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值得保留的眷村「嘉禾新村」
趁著過年假期(2014.1.3.)在好勁稻工作室朋友郁長文先生的導覽下,我們去了一趟位於台大水源校區西北側,一個亟待保存的台北最後完整眷村「嘉禾新村」。其實對於這個眷村,在我過去上地景調查的課時,就有請同學針對八號公園預定地的周邊做過調查,當時我們對於這一區的地景就已經深感好奇,
特別是水源校區前身「國防醫學院」內一些可能都要被台大當成危樓而拆除的「好菜」感到好奇,像是一棟超怪的「切蛋糕」狀木造建物殘跡。不過這不是今天看嘉禾新村的重點,就先跳過。
嘉禾新村的這塊地,在日本時代1932年做的台北都市擴大計畫中是被畫成「公八」的公園,到了1930年代中後期,這個公園的部分已經被開闢出
來,像是北邊的跑馬場,就是我阿公洪長庚博士常帶小朋友去看跑馬的地方。但是這個如此大的公園範圍,最南端緊鄰水源地處卻在日本時代中後期變成軍營,這也
就是這塊地戰後會變成國防醫學院的原因。但是在國防醫學院的西北側,仍有零興建物,單位所屬不明。不過嚴格來說,如今的嘉禾新村這塊地,建物不多卻是事實。
如今如果比對二戰末期1945.6.的美軍航照,以及歷年(關鍵在1957年航照)的航照判讀可以得知,嘉禾新村目前僅存最老的一棟建物就是下圖中紅框這一棟。這個建築確定在日本
時代就有,用途不明,主要看起來雖然呈現ㄇ字形,但靠西北側的短棟呈現方正格局,另外的L狀則較為細長。這棟建築從航照來看,日本時代主要的出入口是在長
棟的中間,靠近內陸側,亦即不是靠河側,因為內陸側有個玄關前的小圓環狀遺跡,因此大門應該在那邊。此建物明顯戰後由軍方使用,比較清楚的使用是1958
年地圖上標示的「陸供軍法組」。所謂的陸供,就是國軍聽從美國的建議,將陸勤與聯勤分離的政策,因此1955年將聯勤一些單位併入陸軍總部後,成立一個直
接隸屬於陸軍總部「陸軍供應司令部」。這單位一直存在到1975.11.改編為陸軍後勤司令部,而後在1998年又重新移編入聯勤。因此嘉禾新村這塊地如
今被稱做聯勤眷村,就是因為陸供部與聯勤分合過程的這個原因。所以如果仔細探究,國防部稱嘉禾新村成立於1956年,剛好是陸軍供應司令部成立的隔年,雖
然不能確認眷村的部分是一直屬於聯勤,還是轉屬為陸供部使用,但嘉禾新村內目前殘存最老的一棟日本時代建築,則因為依照1958年的地圖上所標示判讀,可
以確認是陸軍的陸供部軍法組使用。(1945-2006比對圖由林小昇繪製,下面有紅框黃框的是1957的圖,這些圖資都是中研院GIS中心提供)
從1957的航照來看,這棟ㄇ字形建物(紅色框)的大門已經改到河側去了,而對面還多出兩棟方形建築(黃色框),經比對這兩棟建築應該還存在。這
幾棟建築在這個時候推測是陸供軍法組的辦公室無誤,因為從格局來看不是眷舍。依照好勁稻工作室郁長文先生提供的資料描述:這棟木造日式建物「第一批住戶民
國53年搬入,民國61年搬出,由點交前的住戶(第二批)入住到2014年10月底止」。因此可以斷定這棟辦公室格局的建物,大約在1964年才變成眷
舍。不過,這
是指短棟那個日式木造那一棟。依照現場比對,L狀的長棟似乎後來已經改建,而且改建的時間很早,是1960年代風格。也就是說,日本時代木造的ㄇ狀建物應
該到
1960年代(最遲1970年代)就已經剩下北端方形短棟而已,南邊的L形的是後來蓋的。這棟建築既然1950年代是陸軍供應司令部軍法組的辦公室,理當
不用了之後才
可能改為眷舍。既然短棟在1964年作為眷舍,推測L狀長棟應該也是差不多時間。如果這樣推測,長棟的建築很1960-1970年代風格就很符合了。
下圖為長棟現況,應該已經是改建後的情形。比對航照發現在2002.12.-2003.11.之間長棟的屋頂有大改變,可能有火災後翻修的可能。
當然,判讀完嘉禾新村歷史最久的建物後,還是要說這個眷村的特色。因為這個眷村基地不是日本時代就已經規劃好的宿舍區,所以沒有方正格局。又因為眷舍是不
同時期興建,又加上後續各種「有機式」地增生,因此建築特色非常多元豐富。下圖這個巷子過去的底端一些眷舍,是這區較早就開始有的建物。
然後這幾棟建物後方長形的,是戰後蓋出「黃框」標出的建物。
嘉禾新村的眷村風情,從日本時代的木造建物,戰後初期克難風,再到1960-1970年代的風格,基本上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眷村建物博物館。台灣各地保存的眷村,很多時候因為都
是一大批同一個設計圖做出來的建物,所以雖然經過歷史時間洗禮有些差異,但形制依然類似。嘉禾新村最大的特色就是,它各種格局,各種有機增生的狀態非常多
元,這在臺北市是一個非常值得保留的聚落。因此,如果能夠全區保留,確實是台北一個很重要,從二戰末一直到二十一世紀初的軍事與眷村文化資產。到底新的台
北市府團隊要怎麼對待嘉禾新村,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