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日 星期日

新生高的底下,就是特一號的大排啊~

這幾天因為某位市長候選人想把新生高「地下化」,而讓新生高底下是什麼的歷史話題不斷被拿出來談。 這樣也好,臺北的歷史是需要大家多瞭解與關注的。不過,有些朋友提到,新生高下面的是排水路,卻又以為是瑠公圳的排水道。其實這並不正確,因為新生南北路並不是瑠公圳灌溉系統的大排水溝。那個大排水路,是1932年規劃臺北市擴大計畫時「必需」要做的都市排水先期工程。沒有這個大排,臺北市休想往東擴張, 因為往東擴張後的都市排水是個非常大的問題。在做這件事前,水圳體系的排水路早就運作許多年,沒必要為了水圳去做大排。這個大排是為了臺北市的擴張做的。

事實上,特一號的大排,有些水路是以既有的埤圳或小溝加以挖掘整修而成。阿公洪長庚1930年代時曾跑去如今長安東路與新生北路交叉口附近「幫我」拍了下面這張珍貴照片(照片中冒煙的就是如今的建國啤酒廠)。這張照片很珍貴,因為是現在新生北路還沒被挖成特一號道路前的樣子。原來這個橋這條路,就是現在的長安東路跟新生北路交叉口。這個狀態,是大竹圍埤被放水後,留下來當水圳排水道時的樣子。這個橋,是日本時代中期,從如今長安東路這邊往東走的要道,也是如今你經過長安東路時,過新生北路之際會有個奇怪彎道的原因。這個彎道,我每次搭52路公車時都會覺得真是神奇啊。話說,這個橋還有另一個故事。此照大概拍攝的時代,白鳥勝義就住在照片裡的右側再一直往前走的住宅區裡.......。

 
1932年的台北市區擴大計畫中,規劃除了後來變成新生高的這條特一號外,還有特二號的大排,就是承德路。但是承德路日本時代沒完成,拖到高玉樹時代才做。


其實,我從小就覺得承德路又直又寬,真是條怪路。後來才知道,原來這條路是日本時代就規劃,要做成「特二號」道路的。臺北市在 1932年的都市計畫中,為了城市的防災防洪,設計了二條大排,一條叫做特一號道路,就是今天的新生南北路。當時規劃,這一條寬 47m,中間有大排水溝(小時候在民權西路那兒,有一家鵝媽媽西餐廳,有人吃過嗎?)。

至於承德路,叫做特二號道路,中間一樣有大排。不過後來,日本人只 完成了特一號,我小時候新生北路就被加蓋成高架橋,至於南段的新生南路,我也沒印象有河有橋了。至於特二號的承德路,因為日本時代沒有蓋大排,戰後大稻埕 常淹水,直到1966年才決定蓋。這個大排長560m,最大斷面10m,在 1967.7.31.完工,之後才把開挖的路面鋪上柏油,成為寬廣40m的承德路。

不過,從鄭州路到南京西路這段,原本只有二線道單向往北,很窄,我阿媽家就在過去的建成區公所對面。後來土地被徵收拓寬,我小時候就被拆了。現在每次在天橋上拍豆腐車時,都還會想起小時候在承德路的歲月哩!

1 意見:

PigTail Leo 2014年6月1日 下午5:13  

端詳了好久才看懂,可能是於現在長安國小或林森公園附近往東南方向所照的照片。

看了H君站內的諸多照片,不禁燃起濃濃的鄉愁啊~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