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5日 星期五

台南赤崁樓旁與水仙宮的二戰防空空地

赤崁樓在日本時代後期曾整修過,但周邊的土地卻在二戰末期被拆成防空空地,這倒是比較少人知道的故事。日昨在台南市對於赤崁樓修復保存計畫中,看到一張戰後初期的照片,很清楚記錄下這個時期的狀態。

以下是赤崁樓的現狀。踏查因為我太早到,大門還沒開.....。

赤崁樓前面的廣場便是二戰末期被闢建的防空空地。
http://maps.google.com/maps?q=22.996902252528887,120.20254892843622

其實,台南赤崁樓與水仙宮一帶的防空疎開空地,在當年吳新榮的日記中是有所記載的:「1944.12.31今晨早餐後,看了報紙報導長谷川總督已更迭,而任命安藤軍司令官。讓人深感臺灣的一切完全投入戰爭的態勢。如此一來,自己個人的問題已不重要,但願全力以赴更大的問題。...到街上散散步。...之後到水仙宮憑弔一番,這裡因防空空地設定而正在拆毀中。...去看新修護的赤崁樓,深覺戰爭是破壞與建設的連續。把有名的古蹟水仙宮拆毀,而修繕赤崁樓,真是歷史性的複雜交叉吧!然而將赤崁樓修得那麼完善,以愛臺灣史的個人而言,足堪欣慰。歸途看到許多被拆掉的防空空地,也可告慰我這個熱愛臺南的老婆心。…

這段記錄明顯記載水仙宮被拆的部分與時間,以及赤崁樓附近的防空空地劃設。其實,依照航照判斷,台南在二戰時有執行的防空空地拆除,大概有三處,一處是戰後變成中央市場的地方,一處是赤崁樓前面的廣場公園,一處就是水仙宮及其附近,現在稱為永樂市場之處。
根據記載,二戰時為了防空空地的闢設,水仙宮的二進跟三進都被拆,只剩一進是原來的。依照目前僅存小小的水仙宮建物,確實只有一進不是在防空空地範圍內。
http://maps.google.com/maps?q=22.996557,120.1981315
水仙宮這附近一整片被劃進防空空地,是因為在都市計劃下這邊本來是要闢設的寬廣公園道,大概認為遲早要拆所以先拆了。
被拆掉的水仙宮二進三進,在後來變成國民黨民眾服務社那一排的後面,沒有還回去給水仙宮,那邊有個巷子可以繞進去。
至於更北一整片則變成現在的永樂市場。
台南另一處防空空地則是在戰後變成中央市場的這一塊。這塊地上的市場攤商後來被趕走,然後不知道怎樣的產權移轉就變成現在這個大樓了。
http://maps.google.com/maps?q=22.9950828,120.2035632
旁變的巷子應該就是防空空地最後的範圍。
以上,是台南市內防空空地的簡易調查。若大家對於防空空地或疎開空地不熟的話,可以參考以下的說明:

在1944年10月上旬的「臺灣沖航空戰」,是很多台灣民眾開始躲空襲的記憶。美軍為了徹底摧毀日本海陸軍在臺灣島內的航空軍力, 乃開始一連串猛烈地空襲轟炸臺灣各地飛行場與大型航空基地。這個大規模的轟炸攻擊,雖然主要是以軍事設施為主,但卻促成了臺北市第一次防空空地與防空空地帶指定 (1944年11月),以及台南高雄等城市的指定。

這些在1944-1945年間才緊急開闢的城市內疎開地帶,主要是為了區隔開大範圍的建築,避免一旦遭受轟炸後會整片延燒造成重大傷亡而拆屋劃設。這些非在承平時期都市規劃 中出現的疎開地或空地帶以臺北為例,可發現其劃設的位置與相關都市發展之關連,可分為:(1)以既有道路拓寬開闢、(2) 以計劃道路為基線所開設、(3) 未在承平時期都市計劃中出現,但考量到日式木造住宅密度過大而強迫緊急劃設。這些疎開在戰後初期多因市府未立即闢建為道路,乃被民眾侵佔搭蓋違章建築,而又在戰後歷經了違章的時代。有名的龍泉街小吃、圓環附近攤商,均是疎開地帶在戰後初期所形成的特殊臺北城市風情。而像是南北縱貫的金山南路,或者留有狹長師大公園的師大路,亦都是疎開地帶所遺留下的城市遺跡。

我之前有一篇學術論文,專門講這段台北被遺忘的城市歷史。

洪致文 2014: 二戰末期台北市的防空空地與空地帶及其戰後之變遷, 地理學報, 73, 53-77. doi:10.6161/jgs.2014.73.03. 全文下載在此


這 篇文章裡指出,臺北市內在1944~45年間所緊急開闢,為了防空而在都市中所劃設的疎開空地帶,對臺北城市發展有著至今依然可見的影響。本文以臺灣總督 府官報在1944年11月及1945年4月,兩次詳細的防空空地、防空空地帶指定,配合戰後處理這些被緊急徵用之都市用地情形,歸納出第一次指定 (1944年11月) 的六處防空空地與六處防空空地帶,以及第二次指定 (1945年4月) 的二十處防空空地帶位置。依照戰後的統計,第一次指定共拆除房屋351間,拆除房屋基地面積39,285平方米,第二次的指定則規模更大,拆除房屋 2,748間,總房屋基地面積669,007平方米。合計兩次的指定,共在臺北劃設了708,292平方米的防空用空地與空地帶,其中46.3%屬於日產 (日本人之財產),40.2%屬於私產 (臺人之財產),其他則為國庫或市有地。戰後初期,臺北市府認為此空地係為防空而拆除,原則上應該予以保留,並供作道路或公園綠地之設施,故後來有約原指 定面積之40.9%獲得保存。這些空地的存在,不管是轉化為道路,或者變成公園,均是今日臺北市的都市發展中,受到戰爭防空思維所影響下的城市烙印。

 

 

 

0 意見: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