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1日 星期一

阿里山鐵路的紅色SP普通客車

 
阿里山鐵路曾有許多塗裝為紅底白線條的全鋼製巴士窗客車,這些車以SP字頭編號,代表Special Passenger car 「特別客車」,以有別於之前的木造客車或半鋼製客車,不過後來實質上這些車就是「普通客車」。
 

 

對於這些曾有著龐大車隊數量的紅色SP普通客車,究竟有多少輛一直是個相當難研究的課題,既使是阿里山林鐵的概況紀錄,也一樣有所缺漏,不過目前可以知道的分別有以下的幾型存在:SP62XXSP63XXSP64XXSP65XXSP69XXSP70XX。這些車的製造廠除了第一批的SP62XX是由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會的台北鐵工廠製外,其餘的據推測應該都是台灣省農工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嘉義機械廠製造。
 

 

依照阿里山鐵路的紀錄,最初也是現存最多的SP62XX車共有11輛,包含民國61年度預算300萬元製造的普通客車4輛(19743參加行駛)、移用民國61年度採購柴油客車3輛費用製造的普通客車廂3輛(19743參加行駛,本案另有對號客車3輛),以及移用民國62年度採購柴油機車費用製造的普通客車4輛(19744月參加行駛)。

 

 

 

這一批車一共有11輛,據信編號應該就是SP6201~6211號,目前現存(屬於阿里山鐵路所有)的數量也最多,分別有SP62056206620762106211號。

 


 

 

在這批SP62XX普通客車問世後,阿里山鐵路後續又引進了SP63XX的車,這批車推估有7輛,分別是SP6301~6307號,由嘉義機械廠製造。目前只查到民過63年度經費製造2輛普通客車,於197544日參加行駛,推測就是這一批車,如今現存SP6302號一輛放在竹崎,但車身誤記為SP6210號。

 

 


 

 

至於SP6210號的真身,其實是在嘉義車庫展示區內改造為廁所車,並且車號誤噴為SP6302號。因為SP6210號的真身其實很好認,它在19936月被改造為祝山線客車製造前的試作車,除了當時流行的巴士客運車窗樣式外,只有一側有車門也是獨一無二的設計。

 

 




 

 

緊接著,以民國64年度經費製造的4輛普通客車,就是編號SP6401~6404號的4輛,於1976111日參加行駛,SP6403號現存。

 

 

 

至於民國65年度經費製造的1輛普通客車,毫無疑問就是SP6501號這一輛,於1977915日參加行駛。此車最特別的,是曾被張新裕前站長拍到用牛車拉的畫面。

 

 

 

在此之後,阿里山鐵路也有SP69XX的車,推估有二輛,現存SP6901號,但還找不到詳細記錄。

 

 



 

至於最後一批的SP普通客車,是以民國70年度經費,同樣向嘉義機械廠訂購的普通客車5輛,編號SP7001~7005號,於19811212日參加行駛。

 


 

2024年3月10日 星期日

阿里山鐵路的工程搶修車:蓬甲5號

 

目前阿里山鐵路的工程搶修車,除了北門的那一輛甲6號以外,在阿里山上則另外還有一輛編號寫著「蓬甲5號」的車。其實一開始,我以為山上山下這兩輛車是一樣的,而且山下的既然寫甲6號,我還曾猜測它很有可能是以前的蓬甲6號誤寫。結果,後來經過仔細調查與研究後才發現,這兩輛車的來歷其實並不一樣,而出問題的其實是山下的那一輛甲6號。依照蘇昭旭老師的紀錄,這輛車在甲6號之前,曾經被誤記為蓬甲6號,而它真正的車號,則應該是守甲6037車號才對。那麼,山上的這一輛蓬甲5號的車來歷又是如何呢?

 


其實在上個世紀的時候,我剛好拍過蓬甲6號的真身,所以可以很確定山下的甲6不是蓬甲6號,而且可以清楚的推斷原來鋼體化改造的蓬甲5號與6號的樣貌是長什麼樣子。
 
 

依照阿里山鐵路的紀錄,蓬甲5號與蓬甲6號這兩輛車,其實是在民國70年改造出來的,因為有一個「蓬甲車汰舊二輛(蓬甲56號)換新工程」,並且在1981922日驗收。因此,目前山上的蓬甲5號車身的財產紀錄寫的購買日期1981121日,應該就是貨真價實的蓬甲5號所改來的,只不過它的瞭望室部分是以山下的這一輛守甲車的樣貌來改造。
 

 

從目前的外貌來看,它的百葉是上下兩層都有,所以與甲6號這輛車是不一樣的。如果對照我當年拍的照片,可以發現這輛車應該就是蓬甲5號改來的沒有錯。而且,一開始就只有一個大的貨物拉門,不像是甲6號的前身守甲6037號有兩個門。
 


 
話說回來,為什麼山下的那一輛甲6號的製造年可能有問題呢?因為它是被誤記為蓬甲6號,所以就會跟山上的蓬甲5號一起被當作是民國70年更新出來的車,但事實上山下的那一輛根本就不是蓬甲6號改來的,因為當年我還拍過這輛車的照片呢!所以,反而是山上的這一輛蓬甲5號,才保存了真的鋼鐵蓬車的外觀。
 

 

不過,民國70年汰舊換新出來的這輛蓬甲5號來歷又是什麼呢?這輛車跟山下的那輛最大的差異是,山上的這輛車架並沒有額外的孔洞,也看不到太多前代遺跡。依照車身的測量可以知道,此車的兩個轉向架中心盤距離是20英呎,是英制車。然而,這次的「汰舊換新」究竟是改造或新造,是「名義更新實際全新」還是「名義更新實際也是更新」就真的不知道了。但從車體來看,新造的機會頗高。

2024年3月9日 星期六

阿里山鐵路混合列車的最後記憶:守甲6037號

 

阿里山鐵路仍在開行客貨混合列車的最後期,掛在上山側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非是鋼體車身的蓬守車,也就是守甲車了。這種前端有守車設備可以瞭望,後面又有蓬車貨物空間的車,是阿里山鐵路混合列車或者貨物列車運行時,一個很重要的必備車輛。早年,我跟蘇昭旭老師都曾推測,也曾希望,這最後期的鋼體蓬守車搞不好跟木造車時代的那些郵政守車、蓬守車有某些更新改造上的關連。不過最近依照車體量測的結果,很可惜的都要否定這個假設。如今,一般停在北門車庫內的這一輛「甲6」的車,就是現存唯一一輛當時運用在混合列車上山端的車輛!至於它的身世,經過考證大致已經可以推敲出來,就是之前的守甲6037(山上另一輛蓬甲5之後再來討論)。

 

 


首先,這輛甲6號的車在當年我拍到時,是寫著「守甲6037」,表示此車改造成蓬守車前的車號,是某種形式的6037號。依照之前的考證,運材車的更新最初的兩批是民國58年更新的20輛與民國59年更新的25輛。編號時第一與第二批,也就是民國5859年更新的一共45輛最後是被統一合併一起編號,全部賦予了民國60年的字頭。因此,編號6001~6045號的車就是這一批,至於種類可以是「平甲、高甲、高守」,完全無所謂,而且不會重號。目前現存的平甲6001號,以及平甲6045號,就是這第一批更新車的第一輛與最後一輛,車號上沒有高於6045號之後的車。

 

 
 

這批車的更新廠商,依照推斷應該是嘉義機械廠更新改造的。因為在平甲6014號車的車上,有面完整長方形金屬製銘版,銘版文字「台灣省農工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嘉義機械廠製,廠址:嘉義市民族路九0七號 電話:二五五二,中華民國603NO.59-20-14」。 

 

 

 

依照現存車的量測發現,編號60字頭的車,兩個轉向架中心盤距離有兩種尺寸,有18英呎也有20英呎,這也間接證明這批車都是改造車, 所以才會尺寸不一。根據現場量測,現存的甲6號的兩個轉向架中心盤距離是20英呎,顯然就是這批車中的20英呎車改來的,原始車號到底是「平甲、高甲、高守」目前不可考,但6037號則是毫無疑問的。

 


 

 

這輛車推測在1979年(車身的財產編號紀錄寫198112月,但很可能被改為守甲車是更早,車身財產編號是誤記為蓬甲5與蓬甲6號的年份)時由6037號的某型車改為守甲6037號,開始在混合列車中使用,直到1982年阿里山公路通車後逐漸退出舞台。

 

 


 

此車我拍攝時是側面完全沒有通風百葉的狀態,後來被加上通風的單層百葉,仍然維持貨車部分一個大門一個小門。蘇昭旭老師在1999年拍過此車於竹崎展示時的樣貌,但這時車號已經被改為甲6號,而在此之前的停用期,也曾被編為錯誤的蓬甲6號。

 

 

 
 

 

這輛車還蠻幸運的,後來被重修成為工程搶修車,所以能亮麗地保存至今。不過外觀上有一些改變,例如貨物區的小門整個被封起來,擴大為前端的守車瞭望空間,並且除了有雨刷的前端窗戶外,都改成可以開的鋁門窗。

 

 




這輛車其實很有意思,車身的底架上留有很多沒用的孔洞與痕跡,都是改造前的遺跡。不過,車子不管怎麼改,兩個轉向架中心盤距離是20英呎,就說明了它是英制車的身份。由於阿里山在買進了兩個轉向架中心盤距離是18英呎的ムチボ後,愛死了這尺寸,所以之前的20英呎車就少了,甚至沒有增備了。

 


 

由此來推斷,阿里山鐵路曾用過的20英呎運材車,主要是1914年由美國Lima製的第一批リチボ(編為リチボ135號),以及1915年第二批由日本車輛製造的リチボ3670號。值得注意的是,1919年時引進的美國Lima製リチボ7190號,轉向架中心距比前述70輛的リチボ之20英呎要小,只有18英呎。所以,20英呎的リチボ基本上就是最初的那70輛,製造年是1914~1915年。由此推斷,目前的甲6前身是守甲6037號,再前身是不明車種的6037號,而再前身就是運材車リチボ的那70輛之一。

 
 

 

不過阿里山鐵路的車號真的蠻亂的,戰後改號碼時リチボ是要被改為材乙車的,但當時的現存車只剩下リチボ4號一輛,可見大量的リチボ似乎被改為ムチボ去了,不然ムチボ不可能有上百輛那麼多,因此ムチボ就是混雜了一堆兩個轉向架中心盤距離是1820英呎的車,所以才會到了1970年代改造時,還有很多20英呎的車留存。不過,這過程到底怎麼變的,真的就只能推敲了,除非有更明確的紀錄出土,才知道車好的更迭演變過程。

阿里山鐵路現存超過百年的平車- 平甲52、54號

 
阿里山鐵路目前仍有許多以民國紀元編號的平甲車存在,相對於此,不是民國紀元編號法的較老車輛也就比較古老而特別。目前,現存仍有兩輛平車是屬於比較早期的平車,分別是平甲52號與平甲54號。但是,這兩輛車的來歷是怎樣呢?經過實際測量,這兩輛車的兩個轉向架中心盤距離是18英尺,明顯與平甲車在改號時的前身,也就是日本時代ボ的22英尺不同。所以這兩輛車的來歷是?
 

 


日本時代阿里山林鐵的轉向架式平車主要有兩型,分別是ボ與ボ這兩型,戰後改號時分別改為平乙與平甲。從現存的形式圖看,フボ至少有兩款,分別是1~15號,是美國Lima製造,製造年不詳。至於後續的增備車16~20號,是營林所嘉義出張所1918年製造。這款車戰後改為平乙車,美國製造的兩個轉向架中心盤距離是13英尺4英吋,是屬於較小的車,但後續增備的16~20五輛,則是18英尺車。至於戰後改為平甲車的ボ,形式圖紀錄上有的フ1~16號是營林所嘉義出張所於1924年製造出廠,兩個轉向架中心盤距離是22英尺的大車。

 
 

 

原本我以為ボ與フボ的差異是在有無空氣軔機與手軔機,因為フ代表平車,ボ代表轉向架車,但偏偏兩者(フボ與フ)通通都有空氣軔機與手軔機,而且是早在大正年代就是這樣,因此這個編號怎麼分的真的很怪,唯一的推測就是出廠時要掛上ブ的要有手軔機。而戰後改為甲乙丙丁編號法時,因為要有對應,有時候會把大車分成一類(用甲),小車分成一類(用乙),而平車只有兩類,所以就簡單這樣分。
 
 

 

戰後大約194911月的統計,ボ一共有59輛,編號是フ1~59號。而在19514月的調查,已經改稱為平甲的這型車一共有59輛,可以運用的有43輛,13輛在廠小修,3輛需要招商修復。而這59輛當中,有14輛是材甲車改造來的。這14輛的改造車原本的運材車編號是ム12172226283237414352114118120100號。因此,如今現存的平甲52號與平甲54號,前身便可以知道是ム37與ム43號。
 

 

運材車ム37與ム43號,是屬於營林所嘉義出張所於1921~1924年間所製造的1~76號之一,原本的樣貌是那種骨架式車的運材車。雖然無法確定是1921~1924年間的哪一年製造,但到2024年的今天則一定滿百年是毫無疑問的。
 

 

不過,這兩輛平甲52號與平甲54號車經過實測,兩個轉向架中心盤距離是18英尺,完全符合原本是ボ(材甲車)的編號規則,但改為平車時,因為維持18英尺,照理說應該是編入材乙車,但因為改為フ46~59號的關係,所以就成為平甲車了。然而,戰後1951年時的統計,平乙車只有一輛,報廢後就可以形式消滅,因此後來就只剩下平甲車的稱呼,而民國六十年之後,一大堆的改造車或新造車出來時,通通都叫做平甲,也沒有人會在意當年其實有平乙車,甚至這些平甲車可能還應該叫做平乙車才對。
 

 

其實,正宗的平甲車是兩個轉向架中心盤距離是22英尺的大車,而這車也是改造為代用客車的主要用車。不過,如今普查的結果,並無這種尺寸的平車存在,大部分都是18英尺,還有一些20英尺的。不管怎樣,平甲52號與平甲54號可以算是阿里山現存的平車中,車號歷史考證上超過百年的貨車,經歷了運材車時代,也經歷了平車時代的元老喔!

 

 

下圖為平甲52號

 



 

 下圖為平甲54號






2024年3月7日 星期四

阿里山鐵路唯一僅存的木造蓬車「蓬甲1號」

 
阿里山鐵路線現存有一輛車身寫著6035的木造蓬車(阿里山林鐵用的是草字頭的蓬),過去很多的研究都因為它古樸的外型而懷疑可能跟日本時代的蓬車有關,但是依照最近的實地量測跟考證結果,這輛車應該跟日本時代的木造蓬車沒有關係,而是在1961年左右新造的木造蓬車。
 

 


這輛木造蓬車目前的兩個轉向架中心盤距離是4440mm左右,依照這個尺寸比對,大概是14英呎多,跟日本時代的兩輛蓬車相比的話,比1918營林所嘉義出張所製造的1號要長,但是比同廠1924年製造的2號要短。依照眾多外觀的比對,現存的這輛車應該都不是這兩輛。

 

 

阿里山鐵路目前存有一份1961年的蓬甲車新製工程的相關圖面,上面日期是19613月,繪製者只知道姓賴。這份林務局玉山林區管理處嘉義修理廠的蓬甲車新製工程圖與現存的這輛木造蓬車尺寸一模一樣,因此幾乎可以確定目前殘存的這輛車,應該就是1961年這張圖所製造出來的車輛。

 

 

從眾多歷史照片上的紀錄可以確定這款蓬甲車至少製造有三輛,分別是蓬甲1、蓬甲2與蓬甲3的照片留存,因此可以確定當時應該至少製造三輛。下圖是我拍的蓬甲3號。

 


 

那麼現存的這輛木造蓬車究竟是哪一輛呢?這個真的是一個很困難的比對問題。經過許許多多照片的爬梳蠻驚訝的發現,原來蘇昭旭老師1994年拍的一張照片,跟我在這更早之前的照片,加上現存的一些狀況比對之後,可以確定現存的這輛車就是「蓬甲1號」。

 

 

雖然這車的車上後期被寫了6035的這個號碼,但是這個號碼其實是後來才加上去的。我最早拍攝的時候,這輛車上面的車號寫的是蓬甲1,但是上面居然還寫著臥10(或許本來要拿去山上當車廂旅館?)。

 


 

 

1994年,蘇昭旭老師拍的時候,這輛車已經被寫上6035號,原本的蓬甲1號的車號已經被塗掉,但是依照比對車體的破損特徵跟我拍的,卻是同樣的車。

 

 



這車經過多年的風吹日曬雨淋傾頹,目前雖然仍存,但已經相當破爛,但因為是阿里山鐵路唯一僅存的木造蓬車,是非常值得需要重修後保存的。本車曾在阿里山鐵路過去仍有混合列車的時代,與客車掛在一起上下山,對於物資的運送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