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之旅01-札幌疎開空地帶
我們師大地理氣候室的祖師爺陳國彥老師曾經說過,要當一個地理學家,就要有到任何地方都有敏銳度可以觀察出一般人看不到的東西,所以不能說:「喔!這不是我的研究區域,所以不知道」。我想,他要強調的,就是「地理眼」吧。這次跑去札幌參加AOGS的會議,其實我一開始就對於開會地點前面那一大條的路覺得「很不尋常」,開會時趁機上網又研究了一下,在看到美軍於戰後所拍的航照後,可以確認原來我的開會地點,還有旅館的前面,甚至路面電車走的路線,正是札幌市內的疎開空地帶啊!
這種在二戰最後期所闢建的疎開空地,其實對於很多日本領下的大都市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這類為了避免轟炸而大規模延燒所闢建的建物疎開空地在臺北也有。我最近寫的一篇文章,就是在談這個。
依照美軍拍攝於二戰最末期的航照加以判讀,我曾確認了臺北市內在1944~45年間所緊急開闢,為了防空而在都市中所劃設的疎開空地帶,若更以臺灣總督府官報在1944年11月及1945年4月,兩次更為詳細的防空空地、防空空地帶指定,配合戰後處理這些被緊急徵用之都市用地情形,即可歸納出第一次指定 (1944年11月) 的六處防空空地與六處防空空地帶,以及第二次指定 (1945年4月) 的二十處防空空地帶位置。
在我那篇研究中可以發現,依照戰後的統計,第一次指定共拆除房屋351間,拆除房屋基地面積39,285平方米,第二次的指定則規模更大,拆除房屋2,748間,總房屋基地面積669,007平方米。合計兩次的指定,共在臺北劃設了708,292平方米的防空用空地與空地帶,其中46.3%屬於日產 (日本人之財產),40.2%屬於私產 (臺人之財產),其他則為國庫或市有地。戰後初期,臺北市府認為此空地係為防空而拆除,原則上應該予以保留,並供作道路或公園綠地之設施,故後來有約原指定面積之40.9%獲得保存。這些空地的存在,不管是轉化為道路,或者變成公園,均是今日臺北市的都市發展中,受到戰爭防空思維所影響下的城市烙印。
而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札幌,依照美軍拍攝於1948年的航照,依然還可以看出疎開空地帶的樣貌。
我以美軍的航照,配合美軍繪製的城市地圖,以綠色線條標出札幌最主要的疎開空地帶。紅色點是我住的旅館(芒草交叉點東橫INN),藍色則是我們AOGS開會的地點,Royton hotel。
很幸運地,我的報告場地在該會場的最高樓二十樓,所以得以上到這麼高的位置往南看這條疎開空地帶的南向。
在我住的旅館附近,也是目前札幌路面電車的一個起點,這邊路也非常的寬大,是疎開空地帶的遺跡。同樣的,因為住在這個旅館,得以登高望遠一下。
看來,疎開空地帶的研究,還有很多可以繼續下去.....。
3 意見:
您好!請問疎開空地帶的意思?謝謝您
查了google後雖然知道是防空空地帶的意思,但是具體意義還不是很清楚!謝謝
有找到這篇了!謝謝
https://www.facebook.com/NTNUlandscape/posts/529558427133303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