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9日 星期六

早年車身畫有紅十字、可搭載傷患的台鐵「傷兵車」

 
過去這一年多來,因為COVID-19疫情的關係,不少人都注意到印度鐵道把臥車改成臨時的病床用客車,甚至也提到他們也直營了醫院。其實,台鐵以前也有鐵路醫院呢,而且至今還有幾棟留存,有的還有文資身份(例如彰化鐵路醫院)喔。不過,是否有火車也曾被改成可以載運傷患的呢?當然也是有的,不過不是因為疫情,而是跟軍事考量有關。
 
在受這波COVID-19疫情影響而暫停開放之前,相信已經有不少民眾到鐵博參觀時,曾經看過有一輛塗著「紅十字」的火車。這是一輛怎樣的車呢?為何有著這樣的塗裝呢?其實,它確實是載運傷患用的車輛塗裝,而且跟二戰後台海情勢緊張,鐵路支援軍事有關的「傷兵車」樣貌。

在民國四十二年的紀錄中,台鐵曾將十八輛的25C10000型車(25C1011110125號及101361013710073號)改造為「傷兵車」,並在外表塗上方形紅十字標誌。它們每輛的定員在使用時以80人計,並以三等車費來收取。車裝用日光燈,板塗裝為淺藍色,車側除了有木板長條椅外,還有一根根直立的鐵桿,上面更有L形倒勾可以掛放擔架,因此被當作傷兵車用。

過去,傷兵車多跟衛生車(Hospital Car)、給養車(Kitchen Car)連掛,並且留置於萬華車站待命。這樣的編組,其實很受二戰後美軍的影響,因為日本在美國佔領軍時代,也曾改過很多以這款車來改造的軍用車廂,甚至還有「軍籍號碼」、並被取了英文名呢!台鐵的衛生車、給養車後來都被報廢解體,傷兵車則曾移到高雄港站留置存放,但最終還是被拆光很可惜。

其實,這款曾改為「傷兵車」的25C10000型,就是大家熟知的黑色「代用行李車」,最高峰時總數曾超過百輛。這款車是1930年代後期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緊接著二戰開打,台灣籠罩在戰爭陰影下的物。台鐵貨車是戰時物資運輸的主角,因此1939年由日本引進台灣的這款25C10000型鋼皮轉向架式篷車,不止擔任過貨車,也充當過後來的代用客車、代用行李車。
 
本型車有車端貫通門,車側裝設二扇1.7m寬的拉門,都是為了軍隊物資與士兵的快速及有效率運輸而設計,甚至有些改作為代用客車用的車,還設置有可坐人的簡易式長條座椅、甚至還有簡易廁所呢。這批代用行李車在台鐵的歷史上,也一直是舉辦巡迴展覽的常用車輛。在國共時代氛圍下被改裝為反共抗俄列車,也曾擔任CK101號蒸汽火車環島巡迴之旅的文物車廂。

對於世界各國的鐵道博物館來,為了不同的鐵道故事,在車輛的展示塗裝方面,往往會因為展覽需求而有一些考證後的變通。通常來,就是歷史事件的實車已經拆光光一輛不存,但為了「故事」的展示需求,便會以同型車來替代某種特別的塗裝,作為視覺展示上的實體物件。基本上只要在展示明上能講清楚,便不會有誤導的疑慮。

至於車輛的修復,是否完全考證到一模模一樣樣,則牽涉到經費與車輛結構等問題,就像是古蹟修復一樣,有時候幾十年間使用上的過程改造,都可成為展示解的一部分時,也就不一定有要完全修回去的必要,端視博物館要什麼樣的故事,想傳達怎樣的資訊,只要講清楚即可。

目前,因為全台留存的25C10000型仍有相當多輛,而鐵博本身就有二輛,因此在展示塗裝上就可以有比較多的選擇,特別是當年曾改為傷兵車的那些都已經解體的情況下,若能有一輛改塗回有紅十字的樣貌,也才能這段故事。在這樣的考量下,25C10024號便成為榮膺這重任的一輛車。而它的修復改塗裝,正好在COVID-19疫情肆虐的這一年中,也提供了未來展示上可以訴鐵道與醫療的一個切入點。
 
這輛25C10024號其實是文化部最早擁有權的一輛保存車,更是鐵博第一輛納入典藏的台灣火車(最早獲得權的是日本國鐵583)。因爲本車最早是展示於台中的二十號倉庫外,是當年由文建會時代的中部辦公室購入,而後轉交給改制後的文資局,所以才可以在北廠轉型為鐵道博物館時,直接納入館藏不再需要與台鐵接洽。(當然,當年中辦之所以這麼有「慧眼」挑了這輛車,其實也是我在幕後建議的啦,呵呵。下圖為當年在台中二十號倉庫外的樣貌)

不過,本車因為之前在台中長期置於室外展示,來鐵博後雖然轉入有棚架的場所,劣化的情況有減緩,但還是需要表面修復。因此從去年底到今年初,經過外表以「博物館展示等級」的整理後,重新換上新的深藍色塗裝,以有紅十字的外貌,作為訴本型車「傷兵車」歷史的素材。未來,若COVID-19疫情趨緩,大家來鐵博就可以看到這輛車修好後的樣子囉~

 

2021年5月22日 星期六

還原台鐵車內中華風「月洞門」的發展始末,原來是來自觀光號餐車啊!

相信很多人看到火車上「月洞門」拱圈,應該是印象深刻吧!大部分人看到這個,都會想起,啊這不就是往返東部以前常會搭到的柴聯自強號?既使是鐵道麻瓜,也會跟你,這就是東線那些「臭臭車」中間有的設計。當然,這幾年很多網路新聞、網站梗圖,都用這個當話題,「大驚」原來月洞門拱圈的部暗藏排煙管,很多「達人」都是這樣解釋。但話回來,台灣鐵路何時開始在車廂出現這個中華風月洞門拱圈?真的最早是來自柴油客車的排煙設計嗎?

其實,答案並不是。台鐵最早使用這種「月洞門」拱圈在車的,其實是那三輛日本車輛製造的DC32750型觀光號餐車。而這也是鐵博要把SP32773改回DC32751號當餐車用時,特別要把這「月洞門」拱圈做回來的原因。那麼,餐車為何要有「月洞門」拱圈?又怎麼變成柴油車的設計呢?


(圖為早年莒光號餐車上的月洞門拱圈,取自台鐵早年宣傳照)

 
這個緣由,其實跟日本國鐵戰後新型客車的發展有關,要從1950年代後期開始起。

過去,日本國鐵的餐車,大多是2+1的桌椅配置,也就是一邊為四人座的桌子,一邊為二人座的桌子。這個發展到10系輕量化新型客車登場時,因為車體加大後,才改為2+2的全席四人桌設計。這款1956年誕生的オシ17形食堂車,與大部分10系輕量化客車為新造所不同的,是以一些美軍在佔領軍時代用完後陸續返還的戰前製客車底架改造,不過車體上部完全新製,並且確立了往後國鐵食堂車大致以4*10=40人這樣的定員設計的基準。也就是,食堂車,除了這40人用餐的餐室外,其餘約1/3空間就是留作廚房用。 
 

目前オシ17形食堂車,只留一輛後來改為教習車的オヤ17形在碓氷峠鉄道文化村展示。



這款オシ17形食堂車的設計,廚房出餐口是在走道中央,為了區隔廚房與餐室,便有了一個小小的隔間設計。當時,是以簡略的字形來隔開,但其實這種作法也仍在更早期的食堂車見過。

 
 (圖為オシ17形食堂車內,photo by JNR
 

真正影響到台灣觀光號餐車的設計,其實是緊接著在1958年誕生的20系寢台客車用食堂車。20系是劃時代的日本國鐵固定編成寢台客車,當中配屬的食堂車為ナシ20形。當時日本國鐵為了強化設計的美學(一甲子前的「日本國鐵美學小組」?呵呵),特別讓製造的日本車輛與日立分別就同樣的車體做了不同的設計。日本車輛的裝部分,是由幫皇室、知名旅館設計的高島屋設計部門擔當,至於日立的裝,則是該公司很多家電品設計所倚賴的KAK設計事務所(秋岡芳夫等)來協助。


日本車輛所設計的ナシ20食堂車,燈光是以日光燈走在中走道,兩側有冷氣出風口的方式設計,食堂與廚房的隔間,比オシ17形食堂車要隔得更徹底,其形狀被稱作「蕈菇形」,不過角度要方正一些。日本車輛的設計,最特別的是那個椅背為心形的餐車座椅,後來就這樣移植到台灣鐵路的觀光號車上使用,成為台日兩種車的共通備品。

 (圖為日本車輛所設計的ナシ20食堂車內,photo by JNR

目前,僅有一輛ナシ20食堂車保留在京都鐵道博物館,不過該車是日本車輛最末期製造的一批,裝簡單許多,但仍可見「蕈菇形」的設計。



雖然台灣的觀光號餐車是日本車輛製造,但其實裝的月洞門拱圈,反而類似日立的ナシ20食堂車裝設計。日立製的部,冷氣是以圓形出風口裝在中間,燈光以間接式照明營造氣氛,各餐上再另外補光。其座椅是倒三角形的椅背,而食堂與廚房的隔間,用的是馬蹄狀的圓弧形,非常有現代感的設計。


 (圖為日立所設計的ナシ20食堂車內,photo by JNR
 
雖然1961用的台鐵觀光號,那三輛餐車是日本車輛原裝於1960年製造,但其設計基本上就是在日本國鐵20系寢台客車用食堂車ナシ20生產背景製造,因此其食堂以40人為定員,廚房與餐室的比例這些,都相當類似。至於食堂與廚房的隔間,並沒有用日車的「蕈菇形」,也不完全是日立的「馬蹄圓弧形」,而是營造出有濃厚中華風的「月洞門」設計。當然,這樣的設計,除了在中國傳統建築的庭院常見到外,中華料理屋也是常用,放在當時的台鐵進口車一點也沒有違和感啊!於是,有著中華風的餐車月洞門,就這樣在1961用的觀光號上跟台灣民眾見面,之後1970年後續引進的莒光號餐車,也一樣有著這樣的中華風月洞門了。

那麼,為何原本餐車用的月洞門,後來又變成普遍用在台鐵的柴油客車上呢?其實,台鐵在1966年引進的DR2700光華號柴油特快車,是一種雖然為日本東急製造,但是由美國Budd所授權生的車輛。美國的RDC,在澳洲或加拿大也有許多在使用,不過其設計最大的特色,大概就是位於車體中央車頂上方突起的排煙設備了。

 


如果我們看一下這些RDC的原始設計,煙管等設備都是走到車的中間再往上排,因此客室就要多留煙管等的空間。 


RDC的設計,就是在車體中間直接做成像是隔間那樣隔開,把客室分成兩半

 


但是東急給台灣的設計,運用1961用後廣受好評的觀光號餐車中華風月洞門概念,包覆排煙等設備,成為台鐵往後柴油客車的一種特殊樣態。


因為DR2700這樣設計,後續的DR2800也就如法泡製,直到日立製造的DR2900DR3000,也都一樣把煙管等引到車體中間,成為台灣民眾搭乘柴油客車的共同回憶。君不見很多小屁孩,把月洞門拱圈當溜滑梯?沒座位時,很多屁孩喜歡坐在這邊。
 
這種柴油客車的煙管設計,其實未必要引到客室中間,像是唐榮改造後的DR2100 ~ DR2400就沒有啊,飛快車也沒有。因此,當台鐵要採購DR3100時,鄭銘彰曾拿著日本基哈85的設計去找當時任職機務處的蕭輝煌前輩討論,以排煙管放在客室中容易造成噪音,並且影響客室的完整等理由,請製造商參考移到車端,後來DR3100才取消了月洞門拱圈,但支線用的DR1000仍維持。(所以,台鐵的中華風月洞門,始自1961年的日本車輛製觀光號餐車,卻也終結於該廠製造的DR3100型,還真是有趣的歷史巧合)
 
最近,鐵博在把SP32773號從莒光號座席客車改回DC32751的餐車以供未來博物館營運用時,特別把這個餐車的月洞門拱圈做回來,目的也是希望還原這段台鐵從1961年開始,愛上中華風月洞門超過一甲子的故事,不過考量到SP32773時代的壁板已經都換成木紋,真的也是找不到觀光號當時的綠色石紋面板,因此拱圈是以木紋搭配不鏽鋼收邊重製,才能搭配車內部分保留的壁面。不過,這個重製的尺寸是依照原本的半徑來還原,應該還是能讓很多當年的小屁孩找回小時候的記憶吧!
 
註:其實,台鐵有月洞門的餐車,不止早期觀光號與莒光號才有,依照照片比對,DC32101號在後期也曾仿觀光號的月洞門改造,但實際運用情況不明。

 

在澳洲世界鐵道博物館雙年會時的餐車體驗

鐵路餐車的浪漫,往往是很多鐵道博物館在保存鐵道旅行記憶時不會忘記的一環。201910月我去澳洲參加世界鐵道博物館雙年會時,很幸運就體驗到主辦單位特別安排的一次餐車用餐之旅,真的是很特別。

主辦的新南威爾斯鐵道博物館,雖然保有的這輛ABS 2305號餐車,是一輛仍可在路線上行駛的車輛(其實我們在舉辦完開幕晚會後搭的列車就有回送這輛),不過年會的這場晚宴,是特別把這輛車拉到一座保存車站(這站磁場不太好就略過不提)的月台邊舉辦晚宴。 


我們雖然是在狹窄的餐車車體用餐,旁邊也有火車會通過,但餐點是外,減少了備餐的辛勞,卻又能體驗餐車的用餐氛圍,算是一種折衷。


這輛車在回送時,餐室的樣貌長這個樣子。其實,是輛有空調的鋼體客車,不過裝的是固定座椅。

當餐車妝點成世界鐵道博物館雙年會晚宴時,桌上就有很多餐具了。


 

餐點當然是很棒(雖然我不吃牛肉,只好特製跟別人吃不一樣的)



 

從傍晚天未黑開始吃,吃完結束下車時天都黑了,但是月台打光反而有種「神秘氣氛」。



這次體驗,真的蠻特別的。儘管餐車沒在跑,但是還是很有那種鐵路餐車上用餐的fu.....啊~

 


2021年5月19日 星期三

DC32751號餐車誕生六十年後的改造重生

如果不是疫情來搗亂,或許一個月後我們就可以好好地來替台鐵的觀光號慶祝六十週年生日。台鐵在1960年引進日本車輛設計的優等客車22輛份零件,由臺北機廠組立裝配,於隔年春完工。 這系列新款座席客車全數由北廠組裝完成,搭配日本原裝進口的3輛餐車,於1961618日正式開始以「觀光號」的名稱行駛。這個觀光號車隊中的DC32750型餐車,因為造型較為特殊且輛數少,所以是直接由原始設計公司日本車輛承製。 這當中的第一輛DC32751號,經過很多的改造與車籍演變,如今最終將再變身回當年誕生時的車號DC32751號,在鐵道博物館傳承台灣鐵路現代化餐車的發展歷史。


雖然,大部分人對於觀光號的記憶,都是那特別的一米窗,但是觀光號餐車其實不是全部都是一米窗,而是每張桌子對正一個1m寬大窗,兩張桌子間則再夾一個70cm寬小窗的特殊設計。

 
 

DC32751號為1960年由日本車輛設計製造的原裝觀光號餐車的其中一輛,抵台時的外觀與其餘觀光號客車一樣,都是藍底白條紋的樣貌。其部設計有一個形狀特殊的中華風月洞門拱圈,用來隔開餐室與廚房,相當地特別。 它的車共有104人坐的餐桌,共可40人同時用餐;而其餐室座椅,椅背是一種心形有把手的造型,與日本國鐵1958年登場,當時最新的日本車輛製20系寢台客車餐車ナシ20的椅子一模一樣。DC32751號於1961618日起,與其餘的座席客車一起,以觀光號之名投入台灣鐵路的客運行列。

隨著觀光號於1963年開始加裝冷氣,以及1970年白色淺藍色啞鈴塗裝的莒光號誕生後,DC32751號也在1970年代初期改顏色為白底紅色啞鈴形塗裝,持續加掛於觀光號的列車中,但在1978425日觀光號停駛之前的1977年,則被從車隊中抓下送進唐榮更新改造為莒光號餐車

DC32751號在觀光號停駛前一年的1977 4月至9月間 ,與其他的SP32750型觀光號客車一起被送入唐榮改造為莒光號。原有的三輛觀光號餐車,都被車籍車號沿用地改造為莒光號餐車。此次更新時TR-25型的轉向架並未更改 ,但車體則仿造1970年引進的莒光號餐車新製,成為外觀有一連七個1.8m大窗的樣貌。其塗裝在完工時為淺藍色啞鈴形樣貌,但後來則配合莒光號變色而改為橘色。


DC32751號在改造為莒光號餐車後,繼續使用於台鐵的客運行列中。隨著台鐵傳統餐車的營運績效逐年下降,1984年時,DC32752DC32753號餐車率先由唐榮再度改造為自助餐式的速簡餐車。此次的改造是原本的餐室一側仍維持餐桌形態,但把中華風月洞門與廚房都拆除,改為吧台的長條桌形式。1985年底,DC32751號也改裝出廠,外觀還改漆類似復興號的塗裝,但加一條莒光號橘色線以茲區別。DC32751號就以這樣的外貌,營運到19891130日台鐵餐車的結束營業。得紀念的是,最後一班加掛餐車的7次莒光號,便是以DC32751號這輛初代觀光號餐車畫下完美句點。

DC32751號在台鐵餐車結束營業後,在最初的幾個月還是被加掛於部分列車中零星運用,讓無座者有個歇處。不過,隔年它就被送入唐榮再度改造為莒光號座席客車,於199012月出廠,編號續編於SP32750型座席客車的末尾,重新獲得一個SP32773號的新車號。此車因為是餐車改造而來,故被稱為「餐改車」,並留有莒光號餐車時代即有的連續七個1.8m大窗特色。

改造為莒光號客車的SP32773號,雖然沒有廁所,也被新加了上下車的折疊門,但其冷氣位置和一般客車不同地是裝設於山側,在整列莒光號中往往是相當特別與突兀的。這輛車在報廢後曾留置於高雄機廠好幾年,後於2019年底由國家鐵道博物館納為館藏,並於2020~2021年間展開一連串的修復。在拆除了部座椅、重新裝上中華風月洞門拱圈、餐室桌椅後,車籍重新恢復為DC32751號,再度變回餐車的身份,作為為來鐵道博物館的餐車營運用車。

這輛DC32751號的餐車,有著台灣鐵路餐車歷史發展上非常重要的角色,即使車體已經多次改造而非原貌,但車籍的變更卻有著非常重要的傳承意義。鐵道博物館在將這輛車納入典藏之後,依照未來的營運需求,再度將這輛車改造回餐車,並在鐵博以它當年誕生時的DC32751車號重生,讓未來來博物館參觀的民眾,能體驗鐵路餐車的浪漫。

這輛車這次的餐車改造,考量到車體結構的安全以及經費的限制,是以餐改車的架構來改,不過外觀的顏色塗裝回紅色啞鈴形狀,用來向今年60週年的觀光號致敬,而這應該也是國外行之有年,但國第一次將舊塗裝用在新車體上的懷舊塗色嘗試呢!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