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1日 星期五

文化部亂點鴛鴦譜,公路總局古蹟舊址要成攝影中心?

又來了。之前我才說過,臺灣的文化主管單位,最喜歡拿兩個不該互相槓上的團體來互鬥,然後不知道誰要從中主導些「什麼」。才講完音樂廳的事情,現在又要把 「古蹟保存利用」與「影像記錄」「攝影文化」的兩派人馬圈起來針對「大阪商船」(原公路總局)這個地點來互咬。這根本沒必要。

詳情請看「文化部攝影中心 落腳公路總局舊址」

首先,長期有在關注我或我們一群朋友在研究在努力什麼的人應該都知道,我們對於臺灣影像紀實,攝影記錄的保存,絕對是花過非常多的苦工,不止底片修復,影像重現,最 重要的還有影像考證。我們一群朋友因為這樣的努力,確認了許多建築的價值,也搶救了不少的建物,「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就是這樣的其中一個案例。所 以,請不要直接把我們打入反對設立「國家影像資料庫」,反對「攝影文化中心」這樣的「為反對而反對」。我要說的是,成立「國家影像資料庫」的目的是什麼? 不是只有修修底片,數位典藏而已。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影像位置的確認,影像內容的詮釋,年代的考證。這些努力的目的是什麼?如果城市裡有照片中的景 物地景或建築存在,我們才可以更嚴謹地去從文化與歷史層面思考,要怎樣保存這個地景或建築的歷史意義與歷史記憶。這才是設立「國家影像資料庫」最根本與重 要的目的。我怕大人物聽不懂,再說一次,不是「只有修修底片,數位典藏而已。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影像的考據與詮釋,以提供未來國家記憶保存的積極作 為」。

所以,文化部長要拿這棟建築去做「攝影文化中心」,去做「國家影像資料庫」事實上是有非常多不宜之處。首先,如果是「國家影像資料 庫」的工作地點,那需要的是人手去修復底片影片,這樣的位置不需要用到台北車站前一個如此棒的精華地,以及這麼有價值的建築吧?那如果只是做展場當「攝影 文化中心」,像個攝影沙龍,那旁邊不就已經有撫台街洋樓了?那棟洋樓會規劃成跟攝影有關,還是當年我跟陳國慈女士在文化局的建議,考量到該處與博愛路相機街很近可以這樣規劃才來的。所以,「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被草草定案作為「攝影文化中心」一整個就是怪,而且跟整個文化資產保存的時程與邏輯完全不 符。

首先,這棟建築的外觀因為被拉皮到慘不忍睹,所以過去才不被重視。一棟建築剛被指定為「古蹟」,身為臺灣最高文化行政單位的文化部應 該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吧?應該是先做古蹟建物的調查,以及修復的調查研究,把外表增建的四樓拆除,重新研究塔樓重建,以及外觀如何修復。這個建物調查的研 究目前根本還沒做,所以怎麼修,結構怎麼處理,怎麼重建回當年樣貌都還沒定案,何況研究完進入真正的修復工程,怎麼可能才指定為古蹟幾個月的現在就已經決 定用途?而且要在2016年就開幕?古蹟調查研究案最快能在今年發包,期程一年,最快也要2015年底完成調查研究,然後就草草變成攝影文化中心了嗎?該 修該復原的通通不做了嗎?

我對於「國家影像資料庫」的建置不止是不反對,而是賦予更多的期待。但也就對於「國家影像資料庫」設立的期許, 才更堅持這樣的資料庫,不應該只是做政績的表面,而是必須更深入地提供思考國家記憶是什麼?對於文化政策與城市文化資產保護有什麼更深入與積極的貢獻。如 果為了做「國家影像資料庫」,結果弔詭地去把一棟有更多歷史文化意義的建築「亂用」,那不是非常可笑的存在?因為「國家影像資料庫」的本身所在建築,就是 一個破壞「國家記憶」「城市記憶」的最佳「典藏」範例?

我們相信攝影記錄,特別是各種珍貴影像的保存是非常重要的課題,文化部所擬的「國 家記憶庫」概念,針對重要攝影資產進行搶救、修復及保存也是刻不容 緩。但是這棟古蹟整修後位居台北車站前的交通精華地段,拿來做典藏庫房太過浪費,而且單純的攝影文化中心與建物本身毫無瓜葛,更缺乏與周邊幾棟古蹟間串聯 的歷史思維。

台灣的交通歷史有多元面向,在台北車站周邊正好有各式歷史建築與古蹟,可以透過點的分布連成面的廣度。北門附近有台鐵舊局 本部 作為鐵道博物館的最佳地點,其對街有北門郵局是台灣郵政的重要史跡,再對面的三井倉庫是台北車站周邊少數僅存的貨運遺址,而這棟大阪商船的建築,代表的則 是船運的歷史意義,以及戰後公路總局的公路發展象徵。這麼完整的交通史蹟串聯,對於只把它當成「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的文化部長,自然看不出它該做什麼的高 度。本人身為這棟古蹟的文資提報人之一,懇請文化部多聽聽外界意見,多一點文化的思維,不要不顧城市發展與建物歷史,亂點鴛鴦譜地決定一棟好不容易留下來 的建築命運。

〈自由廣場〉大阪商船 天上掉下來

2014-07-12
◎ 洪致文

文化部長龍應台大陣仗找了古蹟專家與建築師前往台北車站前的「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古蹟會勘,並且興奮地表示這是 「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預計古蹟重修後作為「攝影文化中心」。這個大陣仗地宣示相當奇怪,說要做「攝影文化中心」,卻不找攝影界的專家來給意見;明明找了 古蹟專家與建築師來,卻又完全忽略當初提報這棟古蹟文資審查,挺身出來搶救這棟建築的文資保存團體與人士。

這個台北車站前重要的交通建築, 曾是大阪商船的建物,也曾歷經公路總局掌理台灣公路交通的時代,與北門的鐵道部有著很深的地緣與歷史關聯,但怎麼看都與單純的攝影扯不上關係。文化部長把 這棟建築當成「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是因為部長從來不曾也不會理解這麼多人在搶救這棟建築時,是怎麼把它當成一個不可被拆的瑰寶來呼籲才有今天。所以,它 不是突然「天上掉下來」給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需要更多的公民討論,更多的文化與歷史思維才能定案。但如今,好不容易建築留下來了,卻因為部長一 句話就變成攝影中心,實在是莫名其妙且毫無文化與歷史思維。

我們相信攝影記錄,特別是各種珍貴影像的保存是非常重要的課題,文化部所擬的 「國家記憶庫」概念,針對重要攝影資產進行搶救、修復及保存也是刻不容緩。但是這棟古蹟整修後位居台北車站前的交通精華地段,拿來做典藏庫房太過浪費,而 且單純的攝影文化中心與建物本身毫無瓜葛,更缺乏與周邊幾棟古蹟間串聯的歷史思維。

台灣的交通歷史有多元面向,在台北車站周邊正好有各式歷 史建築與古蹟,可以透過點的分布連成面的廣度。北門附近有台鐵舊局本部作為鐵道博物館的最佳地點,其對街有北門郵局是台灣郵政的重要史跡,再對面的三井倉 庫是台北車站周邊少數僅存的貨運遺址,而這棟大阪商船的建築,代表的則是船運的歷史意義,以及戰後公路總局的公路發展象徵。這麼完整的交通史蹟串聯,對於 只把它當成「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的文化部長,自然看不出它該做什麼的高度。本人身為這棟古蹟的文資提報人之一,懇請文化部多聽聽外界意見,多一點文化的思 維,不要不顧城市發展與建物歷史,亂點鴛鴦譜地決定一棟好不容易留下來的建築命運。(作者為公路總局古蹟提報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對於不熟這棟建築的朋友,以下轉貼之前的blog文章

 在台北,我們已經失去太多太多城市記憶了。看著其他有遠見的城市,極力地保存自己的城市風貌與風采,你更會感嘆臺北除 了開發,到處弄六本木,到處搞偽文青愛的後現代迪士尼式假懷舊空間,我們到底還有什麼?是否,這就是臺北人的品味?今天(2013.9.17.),我們去看了一棟蓋於1937年的老房子「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 (如今的交通部公路總局)。它的外觀,已經毫無疑問地被拉皮貼上磁磚,完全看不出它曾有的風采與風貌。但,這或許是個轉機。臺北,需要一個好的例子,需要一個正面的例子,讓市民開始思考如何去找回城市該有的歷史記憶。

這棟建築,位於台北車站前忠孝西路上,一定很多人在這附近等過車,一定很多人走過它的騎樓,然而,從一張GOOGLE LIFE的老照片,你才會驚訝到,原來忠孝西路老三線道路上,曾有一棟如此漂亮的建物,而且是目前台北車站一出來舉目可見僅存的唯一一棟,雖然他的外觀已 經被拉皮毀容,但我們天真的想像,是否能把它的風貌找回來,修回去那個漂亮的外貌,讓只有雙子星與比薩屋外觀的台北車站區,出現一個值得你我期待的城市亮點?
 放大一下就可以看到這棟建築的樣貌。
 正面
這棟建築,林小昇已經做了很詳細的調查與記錄,所以以下先引林小昇的調查作為背景介紹:「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位於台北市表町2丁目16番地,以現在的地址來說,是台北市忠孝西路一段70號。大阪商船台北出張所是由當時著名的渡邊節建築 事務所承攬設計及監造,於193681日開工,19371031日竣工,是一棟鋼筋混凝土造的3層樓建築,屋身屬簡捷的現代式樣,卻有著日本傳統 式的屋簷和塔屋屋頂。渡 邊節生於1884年,自東京帝大建築科畢業後,曾到韓國度支部建築所擔任技師,參與釜山稅關廳舍設計,28歲時回到日本,任職於鐵道院西部鐵道管理局,負 責京都驛的新建工程。1916年渡邊節辭去公職,在大阪自行開設建築事務所,知名的設計作品有日本勸業銀行本店、日本興業銀行本店、綿業會館、神戶證券交 易所、大阪商船神戶支店、大阪ビルヂング本店等。
 「大 阪商船株式會社成立於1884年,是日本知名的大型商船公司,1896年即受命行駛基隆經沖繩到神戶的航線,由台灣總督府補助,亦有自由航線,在當時定期 行駛於台日兩地的客貨運航線有基隆神戶線、高雄橫濱線和基隆那霸線。電影海角七號中,1945年負責將日本人引揚輸送任務的高砂丸,就是大阪商船株式會社 的船,高砂丸於1937年首航行駛基隆到神戶的航路,是當時最新、最大也最快的客輪。二 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6年台灣省政府接收各船公司的產業,成立省營的台灣航業公司,股東有招商局、台灣省政府和台灣銀行,公司就設在原大阪商船台北出 張所,並改名為台航大樓。台灣航業公司由於經營不善,為籌措資金只好便賣房產,1958年該公司用台航大樓與台灣省公路局交換較小的辦公室,條件是公路局 需再補貼800萬元給台灣航業公司。公路局進駐後再改名為公路大樓,1樓是監理處、文書、總務部門辦公室及圖書室、會議室,2樓作為橫貫公路工程處和養路 處辦公室,3樓則是業務處、秘書室和局長辦公室等。1968 年公路局在東側興建9層樓的新大樓,順便將原本的舊大樓增建為4樓,經過外牆拉皮並貼上黃褐色的磁磚,就成了現在這幅模樣。於公路局的東側,原有一地下道 與大樓共構,可通往台北車站方向,直到1992815日配合台北捷運南港線施工而封閉停止使用,現在還可以看出原地下道出口處的牆面磁磚顏色不同。台灣省公路局配合廢省於199971日改隸屬交通部,再於2002130日更名為交通部公路總局,目前該局另已於東園街興建新大樓
基本上,目前公路總局建物群中左邊的九層大樓產權屬私有地,因此在公路總局搬遷後應該就回歸私有,但另外的四層樓則屬公有地,非常有機會可以重新修復回當年的樣貌,再造臺北城市的一 個古蹟保存新案例。
 
這棟建築在歷史價值上,雖然目前外觀已經被拉皮毀壞,原有交角處的塔樓也拆除,但依照現場會勘的結果,因為原始樑柱結構均在,在四樓拆除後整體重建回並無 問題,且因臺灣建築會誌內留有該建築的設計圖,所以復原上也有資料可以參考。對於這棟建築的歷史意義,依照今日討論的結果,有如下幾點:

1. 這棟建築原本的樣貌,是1937年完成的興亞式建築,風格與目前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類似。它屹立於台北車站的正對面,是原本三線道路(忠孝西路)車站前重要的城市意像。
2. 此建築是日本統治末期進入戰爭狀態前,物資開始受到管制前的RC造建築。在建築資材受到管制的年代,此建物的存在彌足珍貴。以今日會勘結果顯示,該大樓的樑柱以超高標準的防震建造,堅固異常。

3. 樓梯間塔屋的原始設計,一方面形成街道轉角的地標,也使得樓梯間能成為明亮的光井。目前雖然塔屋已拆,但室內樓梯仍維持完好,地下室甚至仍有完工時的面磚留存。

4. 本建築原屬大阪商船會社所有,戰後也曾為台航的辦公廳舍,屬重要的船舶交通建築。而後,此建築長期由公路局使用,可說有其交通意義。如能將此建物重修保 存,不止可在一樓作為臺北城市觀光櫥窗,亦可於中庭展示退役公路局巴士,二三樓則可展示臺灣的公路發展文物與歷史,增加臺北城市歷史風貌。

5. 本建物目前雖然被拉皮而毀容,未來若能修回原貌,重建轉角塔屋,將是臺北城市古蹟保存史上的重要正面案例。
(下圖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以下,讓我們來看看此建物拉皮狀態下的今貌。下圖是轉角處。
這是轉角的一樓樣貌。
 其實走在這個騎樓,注意看還是可以感受到舊有的氣氛。
 這是車道。
 這是內部旋轉樓梯底部。
 樓梯目前保存完好。
 地下室的樓梯旁保留有1937年完工時的面磚,是修復時重要的參考依據!
 二樓與三樓原本的木窗都完好!
最後,是另一個臺北城市之謎。這個街角,曾有地下道通往對面的台北火車站喔!目前地下道口雖然已經封閉,但遺跡仍存。
這個館前路與忠孝西路的地下道還在!只是封起來了。該地下道進去後,會轉一個U字形到地下,地下道的上部有尖狀物,跟很多碉堡類似。我印象中,這個地下道可以直通以前的台北火車站!


2 意見:

muse 2015年5月20日 凌晨12:32  

此案的提報人,古蹟大師凌宗魁先生,不就是在推動攝影中心嗎?

muse 2015年5月20日 凌晨12:33  

本案的提報人,古蹟大師凌宗魁先生,不正是在推動攝影文化中心工作嗎?怎麼不一起好好談談呢?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