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5日 星期日

看見淡水的「水上飛機場」

話說現在搭日籍航空公司,已經開放可以全程使用照相機拍照了,因此2015.2.13.從羽田空港回臺灣時,在進入台灣的時候,剛好看到淡水河口,於是很興奮地拍下整個淡水地區的空照。這也算是一種「看見臺灣,看見淡水」啊!


絕大部分的台灣民眾,大概都可以猜出台灣第一座民航用國際機場,是1930年代中期開業的台北飛行場(今松山機場),不過卻少人知道台灣的第二座民航國際機場是「淡水飛行場」。淡水的飛機場在哪兒?其實只要踏出捷運淡水站,在河邊往關渡方向望去,就可以看到水上機場的遺跡。
這座水上機場係利用過去淡水河中央曾存在的沙洲「浮線」與八里間的河道,作為水上飛機起降用的天然跑道。在上圖的空拍中,大家可以看到一堆渡輪先往河口走再回繞的航跡,那就是在閃開原本浮線的水淺區域。
雖然說,淡水的水上機場興建晚到1941年才初步完工,但是淡水的航空歲月,以及倡議作為飛行場的用地,則早此約二十多年就已經開始,而且不止有被當成「渾然天成」水上機場的條件,甚至也曾考慮興建陸上機場。

促成淡水飛行場正式興建的,則是如曾令毅在《航空南進與太平洋戰爭:淡水水上機場的設立與發展》一文中所強調,1936年由台灣總督府與海軍武官 室所規劃,以「台灣為中心之國際航線計畫」中,「航空南進」政策的推波助瀾。這個計畫主要分成三個區塊,分別是往南支(往華南並延伸至中國大陸各地)、往 「外南洋」(往香港、廣東與中南半島各地),以及往「內南洋」(往菲律賓馬尼拉與委任統治的南洋廳區域)的三個主軸,而與淡水籌設飛行場最有關的即是往南 洋的路線。
淡水飛行場的正式興建,事實上於1940年8月便展開調查與測量的工作,並於該年年底前完成了用地的收購,於隔年3月舉行動工的「地鎮祭」。因為水上機用 的跑道屬天然的河面,故工程多在陸地的部分,約於1941年年中前完成,並曾因短暫開辦民航的國際線業務,而成為台灣歷史上第二座的民用國際機場。

這條國際航線,是由大日本航空所經營的橫濱、淡水至泰國曼谷載客路線。該線於1941年7月19日正式開設,每二週飛行一次。因為這條國際航線的開闢,讓淡 水因而在台灣民航發展史上留名。不過,這條航線卻因為珍珠港事變的發動,而於同年12月草草廢止,讓淡水飛行場隨即轉為軍用的水上機場。

在二次大戰的最末期,也就是昭和20年(1945年)5月13日,一架日本戰前航空史上最成功的大型水上飛機「二式大艇」,被美軍攻擊而受創擱淺於淡水飛 行場對岸、浮線之南邊,也就是八里米倉村一帶的淡水河面。據周明德前輩回憶,此二式大艇滿潮時只露出垂直尾翼,退潮時則露出上半部,一直到戰爭結束一個多 月後才拆解。
依照曾令毅與周明德的研究,戰後初期的1945年9月10日與15日,在盟軍特許下,淡水飛行場曾迎接二次相當特殊的「綠十字飛行」。這是日本戰敗後,為 了戰後復員的關係,由日本政府向盟軍所提出,僅實施於1945年9月與10月的特殊飛行任務。因為使用飛機為日本軍機,為了識別起見,機身必須塗白,並且 在原本日本紅色圓形國徽處改以綠十字標示,故一般通稱「綠十字飛行」。這個以橫濱與淡水對飛的任務,可以說是戰後淡水飛行場最後的演出,主要乃為了載運總 重約兩公噸,在日本印製提供引揚日人使用的台灣銀行券,而有了從橫濱飛往淡水的這最後飛行。

而隨著擱淺在淡水河面上的二式大艇被拆解,以 及綠十字飛行的終止,淡水飛行場也結束了其航空歲月。該用地在戰後由空軍接收,並將氣象聯隊設置於此(目前已搬離)。儘管當年的水上機上下河面用滑走台, 仍有淡水河潮汐上上下下日復一日地潮起潮落浸潤著歷史痕跡,但混凝土鋪成的機坪,卻早已沒有任何水上飛機再度上岸,徒留地上鑲嵌著磁磚作為引導飛機上陸滑 行方向的指示,空等再也不會有的航空時代。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