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1日 星期三

鐵道文化協會生日快樂!

今天是鐵道文化協會成立十四週年的日子。RCS生日快樂!

以下這篇文章,是協會成立後沒多久,光華雜誌對於RCS的報導。

1996年12月第026頁

青春結伴「瘋」火車:鐵道文化協會
文‧劉蘊芳/圖‧卜華志

最近新光三越百貨舉辦一場鐵道文化展,勾起不少人的舊時回憶。幕後策畫的鐵道文化協會是一群只有二、三十歲的大男生,他們熱愛火車,也希望能讓更多人體驗火車的迷人,一同關心已有百年歷史的台灣鐵路。

這群年輕人為什麼對火車一往情深?他們又如何成為台灣鐵路文化的「捍衛戰士」呢?

民國八十五年十月三十一日,是「光華號」的三十歲生日,鐵道文化協會為它辦了一場別緻的生日宴。

三十年前的這一天,為了慶祝當時的老總統蔣公八十華誕,柴油快車光華號堂堂加入台灣的列車行列,成為當時西部縱貫線最快的火車,飛奔台北與高雄之間只要四小時四十分。

光華三十,老車復出

隨著自強號和莒光號的問世,光華號逐步降格為縱貫線的區間車,今年六月更全數移駕到東線服務。在它三十而立之年,鐵道文化協會特別請它「復出江湖」,重新馳騁在西部縱貫線上,也希望藉此喚起大眾對鐵路的情感。

這趟懷舊之旅吸引不少民眾參加,有阿公阿媽攜手重溫舊夢,也有一家大小排排坐在火車裡野餐。現任鐵路局長陳德沛是在座的特別貴賓,三十年前他正是光華號的首任列車長呢。

一位媽媽說這次來主要是讓孩子嘗嘗古早火車的滋味,「坐坐媽媽坐過的火車」。她身旁的胖小子說這車子坐起來搖搖晃晃,「像捷運一樣」。

老車雖然已經三十高齡,卻不負重望,仍然跑得飛快,敞開的窗子湧進大把大把的風,只是引擎老舊,一路上轟隆轟隆聲勢驚人。

車廂內一群大男生跑來跑去,除了模擬當年光華號的服務發送點心和紙巾,還扯著嗓門為旅客解說光華號的來龍去脈。這群人的平均年齡大概與光華號差不多,不過講起古早的故事卻頭頭是道,對台灣的火車歷史也如數家珍。這群人正是鐵路文化協會的會員們。

天生的火車迷

聚在這裡的人,愛火車當然是第一條件,甚至可以用「一往情深」來形容。有人「打從娘胎」就坐過火車;有人在讀小學時就能把台北到高雄的所有車站背得滾瓜爛 熟,還能「倒背如流」。他們周遭的親戚朋友常常覺得不可思議,甚至為此擔憂。「沒辦法,火車迷是天生的,」一位會員說這種喜愛無法解釋,只能借老子所說, 「道可道,非常道」形容。

他們「瘋」火車的行徑包括一大早就去一個遠遠的地方「埋伏」,只為了守候某一班火車經過,趕快按下快門。

他們自己繪製客車運行圖,上面滿是高高低低的函數曲線。若問他們火車何時會從某地經過,掐指一算馬上可以報出時刻,連車次也一併奉送,甚至告訴你該車的轉 向架(相當於汽車的輪子)是什麼形式,坐在車上舒不舒服。從CK120蒸汽機車到DR2000柴油客車,從「臂木式號標誌機」到「止衝檔」等專業術語一個 個出籠,令人目瞪口呆,甚至有人聽到睡著。

他們對火車或鐵道的研究有時候連鐵路局的員工也要自嘆弗如。最為大眾所知的也許該屬洪致文,他不過二十六歲,已經「著作等身」,出版了《台灣鐵道傳奇》等四本台灣鐵路專書。謝明勳專門收集火車票,寫過一本《台灣鐵道車票事典》。

鐵道車輛史研究家童振疆曾以電腦繪圖完成台鐵歷年的轉向架繪製工作,甚至比台鐵機務人員還要清楚台鐵客貨車的演進。現在還在台大讀書的杜怡和,是「怡和鐵路工廠」的老闆,已經出產過一百多輛牙膏盒大小的火車模型,每輛車車底的轉向架都能轉動呢。

不只是瘋火車而已

其實火車迷在世界各地都有,火車迷俱樂部比比皆是,例如英、美、日等國的書店裡都有鐵路專櫃,專門陳列各式各樣的鐵道雜誌和專書。相比之下,台灣的鐵道迷辛苦多了,什麼都得靠自己摸索,不過也提早成就了這群年輕的「鐵道專家」。

民國三十四年光復後有整整四十多年的時間,鐵路被視為國家軍事機密,隧道都有軍隊駐守,鐵路或站房附近更是嚴禁攝影,「只可遠觀,不可近玩」,更不要談鐵路研究,一直到民國七十六年解嚴後才鬆綁。

因此鐵道文化協會的成立可以視為台灣鐵路研究的一個里程碑。而且不同於國外常見以聯誼性為主的火車俱樂部,他們不只是「瘋」火車而已,而給自己扛了一個嚴肅的使命──研究及保存台灣的鐵道文化資產。

大男生與老前輩

「廣義來說,我們研究的對象是所有的軌道事業經營主,包括鐵路、高鐵、捷運在內,」會長任恆毅解釋說,不過他補充,由於鐵道迷通常比較戀舊,所以協會以保存鐵道文化為主要訴求,最大的心願是「為台灣的鐵路博物館催生」。

鐵道文化協會雖然直到今年十月才剛滿一週歲,不過許多成員聚在一起同為火車癡迷卻已經有好一段時日。任恆毅回憶那是在民國七十七年,他在交通大學與兩位同學成立「鐵道研究會」,那時鐵路研究的風氣未開,一開始只是「三人小組」,許多人在好奇之餘都戲稱他們為「鐵倒社」。

為了求生存,他們盡量與外界交流,吸收不少校外的「散兵游勇」。後來台大、成大等也成立相關社團,火車研究的風氣逐漸打開。民國八十年這群人開始籌備成立正式社團,告別學生時代。

這是一個陽剛性十足的團體,全省兩百五十個會員幾乎清一色是大男生。除了這群大男生,幾位五、六十歲的老前輩更是協會之寶。

例如做過五十年阿里山鐵路站長的張新裕,把阿里山鐵路當成自己女兒一樣疼惜。鐵道攝影專家古仁榮早年從事旅遊業,常應日本觀光客要求看火車,自己也逐漸著 迷。不過早期拍照時他都得小心翼翼,如果不幸被守衛發現,就假裝自己是觀光客,聽不懂國語。三十年來他拍了不下五千張鐵路照片,為台灣鐵路的變遷留下許多 珍貴的歷史鏡頭。

鐵路老矣,尚能戰否?

台灣鐵路曾經有過一段輝煌的歲月,不但帶動台灣的工業文明,負起運送煤礦、糖、鹽、木材的重任,更深入大城小鎮,成為主要的大眾運輸工具。民國三十九年到六十七年間,更是台灣鐵路營運的黃金時代,每年都有鉅額盈餘。

曾幾何時,隨著時代轉變,許多產業鐵路功成身退,林業鐵路一個個收山,台糖也面臨轉型,改用公路運輸,釋出原有的鐵路用地。民國六十七年高速公路完工,更 對鐵路造成重大打擊,公路運輸從此成為主流,近年來航空事業也一飛沖天,火車既不能跟飛機比快,也不能跟汽車爭方便,營運開始走下坡。

台灣鐵路局雖然坐擁台灣鐵路,本身卻只是一個省府的三級單位,再加上體質特殊,要負擔沈重的人事費用,據統計八成以上的收入都要用來支付退休金,等於每天一開門就要賠上二千萬,目前負債已經快突破一千億大關!

車廂「老友」成廢鐵

時代的變遷難以逆轉,許多結構性的問題也不能一下解開。台鐵本身欲振乏力,不少人都感嘆這是「時不我予」。然而讓鐵道文化協會這批年輕人最不能理解的是台鐵的心態。

「其它國家的鐵路也都曾面臨轉型的難題,」非常關心鐵路資產保存的協會常務理事鄭銘彰說,就以日本為例,他們除了發展新幹線提供乘客便捷的服務,也有幾座鐵路博物館,還復駛蒸汽火車做觀光之旅。

例如與阿里山鐵路結為姊妹鐵路的日本大井川鐵路公司,就專門收購別家快報廢的火車,包括當年跑過泰緬鐵路、穿越桂河大橋的火車頭,整修後當客車跑,觀光客趨之若鶩。

反觀台灣,鐵路博物館已經籌備多年,卻還是「只聞其聲,不見其影」,倒是在美國的幾間鐵路博物館裡許多精美的紀念品翻開一看都是「MIT」──台灣製造,真讓人五味雜陳。

在這同時,許多歷史資產卻一直在瓦解中,尤其是近十年間,許多支線相繼被廢線,一些有特色的木造車站被拆除改建,許多珍貴的車廂報廢後無法安享餘年,卻以 每公斤五元的廢鐵價賣掉,「有時候連一輛也不留!」協會的成員說起這些都是一臉好心疼的表情,好像看到好朋友慘遭橫禍那樣不忍。

談保存,也要發展

基於台鐵的立場,「賠錢生意不好做」,尤其目前營運問題重重,恐怕更沒心思保存文物資產。「我很佩服文化協會捍衛文化鍥而不捨的態度,」鐵路局長陳德沛含蓄地說,「只是民間的期盼與執行單位的立場不同,需要多多溝通。」

他認為談保存不能純粹從古蹟保存的立場出發,兼顧都市發展也很重要。至於鐵路博物館,五年前台鐵就成立了博物館籌備小組,規畫適宜的地點,「可是我們編列的五百萬預算全部被省議會刪除,他們認為博物館應該由文教單位來規畫比較適宜,」陳德沛雙手一攤。

關心鐵路政策的協會執行長吳易翰同意,談保存不是就要停止發展。台鐵最近引進推拉式電車組,在未來幾年內會買齊八百多輛新車以便汰舊換新,部分東部幹線鐵 路也正在進行電氣化,這些都讓人樂見其成。只是現代化與保存之間並不是零和觀念。「例如車站地下化,就是都市更新和文化資產保存如何平衡的問題,」吳易翰 認為鐵路若要地下化,老火車站可不一定得拆掉,如果在設計上花點心思,可以兩全其美,日本東京車站就是好例。

亦敵亦友

鐵道文化協會因此與「百年老店」的台鐵產生「亦敵亦友」的張力。基於「愛屋及烏」,他們當然期望台鐵明天會更好,然而每當風聞台鐵有動作,他們也會緊急聲援,請求「刀下留情」。

在東勢線、東港線行駛的最後一天,他們舉辦「支線鐵路最後之旅」,吸引大批人潮搶搭最後一班列車。一聽說台灣目前僅存的彰化扇形車庫要拆,立刻發動緊急搶救,獲得台鐵暫不拆除的承諾。

去年十月傳出台中火車站要地下化,原本日據時期興建的老建築有可能被拆的消息,他們與數個文史團體合辦「行過鐵枝路,相逢火車頭」的車站保存活動,為八十歲的台中車站請命,終於促成車站被內政部列為二級古蹟。

跟時間賽跑

當然不是每次搶救都獲勝利,救火的工作也防不勝防。例如一九九五年三月,台鐵就親手拆毀台灣最後的單層、雙層、 參層臥車、餐車及有五十年以上歷史的木造瞭望車。

灰心之餘,「我們只能請求台鐵拆慢一點,至少每種代表型車廂都留一輛,將來可以放在博物館陳列,」會長任恆毅說,現在是跟時間賽跑,深怕有朝一日鐵路博物館真的成立時,已經無物可存。

也許有人要問,保存老火車、老車站有什麼價值呢?「早年火車是新科技產物,很多的車廂設計都是當代的流行式樣,今天看來都有時代意義,否則如何向後人交代台灣的鐵路歷史?」洪致文說。至於曾經見證人們送往迎來的老車站,更是民眾公共記憶的一部份。

這次配合「光華三十」活動,鐵道文化協會也在民間企業的贊助下舉辦鐵道文化展,其中展出許多鐵路的老照片,還有鐵路便當盒、號誌牌、員工制服及火車模型 等,籌備中的高速鐵路和台北捷運也都在展覽之列。中年以上的民眾駐足在老照片之前,回憶點點滴滴,想起糖鐵的「五分仔」小火車,還有火車經過中華路前的日 子。

有請蒸汽火車復出

活動的重頭戲之一是邀請台灣鐵路局、林務局和台糖公司一同探討「我們需要怎樣的鐵路博物館」。

台糖公司也曾輕忽老車的價值,現在卻把僅存三十多輛的蒸汽機車當成寶貝。林務局有心復活阿里山鐵路的觀光魅力,即使賠錢經營也在所不惜;他們還計畫在奮起湖車站籌建一個「窄軌博物館」,有請林鐵的老車現身,也歡迎糖鐵、鹽鐵和礦鐵共聚一堂。

那麼台灣鐵路的龍頭大哥──台灣鐵路局的態度又是如何呢?主任秘書馬中南表示,籌畫小組已經從全省集集站、扇形車庫等十六個地點選出台中車站作為未來博物 館的地點,將與地下化的工程一併規畫。不過他坦承這還要好一段時間才會實現,目前台鐵會把延平北路的舊管理大樓作為鐵道文物的暫時保存地點。

其實保留的方式絕不僅限於死氣沈沈的文物陳列,任教於美國的高宗魯教授指出,火車的動態保存更具有吸引力。美國賓州的國家鐵路博物館最近花了三十萬美金向中國大陸買了一輛蒸汽火車頭,當地人把它當寶貝一樣珍惜,吸引許多老老少少乘坐,樂不可支。

任恆毅曾對自己的小孩許諾,總有一天要讓他看到蒸汽火車在台灣的縱貫線跑。只是目前倖存的老火車頭四散零落,不是孤立在廣場展示,就是或被鎖進倉庫裡不見天日,維修的老師傅又逐漸凋零,這個諾言何時才能實現呢?

除了呼籲保存文物,鐵道協會也思考「鐵路復權」的觀念。「考慮公路開發的代價,許多國家都開始評估鐵路復興的可能性,」鄭銘彰說。

日本有一本書叫《鐵道救地球》,認為火車與汽車相比之下,還真是好處多多,不但軌道佔據的空間小,視覺上與空間比較協調,還能節約石油,它的廢氣及噪音污染也都小於汽車。

「台灣不是地大物博,卻一直發展公路建設,我們是不是該停下來檢討為此付出的代價?」吳易翰問。

為伊消瘦終不悔?

大環境尚未明朗,協會內部卻也風雲迭起。許多會員脫離了無憂無慮,可以到處旅遊的學生時代,要開始養家活口,不能全心投入會務;也有人為鐵路廢寢忘食,只領取微薄的薪水,卻被家人認為「不務正業」。而因為人力和財力有限,活動辦的不夠多,也引起一些會員抱怨。

為了十月底的光華號復駛以及鐵道文化展的大型活動,大家都忙得人仰馬翻,活動辦完後他們也考慮轉型,暫時變成「軟性社團」。

「意思是盡可能減低人事費用,降低會員人數,」任恆毅解釋說,要真正有「文化使命」的才能加入,如果是純火車迷也許可以考慮另外成立俱樂部。從此協會不以對內辦活動為主,而要「槍口一致對外」,對外爭取鐵道文化保存的機會。

目前他們提出的「台灣地區鐵道紀念物調查」企畫案剛獲得國家文藝基金會的補助。「其實我們早有許多現成的資料和照片,」前《鐵道情報》總編輯賴德湘指著檔 案櫃裡大疊的照片和資料說。這些年來會員們在全省東奔西走,早已為許多值得保存的蒸汽火車、老車站、鐵道器材設備列出清單,拍照存證。

火車要往哪裡去?

台北捷運經過幾番風雨,總算走上軌道;西部走廊的高速鐵路也進入籌備階段。當歌手高唱「火車,火車,走到哪裡去?」這群年輕人只希望當鐵路一直往前邁進時,人們也能回首來時路,不要忘了曾經「生氣勃勃」的鐵路記憶。

0 意見: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