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舊市議會的最後拆除身影
在柯P市長大刀一揮砍掉北門高架橋的同時,台北市舊議會也在2016年的2月給怪手拆個精光!我們真的都相信柯P開大刀的魄力,就像我們喝采於他一上任就拆除雞肋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或者春節快拆北門高架橋一樣。但是,舊市議會是台北市重要的議政歷史。難道,做的那個城市願景館,只放舊照片嗎?只放怪手拆剩的瓦礫堆嗎?
以這棟建築在臺北市議政史上的重要性,開發時留下中山南路與忠孝西路的扇狀立面並不為過。只不過台北市府看不上這種1960年代的現代建築,想要以文青的浪漫想像去蓋新的,剷除舊的。未來,這裡可以是城市願景館,一個有願景的地方,卻沒了歷史的虛偽空間,正符合柯P西區門戶計畫一路以來缺乏文化歷史深度,想要幹掉三井歷史老倉庫,搞個大大的北門廣場的敗筆。
在外界不斷的抗議下,舊市議會內部少數的桌椅被留了下來,外牆上的鋁框也被部分保存。然而,整體的建物卻已經被怪手進場在2016年2月拆得精光,永遠消失。市府說會在拆除時好好記錄,但你真的相信他們會做好完整的記錄嗎?與其等市府拆光才說這個沒拍那個忘記記錄,我們身為台北市民,一個不捨城市記憶被「拆除大隊柯市長」毀掉的人,只好兩頭跑,一邊拍北門高架橋,一邊拍舊市議會。以下這些,就是這陣子一直拍一直拍的記錄。拍到最後一天,我都好想哭了,為何這個市長的團隊,是個完全沒血沒肉沒歷史沒文化概念的執政者呢?
這個十字路口,有著1910年代的監察院(原臺北州廳)、1940年代的行政院(原台北市役所),以及1960年代的舊市議會。每個街角的公共建築,展現了相差約二、三十年的城市風貌,但市府的規劃卻可以輕率認為1960年代的建築很醜,是不成熟的現代建築,就想直接拆除了事。
不過,說再多都於事無補。看看這半個月來是怎麼拆的吧!
2016.2.9.
2016.2.10.
2016.2.11.
2016.2.17.
2016.2.23.
如果,你好奇舊市議會被拆掉了什麼,以下是回顧。
這棟建築最初二層樣貌完工於1964年。由臺北市政府工程處設計,名建築師高而潘任職基泰工程司時做為設計顧問。其外觀分為內部議場的內圈與外部辦公室的外圈,扇狀排列。因此成為忠孝西路與中山南路口的一個重要臺北城市景觀。其完工時樣貌如下圖:
原本格狀外觀,在增建三~四樓時,部分保留部分遮起來,所以目前來看,仍有許多建築構件保留當時的設計樣貌。(很有可能是把本來環形全部的格狀,集中到部分去。這個施工的工序值得好好研究一下)
這棟建築的外觀,除了這種格柵很有民國五十年代的特色,外表一樓處也用了高檔的花蓮大理石石材。這些門柱大量使用大理石板做為裝飾材,正好反映1961年榮工處大理石廠在花蓮設廠後大量開採運用的歷史。
這棟建築的扇狀結構,正面玄關在中正分局使用時曾把兩邊的部分略微封閉,因此比較不氣派。以前門面比較寬,進入大廳後有相當寬廣的樓梯直通二樓。目前整個格局仍在!
二樓回看的樣貌~
從一二樓間的連通道,可以通往大議事堂的後棟,也就是議員開會之處。這棟建築的扇狀特色,學者凌宗魁有提到:舊臺北市議會原址採用扇形平面議場,並反映於外型量體,回應位於路口面相轉角的城市表情,放眼臺灣地方自治史,屬於極為特殊的案例。在議會建築設計中,「民主的傳統」是最重要的表現元素。
從前棟可以看到後棟的情形:
從一樓與二樓間進入的大議事堂,彷彿時空凍結,議員桌子扇狀方列。
(老照片由國家文化資料庫提供)
在議事堂外,有一個鋪著紅地毯的旋轉梯,相當特別,可以直上議場頂側的旁聽席。
旁聽席的座椅都拆了,但是階梯狀仍在。
旁聽席的view很好,如今一樣可以看到整個議堂的樣貌。
當 然,舊市議會裡大家可能好奇,為何主席台上的桌子都不見了,只剩議員的呢?根據比對,台上那些很可能都搬去新的市議會繼續用了,不過還要詳細調查才知道 (市府會調查嗎?)。下面的圖是中央社的檔案照片,是在新的市議會內,前排主席那些似乎都是從舊的市議會直接搬去新的用,連市議員的沙發,可能也是舊的 喔。
這棟建築其實也有電梯,也有其他一般的樓梯。
台北舊市議會其實仍有許多1960-70年代留存至今的特色,只不過如今我們在保存現代建築時,往往有很多質疑聲浪。這就好像小時候你要保存日本時代建物,很多人說它們不夠老,這也算古蹟或歷史建築?但隨著時光飛逝,很多1960-70年代的建築一直拆,越來越少,很多能反映那個時代的建築構件也一一消失。像是舊市議會的燈具,冷氣出風口,格狀金屬窗,這些都是不會再有的時代特色。
因為舊市議會最後使用者市警察局,所以內部仍有一些警局時代的遺跡,值得保留做歷史見證。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