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 星期六

還原台鐵車內中華風「月洞門」的發展始末,原來是來自觀光號餐車啊!

相信很多人看到火車上「月洞門」拱圈,應該是印象深刻吧!大部分人看到這個,都會想起,啊這不就是往返東部以前常會搭到的柴聯自強號?既使是鐵道麻瓜,也會跟你,這就是東線那些「臭臭車」中間有的設計。當然,這幾年很多網路新聞、網站梗圖,都用這個當話題,「大驚」原來月洞門拱圈的部暗藏排煙管,很多「達人」都是這樣解釋。但話回來,台灣鐵路何時開始在車廂出現這個中華風月洞門拱圈?真的最早是來自柴油客車的排煙設計嗎?

其實,答案並不是。台鐵最早使用這種「月洞門」拱圈在車的,其實是那三輛日本車輛製造的DC32750型觀光號餐車。而這也是鐵博要把SP32773改回DC32751號當餐車用時,特別要把這「月洞門」拱圈做回來的原因。那麼,餐車為何要有「月洞門」拱圈?又怎麼變成柴油車的設計呢?


(圖為早年莒光號餐車上的月洞門拱圈,取自台鐵早年宣傳照)

 
這個緣由,其實跟日本國鐵戰後新型客車的發展有關,要從1950年代後期開始起。

過去,日本國鐵的餐車,大多是2+1的桌椅配置,也就是一邊為四人座的桌子,一邊為二人座的桌子。這個發展到10系輕量化新型客車登場時,因為車體加大後,才改為2+2的全席四人桌設計。這款1956年誕生的オシ17形食堂車,與大部分10系輕量化客車為新造所不同的,是以一些美軍在佔領軍時代用完後陸續返還的戰前製客車底架改造,不過車體上部完全新製,並且確立了往後國鐵食堂車大致以4*10=40人這樣的定員設計的基準。也就是,食堂車,除了這40人用餐的餐室外,其餘約1/3空間就是留作廚房用。 
 

目前オシ17形食堂車,只留一輛後來改為教習車的オヤ17形在碓氷峠鉄道文化村展示。



這款オシ17形食堂車的設計,廚房出餐口是在走道中央,為了區隔廚房與餐室,便有了一個小小的隔間設計。當時,是以簡略的字形來隔開,但其實這種作法也仍在更早期的食堂車見過。

 
 (圖為オシ17形食堂車內,photo by JNR
 

真正影響到台灣觀光號餐車的設計,其實是緊接著在1958年誕生的20系寢台客車用食堂車。20系是劃時代的日本國鐵固定編成寢台客車,當中配屬的食堂車為ナシ20形。當時日本國鐵為了強化設計的美學(一甲子前的「日本國鐵美學小組」?呵呵),特別讓製造的日本車輛與日立分別就同樣的車體做了不同的設計。日本車輛的裝部分,是由幫皇室、知名旅館設計的高島屋設計部門擔當,至於日立的裝,則是該公司很多家電品設計所倚賴的KAK設計事務所(秋岡芳夫等)來協助。


日本車輛所設計的ナシ20食堂車,燈光是以日光燈走在中走道,兩側有冷氣出風口的方式設計,食堂與廚房的隔間,比オシ17形食堂車要隔得更徹底,其形狀被稱作「蕈菇形」,不過角度要方正一些。日本車輛的設計,最特別的是那個椅背為心形的餐車座椅,後來就這樣移植到台灣鐵路的觀光號車上使用,成為台日兩種車的共通備品。

 (圖為日本車輛所設計的ナシ20食堂車內,photo by JNR

目前,僅有一輛ナシ20食堂車保留在京都鐵道博物館,不過該車是日本車輛最末期製造的一批,裝簡單許多,但仍可見「蕈菇形」的設計。



雖然台灣的觀光號餐車是日本車輛製造,但其實裝的月洞門拱圈,反而類似日立的ナシ20食堂車裝設計。日立製的部,冷氣是以圓形出風口裝在中間,燈光以間接式照明營造氣氛,各餐上再另外補光。其座椅是倒三角形的椅背,而食堂與廚房的隔間,用的是馬蹄狀的圓弧形,非常有現代感的設計。


 (圖為日立所設計的ナシ20食堂車內,photo by JNR
 
雖然1961用的台鐵觀光號,那三輛餐車是日本車輛原裝於1960年製造,但其設計基本上就是在日本國鐵20系寢台客車用食堂車ナシ20生產背景製造,因此其食堂以40人為定員,廚房與餐室的比例這些,都相當類似。至於食堂與廚房的隔間,並沒有用日車的「蕈菇形」,也不完全是日立的「馬蹄圓弧形」,而是營造出有濃厚中華風的「月洞門」設計。當然,這樣的設計,除了在中國傳統建築的庭院常見到外,中華料理屋也是常用,放在當時的台鐵進口車一點也沒有違和感啊!於是,有著中華風的餐車月洞門,就這樣在1961用的觀光號上跟台灣民眾見面,之後1970年後續引進的莒光號餐車,也一樣有著這樣的中華風月洞門了。

那麼,為何原本餐車用的月洞門,後來又變成普遍用在台鐵的柴油客車上呢?其實,台鐵在1966年引進的DR2700光華號柴油特快車,是一種雖然為日本東急製造,但是由美國Budd所授權生的車輛。美國的RDC,在澳洲或加拿大也有許多在使用,不過其設計最大的特色,大概就是位於車體中央車頂上方突起的排煙設備了。

 


如果我們看一下這些RDC的原始設計,煙管等設備都是走到車的中間再往上排,因此客室就要多留煙管等的空間。 


RDC的設計,就是在車體中間直接做成像是隔間那樣隔開,把客室分成兩半

 


但是東急給台灣的設計,運用1961用後廣受好評的觀光號餐車中華風月洞門概念,包覆排煙等設備,成為台鐵往後柴油客車的一種特殊樣態。


因為DR2700這樣設計,後續的DR2800也就如法泡製,直到日立製造的DR2900DR3000,也都一樣把煙管等引到車體中間,成為台灣民眾搭乘柴油客車的共同回憶。君不見很多小屁孩,把月洞門拱圈當溜滑梯?沒座位時,很多屁孩喜歡坐在這邊。
 
這種柴油客車的煙管設計,其實未必要引到客室中間,像是唐榮改造後的DR2100 ~ DR2400就沒有啊,飛快車也沒有。因此,當台鐵要採購DR3100時,鄭銘彰曾拿著日本基哈85的設計去找當時任職機務處的蕭輝煌前輩討論,以排煙管放在客室中容易造成噪音,並且影響客室的完整等理由,請製造商參考移到車端,後來DR3100才取消了月洞門拱圈,但支線用的DR1000仍維持。(所以,台鐵的中華風月洞門,始自1961年的日本車輛製觀光號餐車,卻也終結於該廠製造的DR3100型,還真是有趣的歷史巧合)
 
最近,鐵博在把SP32773號從莒光號座席客車改回DC32751的餐車以供未來博物館營運用時,特別把這個餐車的月洞門拱圈做回來,目的也是希望還原這段台鐵從1961年開始,愛上中華風月洞門超過一甲子的故事,不過考量到SP32773時代的壁板已經都換成木紋,真的也是找不到觀光號當時的綠色石紋面板,因此拱圈是以木紋搭配不鏽鋼收邊重製,才能搭配車內部分保留的壁面。不過,這個重製的尺寸是依照原本的半徑來還原,應該還是能讓很多當年的小屁孩找回小時候的記憶吧!
 
註:其實,台鐵有月洞門的餐車,不止早期觀光號與莒光號才有,依照照片比對,DC32101號在後期也曾仿觀光號的月洞門改造,但實際運用情況不明。

 

0 意見: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