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桃林,風華將不見的最終「桃林列車」
就在台鐵林口線上,由桃園縣府委託台鐵行駛的「桃林鐵路」列車即將停駛的最後一日(2012.12.28.),縣府特別加開了一班下午的列車,做「記憶桃林,風華再現」的最終巡禮。當天下午的煤列都停駛,而這一班車基本上就是卡下午的煤列時刻一往返,讓冬季太陽晚起早落的拍攝困難,能用這日中的列車加以彌補。
其實,台鐵林口線,或者桃園縣主辦的「桃林鐵路」列車停駛,會吸引大家搶拍一點也不意外。 想想當年台鐵東勢線的停駛,一轉眼已經超過二十年了。這種搶拍,除了懷舊,我們是否學到什麼?當年發起拆除的地方,是否真的把鐵道趕走後,獲得了所謂的「地方發展」?是否眼紅與後悔別的支線鐵路靠觀光在吸引人潮?鐵路一拆,就再也回不去了。將近二十年前嘉年華式的東勢線末日活動,
對照二十年後的林口線,一樣吸引人潮。但我們的政府與民眾,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當年台鐵的高層,曾經「發下豪語」,要把支線鐵路全部廢止,因此從東勢線東港線開始,有個講法是,「一年一條」,「五年拆光光」。因為這樣的說法,導致後來集集、平溪與內灣線的保存,而能殘存至今。其實,對於當年反對拆除時,曾有的論述是:1. 如果因為台鐵的經營虧損就要把鐵路拆了,那整個台鐵乾脆都關掉還比較省錢。 2.
因為台鐵肩負有臺灣交通運輸的社會責任,所以政府不可能把台鐵整個關掉。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思考的是,這條鐵路的存在,帶給全民的利益是如何,而非只是
台鐵的利益。如果站在全民利益的角度它是值得保留,那政府就應該讓這條支線鐵路走下去,就像是台鐵虧損很多,政府還不是給大把經費讓台鐵買新車。 3.
我們常會以支線那短短的里程去思考其營收與票價,而忘記民眾可能是為了搭這個車而坐了更長程的台鐵去轉搭。例如說,我為了搭東港線,我可能從台中或臺北搭
車到屏東線才去轉乘。東港線雖然短,里程收入不高,但因為它的誘因,不少乘客因此而搭乘了台鐵。這就像是,民眾為了搭集集線,而會搭台鐵去二水一樣。不
過,如今想想林口線,桃園鐵路高架化真的只是一個「因素」而已。如果這條鐵路存在的價值與意義,還有能夠透過它提供宛如捷運般的都市運輸效益,我相信沿線居民不會想要拆它,反而還會希望這條鐵路的轉型可以「帶動房市」。其實,臺灣民眾往往認為,「台鐵就是老舊與沒效率」要趕快把鐵路拆一拆。但反過來,「捷運就是很先進很高尚」,所以大家都歡迎。但這兩者都是軌道運輸,一個能把傳統鐵路經營到跟捷運一般的效率不是不可能,端看有無這種魄力與決心。而當大家都覺得鐵路拆一拆省事時,林口線的下場就幾乎是「再也回不去了」。
以下這些照片,是2012.12.28.下午的加開告別列車。開車前,台鐵工作人員一字排開合照。
列車其實大概中午就已經入線月台等候。
這班車開得很低調,連列車銘版也沒有,車側的列車終點指示牌寫的竟然是「後龍」,確實有點窘。
站名牌上貼著停駛的公告。
連日本鐵道迷也來拍攝,一堆記者在採訪高山先生。
當天車上贈送有最後列車的車票,是桃園縣府印製的,可是卻有印「局徽底紋」呢!
這是當天加班車的時刻表。
下面這個長興的站牌,是第一階段「桃林列車」的終點,
其實沿線會經過桃園煉油廠,看起來還蠻壯觀的。
這輛中油的火車頭,大概已經很久沒動了。
下午這班車當中有一節提供民眾搭乘,每一站都好多人下車,拍照,因此火車開得比較慢。
列車開到海湖之後,因為會卡到平交道的鈴聲,所以又繼續開到大彎道去折返,也就是這個客車折返點。這邊看得到海,非常漂亮!
很多人覺得,林口線好像沒啥風景,但其實後段林口線還蠻有日本「八高線」未電氣化路段的感覺,末段沿著海而行的風景也是好漂亮。這班加班客車,在下午開行,讓我們體驗了難得的午後斜陽。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它的車窗風景吧!
當這班下午的加班車開回桃園站後,月台上又開始聚集更多的人。
真正的最後列車在1710時由桃園開出後,第一站「桃園高中」,已經有許多學生都來歡送這最後列車。
當火車緩緩駛進來時,好多人拿著相機喔!
因為是最後往海湖的列車,很多人塞在車內,導致整個車根本難以擠上去。
好不容易開車了,在夕陽西下中,列車緩緩駛離,踏上最終旅途。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