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山,海,平原‧台灣島史--周婉窈教授師大演講

今天(2013.5.28.)是師大人文季第二天的活動,歷史系與台史所共同邀請了周婉窈老師來演講「山,海,平原‧台灣島史」。整場演講非常精彩,雖然不少學生聽到睡著,但我們這種從1990年代經歷過台灣史研究開始蓬勃的人,總會非常感同身受。當然,周老師的演講雖然沒有唱做俱佳(現在當老師往往變成「演藝人員」),但還是講了個超好笑的笑話啊!周老師說,你們知道四個月有多長嗎?很長耶,就是我們拼死拼活的一個學期這麼長耶~

雖然周老師有提到,她想提倡的建構台灣島史概念,與曹永和老師所說的相當類似,而在我的解讀,這種以在地本土觀點所建構,以山海與平原不同空間所融合成的台灣歷史研究,其實可以說是「歷史學在地理空間向度上的突破」!過去的正統史觀,往往跟著那個「正統」走,所以缺乏在地的地理空間承載體。台灣島史的新觀點,其實就是以台灣島(包含各離島)為空間舞台,上面所經歷過的歷史來建構。所以我可以理解,這絕對是「歷史學在地理空間向度上的突破」。而我目前在玩的,其實是「地理學在歷史時間向度上的突破」。這個很神嗎?我就是打算用臺北為地理空間的舞台,發展一個「超時空地理學」概念,打破時間向度上的侷限。當我們進入超時空中,過去現在與未來,同時出現於這個空間舞台,那麼這就是一種「地理學在歷史時間向度上的突破」了。當然,當「地理學在歷史時間向度上的突破」與「歷史學在地理空間向度上的突破」同時被開啟,進入這個超時空中時,就是超時空歷史地理研究的大突破。至於這個何時誕生,我預估兩年後吧,等我論文寫完。

今天會後張素玢老師有點擔心,當我們的許多小朋友都要從小念台灣史時,是否台灣史反而不被重視了?其實我有這感覺,因為如果台灣史的教育「操作」,是複製過去被我們罵到死的「中國歷史神話」,那麼台灣史被當成神話,被下一代給當作考試會考的東西而已時,那就完蛋了。台灣史或鄉土史的推廣,目的是要讓人更愛鄉愛土愛自己的國家,所以如果跟中國的歷史地理神話教學一樣,只會說個遙遠的故國,那注定失敗。台灣史教育不也是如此?你要小朋友去背什麼牡丹社事件,叫他們去知道後藤新平是誰,要他們知道皇民化運動,知道二二八.....。沒錯,這些都很重要,都希望他們知道,但不是只有用課本用考試那樣的教法。在我看來,隨處隨地都可以是台灣史,隨處隨地都有台灣史。所以我開的地景調查課,每學期玩的東西都不一樣,但我都會引導同學進到思考的領域和角度,從中學習並且更懂得觀察周遭的環境,對自己身邊的土地有感,才有可能更進一步去理解更大範圍的台灣史。

所以我一直在推一種認識自己校園的教學。你要教學生台灣史地,就從最近的校園開始。為什麼我們的校門開在那邊?學校外這條街怎麼形成?二次大戰時學校這塊地經歷了什麼?台灣堡圖時代這個校園的土地其實是什麼?然後,一層一層,以在地空間的歷史挖掘,建構身邊的歷史,然後逐步擴大整個視野,到整個城鎮,到整個台灣,而這時候那些課本裡的台灣史,才會跟每一個人有「連結」。

不過,這種教育在要「統一課綱比較好教」,「總要給我們當老師的一個答案好教學生」的那種頑固死板教育下,我覺得台灣史會被玩完也不是沒有可能。問題就在於,威權時代要我們對於身邊事物「不要感興趣,不要問,很可怕」的那種威權態度,導致我們會說要愛國愛鄉土,但真的有愛自己最親近的校園嗎?學校當局會告訴你,你可以去愛相愛土愛別人的學校,這些都可以,但我們自己學校的事情請不要管,你們最好閉嘴。這樣的威權態度,就是台灣不管是解嚴或者是民主化後,依然存在於校園裡的「幽靈」。

最後再推廣一次,中研院GIS中心有很好用的疊圖系統,連結在此!真的只要會滑鼠,你就可以穿越時空看你自己的家,你自己的學校。何不從自己做起,開始認識「自己的台灣島史」?





2013年5月25日 星期六

神人神出阿公來去「公會堂」的角落

這篇文章是整理一群HRR小隊「神人」神出這張照片的總整理,感謝皇哥、吐白大師謝老大與林小昇的協助,我把這一系列的討論整理如下。故事的開始是,我找到這一張我阿公洪長庚帶著家人去參加「台灣博覽會」的照片。這張照片上面寫的日期是:1935.11.17.,然後標註著「博覽會」。那麼,地點是哪兒呢?前面有個日式木造建築,後面貼面磚的建物我直覺是公會堂,就是如今的中山堂。但是,那個凹凹凸凸的窗戶Bay Window又是怎麼一回事?於是,神人等級的HRR小隊就開始進入超時空,回到1935年開始神這一張照片的拍攝地點。

首先,謝老大神出這一本書[台灣建築會誌]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觀て步る記(P304-305附圖),推測拍照地點,應該在交通土木館、產業館之間。
會做成這樣的猜測,主要是皇哥立馬神出「台灣建築會誌」的附圖,從四面的設計圖面比對,有bay window的只有靠近如今中華路的那一面,而阿公的照片裡又有個中國式的屋簷,因此推測是西面靠近南邊處。

 加上背面這張照片,幾乎神出了拍照地點。

 接著就是以各時代照片再次確認。下圖是博覽會時代的空照。
運用中研院GIS中心的歷史圖資,可以這樣神出,那一棟現在臺北市立國樂團的建築,前身雖是國民大會,但原本是沒有的。而且,公會堂在中華路這一面,很可能立面都被連接的新建築給GG了......。
老照片裡,靠近中華路那一側原本是沒有建築的。皇哥查出,國民大會建築是榮工處的作品,沈景鵬主持的。「民國70年底,台中港第一階段興建完工,沈先生奉調榮工處擔任設計組組長,主辦國民大會秘書處增建中華路辦公大樓及監察院議事廳新建工程設計工作,保存維護原有歷史性建物外觀,完成增加新功能之設計目標,深獲業主讚揚。
所以,阿公在1935年拍照的地點,看起來就是公會堂靠近中華路的那一側。可是這一邊被後來國民大會的建築給擋住了。要找到bay window痕跡可能就得往裡面去找。日昨去中山堂光復廳看周成過台灣,剛好來個調查一下。這是側邊南面的樣子。這個出入口旁那個新立面是新蓋上去的。

 可以看到怎麼接。
 進去以後的樣子.......
 公會堂的壁面面磚好漂亮!
 地板也好美!
這是樓梯,上面有相當著名,目前登錄為台灣「國寶」的雕塑家黃土水於1930年所完成的「水牛群像」。維基百科有詳細的說明,所以我就不多寫了:「累積多年對台灣水牛形體的觀察紀錄心得,並多次入選台展與帝展的黃土水,於日本東京池袋的工作室中,以淺浮雕的技法,創作此一高250公分,長500公分的大型雕塑,為其創作史上首見的大作,打算以此做為參選帝展的作品。由於黃土水傾全部心力於此創作之上,除有過度勞累之跡象外,亦因盲腸炎延誤就醫,終在1930年屆臨此作完成之際,因盲腸破裂引發腹膜炎,於12月21日病逝。本作也因此不及參加帝展。1937年,黃土水遺孀廖秋桂將此作捐贈予台北市役所。由於作品尺寸巨大,經考量後,決定鑲嵌於甫落成不久的台北公會堂二樓與三樓間樓梯前的中央牆壁上,以作展示。」
 這是二樓的「光復廳」。
 登登~~~ 看到沒有,那個那個bay window,就是我阿公照片裡頭背景的建築樓上。看起來這些窗戶都已經「遮起來」,不可能有陽光跑進來了.......。
再看一下以前完工時的照片。
 以上,case closed.

大稻埕朝陽街上的周成過台灣

今天(2013.5.25.)晚上去聽了一場由楊秀卿說唱藝術團所演出的「周成過台灣」。我記得在我念大學時,曾去歷史系上修研究所的課,當時有位同學的報告,就是做「歌仔簿」的研究。這種說唱的表演,有「歌仔」「唸歌」,多採「半說半唱」或「說中帶唱、唱中帶說」的方式進行。以前小時候的我,對於這樣的表演,其實是沒有太大的興趣。然而最近做了許多臺北的研究,自己已經快變成古人了一樣地整天遊走在三市街與大加納堡間,周成過台灣這樣的故事背景,很快地就感同身受地,彷彿是在聽街坊的故事般地進入了場景。

今天楊秀卿說唱藝術團所演出的周成過台灣故事簡介這麼寫的:「清代唐山人周成,告別妻子、父母前往臺灣做生意,實現掏金夢,抵臺後結識周六並合伙開起什細,正值生意興隆之際卻迷戀上煙花女—阿麵,後來並娶了阿麵為妻。在唐山苦等卻得不到任何消息的元配月里,因周成的父母相繼過世無所依後渡海來臺投靠夫君,卻不幸遭到煙花女-- 阿麵,設下毒計,為周成薪羅—寸金所害,棄屍古井之內,最後陰魂不散的月里,終以附身周成身,手刃煙花女、寸金報仇雪恨,並引頸自裁。」

在這個故事裡出現的場景,大部分就是在大稻埕,那個郭阿麵的青樓就是在大稻埕,而周成生意失敗想投河的地方正是淡水河,而後周成又致富而開的茶行,就是在朝陽街。在這歌仔簿中,這麼寫到朝陽街:「台北稅店開茶行,爹爹有本卜咱做,無到即閣來皆提,趁有這款兮機會,稅店台北朝陽街......」。朝陽街啊朝陽街,這是哪兒?朝陽街就是民生西路啊!就是臺北大稻埕最主要的一條中央軸線(下圖中反光亮的街道)。

我最近有點變成古人,所以在看這些大稻埕老街時,都不是以現代人的空間在感受。大稻埕整個由西往東發展最深的一條路,就是現在的民生西路。該路在今天延平北路與迪化街間有媽祖宮,由此往東在太平橫街後就是朝陽街,而朝陽街一路到底直至清代往新竹的鐵路為止,這地點就是民生西路寧夏路口。所以啊~ 周成的故事如此地貼近大稻埕在地,一整個就很有「臨場感」。

目前,朝陽街早就被叫成民生西路,只有老一輩的大稻埕人還會叫它朝陽街。不過,因為二戰時第一次防空空地的指定,大稻埕誕生了一個空地,就是如今的「朝陽公園」,是為了紀念朝陽街。所以目前公車在重慶北路上,便有一站叫做「朝陽公園」。關於這個「朝陽」兩字中的「朝」怎麼念,若沒記錯公車上的語音是唸成「招」,也就是早上太陽的「朝陽」。但其實我在大稻埕這邊聽到的台語念法,在講朝陽街時,都是發成「清朝」的「朝」字發音。今天的表演中,唸的朝陽街也是清朝的朝字發音。所以朝陽公園要怎麼念,恐怕還是要忠於朝陽街比較好。

演出日期:2013/05/25 (六) 19:30
演出地點:臺北市中山堂光復廳

PS:今天第一次知道,原來「尻脊骿」這樣寫

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

阿公拍公車篇

我阿公洪長庚博士很喜歡搭公車出去玩,日本時代從臺北圓環有一路公車開到終點是螢橋,所以常常會在沒看診的週日下午帶小朋友出去玩。他們很喜歡去川端橋那兒抓蝌蚪,我姑姑洪玉純回憶,螢橋下有家日本料理的炸蝦飯好好吃!這張照片拍攝於1939.5.14.。這天對於我們家來說蠻特別,因為要拜拜(洪以南阿祖),所以這麼推算的話,應該是拜拜完的下午出遊後,回程時在公車內的情形。右邊的小男孩,就是拍過很多火車照片的阿伯洪祖仁,左邊的是我阿姑洪玉純。大家應該很少看過日本時代的公車內景吧?這張照片,是超過七十年前的寫真了耶!

我阿公喜歡搭公車出去玩! 我阿公喜歡搭公車出去玩!這這這,所以他也會去公車總站拍公車。下面這張就是他拍的。
我阿伯生前我曾跟他談過臺北市的巴士。他說過不要小看那時候的車。臺北曾在日本時代買進過雙節公車,也曾買過到北門充電的蓄電池公車。這些都是貴重的台灣公車發展史見證呢!

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

南京東路走走走(華航 永琦 霧裡薛 下埤)

今天(2013.5.21.)為了跟寇克船長搭企業號去克林貢星一遊,所以也就順便踏查了一下幾個一直想拍拍的點。先看看今天的路徑好了。(底圖由中研院GIS中心提供,特此感謝)

地圖裡的1位置,就是現在搭捷運文湖線時,要到松山機場那個大轉彎,這邊是原本的下埤喔。
 整個滑下去的路就是在下埤的位置上。
這是回程時拍的樣子。
 照片裡的2點,是文湖線與霧裡薛圳一次交會。
 地圖裡的3位置,是文湖線與霧裡薛圳的另一次交會。我兩個方向都有拍。
到南京東路站(地圖裡的A)了。有看到那個三明治新房子嗎?那個路歪歪的,其實歪歪路的左側是比較老的聚落,歪路直接殺到底就是第一霧裡薛支線囉。
 在南京東路站往北看,其實應該可以看到原本的下埤,以及再遠一點的霧裡薛圳。
 接著走到地圖裡的4位置,拍了舊的華航總部。
 突然看到巷子裡有個中正國小,乃進去拍一下外觀,地圖裡的5位置。
 南京東路正在挖捷運,人行道可以看到管線。
 到了南京東路新生北路口,地圖裡的7位置,這個建築以前有漂亮的弧圈!
 地圖裡的6位置,永琦百貨,臺北人的記憶!
 這邊要拍一下特一號道路,地圖裡的7位置。
 來拍一下蓋起來的水溝。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