所、天冷
發電所、豐原第一發電所、豐原第二發電所、豐原第三發電所。日本時代完成度較高的是天冷發電所,至於其他的則多只在紙上階段,或者已經少部分開工準備。
戰後國民政府接續其計畫,有些發電所計畫被終止,有些改以美國式的型態進行工程,依照位置比對,達見發電所=德基、下達見發電所=青山、明治發電所=谷關、天冷發電所=天輪,沒蓋成的是上明治發電所、豐原第一發電所、豐原第二發電所、豐原第三發電所。不過,豐原第一的位置稍微位移而成如今的馬鞍電廠,豐原第二的預定地在新伯公,有大片台電土地遺跡,至於豐原第三在石岡則沒蓋。
日本時代蓋這類水力電廠的幾個運作模式,從日月潭以降大致可知,會有工事用的1067mm鐵道運輸資材,也會有軌距較小的輕便鐵道運送物資,另外會有工事部門的平地段「大本營」,有預定的索道路線。至於為了應付龐大的人力進入工區內,也會有工程人員進駐的社宅街。這些配套措施,很多都在真正工事開始前就已經要陸續辦理才能讓工程順利進行。
臺
鐵的東勢線鐵路,原本是大甲溪鐵道的部分,當時的計畫是,前段以鐵路運輸,後段改以索道處理更
上游的部分。不過大甲溪鐵道的工程除了全部測量完定線,而且還完成了土木工程,但因缺乏鋼料無法鋪軌,大甲溪橋也只完成橋墩沒有鋼樑。這也是戰後臺鐵可以
迅速地完成東勢線並通車的原因。
水塔很可能是日本時代留存至今的遺跡。
不過依照一份1956年1月《自由中國之工業》內之大甲溪開發計劃寫真,意外看到原本計劃中之新伯公電廠(豐原第二)與石岡電廠(豐原第三)場址。
依照林炳炎阿伯調查指出,天冷發電所的完成度最高,土木工程應該都做完了。1940/09/14報紙新聞說:『大甲溪水力發電用發電機由電氣部長松尾秀雄前往東京注文,天冷、豐原兩發電所與新龜山、霧社同樣是國產品。』1941/01/14報紙新聞說:『台灣電力的大甲溪發電所即豐原第一與天冷兩發電所,分成3工區,第一工區有大林組、第二工區是富山佐藤工業、第三工區是鹿 島組。第一工區進水口開始到第8號隧道,總長8800m;第二工區第8號隧道到第12號隧道,總長7200m;第三工區第12號隧道到豐原第一發電所放水 口,總長6300m。』1941/01/20台灣日日新報刊登「大甲溪發電所起工式けのふ現場で舉行さる」新聞說:『台灣電力的大甲溪發電所建設工事已經準備妥當,19日午前 11時半在東勢街東勢建設事務所舉行起工式。午前9時社長林安繁在豐原第一發電所、副社長田端幸三郎在天冷發電所、永井專三建設部長在進水口舉行動土式
(鍬入式),列席的有副見交通局總長、八田與一技師、佐佐木英一電氣課長、酒井茂吉海軍武官、奧田台中州知事等官民500多人與會。副見總長代表齋藤總務 長官唸祝辭,其次,奧田知事、松岡台灣新聞社長宣讀祝辭。』
谷關日本時代叫做明治,依照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係1907年8月12日
時,由台中廳管內東勢支廳長在巡視管內隘勇線時,所發現的溫泉地。因為有感於以前管內蕃人兇惡獰猛著名於世,但今天脫舊之兇習歸順聞命,乃天皇之仁廣被云
云,是明治天皇之賜(之類之類的)。反正就是今上天皇英名神武所以就叫明治溫泉,跟那個啥傳說明治天皇來過,還是皇后回國生了男嬰所以叫「生男湯」的鬼扯
一點關係也沒有。
明治堰堤日本時代只是個簡單的阻水蓄水設計,整個天輪壩的上部是在戰後才蓋。但是明治堰堤旁四個孔通直衝而下到天冷的地下隧道,以及通往四根大鋼管的部份推測已經完工。
在這個明治堰堤旁,有個水泥殘跡,據說是日本時代未完成索道設施的遺跡。
看完水力工程與廠房,我們也看辦公處所與社宅街。從最上方上谷關辦公室附近,可見當年的辦公室與一些殘存的木造宿舍。
這些辦公室,大多在民國一百年時依照原本格局拉皮,已經不復當年木造樣貌。但是那個玄關啊!怎麼讓我想起師大對面和平東路上的台電木造辦公室呢!?
當然,這裡還有一棟餐廳還是木造比較接近原貌。
其他的宿舍,都是內部仍為木造,但外部用塑膠或鋼板包起來了。
這邊也有美援時代美國顧問的宿舍。有煙囪喔!
看完谷關這一帶,回到天冷,也就是白冷國小一帶也有社宅街。目前大概就是現存日本時代格局,但建築都是戰後新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