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

三井倉庫裡的北市府文資盲點

自由廣場》三線路頭的稀微

三井倉庫裡的北市府文資盲點

◎ 洪致文(作者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本文原刊於2015.10.1.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柯市府團隊上任以來,文資爭議不斷,一個重大的原因就在於市 府團隊對於文化歷史的脈絡與基本價值認知不及格,因此各種計畫遇到文化資產時,缺乏文化論述的蠻幹,就引發衝突。以市府想推動的西區門戶計畫,改造北門, 新增甕城與護城河的規劃,看似一個美好的都市門戶想像,但卻是一種後現代的浪漫滑稽偽古蹟再造,犧牲的是其旁真正訴說城市發展歷史與現代化歷程的三井倉庫

位於台北市北門忠孝西路上的三井倉庫,因為市府的北門改造計畫,可能要被拆除,最多只能立面移地保存。為何三井倉庫會在這裡?為何修改忠孝西路的路線線型會必須拆它?其實這些問題的背後,就是它存在巨大的文化資產價值與歷史意義,但市府看不見,文化局也看不見!

忠 孝西路是日本統治初期拆除清代城牆後,新建三線道路所闢成的馬路,是台北走向現代都市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坐落於三線道路「頭」的三井倉庫,興建時就已經保 留了道路邊的「亭仔腳」寬度,這是當年三井倉庫在文資會勘時,做為召集人的李乾朗教授特別提出必須留意的城市發展脈絡。因為,它是這條三線道路上現存最早 的建築,其位置對於台北城走向現代化有重要的歷史見證意義。所以,今天市府要搞出個偽甕城與護城河,要改掉三線道路的直線路段,當然會卡到三井倉庫,而這 個「卡」住,其實說明了它的價值!它做為三線道路頭,與北門間的關係位置,剛好展現了清代城牆轉化為三線道路的城市街路歷史脈絡。

拆除真的古蹟與歷史建築,再以只有幾張照片可以參考的規劃師創造,要搞出一個北門的門戶意象。這樣拆掉真正可以訴說城市發展脈絡的建築,搞個假的城牆與路線的滑稽門戶規劃如果成形,將足可替柯P市府的文化功過做一個完整的定位了!

以下補充之前所寫的一些關於三井倉庫的記事:

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快被「好好看」掉的三井倉庫!

這一棟建築是台北車站周邊,北門旁現存唯一的日本時代倉庫。當年大名鼎鼎的「三井會社倉庫」!在下一波好好看的計畫中,它恐怕也要被拆除了。我覺得再這樣搞下去,臺北市要完蛋了!會被好市長把這個城市搞成一個沒有記憶與歷史深度的城市。

我 常說,沒有歷史深度與記憶的城市,是很可悲的。執政官僚當然可以用所謂的美化市容來拆掉老舊建築,因為在他們眼中本來就沒有什麼歷史的概念,當年把台北 城門拆到除了北門是原樣之外的舉措,不也是為了美化市容發展觀光?我常覺得,花博是個可怕的殺雞取卵政策。它結束後不會替台北帶來什麼永續的好影響,但卻 會毀掉這個城市很多的記憶。當然,偉大的執政者可以說我們是除了古蹟以及歷史建築之外才會拆的。但,沒被你列做歷史建築與古蹟的城市風貌就不是城市裡的特 色嗎?一個好市長,最好是有歷史與前瞻的眼光與遠見來推展市政,否則就是什麼都不做還至少不會亂拆東西。最可怕的就是亂拆亂破壞的建設,那真的就是萬劫不 復。





2010年3月2日 星期二

三井株式會社舊倉庫文資鑑定會勘

今天(2010.3.2.)早上前往北門旁的三井株式會社舊倉庫,關心一下文化局的古蹟文資鑑定會勘。今天主持人是李乾朗老師,也算是見見「老友」 囉!今 天比較特別的,是因為要鑑定,所以可以入內看狀況,並且還上到二樓瞧瞧已經坍塌的狀況。這棟建築在台汽北站被文化局解除歷史建築指定,遲早要被拆除的情況 下,真得需要好好留下。不過如果只列成歷史建築,一點保障也沒有,會不會跟台汽北站一樣被「解除指定等著宰」,就有賴臺北市民大家來持續監督了。李老師今 天說了一個有趣的論點,這棟建築如此之早,居然已經有亭仔腳的基準,很特別呢。




【三井株式會社舊倉庫】文資鑑定會勘
時間:3月2日(星期二)上午10時地點:忠孝西路1段165號(北門|台北郵局對面之忠孝西路上)

位 於北門台北郵局忠孝西路對面的「三井倉庫」,是棟4柱3間連續拱間的紅磚洋樓,為日治時期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的舊倉庫,建物中央立面半圓形的山牆仍留有三 井的菱形商標。該棟建物產權在二次戰後交由台灣省政府物資局管理, 2002年精省後由台鐵接管。 1909年在台成立的三井物產株式會社,是日治時期最大財團之ㄧ,地位仿如現在的台塑企業。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的總公司,目前仍位於館前路襄陽路 口,1998已被指定為古蹟,由土地銀行使用中。

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高雄煉油廠的前身-日本海軍六燃精製部

當你搭高鐵列車快到左營時,車速緩慢了下來,窗邊出現一堆像是外星基地般的煉油廠風景,然後是半屏山,左營便要到了。為何這邊有這麼一大片的工業地帶?半屏山麓竟然還有二戰時挖的大型洞窟,當年日本人想在這裡做什麼呢?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逐步地走向了現代化國家的道路,但是其國土資源上在原油鋼鐵的短缺,卻限制了其富國強兵的發展。而這樣的先天弱勢,也導致了日本軍國主義興起時,向外獲取資源的侵略。以日本進出南洋為例,石油開採的考量即是一個重要的目的,而位於南洋與日本本土間的台灣,則成為一個興建燃料廠的極佳地點,而這樣的背景,也成為日本海軍在日本統治台灣後期,有了第六燃料廠在台灣興建的規劃,做為生產艦艇用重油、航空汽油、潤滑油等軍需油料的工場。

這座編號為「第六」的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係接續位於平壤主要做無煙煤採掘和煤磚製造的第五海軍燃料廠之後。其主要開始規劃的時間,已是日本統治末期的昭和16年(1941年)。當時的構想,是將這座燃料廠依照不同的製造流程與原料取得,分為三個不同地區,分別為高雄、新竹與新高。高雄原本就是良港,南洋運來的原油可以方便卸載後處理成艦艇用重油、航空汽油,然後再轉運回日本或其他領地。因此,這個六燃的設施,後來又稱為「精製部」,主要是較為傳統的方式來做原油分解。
關於六燃的建廠順序,主要以高雄、新竹、新高這樣的安排主要來進行。因為高雄原油煉製有現成的技術可以繼承使用,因此在建造上是最有把握的

位於高雄的精製部,主要是參考日本四日市的第二海軍燃料廠加以規劃,大約1942年開始擬定基本計劃,於隔年7月完成,至於廠區的第一期工程,於19439月正式開工,且為了興建資材的運輸,也於此時完成了從舊城(今左營站)北方分歧出至廠區的4.8km鐵路。目前廠內還留有一段鐵路遺跡!
據當時的記錄,1944年時常一日有4060輛車駛入,進來的常是大型笨重的機械與資材,甚至還有一些是屬於超大等級之特殊貨物。臺鐵在二戰中引進由台灣鐵工所製造的超大型「大物車」,與這些資材機械運輸有關。
這個廠區內重要的辦公廳舍,是一棟二層樓有著拱圓外形的高雄建設事務所。該建物於1943113日正式落成,面向廳舍右側一樓為總務部,左側一樓為會計部,至於二樓右側為廠長室、會議室,左側為第一企劃科,後面另有一棟為員工餐廳。如今,前棟的主要建物仍然健在,是六燃在高雄的精製部重要的遺跡。
至於工廠區的部分,第一期工程包含了第一原油蒸餾裝置(620-1)、裝卸設備及重質油槽、53加侖桶之製造修理與裝卸設備及鍋爐等設施。上述此第一期工程完成的第一原油蒸餾裝置在194455日試車後進入正常操作生產,直到194410月台灣沖航空戰時蒙受空襲災害而停止操作。 

至於第二期工程的部分,則因海上資材運輸隨著戰局而越來越困難,計劃往往臨機應變地修改,相當多機械與資材也改以台灣本島內提供為主。這第二期的工程也包含了第二原油蒸餾裝置(620-2)、潤滑油製造裝置(625……等。雖然說,第二原油蒸餾裝置在19449月試車後即進入正常操作生產,但因南洋運來的原油不足而停止操作。

由於194410月台灣沖航空戰期間台灣遭受美軍猛烈轟炸,1945年起的空襲更是密集與猛烈,故為了躲避而有了疎開的規劃,像是興建較為小型的第三原油蒸餾裝置(620-4)在半屏山東南側山麓採咾咕石場之凹地,將一些原本的機器移設至此,各機械間也以防護圍起,避免直接受到轟炸毀損。這個設施於19441020日決定興建,到19453月大致完工,但試車時發生漏油而中止操作的意外,後來又因常遭轟炸而停止運作。
其實,在美軍轟炸威脅下,疎散用的機械還有編號625的潤滑油製造裝置。該設施位於半屏山西南山麓的洞窟內,於1945814日工程完竣,但隔日原本要試車卻因終戰而終止。在625的洞窟旁,尚有另一個小型的原油蒸餾裝置規劃,是第四原油蒸餾裝置(620-5)。不過此設施在終戰時並未完成,如今與625一樣,只剩半屏山麓殘存一些洞窟遺跡而已。
這整個稱做「精製部」的六燃高雄設施,在整個建廠初期是六燃的本部。不過隨著19452月高雄警備府移往台北,六燃本部也遷往新竹。

戰後的六燃高雄部分精製部設施,由經濟部接收,後來則由中國石油公司接手經營,而成中油的高雄煉油總廠,但受到當年行政院長郝柏村「二十五年遷廠」的承諾,應該在2015年關廠......。未來會如何,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二戰末期台灣的北中南操車場規劃,如今變成了.......


當您搭乘台灣高鐵抵達左營時,可能會好奇為何高鐵現階段的終點選擇在左營?為何左營有這麼一大塊可供台鐵與高鐵共構的站場。其實,這個問題的解答,與日本時代在二戰最末期的調度場(當時稱操車場)計劃有關。當時北部操車場規劃在如今的七堵調車場,中部操車場就是後來的大肚車場,南部操車場就在如今高鐵的左營站。
說實在的,台灣就這麼大,很多的規劃與設計,想來想去就只能這樣做,只不過可能會有用途上的變更。上述的北中南三大操車場計劃,都和日本時代末期台灣工業化下,軍需物料和資材的運輸有關,而更有趣的,中部與南部操車場計畫中的位置旁,正好都有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的設施。
  
中部操車場(今大肚車場)的位置如今看來雖然荒涼而不知為何選址於此,但如果知道當時的新高港計劃,週邊的大型工業都市規劃,環繞一圈的新高港臨港線鐵路,以及六燃化成部(新高設施),那麼就不會懷疑這裏為何需要一個中部操車場。
  原新高港線北段現存名景
 台鐵的大肚車場





新高港鐵道南段未完成遺跡。
而目前高鐵左營站位置的南部操車場計劃,則與當時日本海軍在此區域的「F要地」建設有關。除了左營軍港,也包含六燃的精製部(高雄煉油廠前身)。這個南部操車場的計劃在日本時代雖未蓋,台鐵的鐵路用地卻早已劃設,範圍也一直都在,因此高鐵興建時要找一個可以與台鐵共構的大型站場用地,日本時代二戰末期規劃的南部操車場自然是極佳選擇了。
 (下圖由kibu提供)
 這就是二戰末期時本來在台灣要興建南部操車場的地方,如今成了........高鐵左營站!

 

2015年9月21日 星期一

新高港市的泡影與築港鐵道遺跡


1938年臺灣總督府發布了梧棲築港的計劃,希望將梧棲港擴充為台灣中部重要的港口(中部築港計畫)。1939年將此案定名為「新高港」計畫,並於9月舉行築港之起工式。到了1941年,更進一步公布了新高港市的建設計畫,希望合併大甲、清水、梧棲、沙鹿、龍井組成一個龐大的工業都市「新高市」,而這當中的電力,則以大甲溪水力發電來提供。這整個龐大的計畫,在二戰結束後,整個新高市成為泡影,而新高港則等到十大建設時才重新又開始興建而成「台中港」,至於大甲溪電力開發則在戰後由台電繼續修改後完成。
為了這整個新高港市的計畫,特別是新高港的築港,其實搭配有鐵道的規劃與興築。當年這個新高港鐵道的規劃,主要是個繞一圈的設計,北段就是現在的台中港支線,南段則是從龍井那兒轉上來,與其相接。
 
依照戰後的記錄顯示,這整段新高港鐵路可以分成「甲南梧棲線」與「龍井梧棲線」。

「甲南梧棲線」以台鐵海線甲南站(現稱台中港站)為起點,經臺中港北防波堤根而達梧棲,全長10.8km,另有支線4.1km專供工程材料運輸至北堤上。日本時代此線曾於1940年完工,作為築港工程材料之運輸與施工時的採土載運用。該鐵道於戰後1949年因築港工程停頓而遭到拆除。不過這條鐵路在十大建設時,為了興建台中港,又重新鋪軌復活使用行駛至今。

這段鐵路的踏查,從上圖中的G點台中港站(前身為甲南站)開始。http://maps.google.com/maps?q=24.304581,120.601440
 站內的這個候車亭好可愛。
 台中港站內停有穀物車。
 剛好有通勤電車來。
 這個就是分歧點。
 分出來的台中港線(新高港線北段)。
 名景。
 這裡是當年新高港線與到採土場支線的分歧點。http://maps.google.com/maps?q=24.307734,120.600189
 這個地方是個進入港區前的站場,為台中港鐵路貨運辦公室。http://maps.google.com/maps?q=24.292400,120.544579
 這一段鐵路遺跡是在早上空軍第三後勤支援處外的台中港線鐵路。
 這個J地點,是現在台中港線的最終點。http://maps.google.com/maps?q=24.256794,120.525536
而南段的「龍井梧棲線」則是新高港計畫中有名的未完成線。該路線以台鐵海線之大肚與龍井兩站間所擬興建之「中部操車場」為起點,與上行正線呈現有趣的「立體交叉」,後經龍井而達梧棲與甲南梧棲線相接,全長9.7km1942年開工興建,路基與橋涵等於1944年均完成,但因為進入二戰末期鋼材短缺未鋪軌,而成為新高港環狀鐵路計畫裡的未完成路線。

這一段的未完成遺跡,可以從地圖裡的K處來看。這是橋台。http://maps.google.com/maps?q=24.185905,120.537842
 可以看到當時的水泥施工狀態。
從橋台上看,台鐵的調車場就在旁邊啊~ (這個大肚調車場,就是原本中部操車場的修改版)
下面這個路就是未完成線遺跡..... http://maps.google.com/maps?q=24.189537,120.535332


整個新高港計畫在日本時代幾乎是呈現未完成狀態,新高市更是直到今天都還是紙上泡影。而伴隨新高港的工業規劃,像是日本海軍六燃新高施設的部分,也完程度頗低。

依照日本海軍當年的規劃,海軍第六燃料廠在台灣有三個廠區,分別是高雄、新竹與新高三個施設,而其中位於台中清水的六燃新高施設,又稱為「化成部」,與新高港的建設有密切關係,而這個新高廠的規劃,與大甲溪的電力開發計畫也相當密切,其預定生產的燃料是為了提高航空燃料辛烷值的異辛烷,以及以南洋椰子油為原料,皂化後乾餾熱分解,再以 觸媒重聚成航空用潤滑油。因此整個廠的規劃,主要的產品就是異辛烷與航空潤滑油。

依照六燃廠史的化成部廠區計畫平面圖分析,該廠主要可以用個十字形切分成四塊來看(切分的南北軸線剛好是如今的台中港支線鐵路/臨 海路,而東西軸線是橫向的三民路),西北與東北兩塊規劃為異辛烷製造區,西南與東南兩塊則為航空潤滑油製造區。北側的廠區,主要的生產線是要製造異辛烷, 因此要先透過丁醇的製造,在經過合成法製造出異辛烷。雖然說,當時製造出丁醇的方式有合成法與發酵法,但看新高施設的廠區配置計畫可以推估,在當地缺乏天 然瓦斯的情況下,主要是使用甘蔗糖液為原料的發酵法。這部分廠區主要規劃在東北側,而製造出丁醇後,送往廠區的西北側,也就是用合成法製造出異辛烷的區 域。這部分的廠區規劃,製造方式與新竹施設類似,亦即需要用到瓦斯,並透過觸媒,再經過水添的合成技術,製造出異辛烷。因此,看這廠區的工場配置流程與該 有的廠房設備規劃,與新竹廠的異辛烷合成工場區(寡婦樓區)極為相同。而生產出異辛烷的最終流程末端,位於整個十字切分的中心部,而此處規劃了鐵道可以連 通出去銜接整個新高港的鐵路。
至 於新高施設的西南區與東南區,是製造航空用潤滑油的另一個廠區。這區的主要原料是南洋進口的椰子油,故整個產製流程從最西側靠近港口的椰子格納庫開始,經 由榨油與鹼化,將椰子油皂化後,送往東南區以氯化鋁為觸媒重聚還原成潤滑油,因此整個產製流程的最末端在廠區最東側,該處設置製品荷造區將產品送上鐵道運 出。
 
至 於原本規劃的西南區與東南區,或許是因為新高築港建設的進度與設計改變影響,一些應該在西南區的廠舍都被塞到已經整地後的東南區內,因此切分的中軸線(亦 即新高港鐵道,如今的台中港線)以西幾乎沒有規劃中的廠房,製造潤滑油的工場都集中到東南區去。而這一區,是完成度較高,戰後仍有遺跡可尋的部分。
依 照六燃戰後的接收記錄來看,這區內應該有的主要廠房設施是:榨油工場、濾過工場、潤滑油製造工場、蒸餾工場幫浦室以及倉庫。而相對於員工宿舍與一些相關事 務所區被稱做「福利地帶」,這一區則稱做「工場地帶」。這一區在戰後成為空軍第三後勤支援處的基地,大部分在軍事區內的廠房都已經拆除消失,所謂的航空潤 滑油製造相關工場詳細狀況均不清楚。而從地面遺跡來看,有一個五連棟的建物地面痕跡,但這五棟是否為倉庫亦不可知。只是從六燃的引渡報告資料中可以看到, 有不少器材都是置放於倉庫內,而這些倉庫剛好又編號為一到五號共五棟。
從估狗大神的圖來看,五棟拆光光,大部分日本時代建築也拆光了。以下是這幾年的圖,可以看到變化。





早從清水這個營區內 






 



這 整個區域之所以在戰後成為空軍的第三後勤支援處,從六燃廠史中也可以窺知一二。原來是二戰後日本人的遣送回國復原並不是立刻執行,所謂的「現地自活」就是 要求這些日本兵員自己想辦活下去,因此二戰一結束,新竹航空隊整備部有約二千人為了戰後的長期自給自足生活,乃移駐進六燃的新高施設化成部區域內。之後, 此區被空軍接收,因而成為空軍的用地。如今已經廢棄的營區內,還可以見到空軍的制式宿舍建築。
2013年前往調查時,基地內因為下大雨積大水,新蓋的空軍制式建築還在。畫面中右邊的會議室看起來是新拉皮過,但建物基地是日本時代就有的東西。另一棟卡拉OK狀建築,則也是日本時代就有的建築基地(不知道是改建還是留用)。 
 







 
 






















目前新高施設留存最完整的遺跡,大概是橫向三民路旁的連續兩棟只有紅磚圍起遺構的建物。這兩棟建築當年是否有完成都是疑問,但從外觀判斷,即便曾有屋頂,依照當時的物資缺乏狀態來看,應該也是木構架屋頂。依照原本的廠區規劃圖來看,這一區應該是製品荷造的潤滑油生產線最末端,不過因為廠區設計經過變更,許多廠舍又沒有完成,故實際功能也只能推斷,甚至該建物是否在終戰時有完工都不容易確定。
相對於工場地帶的建物遺跡幾乎消失,六燃新高施設的福利地帶,則尚有宿舍區保留了下來。這些戰後的眷村其實很多建物看起來是後來才建造的,不過仍可算是六燃的遺跡之一了。
這區域也有神奇的防空洞。
以上是關於新高港市與鐵道的調查。至於與新高港及其工業發展息息相關的大甲溪電力開發計畫,相關設施與遺跡調查則整理如下(以下一些基本背景引自林炳炎前輩的先期調查)。

基本上大甲溪開發計畫大致可以分成大甲溪電力的開發計畫、新高港築港及周邊都市計畫、以及新設之飛機新燃料工廠 (六燃)、相關鐵道(新高港鐵道,大甲溪鐵道)等。當時預計興建的大甲溪電廠有八座,分別是:達見發電所、下達見發電所、上明治發電所、明治發電所、天冷 發電所、豐原第一發電所、豐原第二發電所、豐原第三發電所。日本時代完成度較高的是天冷發電所,至於其他的則多只在紙上階段,或者已經少部分開工準備。

戰後國民政府接續其計畫,有些發電所計畫被終止,有些改以美國式的型態進行工程,依照位置比對,達見發電所=德基、下達見發電所=青山、明治發電所=谷關、天冷發電所=天輪,沒蓋成的是上明治發電所、豐原第一發電所、豐原第二發電所、豐原第三發電所。不過,豐原第一的位置稍微位移而成如今的馬鞍電廠,豐原第二的預定地在新伯公,有大片台電土地遺跡,至於豐原第三在石岡則沒蓋。
日本時代蓋這類水力電廠的幾個運作模式,從日月潭以降大致可知,會有工事用的1067mm鐵道運輸資材,也會有軌距較小的輕便鐵道運送物資,另外會有工事部門的平地段「大本營」,有預定的索道路線。至於為了應付龐大的人力進入工區內,也會有工程人員進駐的社宅街。這些配套措施,很多都在真正工事開始前就已經要陸續辦理才能讓工程順利進行。
臺 鐵的東勢線鐵路,原本是大甲溪鐵道的部分,當時的計畫是,前段以鐵路運輸,後段改以索道處理更 上游的部分。不過大甲溪鐵道的工程除了全部測量完定線,而且還完成了土木工程,但因缺乏鋼料無法鋪軌,大甲溪橋也只完成橋墩沒有鋼樑。這也是戰後臺鐵可以 迅速地完成東勢線並通車的原因。
新伯公是整個大甲溪計畫重要的平地段大本營,目前整塊地還有一大片都是台電的。http://maps.google.com/maps?q=24.22027538,120.83969923
裡面最特別的是一座造型優美的水塔,寫著「台灣電力公司天冷工程處新伯公水塔」。據悉,除了這僅存的一座水塔外,以前可能還有兩座存在。此外這區應該原本有不少當年留存的辦公處所或倉庫,但如今可見的多為戰後初期天冷工程處,就是要完成天冷發電廠時所蓋的房舍。http://maps.google.com/maps?q=24.22053924,120.84044917
水塔很可能是日本時代留存至今的遺跡。
在新伯公這邊,林炳炎阿伯一直非常認真想去找水池遺跡。因為過去這邊有大片水池,據悉是豐原第二發電廠已經開挖的基地,因為工程終止所以積水成水池。目前大部分水池都填平了,只剩山邊這一小塊。http://maps.google.com/maps?q=24.2203517,120.84351866
不過依照一份19561月《自由中國之工業》內之大甲溪開發計劃寫真,意外看到原本計劃中之新伯公電廠(豐原第二)與石岡電廠(豐原第三)場址。
依照林炳炎阿伯調查指出,天冷發電所的完成度最高,土木工程應該都做完了。1940/09/14報紙新聞說:『大甲溪水力發電用發電機由電氣部長松尾秀雄前往東京注文,天冷、豐原兩發電所與新龜山、霧社同樣是國產品。』1941/01/14報紙新聞說:『台灣電力的大甲溪發電所即豐原第一與天冷兩發電所,分成3工區,第一工區有大林組、第二工區是富山佐藤工業、第三工區是鹿 島組。第一工區進水口開始到第8號隧道,總長8800m;第二工區第8號隧道到第12號隧道,總長7200m;第三工區第12號隧道到豐原第一發電所放水 口,總長6300m1941/01/20台灣日日新報刊登「大甲溪發電所起工式けのふ現場で舉行さる」新聞說:『台灣電力的大甲溪發電所建設工事已經準備妥當,19日午前 11時半在東勢街東勢建設事務所舉行起工式。午前9時社長林安繁在豐原第一發電所、副社長田端幸三郎在天冷發電所、永井專三建設部長在進水口舉行動土式 (鍬入式),列席的有副見交通局總長、八田與一技師、佐佐木英一電氣課長、酒井茂吉海軍武官、奧田台中州知事等官民500多人與會。副見總長代表齋藤總務 長官唸祝辭,其次,奧田知事、松岡台灣新聞社長宣讀祝辭。』
關於天冷發電所的完成進度,林炳炎的調查為:「天冷水力發電所19411月開工,隨著戰爭益趨劇烈,資財人力皆缺,於194410月宣布停工,土木工程已完成81.6%以上,發電所廠房亦完成一部,二三號尾水道均已安裝外,一四號機之基礎完成尾水道下方,控制室尚未建造。機電部分尚未著手。」http://maps.google.com/maps?q=24.18340666,120.9245235
我們除了看天冷發電所外,也看了水力發電重要的上游蓄水調整池。這個現在叫做天輪調整池,或者天輪壩的地方,以前叫「明治堰堤」,是在谷關這邊。http://maps.google.com/maps?q=24.21116632,121.01548691
谷關日本時代叫做明治,依照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係1907812日 時,由台中廳管內東勢支廳長在巡視管內隘勇線時,所發現的溫泉地。因為有感於以前管內蕃人兇惡獰猛著名於世,但今天脫舊之兇習歸順聞命,乃天皇之仁廣被云 云,是明治天皇之賜(之類之類的)。反正就是今上天皇英名神武所以就叫明治溫泉,跟那個啥傳說明治天皇來過,還是皇后回國生了男嬰所以叫「生男湯」的鬼扯 一點關係也沒有。
明治堰堤日本時代只是個簡單的阻水蓄水設計,整個天輪壩的上部是在戰後才蓋。但是明治堰堤旁四個孔通直衝而下到天冷的地下隧道,以及通往四根大鋼管的部份推測已經完工。
目前在天輪壩這邊還可以看到兩道瀑布,是為了增加天冷機組水力發電時能有更多水而從十文溪引水過來的。http://maps.google.com/maps?q=24.21116632,121.01548691
在這個明治堰堤旁,有個水泥殘跡,據說是日本時代未完成索道設施的遺跡。
看完水力工程與廠房,我們也看辦公處所與社宅街。從最上方上谷關辦公室附近,可見當年的辦公室與一些殘存的木造宿舍。
這些辦公室,大多在民國一百年時依照原本格局拉皮,已經不復當年木造樣貌。但是那個玄關啊!怎麼讓我想起師大對面和平東路上的台電木造辦公室呢!?
當然,這裡還有一棟餐廳還是木造比較接近原貌。
其他的宿舍,都是內部仍為木造,但外部用塑膠或鋼板包起來了。
這邊也有美援時代美國顧問的宿舍。有煙囪喔!
看完谷關這一帶,回到天冷,也就是白冷國小一帶也有社宅街。目前大概就是現存日本時代格局,但建築都是戰後新造的了。
最後是新伯公的社宅街,所存的老建物也不多,大部分比較老舊的是戰後1950年代的。http://maps.google.com/maps?q=24.2199825,120.83904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