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30日 星期一

就這樣讓花蓮七星潭給開發嗎?

選舉的時候,大家支票亂開。卸任前的時候,也是很多人趕快安插人事,變更這個,變更那個之時。反正趁亂,比較容易「依法行政」。我們在學校教一大堆環境治 理,講一大堆永續發展,我看都比不上這些「依法行政」的開發囉!七星潭要毀了!當圍籬圍起來開發時,你才發現一切都來不及了。


依法行政 七星潭成財團後花園
【聯合報╱李光中/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花蓮市)】
2009.12.01 04:04 am

日前數十名在台北求學的花蓮子弟組成聯盟,發起連署指責花蓮縣政府規避環評程序,將七星潭租給財團興建濱海度假村。環保署官員隨即表示,若開發範圍牽涉野生動物保護區、山坡地、脆弱地形或海埔地等特定區位,仍需送環評會核定。縣府也聲稱「無規避環評」。

其實,任何想追問七星潭到底怎麼回事的人,都會被迫陪這些官員走一遭叫做「依法行政」的學習之旅,最後才發現這些說詞都是官員們熟悉的遊戲規則,陪著玩,一定輸,最後落得全民的七星潭變成財團的七星潭。

首先,縣府應該知道,開發者不但懂得規避環評,更懂得進一步規避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依環評法規,在非都市土地之開發計畫規模達十公頃以上,才需環 評。於是該渡假村開發面積四點四公頃,當然不必環評;但是為什麼那麼客氣不開發九點四公頃?因為依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申請開發遊樂設施之土地面積若 達五公頃以上,便涉及使用分區變更,就須由縣府轉呈內政部審議。而本案在五公頃以下,既不必作環評,又不必報內政部審議,只需由縣府內部核准便可進行用地 變更。

其次,環保署應該知道,若地方政府消極不作為,不公告這些敏感區位,有法也等於無法可管。例如該度假村位於海埔地法規所謂之海岸地區經自然沈積的土地上, 但縣府不積極認定,就成為無法可管的海埔地。又如該渡假村位於地震活斷層帶和颱風暴浪影響範圍的脆弱地形帶,但縣府不積極認定,又成為無法可管的脆弱地形 區。又如土地法規定海岸一定範圍內不得私有,若地方政府不公告,同樣不受規範。

就在官員們依法行政的說詞之下,七星潭濱海度假村開發案正由花蓮縣政府「依法」辦理用地變更中,未來再由國有財產局「依法」配合租售給財團。不久後,等大家驚覺七星潭怎麼被財團圈地起來舉行動土典禮?已經來不及了。

最後,有關縣府昭告縣民不必多慮原環評不執行,因為另有政策評估說明書銜接縣民關心乙節,就請縣府大方公布這些說明書內容。這一個月以來,已有超過卅位個 人和團體向縣府索讀遭拒,縣府恐有違反資訊公開法之嫌。縣府應儘速公開,並懇請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和環保署審查委員近日聯席審查時嚴格把關。

衷心祈禱年年元旦在七星潭迎接旭日東昇時,第一道曙光永遠打在記憶中美麗的自然海灘,而不是打在一座座圈地動土的基地上。

圓山美軍顧問團的最後遺跡

日昨(2009.11.29)雖然百般不願意,還是犧牲了午覺跑去臺北故事館,看最後一天營運的狀態。為什麼要關了呢?當然又是美麗的花博要把它當展場, 所以雖然現在營運單位的約還沒到,但為了花博,還是乖乖地配合好好看囉。如果大家好奇官方版的說法是怎樣的話,可以看看臺北故事館的正式公告為: 「2010年11月6日起,台北市政府於圓山地區舉辦「2010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台北故事館,將成為花卉博覽會園區內的主題館之一,更是區域內唯一 的古蹟,得以參與花博,可謂古蹟再利用案例參與國際級博覽會的新階段。為了籌備花卉博覽會的工程、重現古蹟英式庭園之美,並在花博會時,於古蹟內展現日治 時期的富商生活面貌,台北故事館自2009年11月30日 起即將休館暫別。有請大家在休館前重遊台北故事館,並參觀「老樹的故事」特展,台北故事館自11月24(一)至29日(日)免費參觀,並與您相約2010 年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再見。」

昨天一到現場,才發現他們有在辦活動耶,而且一些大卡都到場。我剛好拍到他們的合照,也算是一種記錄吧!其實,看到裡面的老樹展,把老建築包得死死的,實 在是難為了這棟歷史建物。裡面沒啥好看,而且也不能拍照,所以我就改去看美術館後面的美軍遺跡。這個反而更重要!因為,圓山這塊地,過去是美軍顧問團的用 地,雖然距今才三、四十年,卻已經幾乎面目全非,再加上好好看的花博,我看美軍的這段歷史真的要全掰了。所以,趁這機會,趕快去看美軍顧問團僅存的建物遺 跡!就是這個警衛崗哨。如果說,還有什麼值得憑弔,這個崗哨好歹也不要被「好好看」掉吧!美軍在台北的遺跡,真的所剩不多了。


以下這張空照,是取自網路上TAS美軍所拍的景。眼前的建物就是在中山北路邊,而這個崗哨沒出現在畫面裡,但大致上是在照片的左邊囉!


Kent blog and wrbsite:
http://taipeiairstation.blogspot.com/
http://mirach.lunarpages.com/~taipe2/index.htm

Don blog:
http://ustdc.blogspot.com/

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

金馬獎,不能沒有你!

昨晚(2009.11.28.)去參加金馬獎,真的好高興「不能沒有你」最後能獲得獎項的肯定。我記得小時候看金馬獎時,那時候臺灣的電影工業還不錯,每 年進入比賽的片子也不少。當然那時候參與的還有香港的電影,不過港片比較多是商業取向,因此臺灣電影往往在金馬獎大放異彩。但是,印象中這些臺灣的「大 片」,當然也有不少是政策片囉!不過儘管如此,也比這幾年很多中國片大舉入侵得獎,在台灣又不商業放映,得獎的演員根本沒聽過要好多了。昨天在現場,聽到 「不能沒有你」得到臺灣年度最佳電影時,我本想說完蛋了,因為依照過去金馬獎的分獎原則,得這個獎一半以上就是安慰獎的意思,恐怕與最後的大獎無緣。沒想 到,在最佳導演時,戴立忍拿到了!我真的好驚訝!雖然他實至名歸,但是也許大家過去對金馬獎的評審標準已經是OOXX了,所以也沒抱多大希望。但是,當聽 到「不能沒有你」拿到導演大獎時,就知道離最佳影片的路也就不遠了。

這一部「不能沒有你」是部純種的臺灣片。在這幾年的金馬獎中,真的是要每隔好幾年才有一次機會拿到如此的年度大獎。去年的「海角七號」拿的其實只是安慰 獎,真的很棒的「囧男孩」人家日本都要買去播映,卻在金馬獎槓龜。戴導演這部片「不能沒有你」觸及了臺灣底層人民很深藏的無奈,絕對不是一般政府想要補助 的社會光明面。但它的感人,就在於你我或多或少也會聽聞,或者遇到類似的情形吧!我有朋友說戴立忍臭屁臭屁的,但我幾次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其實並非如 此。例如「不能沒有你」在試映或者映後Q&A時,你都可以看到導演以很低的姿態在傾聽每一個觀眾的問題與想法。他聽著大家的意見,大家的無奈,或者跟觀眾 討論著剪接,故事的鋪陳,技術的,感情層面的。等到大部分觀眾都閃了,導演卻還在跟少數幾個熱心卻不相識的觀眾,討論著片子的種種。你會體會到,這種沒有 排場的態度,才是能拍出這種有社會關懷電影的人。因為,我也看過很多明星導演,在助理與保母的陪伴下,是如何地與觀眾疏離的。我想,戴立忍真的不簡單,而 這部片子,真的是用最少的資金,卻做出最大的感動!


其實,昨天大家如果看轉播,會發現陶子今年很低調,時間控制上沒有拖拉,因此整個流程很順利地結束。其實,最精彩的過程,是在進廣告時的空檔。在整個節目 一開始時,陶子居然對全場的來賓說,等等一開場有一段唱很爛的表演,不過請大家要熱烈給點掌聲配合配合。我才在想說怎有人一開始就說表演會很爛!沒想到 5432.....開始時,才發現原來第一段表演是陶子自己唱歌跳舞。呵呵!難怪她敢講表演很爛!(其實不會啦)此外,在頒獎過程,她很積極地讓真的電影 幕後英雄有上台的機會,像是燈光師李龍禹,那一段真的是讓人感動。不過最精彩的,是某一段的廣告中場,陶子直接在台上跟新聞局官員說,「我們下次辦金馬獎 時,可不可以選一個大一點的場地,讓臺灣這些為電影辛苦的幕後功臣,也都能有進場參加典禮的機會。甚至那些入圍者的親朋好友,也都能進來不知道多好。我們 台北縣不是還有新莊體育場嗎?」這時,新聞局長說不是他能解決的。喔!是要問主辦的台北縣。而這時,那個台北縣長馬上擺出,這也不是我能決定的。所以,所 以,各位,在現場我們馬上看到一場如同在「不能沒有你」電影裡的橋斷,OOO說這不是我能決定的,所以請找XXX,但你找了XXX他卻說,這也不是我能說 了算的,你還是要找OOXX。總之,「不能沒有你」這部電影裡糟蹋人的場景,居然可以隨時隨地在臺灣活生生地重現。我想,如果「不能沒有你」真的能感動 人,那臺灣的所有政府官員,真的都該好好看一下這部片。

看完了整場的頒獎典禮,我真的替「不能沒有你」這部片子的獲得重視而感動。只是一天的頒獎高潮之後,國片還能受到重視嗎?我暗自慶幸的是,至少今年我們還有一部「不能沒有你」能在金馬得到肯定。真的,臺灣,不能沒有你!但,國片也真的不能沒有大家的支持囉。

2009年11月27日 星期五

氣象人的鐵道物語

這篇「氣象人的鐵道物語」,是台大學生植牙中心,喔!不是,是職涯中心的專訪轉載。(怎麼讓我想起牙齒掉了要去植牙勒)

〈行行出狀元〉氣象人的鐵道物語──師大地理系洪致文教授專訪
採訪/撰寫 張丹羿

台大大氣科學系畢業,目前在師大地理系教授氣候相關課程的洪致文助理教授,他上學期開一門精采的「鐵道與觀光」課,透露了他另一個為人熟知的身分──台大火車社創社元老、編輯過「鐵道情報」、出版十餘本專書的專業級鐵道迷。 從玩家成達人,鐵道時光不只是從甲地到乙地的千里迢遞,而滿載了無數和童年記憶同樣美好的故事與風景。聽聽洪致文如何在氣象與鐵道世界中漫遊天上人間,而這兩種南轅北轍的興趣如何協奏成動人的生命樂曲。

就是好玩,栽進鐵道世界理所當然

「不只火車啊,我也喜歡坐飛機,一噸以上的就好,巴士也行。」細數讓洪致文對火車著迷的理由,太多了:從小喜歡火車的父親就帶著他搭車,在洪致文眼中,火 車不只是交通運輸工具,它對風土文化與地方發展的影響,更值得細細探索。從五歲開始收集車票,小小年紀哪想得到用車票寫日記,也不曾預知硬票數十年後將被 電腦印刷取代而顯得彌足可貴。車票是他的玩具,就像每個小男孩都該擁有的一疊尪仔標,擁有剛剛好的尺寸、厚厚的材質、精細的圖案,適合被摩弄、堆疊、以各 種規則重新排列。每次月考完的娛樂是把坐了好多趟車撿來的數千車票一張張擺開,這次依日期、下次依迄站、甚至統計每月蒐集張數。排車票是百玩不膩的遊戲, 也成為與父親頻繁搭車的動機;與火車的不解之緣始於玩心,這大約解釋洪致文如何持久的從鐵道世界中發掘出樂趣吧。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為何走入氣象,答案簡單明瞭:喜歡看雲。身為一個地球人,看衛星雲圖不也同時看著自己生長的星球。洪致文國小把國語日報上颱風路徑圖剪下收藏,因為覺得 「氣象很好玩」。從童年的收集嗜好,到成為氣象專家、火車達人的今日,洪致文仍簡單地以「有趣、好玩」概括自己與這兩種南轅北轍領域的關係,不離以喜愛與 樂趣為出發點的純粹初衷。

在興趣中的一切投入都顯得自然而可愛,離勤奮努力等美德姿態較遠,而有種隨緣的自在。國三時為了看懂日人朋友送他的日本鐵道雜誌,學起了日文。在電影中發 現火車身影,驚豔於它夾帶的時空氛圍而研究火車電影,理出心得。對火車的喜愛引領著洪致文以各種鑰匙開啟大門,開發出不同風景。

台大總圖遊樂場

很難想像,在市面上鐵道專書與參考資料都十分稀少的1992年,竟誕生了被許多鐵道迷奉為聖經的「台灣鐵道傳奇」,作者洪致文如何搜羅資料、如何自行在駁雜的記載中理出頭緒?幸而有總圖這座寶庫,提供了許多珍貴史料,但台大學子都知道怎麼在裡頭挖寶嗎?

從大一開始泡圖書館,笑言只是因為課表太多空堂,只好往總圖消磨。洪致文發展出他的玩法:對歷史文化類感興趣,沿著書架東摸摸西摸摸,內容翻過心裡有底, 經手無數雜學旁收的書籍,終於有天需要一條冷僻的資料時,靈感便隱約浮現,知道往哪本書上去找。這樣遊戲般摸出來的手感是難以言傳的絕活,而今日總圖又將 引導出怎樣的玩法?在台灣研究還未成為顯學的時代,年輕洪致文曾隨手翻閱過的珍貴史料如今已進特藏室;有了數位典藏、關鍵字搜尋,學生不必苦苦在腦中內建 館藏地圖,但也因此習慣隔著一層電腦螢幕的尋書方式,犧牲了體切認識每本材料的廣博培養。搜尋引擎加快了速度,但不見得拉近書與人的距離。

有趣的是,當時以類似方法玩總圖的不只洪致文一個,好幾次藏好的書被借走,使他發現同好的存在,即《省道台一線的故事》的作者黃智偉,再加上圖書館系的鄭銘彰,遂創台大鐵道暨火車研習社。

鐵道迷的世界

台大火車社取社名頗費周折,主張鐵道與火車的兩方人馬投票又投票,最終決定並存於社名中,折衷了草創時對社團定位的矛盾。問起對於今日偏好文化、機械等不 同取向鐵道迷的想法,洪致文認為分別心來自於人,任何團體都有可能被切割分類,但切割到底也只是人──一群愛好火車的人,異同只取決於視角。搭過美、日、 奧、義的火車,也可感受不同國家風氣的不同,鐵道迷風氣最熱烈的自然是日本,日人寫的台灣鐵道研究也是重要的參考資料來源。

洪致文致力於鐵道文化的保存,也曾面臨與官方決策的衝突。然而文化保存的訴求,必然歷經折衝、協商與妥協。以五個妥協換取一個終於堅守住的文化價值,則為 不得不然的結果。譬如虧損支線究竟該不該停駛,從不同的視角與價值觀考量,支線對於地方發展的帶動,以及遊客為了前往支線而帶來的主線收益,往往被忽略, 而只被看到它短短十幾公里的微薄收入作為決策依據,是有失公平的。幸運的集集線,它作為觀光動脈的重要地位被肯定了,這正是一條支線在各種層面上的貢獻都 該被考慮到的例子。

書寫三態

洪致文的系列專書引領了無數鐵道迷入門,富有情味的文字成功傳達了火車的魅力。嘗試過各種書寫媒介,大學時開始為中國時報寶島版寫專欄,當時因解嚴而使報 紙暴增許多空間,對洪致文而言是幫助自己整理記憶。「鐵道情報」雜誌稿費微薄,意在交流。報紙專欄集結成書,又是另一種整理方式,賦予朝生暮死的文章較長 的壽命。然而書的市場並不算樂觀,有陣子甚至手頭上有三本書稿等著成刊。但相較於網路、部落格,實體書仍是較為可靠的發表形式,不怕中毒、剽竊,並且擁有 無法取代的閱讀質感。

台大人的特質

發展興趣是台大學生在校園中重要的課題,洪致文鼓勵台大學生們先不受限於用途,能在大學生涯中培養出一樣真心喜愛的嗜好,便足夠受用一生,一開始研究鐵道與氣象,為的也是樂趣而非目的。而任何學門專精到足以成為正職,前提也是對它有充分的愛好。

洪致文認為台大人最厲害的,是出了校門許多人轉換跑道,仍然能做出好成績,即使在校內,也可以觀察到學生對自己選修的課頗有主張,不依賴學程的規劃。例如 大氣系開一門氣候變遷的課,可能文學院商學院都會來聽。大學時洪致文對台灣史感興趣,而常修歷史系的課。建議學弟妹,了解自己的興趣所在,結合運用在校園 得到的能力,而非全盤依賴學校開菜單,這正是台大人的珍貴特質。

http://career.ntu.edu.tw/

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

林萬芳「時間仍然繼續在走」復刻出版了!

今天(2009.11.22.)下午到唱片行走走時,如同以往地搜尋一下看有無什麼新的好貨上架。結果在萬芳的CD堆中,那最邊邊,一個墨綠色的側標吸引 了我。那居然是已經絕版消失多年的林萬芳第一張專輯「時間仍然繼續在走」復刻出版了!這簡直是不可思議之事。因為根據從滾石那邊知道的訊息,萬芳還叫做林 萬芳時代的這張專輯,在納莉風災時幾乎全部都泡水「害撂撂」,從此市面上這張專輯就不見了。我曾為了找這張CD,還搜尋到美國的滾石網站,不過那實在是太 麻煩,後來也就放棄了。今天看到這張專輯重見天日有點意外,回家看裡面的CD內圈,很明顯是重新壓的。不過滾石這次大概沒找到原本的版,因此封面是直接拿 當年的重掃再印,整個畫質就很差。而且,這個復刻出版悄悄上架,賣的價錢跟一般新的CD一樣,側面也無封套加上王承偉大師的導聆介紹,與滾石其他的復刻系 列相比要陽春許多。不知道滾石這次壓了多少片,不過搜尋這張CD很久的朋友,可以快去買買囉!

我找這張專輯找了很久,今晚才第一次真的聽完全部。裡面居然還有萬芳跟鄭進一的合唱,真難以想像!在2007年萬芳跟趙詠華的演唱會裡,萬芳部分的最後一 首歌,我就曾好訝異她回到了林萬芳的時代,唱著這首「時間仍然繼續在走」。對於很多喜歡萬芳K歌的朋友,可能都不知道在她大紅之前,曾經用林萬芳這個「俗 名」出過這麼一張專輯(是名字很俗,並非「出家」前的「俗名」之意)。萬芳在演唱會裡,說著她從小就是一個喜歡唱 歌的女孩,可是當了歌手之後,唱歌變成一種台上工作,而讓她忘記了,原來,唱歌可以是一件快樂的事。這首歌,讓我想起好多好多年前,當我開始寫作,開始籌 備第一本書,開始經歷那一場場奇遇的經過。這首歌,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上廣播節目時主持人所播放的歌。在幽暗的錄音室裡,林萬芳,用著她最初的聲音,哼唱 著:嗯……問你是否曾經真的擁有過,嗯……,真的快樂過。

其實,萬芳說的沒錯。當一個歌手,也許唱歌的額外負荷,宣傳、包裝與雜七雜八的行程,早已把人折磨到唱歌不再是一件快樂的事。對我來說,寫作最大的快樂, 其實就是在下筆的剎那,而非之後的那些瑣事。當一個一個的字在稿紙上落地成形,寫作的愉悅嘎然而止。在萬芳出「時間仍然繼續在走」的那個年代,當我寫完了 書稿,一疊疊的稿紙會進到打字行,然後歷經一次又一次的校對,最後弄出照相打字的字條,美編再一頁一頁地貼,而作者必須一次又一次地去看稿,以免編排走 岔、版型走位。在這冗長的製作過程中,當然還包含許許多多的開會討論,方向調整,衝突與妥協。為了市場考量,修這補那,而書出版了之後,還有一連串接著的 「跑宣傳」,上了一大堆的廣播節目,一場又一場的演講推銷。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最初始、最快樂的書寫過程。

時間仍然繼續在走。這些年,我似乎也忘記了寫作可以是一件愉悅的事。因為,要寫得太多,能用的時間太少,於是珍惜每一個下筆的時間,忘記了原來書寫的本 身,就是、而且可以是一種快樂的事。記得在書的製作過程中,出版公司已經安排我去上廣播節目「跑宣傳」。那天我記得是在警廣,還帶了許多的相關音樂想說可 以配合播放搭配。然而,主持人似乎早有安排,我帶的歌一首也沒放。在主持人問了接著十多年間我每次都會被問到的千篇一律問題中,他說,接著,讓我們一起來 欣賞一首,林萬芳的歌……(那時候,市場上還沒有「萬芳」)。很諷刺地,他把歌名念錯了。儘管時間仍然繼續在走,但在預錄的廣播節目中,時間卻是可以倒帶 重來。於是,我們「又一次地」一起來欣賞林萬芳的歌,時間仍然繼續在走。

這場錄音室裡與林萬芳的相遇,到十多年後的演唱會上,我才又一次地與她原音重逢——而我也忘記了,萬芳已經多久沒有用林萬芳這個名字,唱著這首最初的歌。

演唱會結束了,但是時間仍然繼續在走。但透過這張復刻CD,那個十多年前的記憶又如時間倒帶地走了回來。

謝謝林萬芳。一場遲來的重逢與相遇,在慢火車的緩緩前行中。

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

洪以南的九州鐵道之旅

由於原本洪以南的赴日是要直接搭乘臺中丸經由長崎在神戶上岸,不過因為子洪長庚搭船時暈船不適,於是抵達長崎後便上陸改走陸路前往。也就因此,洪以 南父子在長崎短暫停留後,有了搭乘火車一路北上的意外之旅。值得說明的是,臺灣引進鐵道這種科技雖是早於清國時期劉銘傳時代,日本領有臺灣後也開始積極建 設縱貫鐵道。但是在1907年的這個時間點,臺灣的縱貫鐵道尚未全通(全通時間為1908年4月20日),因此利用鐵道的長途旅行,特別是夜車長途跋山涉 水的經驗,想必是沒有。縱貫鐵道的全通,是臺灣陸上交通的第一次空間革命,從此之後臺灣島內南北間一日之內可達,而全島一體的意識也逐漸形成。不過,對於 洪以南而言,在領略這縱貫線全通的一年之前,此番日本旅行的這趟鐵道之旅,想必也對此文明新科技留下深刻印象。在這些詩文發表的後面,報上的的「焦評」有 云:「觀光景色。括入詩囊。到處逢迎。更不寂寞。是以人生貴閱歷也。」

在1907年4月24日晚上十時,洪以南與子洪長庚搭乘九州鐵道北上。值得說明的是,洪以南「曉者門司」詩文中所指的「汽車」,是日文裡蒸汽火車的意思, 而非如今中文的汽車(日本稱自動車)。洪以南這次赴日能搭乘到九州鐵道的火車,時間點上也可說相當有意義。因為日本在1906年公布的「鐵道國有法」,是 將各私有會社主要幹線收歸國營的劃時代改變,當時的九州鐵道會社,在1907年7月1日便被國有化,改由帝國鐵道廳管轄而解散消失。因此,洪以南此番能搭 乘九州鐵道列車從長崎到門司,也算是一種很特別的經驗。而在九州鐵道所經營的最末期,1906年5月10日起還曾設定了該會社最初不需額外料金的「急行列 車」,行駛門司到長崎間與門司與八代間。洪以南搭乘的九州鐵道夜車,夜晚十時出發,隔日一早「天開曙色」時門司便到著。這段夜行列車的體驗,洪以南以詩作 描述「汽車輪展任驅馳。疊水重山總不知」的火車黑夜中運行,而在車內的狀況則是「屈膝斜眠」,最後是被烏鴉從夢中喚醒。在洪以南此首「曉者門司」詩作的註 解中,寫著「九州鐵道止於門司」,蓋當時之門司乃如今的門司港站。此九州鐵道最北之起點車站門司驛是在1891年4月1日開設,這個初代的門司木造站房, 是在今天的門司港站東側。隨著1901年5月開始行駛的「關門連絡船」連接下關與門司間,旅客與貨物的運輸在九州與本州間透過門司的連接而興盛了起來。

洪以南此番行程,自然也是搭乘九州鐵道到門司後,搭乘連絡船往下關,因此在「過門司江」一詩中,會有「片刻濟川輕筏渡」這樣對於搭乘關門連絡船的描述。而同時,「過江一道入山陽」的文字,正是說明上岸後,又接山陽鐵道的車船連結。

1907/7/21 曉者門司
汽車輪展任驅馳。疊水重山總不知。屈膝斜眠鴉喚夢。天開曙色著門司。
九州鐵道止於門司

1907/7/21 過門司江
兩肩風月志觀光。不計前途路短長。片刻濟川輕筏渡。過江一道入山陽。
上岸即馬關山陽鐵道


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

達觀樓測繪圖

上週日(2009.11.15.)受邀前往淡水紅毛城演講「消失的淡水線」。在演講前,趁這機會找了波提獅學妹與NONO學長跟我先去達觀樓測繪,因為想 說也該自己畫一畫達觀樓的圖才好。感謝NO宅與波提獅的精準測量,才有數據可以畫圖。這幾天,把得到的數據整理了一下,畫好後的樣子如下:



此外,之前有提到,我老爸洪達雄也很會畫圖。在1956-1957年間,他也常在達觀樓作畫。下面第一張油畫,非常傳神地表達了當年「紅樓」的顏色,而鉛筆畫那張,則清楚描繪了三樓頂的煙囪,還有庭院的警報塔。此圖可以與之前LIFE的照片相對照。

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

萬眾注目的期中考優質答案要出爐囉!

好久沒有讓我改考卷又改到跌倒沙發上的經驗了。不過,今晚改臺灣氣候的期中考,又讓我重溫舊夢。先來個預告!各位同學,你們暑假是放假的嗎?原來夏天是345月,冬天是9到11月~~~

蓬萊樓梯摔跤記

今天(2009.11.11.)回母校蓬萊國小錄影,主要是明年百年校慶要製作影片。跟郭老師約了三點,如同以前念小學一樣,我到二點五十五分才出門,是 沒遲到,但還是有點兒趕。於是,就在要衝上二樓時,跌跌跌,在樓梯上跌一跤。其實,從小我對蓬萊的樓梯就有一種恐懼感。他們都喜歡在樓梯一半的地方裝上鐵 門,因此鐵門下面那一階就會有突起的橫桿,小時候我都很怕會跌倒在這兒,所以都會故意跳過那一階。今天又是一樣的狀況,想說一次二階跨過去就OK,沒想到 挖勒跌一跤,真慘。好顯沒流血,但小時候常在學校跌倒的回憶又回來了。

以上是今天回蓬萊的狀況,我已經很努力不要寫成跟NONO一樣的狗血日記。放上一張蓬萊現在興建新校舍中的狀況。

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當耆老,順便逛土治後街

今年適值陳賴章墾號進墾台北300週年,台北市文獻委員會特規劃以此為主題舉辦「大臺北地區開發」口述歷史座談會。座談會邀請文化大學史學所尹章義教授主 持,並邀請曾經參與台北開發工作、貢獻卓著之拓墾家族後裔出席座談會,以呈現先民艱辛奮鬥開墾臺北盆地之事蹟,並向台北之拓墾者及其家族致上最高敬意。因 文獻會主辦單位認為,我們家先祖洪公騰雲從事泉州與艋舺間米糧商貿,經商有成,急公好義、樂善好施,且留下捐建考棚等義舉,殊值緬懷。因此,我今天只好去 當「耆老」,參加這個座談會講講我們家在臺北地區早年的故事。

因此之故,今天我在會前特別跑了一趟萬華,想說順便找找以前我們家在萬華所住之地。根據記載,洪騰雲當年開米店合益行(或稱洪合益)時,經商地點就是在艋 舺的土治後街,而早期洪以南居住的地點,也是艋舺土治後街(也有寫成「土地后街」)二十八或者二十九番戶。土治後街的地點,其實相當靠近淡水河邊。如果以 今天的道路來看,從龍山寺東邊的西昌街開始往河邊走,桂林路之前的西昌街在早年是稱為頂新街,也就是早期艋舺地區有名的平樂遊旗亭所在之街道。依照 1899年12月14日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原本艋舺當地非常有名的平樂遊旗亭所在位置為「頂新街五番戶」,不過因為事業作起來後,遭同業羨慕,乃有一同 行慫恿富家人向這塊地的地主購入產權,然後再用豐厚之租金向這位富人承租該地,仍開起酒樓,但只改一字而成「平樂園」。該報上以標題諷刺這種作法是「爭名 可笑」,也同時寫載原本受歡迎的平樂遊旗亭乃移往「新店街六十番戶」繼續經營。以今天的道路來看,新店街其實就是如今的西昌街過了桂林路到貴陽街之間,因 此平樂遊旗亭搬遷的距離其實不算遠。而瀛社在1909年3月7日成立時的舉辦地點,正是這處平樂遊旗亭。依照舊時的地圖來看,新店街之後今天的西昌街就會 變成土治前街,大約現在內江街前便會變為土治後街。如今的西昌街幾乎都已經拓寬,只剩下內江街之後的一小段,路幅很窄,兩旁還有類似清代街屋殘存的痕跡。 歷史的洪流,讓整條清代迄今的老路(頂新街、新店街、土治前街)均拓寬而不存,但幸運的卻是土治後街竟還有一小段是保留著原始樣貌與街道紋理。

大臺北地區開發口述歷史座談會
時間:11/10(二)14:00
地點: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萬華區廣州街101號)

頂新街:

新店街:

土治前街:

土治後街:

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

淡水「達觀樓」記之三

在洪長庚一家搬到臺北大稻埕之後,達觀樓就一直拜託郭青年一家人照顧,直到民國五十多年,此樓賣給現紅樓經營者之祖母洪許俸一家,並經整修拆卸原有斜屋頂 改為平頂,外觀抹以混凝土改成黃顏色,繼續居住至大約民國七十年代有意改建為止。當時洪家居於二樓,一樓則分隔成數個房間出租給附近淡江大學等學校之學生 居住,因此不少當時的淡江學子都有在這棟老洋樓內住過的求學經驗。

在台鐵淡水線仍行駛的那個民國六十年代,淡水也曾經是年輕學子郊遊踏青編織夢想之地。那時候白樓還在,齊豫的那張驚天動地專輯「橄欖樹」的封面就是在白樓所拍。而達觀樓呢?雖然已經身著黃色外衣,卻依然有著特殊的洋風情調。(下面照片是我大學時所拍)

或許,達觀樓在洪以南居住時所引領進之文風,也意外地在這些淡江學子的賃居與交友過程中意外延續。例如朱天心在「古都」一書中,便二度提及此棟洋樓之情 節。「你們回家的紅樓的圍牆和鐵柵門時鎖時開,不管如何你們都進得去,兩人在庭前臨江的短垣坐定,頭上有一株苦楝、鳳凰、一叢亂竹,都擋不了任何陽光海 風,有時那鳳凰像著了火一樣爆開一樹花海,你們又覺得像在西班牙或某些地中海小鎮了。」

透過朱天心在「古都」這個著作裡老靈魂的蕩遊,達觀樓的文學故事,在紅樓身披黃色外衣時代又繼續了下去。朱天心在給我的簽名書中,寫著樓前的這些石桌石凳,曾讓她做為書房完成過好些篇小說。或許,在那些文思泉湧的寫作午後,半世紀前瀛社詩人們的老靈魂,也跟著回來了吧!

淡水「達觀樓」記之二

洪以南家族居住於淡水時,達觀樓當時的外觀是紅磚樣貌,因此才會一直有紅樓之稱。一樓內部的隔間為石材,但二樓則是使用紅磚。一樓與二樓間的樓面係以木料製作,因此樓上樓下在有人行走時都會嘎嘎作響。至於三樓,只有沿著樓房外緣的一圈可以行走,屋頂為斜屋頂並且覆瓦。

在洪以南於1927年5月14日過世時,從小留學日本的長子洪長庚已經完成博士論文且審查中,因此當時洪長庚是居住於淡水,但其眼科醫院並未開業。洪長庚在1928年1月28日經東京大學醫學部通過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報上並且報導近期將於大稻埕一帶開業。

由於洪長庚打算購買位於大稻埕一帶之土地興建眼科醫院,因此在獲得博士學位到該醫院建築完工之間,全家族仍住於淡水。達觀眼科醫院的開業披露式是在蓬萊閣 舉行,時間是1929年3月16日,但其實洪長庚舉家在此之前,已經搬離淡水達觀樓。因為依照洪以南女兒洪彬彬的回憶,她小時候是在淡水念國小,大概小學 五年級才搬至大稻埕圓環居住,因此改念蓬萊。查閱蓬萊國小現存的畢業記錄,洪彬彬是第十八屆於1929年3月畢業,因此推測在這之前的1928年,也就是 洪以南過世、洪長庚獲得博士學位歸國後,舉家便已經從淡水搬回臺北大稻埕。

洪長庚搬離淡水到大稻埕時,達觀樓的宅邸與產權並未脫手,而是借給長老教會之郭青年一家人居住,並且代為管理。依照一張拍攝於1949年的歷史照片,可以 看出當時的達觀樓在三樓頂靠近還口的前方,有一煙囪的增建,但此時尚為有防空警報塔的興建。不過,洪長庚之子洪達雄在1956-57年間的鉛筆素描中,已 經清楚且寫實地描繪出警報塔的樣貌,其造型類似鐵塔上面搭建一個鳥窩小木屋的形狀。類似的防空警報塔也曾出現在台鐵嘉義後站,糖鐵路線旁邊。

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

瀛社第一至第四回例會之記錄

瀛社第一期例會舉辦的時間,是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新曆的4月4日,臺灣日日新報1909-4-6上有所報導,詩題為「閏花朝」。照片裡一共有六十 一人,不過包含幾個小孩,例如坐在正中央的洪以南,懷裡抱著的就是我阿公洪長庚。這張照片蠻有趣的現像是,雖然日本已經統治十多年了,但大部分人仍續留清 代辮子頭,身著舊式清代服裝,只有少數幾人已經斷髮改留西裝頭,這當中包含坐在中間的幾位。這張照片拍攝的地點是洪以南新北門街的宅邸,至於拍攝地點依照 鳥目圖的推算,是在宅邸的東南角落。照片中可以清楚看到口字形宅邸中間一連二棟的東側棟,以及整個口字形屋舍的最東邊那一廂。

該次例會中參加者以「閏花朝」所創作的詩文,後來陸續在報上發表,例如以下數首:

閏花朝
許雷地1909-05-01
冷漸消來暖漸呈。百花今日又重生。佳辰恰是中春閏。好處都從晚景成。
再度燃燈韓國見。兩番撲蜨女兒盟。天涯要向花神問。可有丁香慰旅情。

閏花朝限虞韻
藏拙山人1909-05-02
百花生日縱云逾。又見今朝撲蝶圖。美景重來休負負。何勞知閏葉添梧。
細數鳳翎閏不須。勸農天氣月前符。花花仍是朝朝放。添得黃鸝著意呼。
賜詩佳節似前無。屈指歸奇花再鬚。蜂蝶也知同祝賀。三三兩兩宿桑弧。

閏花朝限虞韻
莊鶴如1909-05-04
閏到花朝百卉愉。綠章應已奏天衢。群芳乞得重生日。擬買春光住玉壺。
柳綠桃紅景不殊。紫瓊仙去事還迂。今朝欲向花前醉。只怕生逢此閏無。
前邨酒帘復招吾。有鶴重來總不孤。此日更逢挑菜節。玉樓人醉倩誰扶。
鬻蠶市上最堪娛。又有勸農到浙湖。為問九龍岡上鶴。者番畢竟再來乎。
恭祝瀛社集溫庭筠句並呈謝雪漁先生

洪以南的新北門街宅邸,在瀛社成立初期的第一到第三回例會,都是舉辦之地。依照臺灣日日新報上的報導,第二回例會舉行的時間是1909年5月3日,題目為 「櫻花」,因為洪以南宅內庭院櫻花正好開放,又因為櫻花出現在古吟中絕少,乃決定以此為題。這次例會從中午十二時開始,至午後三時散會。報上相關的報導如 下:

【里巷瑣聞】編輯日錄(五月一日)
1909-05-02
明日午後一時至三時瀛社諸友。欲在洪以南君處。開第二次例會。石崚亦值東者一人。問以將出何題曰苦思未得其當者。欲出難題。恐為所詈。欲出易題。又恐落於陳腐。不知如何而可也。
溫度七十三度九 (約23.27C)

【里巷瑣聞】編輯日錄(五月三日)
1909-05-04
今番瀛社課題為櫻花。同人戲謂值東石峻曰。此題較前尤易。君倒解事也。雪漁曰且漫誇著。櫻見于古吟詠者絕少。捨本邦及竹子湖。恐無處覓消息也。是所謂似易難者。不可不知。海沫笑曰汝會也。
溫度八十三度八(約28.77C)

【雜報】瀛社會況
1909-05-04
瀛社第二期例會。經如既報。於昨星期日開之。出席會員計五十餘名。是日洪以南君庭園。櫻花適放。因即以是為題。拈十二侵韻。自午前十二時起。迄午後三時散會云。

至於第三回例會,同樣也是在洪以南的新北門街宅邸中舉辦,時間是1909年5月30日午後一時開始。這次例會將發送第一回例會的紀念寫真,報導中還特別指 出,舉辦地點雖然一樣,但宅邸內的綠樹轉眼濃密,自有另一番氣象,與第一回例會時四月初之風景迥然不同。這第三回的例會,舉辦地點雖為洪以南宅,但值東者 為臺灣日日新報的日本人村田副社長與伊藤編輯長,而所擬課題也不如第一與第二回例會的風花雪月,而是以「恭讀戊申敕」這種題材為主(雖然後來又草擬另一主 題「江春首夏」)。這第三回在洪以南宅舉辦的例會,臺灣日日新報上的相關報導如下:

【雜報】瀛社例會
1909-05-29
瀛社諸同人。將於來三十日午後一時。開第三回例會。其會場乃在新北門街洪君以南家。是日將分與第一回例會寫真。轉眼綠樹陰濃。又是一番氣象。與寫真時迥不同也。

【里巷瑣聞】編輯日錄(五月廿九日)
1909-05-30
明日為瀛社第三期例會。村田副社長。伊藤編輯長俱為值東。因擬課題為恭讀戊申敕。謹按詔中聖意所在。蓋謂國運日展。國交日厚。凡我臣民尤當以勤儉為立國之大本。仰體皇祖之宏謨。鞏固國家之基礎云云。此題一出。不獨可為瀛社中人潤色太平之助。且可見我國家命脈之所存矣。
本日晴霽。不見纖雲。溫度八十一度三(約27.38C)

瀛社的第四回例會,因為在第三回例會討論中將交由基隆的許梓桑作東,因此瀛社諸友將於1909年6月27日一同於臺北停車場搭乘早上八時五十分所發之北上 第二列車,至基隆公會堂舉辦例會。之所以選擇這麼早出發,是因為考慮到酷暑中若太晚出發,到了基隆日正當午時勢必會「暑氣難耐」。依照會後報上的報導,該 次例會主題為「五月渡濾」,從臺北一同出發者有二十餘名,例會至午後一時三十分結束。但會後諸社友一同搭船前往仙洞,並且去海水浴消暑,直到午後八時十分 搭最終列車回臺北。值得特別說明的,此次例會同遊之地「仙洞」,裡面有洪以南在乙巳年(1905年)秋探訪時,所留下的「別有天地」題字與感想遊記。

這第四回例會在臺灣日日新報上的相關報導如下:

【雜報】瀛社友鑑
1909-06-20
第四期例會在本月念七日(星期日)。值東者係基隆廳友當第三期例會四提議欲邀諸友赴基開會。作一日清游。時贊成者頗多。然除是日贊成者。不得不撥冗而往者 外。在星期一會不曾臨席而樂任游者當不乏其餘。故非確定欲往人數。先期告知值東者。殊令難以設備。今例會之期將屆社友如今欲往者。至本月念三日止。可速函 知洪以南君。以便轉達。又基隆諸友。雅意殷殷。如往者寥寥。未免有負盛情。願各撥冗以赴之也。

【里巷瑣聞】編輯日錄(六月廿二日)
1909-06-23
本日為舊曆端午節。各戶多忙個不了。而諸同人則從容不迫。至編輯畢始緩緩歸。夫亦曰公事畢然後敢私事耳。本期瀛社例會訂開于基隆。蒙其值東函勸甚切。本日雪漁又向海沫言及之。海沫曰奈足疾未癒。不克應命何。
風日晴和。溫度八十六度九(約30.5C)

【里巷瑣聞】編輯日錄(六月廿三日)
1909-06-24
接洪以南君遺價送□許梓桑君信片。略謂瀛社諸友。廿七日欲赴基例會。須搭第二幫車。即上午八時五十分臺北車場所發者。不然。微特暑氣難耐。且開會時刻。亦 必因之而遲也。然則瀛社友當如所言。聯袂俱往為妥也。又瀛社友每期詩稿。欲寄交本社者。自後函面應書瀛社詩壇係收展庶不至於舛錯。過午。黑雲蔽空。雨意橫 生。至二時半。則沛然下。暑氣為消。溫度八十七度四(約30.77C)

【里巷瑣聞】編輯日錄(六月廿六日)
1909-06-27
瀛社第四例會明日訂閱于基隆在臺北同人。相將赴會者。約三十餘名。基隆為內地交通孔道。來往不乏文人。此次有騷壇風雅。提倡於先。洵足為。該地增光也。天氣清涼。殆不似前日苦熱之甚。醉痴因恙仍缺席。同人皆切祈其早愈。
溫度八十九度一(約31.72C)

【雜報】瀛社會況
1909-06-29

瀛社第四期例會。應值東社友之請於大昨日開之於基隆。假該地公會堂為會場。由臺北赴會者有二十餘名。至午後一時三十分開會。許梓桑君為值東總代。首迷開會 之詞。次黃應麟君為赴會者總代。朗述謝詞。其課題為五月渡濾。限五歌韻。次即榴花。限一先韻式畢一同赴宴宴罷。社員乘掉扁舟往訪仙洞。旋為海水浴。至午後 八時十分。始由基隆終番列車歸北。宿雨初晴。山容以洗。經景洵不可多得也。

2009年11月4日 星期三

洪彬彬的淡水達觀樓記憶

洪以南居住於淡水達觀樓的時間,是從1913年搬遷至淡水後,直到逝世於1927年5月14日之間。我們家裡祖先祭拜的日期,有的依循舊曆(農曆),有的 依照新曆,完全都是照著祖先各自所選的喜好決定。洪以南過世後,他選的是新曆,因此每年五月十四日,家裡就會舉行拜拜,而我小時候,洪以南的眾女兒們都會 在這天回來。這一大群的姑婆,都打扮得高貴有氣質,身上總有著香噴噴的味道,還會適時拿出香扇來搧啊搧的。洪以南一共有七個女兒,大女兒在出生後聽說算命 講不好養而送人,二女兒我們稱為「日本姑婆」(因為她嫁到日本去),接著的三姑婆跟四姑婆跟我們就蠻熟。因為三姑婆與四姑婆在舉家從淡水達觀樓搬回大稻埕 時,也跟著過來,因此四姑婆還唸過蓬萊,也算是蓬萊校友。至於三姑婆的先生,就是宋進英,亦即延平中學創辦時的副校長。三姑婆有位媳婦很有名,就是當年台 視「兒童世界」節目裡的林玲珠林老師。說了這麼多故事,接著要講的就是,昨日(2009.11.4.)我前往四姑婆家,簡單問她許多問題。因為,四姑婆洪 彬彬,是目前洪以南唯一在世的女兒,也是唯一跟洪以南一起住過淡水達觀樓的長輩,所以當時洪家在淡水的生活狀況,大概也只剩下她能述說一二。

這張照片中,站著的是四姑婆,坐著的是三姑婆。拍攝者應該是洪長庚博士。

洪彬彬出生於大正6年(1917年)正月初十(天公生的隔天),初時國小在淡水念,但大概小學四五年級搬至大稻埕圓環,因此改念蓬萊。查閱蓬萊的畢業記 錄,洪彬彬是第十八屆於1929年3月畢業,推測在這之前的1928年,也就是洪以南過世、洪長庚獲得博士學位歸國後,舉家便從淡水搬回臺北大稻埕。洪家 搬離淡水時,洪以南的二房陳愛君與二位女兒(三姑婆與四姑婆)也跟著搬到圓環這邊,因此才有合照在達觀眼科庭院中留下。我其實一直記得陳愛君這位曾祖母, 因為我小時候對她仍有印象,她的過世也是我這一生中第一次經歷親人過往。

這張照片裡,第一排右起是我大姑洪玉貴、三姑婆、洪祖恩(眼科醫生)、曾祖母林愛君、洪祖培(大名鼎鼎神經科醫師),與我的阿媽洪盧乖抱著洪祖仁。後排站著的男生是洪祖蔭與女生四姑婆洪彬彬。

根據洪彬彬的回憶,洪以南台語很遛(這是當然的),但他也會講北京話,至於日語雖不算流利但也可以通。當時家裡的人都很怕他,走在淡水街上更像是大人出 巡,大家都很敬畏。洪以南住在達觀樓二樓最靠近海口那一側的角落,二樓中間的大廳,是他寫詩作畫寫字的地方。洪彬彬記得,因為洪以南的書法非常棒,全臺灣 各地來要求他題字的邀約不斷,直到他過世家裡都還堆著一大堆等著他寫的邀約。

依照報紙與瀛社的紀錄都可知,洪以南會宴請詩友到淡水達觀樓相聚,因此瀛社便有例會是在淡水舉辦。洪彬彬記得,這些詩友聚會時家裡就會開宴席,她們小孩子都躲在廚房裡面偷看,感覺很好玩。由於達觀樓的前庭很大,不少詩友便在那兒寫詩,直到天黑後才離開。

淡水「達觀樓」記

原本,洪以南打算當年的農曆三月朔日(蓋新曆1913年4月7日)舉行淡水新居所的喬遷。不過,到該年的4月9日,臺灣日日新報上刊載了「喬遷改期」的報 導,指出「洪以南氏為欲領略山水幽趣,卜居滬津,其喬遷原擇舊桐月朔日,嗣以修繕未竣,且有別事由,更定於桐月望日。現正準備一切云。」也就因為整修尚未 完工,原本訂於1913年4月7日的喬遷,將改期於1913年4月21日。

至於洪以南真正遷到淡水的時間目前還待查,但肯定是在該年的十月之前,因為在1913年的臺灣日日新報,有篇「双祝喬遷」之文,寫明「洪以南黃東茂二氏, 前後遷於滬尾,該地人士,莫不額手歡迎」。當時,為了歡迎二位搬遷至淡水,地方人士設宴於天后宮慶祝二氏喬遷,與會者百餘人,乃一時之盛!

洪以南在淡水的宅邸會稱作「達觀樓」,家傳有個故事是有天臺灣總督來淡水視察,洪以南引領總督到樓中作客,並領至三樓樓頂眺望淡水景色。當時臺灣總督發現 此樓位置絕佳,前可看淡水河景與觀音山,後可見大屯山,甚至整個淡水市街也都在目下,因此取名為「達觀樓」,意指遠觀極佳之樓。

這位替達觀樓取名的臺灣總督究竟是誰呢?依照臺灣日日新報上的詩文發表可以看出,在1916年3月3日,洪以南便曾以「達觀樓即事聯句有序」發表一篇漢詩:

達觀樓即事聯句有序
春遊芳草地。夏賞綠荷池。正所謂及時行樂。人生幸事也。況節屆梅香雪白。豈可寂然閉戶自守乎。然不遊於晴。而遊於雨。高人舉止。亦俗眾所難知。永南詞兄等之來也。別有深意焉。茶前酒後。興嗟起興。因聯數截。以索春風之一笑。

滿帆春雨淡江濃。流水綠溪映遠峰。
飲罷晚來晴更好。澄光廟裡一聲鐘。
白雲歸岫夕陽紅。水色山光一望中。
款乃歌聲歸棹念。綠楊惆悵負東風。
一江春水暮烟橫。酒興濃時思清。
合作平原遊十日。陽關三疊不勝情。
百載荷城跡未觀。暮春重約共追歡。
雲巖尚有無窮趣。別緒難於舟上凝。
欲聚雖難別更難。因緣文字臭如蘭。
巴山一夜三生幸。剪燭西窸約後歡。

既然洪以南1916年3月之詩作題目有云「達觀樓」,因此此樓之名勢必在此時已經有所定案。從洪以南1913年搬到淡水,1914年9月25日擔任淡水區 長(淡水街長),以迄1916年「達觀樓」之名見報,這當中在任的臺灣總督僅有二位,分別是佐久間左馬太(1906.4.11.~1915.4.30.) 與安東貞美(1915.5.1.~1918.6.6.)。佐久間在卸下總督一職回日本後沒幾個月便過世,反而是安東總督在上任後的第一次始政紀念日 (1915.6.17.),有邀請了洪以南前往總督官邸參加第二十回始政紀念的慶典,當日洪以南還曾從官邸蓋了紀念戳寄出一封明信片給當時在大阪留學的兒 子洪長庚。該信上寫著「本日臺灣第二十回始政紀念日大慶典祝賀,本夜午後六時總督閣下夜會招待,爰此紀念繪葉書通告。六月十七夜」。因此,從這些資訊推 估,洪以南與安東總督想必有所交集的成分較高,而在1915~1916年間,總督視察淡水後取此「達觀樓」之名也就相當可能。

2009年11月3日 星期二

瀛社第一期例會拍照地點

瀛社第一期例會舉辦的時間,是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新曆的4月4日,臺灣日日新報1909-4-6上有所報導,詩題為「閏花朝」。照片裡一共有六十 一人,不過包含幾個小孩,例如坐在正中央的洪以南,懷裡抱著的就是我阿公洪長庚。這張照片蠻有趣的現像是,雖然日本已經統治十多年了,但大部分人仍續留清 代辮子頭,身著舊式清代服裝,只有少數幾人已經斷髮改留西裝頭,這當中包含坐在中間的幾位。這張照片拍攝的地點是洪以南新北門街的宅邸,至於拍攝地點依照 鳥目圖的推算,是在宅邸的東南角落。照片中可以清楚看到口字形宅邸中間一連二棟的東側棟,以及整個口字形屋舍的最東邊那一廂。



(感謝太祖洪騰雲指點拍照地點)

洪以南新北門街宅邸

很多人都知道,淡水的紅樓,在我阿祖洪以南居住時,取了一個「達觀樓」之名,而他也自稱為「達觀樓主」。這棟在淡水半山腰上的二層洋樓,是洪以南在一九一三年時所購入。當時擔任臺北廳參事的洪以南,原本居住於新北門街處。如果仔細研究日本時代洪以南曾經住過的地點,可以發現大致有三個,分別是艋舺土治後街(土地后街)卄九(二十八)番戶,臺北城內新北門街一丁目二番戶,以及淡水三層厝街二八。這三個地點,除了艋舺一處外,另外二個地點都因為曾作為瀛社的聚會場所,因此都與詩社的歷史有所關係。

洪以南的新北門街住處,在日本時代初期(明治三十年,1897年)的「臺北大稻埕艋舺平面圖」上,清楚地寫著為洪騰雲宅,位置在考棚的後面,也就是臺北城的東北角。這個考棚很明顯在日本統治後變為臨時的兵營使用,到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時的地圖顯示,如今為公園路的這條「新北門街」已經開設,原本考棚處也寫上軍方使用的「第二大隊」與「第八大隊一中隊」字樣,而新北門街到東城牆間,則是「臺北醫院」所在地。由於洪以南宅邸與臺北醫院正好彼此相連,因此當洪以南在1909年因病住在臺北醫院內時,會有詩作云:「家居呎尺隔雲天。蘭桂關心夜不眼。若待茂陵秋雨盡。好將詩酒樂年年。」來感嘆自家與醫院如此相近,卻宛如隔著雲天般地遙遠。

洪騰雲在新北門街的住處,在明治後期已經由洪以南居住,其地址為「新北門街1-2」。依照臺灣日日新報在1913年3月18日的報導,此宅係「古式建築,宏敞壯麗」。依照1911年左右的「臺北鳥目圖」來看,洪騰雲捐地興建的考棚雖已經變為兵營,但考棚南邊的洪騰雲宅卻畫得相當清楚。口字形的宅邸,位置大概就是我愛吃的一番亭拉麵附近。一番亭拉麵雖然不是臺灣目前最好吃之豚骨拉麵第一名,但前三名是一定有的。這個地點在瀛社的社史上也算是值得一提的地點,因為瀛社成立之後的第一次例會,舉行地點正是這處新北門街宅。由於這次例會有寫真紀錄,因此此宅邸也就有照片存世。

不過,洪騰雲傳下給洪以南住的這棟房舍,在每年七八月間,往往因為颱風侵襲,洪水氾濫,而造成居所如在澤國之中,極受其害。因此臺灣日日新報在1913年 3月18日的報導中才說,洪以南「近其令正得心疾。深惡喧囂。非幽靜及有新空氣之地。無以療之。」所以,洪以南為了夫人之心疾,乃一直在找新的住所。此際剛好傳來淡水有棟洋樓出售,其位置面海景觀極佳,洪乃購買後裝修,是為「達觀樓」。

2009年11月1日 星期日

洪以南1907遊日漢詩五十首

洪以南在1907年的日本旅遊,一路從基隆出發,於長崎上岸,途經門司與下關,沿著山陽本線遊覽神戶與京都,之後沿著東海道本線繼續北上,抵達東京,參觀 於上野舉行之東京博覽會,也參訪許多東京周邊的景點。此行中,還曾特別前往日光與中禪寺湖觀光,最後回東京,以橫濱為終。此行中,洪以南一共創作了超過五 十首的漢詩,以下是初步的整理。

離台
1907/6/9 至基隆口占
1907/6/9 過雞龍杙
1907/6/9 過太平洋

抵長崎
1907/6/9 遠望長崎
1907/7/21 入長崎港
1907/7/21 登長崎岸

宴席
1907/7/21 四月廿三日赴梁肇輝君之宴於富春亭
1907/7/21 廿四日赴陳世科君午宴於福建會館
1907/7/21 同夜又赴陳世望君之宴於富春亭

門司馬關
1907/7/21 曉者門司
1907/7/21 過門司江
1907/7/21 羞過馬關

山陽本線
1907/8/29 山陽車中有感
1907/8/29 夜過舞子

神戶
1907/8/29 神戶即景
1907/8/29 楠公神社

京都
1907/8/29 京都
1907/8/29 京都旅次
1907/8/29 舊御所
1907/9/13 清水寺
1907/9/13 金閣寺
1907/9/13 東西本願寺
1907/9/13 智恩寺

琵琶湖
1907/6/9 五月一日同遊琵琶湖即次煥章君瑤韻
1907/6/9 五月一日同遊琵琶湖即次煥章君瑤韻/同前

東海道本線
1907/9/14 名古屋
1907/9/14 富士山
1907/9/14 新橋停車場

東京博覽會
1907/11/19 博覽會場

上野
1907/11/19 動物園
1907/11/20 上野公園西鄉翁銅像

學校參訪
1907/9/14 華族女子學習院
1907/11/17 盲啞學校

東京
1907/11/17 東京旅次接讀何學周君神戶來柬催歸賦此當覆
1907/11/17 造幣局
1907/11/17 石川島造船廠
1907/11/19 日本銀行
1907/11/19 鴉
1907/11/19 淺草公園十二階
1907/11/20 議事堂
1907/11/20 吉原
1907/11/20 天皇御所
1907/11/20 青山墓地參拜兒玉大將墳

日光
1907/11/21 日光町入口
1907/11/21 日光暮景
1907/11/21 馬返
1907/11/21 將入中禪寺湖境界於大平坂上見西洋人夫婦竝騎同遊
1907/11/22 中禪寺湖
1907/11/22 華嚴瀧

橫濱
1907/11/21 橫濱晚眺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