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

隱身在七堵調車場旁的明德山莊宿舍群

我不知道去七堵多少次了,對於鐵道宅宅而言,臺北這地區鐵路地下化後要拍形式照,七堵是個好選擇。而我們從以前就常往七堵跑,在那邊拍照也不知道跑多少次了,但我卻完全不知道就在七堵後站旁小路上去的明德國中後面,藏著一個教職員宿舍區的明德山莊。日昨在全國文化會議基隆場後,在王傑老師導覽下,第一次踏入這個神秘的場域,果真驚呆了!

其實我跟一群朋友這幾年來陸續踏查了不少所謂的「社宅街」,基本上這是一種因為會社所需,蓋來給員工居住的眷舍聚落。臺灣很多糖廠都有社宅街,形制完整,各種福利設施樣樣俱全。大家比較熟悉的一些礦場聚落、林場聚落,甚至前幾年我們也看了不少台電電廠的社宅街,也都很有趣。而這次探訪的明德山莊,是在明德國中後面,據王傑老師引述明德國中的校史記載為:「校舍是於民國四十三年選定於七堵火車站對面山麓籌建校舍,四十五年破土動工,四十六年完成初期校舍工程。」
 明德山莊這一些教職員宿舍是沿著山而蓋,因此一排一排越往上越高。興建年代現在預估是1954-1957年之間,但我越看越覺得怪。這批教職員住宅幾乎都是以單身戶設計,每一戶分前後兩個空間,非常地小。每個的居住單位並無衛浴設備,所以澡堂是在比較高的地方。這種設計,根本無法讓單身女老師使用。此外,也因為這些居住宿舍並無廚房設備,所以也另外有食堂的設計。下圖為食堂遺址。
我對於明德山莊的興建時代背景感到非常好奇。基本上這是成排的紅磚屋,但是門與窗卻是典型的日式建築作法,而更神奇的是屋瓦,卻又是閩南式民居的屋瓦!依照好友吐白大師的看法:「戰前的紅磚屋,大概不會開這麼寬的窗,但日式木造屋會。戰後這樣做,應該是已經熟悉加強磚造的工法,所以才敢開大面積的窗」。所以推斷,這一整個奇特的組合體,若是出現在日本時代剛結束時的1940年代末期或者1950年代初期是可以想像,也就是加強磚造的作法已經熟悉,但又搞出日式宿舍大窗的格局。但是,這一批建物若晚到1957年我就覺得感到相當好奇。因為如果到這個時候,其實窗戶不太會這樣做了,甚至屋頂也不需要如此厚工。之前有新聞報導說,該山莊完工時規矩的數排共有將近七十戶存在,以一個學校的所需,需要到七十戶的單身眷舍也是一件超級奇怪的事情......。我看過這麼多的社宅街,當然會有單身宿舍,但幾乎沒有這種全區都是單身宿舍的設計(又不是軍營),這也是一個謎團。
 據說,這整片宿舍都是礦業鉅子李建興捐地來蓋的,旁邊仍有其母的懿園。所以,這個看似學校教職員宿舍的明德山莊,是否是用礦業社宅街的概念來蓋的?是否跟礦業有關呢?而且,李建興雖然發跡於日本時代,但後期受到瑞芳事件影響入獄,日本統治時基本上是被打壓,而戰後他跟國民黨關係良好,跟老蔣關係也超好,所以要蓋出這一些建物應該是戰後的事情。所以合理的判斷,是屬於戰後初期的一種特殊時空背景下產物。
 明德山莊的圍牆與欄杆超有戲~ 好吸引人~
目前明德山莊大部分的宿舍都已經人去樓空,很多地方甚至已經廢棄數十年而成為很獨特的樹屋,根本就是一個大自然的環境教育場域。原本明德山莊要被拆除作為學校的風雨操場,但在王傑老師與熱心民眾的發起保存下,目前「暫時」已經沒有拆除的危機。但是對於一個逐漸沒落的眷舍,如果沒有新的生命力來傳承,也只能走向毀滅的結局。因此,七堵明德山莊的重生,是需要大家更多的關心。他們常辦有一些有趣的活動,歡迎大家一起關心喔~

明德山莊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Keelungminder/

0 意見: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