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

二戰時日本軍隊的「臺灣限定」防空塔

相信喜歡調查研究二戰遺跡的朋友應該都看過當年日軍留在臺灣的這種吊鐘形狀「防空塔」吧!而且這些防空塔中,有幾座甚至都已經列成文資法所保護下的歷史建築了。只是對於這種防空塔,不止當年文建會在指定時,或者各種研究的過程中,還是很多不清不楚的傳聞,因此以下的研究,就是釐清一下這類「防空塔」的緣起,以及「臺灣限定」的特殊性。
防空塔是台灣的二戰遺跡當中,一種非常特殊的建物。截至目前為止,類似的建物還沒有在日本本土見過。不過防空塔的概念並非臺灣或日本獨創,特別是二戰中以空中武力轟炸城市作為一種重要攻擊的情況下,「防空塔」的概念確實是種可以防衛要地的軍事設施。

「防 空塔」的概念出現,一般是以1940年英軍轟炸德國柏林後,希特勒為了城市的防禦而有的一種發想,甚至還親自參與了設計的意見。防空塔的英文稱為flak tower(高射砲塔),德文則是Flakturm,是一種巨型的鋼筋混凝土塔狀建物,上方裝設高射砲,可以用來攻擊來襲敵機的塔。這種超大的防空塔,隨 後被建造於柏林、漢堡與維也納等城市,那巨大的混凝土構造甚至到戰後想拆除都很困難。
日本方面對於這樣的防空設施自然是有所瞭解,不過日本軍方對於這種「高射砲塔」的建物似乎並不青睞,大部分的防空砲塔陣地並沒 有特別以類似這樣的數層高塔來設計。除此之外,另一類讓民眾躲避空襲用的「防空塔」,也未被引進到日本。

這種外型屬砲彈狀(錐狀)的防空塔,和臺灣的防空塔比較像,但用途並不相同,內部是做為平民躲避空襲之用。當然,類似功能的防空塔,也有桶狀或方形的, 都是給平民躲空襲用。但是同時期的日本方面,並未想要引進這樣的防空塔理念,因為日本這邊認為,受到敵機低空轟炸時,側面命中的場合是存在的,故獨立出 聳立於地上的這種防空塔其實相當危險。面對空襲的因應作為,日本方面反而希望設置地下或半地下的防空壕當成掩蔽,甚至住屋都要挖掘防空壕讓民眾躲空襲。因 此,這類供平民躲空襲用的「防空塔」,也未曾出現在日本本土以及臺灣。
下圖介紹的這一個,是位於德國紐倫堡的防空塔,一直使用到冷戰結束之後才功成身退,目前外部在整修,內部則是做為戰爭博物館使用。
 不過比較特殊的是,雖然日軍沒有引進德國的大型防空塔,但在台灣卻出現了外型類似平民躲空襲用的吊鐘狀「防空塔」,作為裝設高射砲與機關槍的防禦用防空塔。

依照一份二戰中後期的「臺灣島築城計畫」的概要描述,為了預防盟軍的登陸,一些要地的防禦築城必須先行完成,因此對於臺灣全島一些重要區域的防禦工事以及佈屬有了一些概要性的指示。而這當中對於築城工事需要的資材,像是水泥的取得,以陸軍50%、海軍30%、民間20%的比例提供,而所需鋼鐵材以佳冬飛行場的建築用材料、台電發電建設資材,與岡山、台南飛行場被轟炸破壞的格納庫回收後使用。

在這份「臺灣島築城計畫」的附錄中,有一個永久陣地(防空塔陣地)的介紹,表是其建構的主要目的在於敵軍降落傘部隊的攻擊與殲滅,以及作為野戰築城的骨幹。而在設計上的要領,則希望以三座為一群,數群互相支援的模式,並有地下連通道相接來構築。
從附圖上來看,這種防空塔的設計地下層為資材與彈藥集放處,第一層是平射的大砲,第二層是機關槍,最上層則是高射砲。因此從火力上來看,這個防空塔從對空 攻擊到對落下傘兵的殲滅,甚至戰略要地的守護都可以發揮功能,因此在台灣許多的戰略要地都留下有這樣的吊鐘形狀「防空塔」。
以目前殘留最多的,大概要屬台中的大肚山一帶。日本陸軍在二次大戰末期, 1944年啟動十號戰備後曾緊急興建一座大肚山飛行場,只不過如今幾乎無跡可尋。但在此飛行場原本位置的附近,卻仍存有當時稱做「公館防空塔陣地」的防空 塔群,這種吊鐘形狀的防空塔,如今可見位於都會公園的入口旁,及台中市立可愛動物園區的路邊,均屬吊鐘狀的砲彈形防空塔。
此外,從目前發現仍存的這類大型防空塔,還可見於當年屬日本陸軍的彰化飛行場(彰化縣福興鄉)、台中飛行場(水湳)、佳冬飛行場(佳冬教會旁),與日本海 軍的台中飛行場(如今空軍清泉崗基地)、高雄飛行場(如今空軍岡山基地)、台南飛行場(如今空軍台南基地)周邊。另外,位於屏東縣新埤鄉,也有一座與周邊機場有段 距離,但造型類似的防空塔。
 至於外型略小一號,外觀較為扁平的另一種防空塔,也存在於新竹飛行場與岡山飛行場周邊。事實上,從一些老航照或耆老的口述可以發現,其實有不少的防空塔在戰後已經被拆除,例如台北飛行場周邊,北港飛行場周邊都推測曾有類似的防空塔,甚至上述如今仍有防空 塔留存的地點附近,也有被拆除的防空塔姊妹作。
其實,這些防空塔雖然長得類似,但若仔細看卻可發現在細部製作上的差異,包含頂部的圓弧形程度,塔身的粗細,整個防空塔的比例,甚至開口的大小。因此,雖然是鋼筋混凝土造的防空塔,卻因為施工者的差異而有了些微差異。不過儘管如此,整個防空塔的空間規劃與設計準則,則仍與「臺灣島築城計畫」內的描述相同,且是一種日本本土沒有,只有日本軍的「臺灣限定」軍事建築。

其實,這樣的防空塔概念,一直到戰後的中華民國軍隊仍持續沿用,特別像是大肚山的都會公園一帶,便有不少戰後1978年前後興建的圓柱狀反空降機槍堡,即是戰後新造的另種「防空塔」。

1 意見:

fast eagle 2015年2月5日 晚上7:15  

感謝您的照片,想到這,小時候跟同學去大肚山的碉堡探險。我們在旁邊焢蕃薯(旁邊都是蕃薯田)。塔中間有個井,直通地道,下去大約幾公尺深,大家曾經壯膽一起下去探險。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