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年柯P「臺北好好淹」圖看1904年的臺北埤塘盛世遺跡
當柯P市府想要公布「臺北好好淹」的地圖後,我就在想,雖然現在台北市蓋滿了高樓,但是這淹水地圖一出來,大概早年的埤塘低地又會現形吧!於是就拿1904年前後的臺灣堡圖,把上面的埤塘畫一下,接著疊上柯P的2015「臺北好好淹」圖,果不其然,臺北盆地內的三大埤塘,上埤與下埤,還有雙連埤,都有遺跡現形。當然,有些以前埤塘處的本身地勢比較高,或者填土時有更廣的改造而比較不會淹,但這個圖已經可以讓我們重回一百多年前,已經被遺忘的臺北埤塘盛世!
說到臺北的埤塘盛世,就要說說關於臺北盆地內農田水利的研究。一般人在臺北提到水圳,一定都會想到瑠公圳,而以瑠公圳為主軸的埤圳論述,也就成為最主流最基本的觀點。這也造成,在臺北講到水利灌溉設施,好 似就只有瑠公圳而已。事實上不然,臺北盆地內還有很多埤塘,還有重要的霧裡薛圳,但這些都在瑠公圳獨大的論述情況下被忽略了。為何如今大家只注意瑠公圳, 而忘記了其他的埤塘呢?因為,日本統治台灣初期,就把臺北這些埤圳只要跟公共利益有關的,都指定為「公共埤圳」,然後再收歸由政府掌控的公共埤圳瑠公圳 (之後變身成「瑠公水利組合」)加以管理,以維公眾利益。套句今天的話說,這些被收歸的埤圳,併入以瑠公為名的水利組合後,因為它是存續組織,因此後續不 管歷史,或者各種論述,也都以瑠公的體系來看。事實上,這樣的看法與觀點,對於那些被合併的埤圳並不公平。這種觀點,就像說西北航空被達美給併吞,西北的歷史 就被容納進達美,但幾十年後,還會很在乎西北的歷史嗎?
日本統治台灣初期,這個把跟公共利害有關的埤圳,透過一系列的步驟收歸公有,讓政府掌控的水利組合來支配,其實就是一種把私人產業以公共利益之名納為國家 資產的方式。當時在指定公共埤圳時,講法自然是跟公共利害有關的埤圳才指定。所以,像是瑠公圳或者霧裡薛圳這種流經的灌溉面積很大的水圳,自然是要被列為 公共埤圳,避免天災後不修而造成公共利益危害。但是埤塘的狀況可就不一樣。像是上埤很大,灌溉的區域很多,自然與公共利益有關,被納入公共埤圳沒話說。但 是像是雙連埤這個就好玩了。此埤是開墾人民合資十三股半所開,一直到日本統治初期,一樣是這些合股人的後代使用。因為股東同為引水人,所以沒有水租的問 題。講白了就是,這個埤塘是這些需要用水的業主自己蓋的,灌溉自己的田,自然不用像是瑠公圳這種支付水租。那現在問題是,這個埤塘明明是民間自己蓋的自己 用,結果竟被政府認定為跟公共利益有關,然後給你指定成「公共埤圳」由政府來管(接著變身成「瑠公水利組合」)。一開始這個埤塘產權還是原有股東的,因此 水利組合還要付錢給這些股東,但後來乾脆一次付清來「買收」了。這下,原來私人的產業,就被以跟公共利益有關,變成「公」的了。
雙連埤很特殊的是,如果我們看1906年的規約,可以發現因為產權所有者就是用水人,因此基本上沒有水租問題,但唯一要繳水租的人,是一名叫做洪文光者。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依
所以說,到底什麼是公什麼是私呢?
臺北好好淹的官方版地圖詳見:https://www.google.com/maps/d/viewer?mid=zMOkXj5HHFRg.kGigD3CX--dQ
如果有網友好奇圖中棕色的東西是什麼?那個是二戰末期臺北的飛行場樣貌輪廓。詳細資訊可以看以下連結:
1 意見:
很有意思,感謝分享!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