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9日 星期五

大臺北地區開發口述歷史座談會紀錄

今年適值陳賴章墾號進墾台北300週年,台北市文獻委員會特規劃以此為主題舉辦「大臺北地區開發」口述歷史座談會。座談會邀請文化大學史學所尹章義教授主 持,並邀請曾經參與台北開發工作、貢獻卓著之拓墾家族後裔出席座談會,以呈現先民艱辛奮鬥開墾臺北盆地之事蹟,並向台北之拓墾者及其家族致上最高敬意。因 文獻會主辦單位認為,我們家先祖洪公騰雲從事泉州與艋舺間米糧商貿,經商有成,急公好義、樂善好施,且留下捐建考棚等義舉,殊值緬懷。因 此,2009.11.10.我只好去 當「耆老」,參加這個座談會講講我們家在臺北地區早年的故事。

大臺北地區開發口述歷史座談會
時間:11/10(二)14:00
地點: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萬華區廣州街101號)

這次的座談關於我的部分紀錄如下,提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洪致文先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助理教授、洪騰雲先生後裔)

副局長、主持人、各位來賓,大家好!

我是洪騰雲後人,洪騰雲是隨著父親來台,洪騰雲算是第二代,洪騰雲的媽媽也一同來台,所以他的媽媽不是來台才娶的。他抵台初期住在淡水,後來遷到艋舺,我 們祖先如從大台北地圖來看,艋舺、城內、大稻埕都住過。以下,我就以這三個地方來說明我們祖先到底住過這三處的哪裡。

剛剛主持人提到我們祖先來到台灣以後沒有從事農耕,大部分都是做生意的。但我在這還是補充一下,洪騰雲和他的父親都是做生意,洪騰雲的兒子洪輝東也是,但 輝東的兒子洪以南,卻想透過科舉走當官的生涯路線,結果台灣被日本佔領,洪以南到福建取得秀才也沒用,回台後很快的就接受新的文明,並送其子也就是我的祖 父洪長庚前往日本讀書。我的祖父在日本念到醫學博士,是台灣第三個拿到博士學位的。所以我家大約從洪以南開始到我這一代,做生意的人就不多了,在最近這一 百年間,大部分都做醫師、做老師比較多。另外,我們這個家族遷台時間,不會早於在座的其他家族,如果從洪騰雲的父親算起,到現在差不多有200多年,還不 到300年。

現在我要選幾個過去我們家族曾在台北住過的地方為例,來作進一步闡述,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我會作比較詳細的說明。剛剛有來賓提到「林安泰」古 厝的搬遷問題,個人這幾年也一直在接觸文化保存的議題,但我並不認為我們的文化保存有進步到會這樣子去關懷,甚至避免林安泰事件重演。其實大家都知道我們 的文化局,之前也接觸到很多類似的案子,如塔城街北門的台鐵禮堂保存,我們到今天還是因為捷運的關係在搬遷,並沒有因「林安泰」的事情而學到什麼尊重古 蹟。

為什麼我要強調這些?因為我回去追溯自己家族住過的地方,常發現台北市在這幾年的發展,喪失了很多城市的發展脈絡,所以一個一個去找以前祖先住過的地方 時,常覺得有些失望。在此,我先說我們家族最早在艋舺的情形。我們家跟龍山寺有著密切的關係,我的曾祖父洪以南在日本時代,是龍山寺重修時參與的重要人士 之一,現在龍山寺裡面還有他的字與畫。

現在龍山寺旁有一條西昌街,沿著西昌街一直走到淡水河邊,這條街是很早就存在的一條古老街道。最早在龍山寺這邊叫做頂新街,再過去就是土治前街、土治後 街,而土治後街就是洪騰雲來台後做生意發跡的地方。如果你去看西昌街後段,過內江街之後有一條狹窄、彎彎曲曲好似巷子的路,那就是因為尚未拓寛,而保留下 來的清朝街道土治後街。我去訪查時還發現,那邊仍有一些清朝時代的建築在那裡。所以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台北在道路拓寛以後,很多老建築的門面就消失了,清 朝的道路痕跡也都不見了。因為我目前在地理系服務,透過衛星影像的疊圖,及不同時期的市區計劃圖都可發現,西昌街是一直拓寛到後段土治後街那邊,而最後段 就是我們家祖先居住的地方,而我們在艋舺居住的處所也就是這裡。

另外,大家可以翻開文獻會這本書(臺北文獻第167期)後面,有瀛社的文章介紹洪以南,指出瀛社開始成立時是在艋舺平樂遊旗亭。這家餐館一開始就是在頂新 街,後來才遷走的。那時住在艋舺的人,不論做各種活動或宴客,都差不多在這一帶,以上,這是關於我們家在艋舺時代的狀況。

而剛剛主持人有提到的考棚之事,考棚的位置是在台北城的東北角,就是後來的舊市議會所在,乃洪騰雲時代買的。而我們家當時在城內也有土地,靠近忠孝西路跟 中山南路一帶土地便是。不過,洪騰雲捐出一部份作為考棚,也因此獲得急公好義的石坊,這時洪騰雲已差不多60歲了。如果看日本佔領台灣後的地圖,洪騰雲宅 正好在考棚隔壁。這塊地後來給洪以南住,新的宅邸叫做「逸園」,他的重要性就是瀛社的第一次到第三次例會都在這裡舉行。今天正好我沒有帶照片來,就請各位 翻閱文獻會這本臺北文獻第167期第252頁,瀛社第一期例會這張照片就是在考棚後面所拍攝,這個位於新北門街的地方就是洪以南的家。

為什麼剛才講街道的走向很重要?因為洪以南住的時候宅邸的方位,與新北門街是平行的,而新北門街就是日本來台後改成公園路的成果。所以新的宅邸與洪騰雲時 代是不一樣的方位,推測重新經過改建。因為在洪騰雲住的時代,我們家圍牆的方位是跟著考棚走,考棚的方位跟公園路是不一樣,但後來的公園路是完全新的路, 所以從地理上的考證可以知道,洪以南搬來的時候他有重新改建過。當時洪以南住在考棚後面,就是公園路與青島西路這邊,後來日本人徵收土地要開新的路,並蓋 宿舍,結果洪以南可能從總督府知道這件事後也感到很煩,便遷到淡水紅樓。我們家在1913年搬去淡水,離開台北城。在淡水時我們家就住在紅樓內,並把它取 名達觀樓。不過,大概在1928年時,我們又搬回台北市,洪以南兒子也就是我的祖父洪長庚從日本取得醫學博士回台灣開業,所以在大稻埕邊寧夏路開達觀眼 科,因此我們家就差不多在1928年搬回台北市。這次搬回寧夏路這裡,就與陳德星堂很近。

我從小就住在這個以前就留下來的地方,蓬萊國小的老師常說陳祖厝應該趕快搬走,那是蓬萊國小的土地,我就跟老師辯論說怎麼可以這樣,人家是先來的。老師認 為,為了學校的發展,那塊土地應該歸學校(老松國小也有同樣的情形),但小時候我卻不以為然。沒想到最近蓬萊國小要改建時,它的方向反而跟著陳祖厝的方位 看齊,考慮了古蹟的座向。

我們家雖然住在寧夏路,但從小我就發現家後面有一條巷子,歪歪怪怪的,就是從南京西路的郵局過來到平陽街,對出去就是陳德星堂的那條。我從小就覺得奇怪, 一直到去年才發現那條巷子就是清朝劉銘傳時代的鐵路。所以你今天看全台北市的整個道路發展,有一些歪歪的路,一定有些玄機。我記得小時候那邊有幾棟房子, 就是跟我在艋舺發現的清朝房子很像。而這條寧夏路與太原路間的小巷,就是劉銘傳時代的鐵路。因為日本人來後,鐵路改走艋舺那邊,這條清代鐵道的路還留著, 所以兩邊才有一些清朝房子。不過市區改正以後,寧夏路變成方正格局的路,後面那條路才變成巷子。所以,意外留下來的,就是陳祖厝的方位。大家可以看,陳祖 厝這個方向往民生西路,又歪歪的接下去一直到台北橋,剛好就是以前清朝時期的火車路。

看陳祖厝提供的折頁地圖,這個紅點就是陳祖厝,紅點下方有一條怪怪的巷子,紅點上方就是蓬萊國小,下方有一條直直的巷子沒有寫路名的,就是清朝劉銘傳時代的鐵路。從這條路穿過蓬萊國小,就可以接到寧夏路,再一直過去就到台北橋。

以上,簡單跟大家介紹洪家過去近200年間,在台北所住過的幾處地方,包含了艋舺、城內與大稻埕。謝謝!

0 意見: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