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0日 星期六

1960年代阿里山林鐵誕生的貨車改造代用客車「平客、材客」

阿里山林鐵雖然是以運送木材下山為目的所興建,但也兼顧許多山上物資的運輸,還有人員的交通需求。不過,大約在1930年代開始,它也被賦予了許多旅客上山遊覽阿里山的運輸重任。因此,阿里山林鐵一直以來,就有台灣三大林場中,擁有最多與最完整客車車隊的林業鐵路。不過雖然如此,整個阿里山林鐵的車隊組成中,其實還是以林木運輸的貨車為主,如果我們看一下它在二戰結束後,大約1950年代初的車輛統計,就可以發現它的整個車隊只有區區17輛的客車,但是卻有高達好幾百輛的貨車。


這樣的客車車隊,其實是可以小規模地搭載需要的人們往返平地與阿里山。不過這些車使用到大約1960年代時,有很多都已經超過了30年的使用年限;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阿里山林鐵必須開始思考是否要引進新的客車來營運。這也就是在1960年代中時,阿里山林鐵會因應新的觀光化需求,而開始嘗試引進中興號這樣的柴油客車原因。但阿里山林鐵除了從日本引進中興號外,仍需要在一般的普通列車上增加載客需求的客車,這也是刻不容緩要解決的課題。而最快達成的一種方式,其實就是拿現有的車輛去改造(有很多先例)。於是,阿里山林鐵便拿了貨車(平車或運材車)去改造為客車,因而誕生了一批所謂的「代用客車」。



若我們把時空回到這個1960年代的時候,阿里山林鐵為了增加載客容量,把貨車(平車)改造成客車,其實是一種相當務實且經濟的做法。於是,在1960年2月,阿里山林鐵就有紀錄將4輛的平車改造為客車,並稱為「平客」。目前阿里山林鐵現存的平客39號,推測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所產生的「代用客車」。
 
 

 
這第一批平客的外觀,最大的特色是車門在車體的正中間,與過去正規木造車的上下車位置在兩端有所不同。而車體的構造,原則上還是木造車,整個結構車頂都還是木造車的做法,不過外皮則貼上平滑的鐵皮。這批車的最初設計,是兩邊各有三組二個為一組的大窗,是這批平客誕生時的樣貌。


接著,阿里山林鐵在1967年10月,又有第二批的3輛改造出廠。這批車的樣貌雖然一樣車門在中央,但兩邊的窗戶改為四組二個為一組的較小窗。這樣的樣貌,也促成這批「代用客車」後期的基本構型,連第一批車後來也跟著改為類似的窗戶配置(但像是平客26在車門邊的窗戶則又不一樣)。同樣的貨車改造代用客車,在民國60年度的造車計畫中,另外又誕生了三輛「平客」,於1971年誕生,不過車號就改用平客60XX來編號了。

 

下圖為材客39樣貌。

 

 


依照上述的這些紀錄與統計,第一批的平客有4輛(1960年),第二批的材客有3輛,然後第三批又有另外有3輛,所以一共有10輛。但是,這些車的車號是什麼呢?這個就頗為耐人尋味了。



這當中的第三批最好解決,就是車號平客6023、平客6025、平客6030這三輛。但是前兩批的車呢?有趣的是,這剩下的7輛車中有4輛,是被選入成為放在沼平的車廂旅館裡的車,依照紀錄,車廂旅館內有平客2(有記錄寫錯成平丙2)、平客39、材客39、材客46。但弔詭的是,這4輛車中的3輛車車號似乎有問題,因為這些車裡的平客39、材客39、材客46都還在山下的北門車庫停用報廢中,因此判斷放在沼平車廂旅館裡的這幾輛車,應該是別的車。但這幾輛車到底是什麼車,早就隨著車廂旅館拆掉而拆除消失,要考證難度頗高。
 


因此如果要明確的理解,這10輛代用客車的車號,可能就要從大量過去曾經有的照片記錄來看。依照目前的推斷,除了第三批的那3輛沒有問題以外,另外的7輛車可以確定的車號有平客3、平客26、平客39、平客40、材客39、材客46號這些。這當中,運材車改的材客39、材客46號2輛應該是屬於第二批沒錯,但車號則還少一輛。至於第一批的平車改造車,看照片應該是有平客3、平客26、平客39、平客40號這4輛才對,至於車廂旅館寫的平客2,很可能也是寫錯的。因此,經過這樣推斷,車廂旅館用的車,在平客39、材客39、材客46都仍在山下的情況,可以用的4輛車應該是平客3、平客26、平客40,還有一輛沒確認車號的第二批材客了。

下圖為平客40。


依照我當年拍的照片,車廂旅館中的平客39號絕對是錯的,因為它的車頂結構是第二批的車體構型,因此目前現存的才是原本真正的平客39號。值得說明的是,平客26號車體改造後,已經不是第一批的樣貌,但跟第二三批也不太一樣,此車很可能有納入車廂旅館內。

 

下圖為平客26



此外,第三批的改造車當中,因為平客6025號這一輛到最後報廢時都還維持原貌,所以可以確認這三輛車的樣貌,一開始也都是跟第二批車類似,也就是車頂導雨水的溝槽在比較上面的樣式。不過,3輛車中的平客6023與平客6030號這兩輛後來都改成巴士窗的客車,其中現存在竹崎的平客6030號這一輛車,可以發現整個車輛的規格尺寸已經都變成跟制式普通車一樣,反而跟原始的平客車不同了。推測改為巴士窗普通車時,應該是全新打造的機會比較多,或許它就是「名義更新,實際全新」的車號延續車吧!




對於第一批與第二批的代用客車尺寸,因為除了現存的平客39號還有機會測量以外,其他已經消失的車真的就有點困難。平客39號的車體測量結果,兩個轉向架中心盤距離是22英呎,完美的呈現了此車改造前應該是正宗「平甲」,車號應該是「平甲39號」的來歷。因為依照1950年代初期的甲乙丙丁編號法規則,所謂的平甲車對應的應該是日本時代的フブボ ,指的是兩個轉向架中心距為22英呎車。反而那些用民國紀元編號法出現的一堆平甲車,大多為18英呎車是,誤解了編號法後才誕生的產物。

 

下圖為平客39目前內部狀況



 

依照推斷,第一批的車若都是由正宗的平甲車改來,車長應該都是類似,也就是傳統的フブボ。但對於第二批的材客車,若是從運材車改來,則要找到兩個轉向架中心距為22英呎車一定有困難,因為在日本時代,阿里山林鐵的大型運材車早就已經汰換了,制式的車已經變成兩個轉向架中心距為18英呎車,而所謂的材甲車,指的是這批ムチボ 。所以,第二批的材客車車長多少,或者種車怎麼來,就是一個很難考證的問題。不過還好,阿里山林鐵處仍保留有一張1:40,由楊瓊猛前輩設計蓋印的「運材車改製代用客車設計圖」,上面標示出兩個轉向架中心距為22英呎車,因此大致可以堆側這第二批改造車仍為同樣尺寸的大型車。

這些代用客車,代表的是阿里山在戰後的1960年代開始為了應付登山旅客需要,所應急製造出來的客車,相當有時代意義,也值得好好保存。特別是僅存的平客39號,需要好好對待。至於平客6030號這一輛車,代表的則又是另一種車號延續,但「名義更新,實際全新」的車輛變身傳奇了。

2024年1月16日 星期二

羅東林鐵的元祖木造客車

最近在研究太平山的羅東林鐵木造客車,發現除了後期引進的幾輛可能是來自窄軌台東線的客車外,元祖太平山平地段的羅東林鐵木造客車,其實外貌很好認,就是大家在阿里山林鐵看得到的那兩輛PA-1與PA-3,以及土場展示的那輛車。原本,我以為羅東林鐵有很多木造客車,後來才發現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它有的木造客車就那幾輛而已(不算台東線來的木造客車)。





依照1950年的統計,羅東林鐵有:大型客車(定員40人)4輛、中型客車(定員25人)1輛、小型客車(定員16人)1輛、貴賓車(定員20人) 1輛。然後,就這樣了!對,就這樣。


所以,要來考證就很簡單,目前在阿里山的PA-1與PA-3號,就是來自大型客車(定員40人)4輛中的兩輛,戰後編號分別是「甲1」與「甲3」。至於曾經有過的「甲2」,停駛後曾放在仁澤溫泉,後來被解體了。這款大型客車,轉向架中心距經量測為22英尺車,至於轉向架中心到端梁是5英尺,可以說標準英制車。
 

 


大型客車定員40人的窗戶有十枚窗,所以目前在土場的較小車有六枚窗,照比例算定員差不多就是25人。因此1950年統計時的中型客車,指的就是在土場的這一輛。此車依照紀錄,原本編號應該是「乙5」。
 





至於1950年統計時的小型客車(定員16人),推測是小型木造貴賓車。另一輛定員20人的大型貴賓車,在羅東林鐵營運後期,是有直接拿出來當一般客車使用的,但可惜沒有保存下來。
 
 
羅東林鐵這兩輛造來供日本皇族或高官乘坐的貴賓車,大約完成於1931~1935年間。大號貴賓車皮重九噸,座位定員為20人,從戰後民國六十幾年的外觀上來看,是屬於單層圓頂的鋼皮木製車身外貌,車窗為下降式,無端面封閉式車門,而是以鏤空的開放式車台設計,而車中央有羅東林管處的標誌,並寫有「貴賓車」三個字。


相對於這輛大型的貴賓車,羅東林鐵另一輛小型貴賓車,也就是在不少照片裡都被看到是放在現在男女廁所這邊的,就真的是一輛超級小號的特別車輛了。根據記錄,這輛貴賓車車長僅四公尺,寬一點五公尺,幾乎可以說是台灣鐵道歷史上最小型的貴賓車。


羅東林鐵的這兩輛貴賓車,在戰後曾搭載過中央官員與一些來訪的省議會議員,但根據照片的紀錄,民國六十幾年時,小型的貴賓車已經被廢棄在漫草中,雖然車身仍然寫著「貴賓車」的字樣,但似乎早已不用。在民國六十八年羅東林鐵走入歷史之後,這兩輛車都沒有保存,不過貴賓車庫卻意外存在。可以參考之前的文章羅東林鐵現存「貴賓車庫」發現!
 
 
 
 

彷彿被天葬的林田山貨車解密(原台鐵台東線LOC7200型高邊車)

過去林田山林場行駛萬榮到森榮這段路的火車,就是一輛KATO製的黃色內燃機關車,外加一節二軸貨車(類似敞車,但只有欄杆),以及一節客車在行駛。機關車跟木造客車之前都已經考證過,唯有那輛二軸欄杆貨車身份不明,而我也一直以為它已經消失在這個世界上。日前前往林田山的平地大本營車輛調查時,離開之際才發現這輛車居然還在,於是趕快測量,希望找出身世。
 
 


經過尺寸比對,這輛二軸車的車底架(純算欄杆長度,不是算連結器的最大車長)居然是5m車。也就是說,車體是公制車。但神奇的事情來了,軸距是8英尺5英吋這個英制,而車寬是整7英尺,所以這輛車很可能原本是英制車,然後做成欄杆車時是公制的時代。
 


 
 比對這個車體,跟台東線的LOC7200型高邊車一模一樣,這車在台鐵紀錄有四輛,編號LOC7201~7204。看起來,林田山這輛就是其中一輛。在台鐵紀錄上,這款車是由當年的花蓮港機廠(花廠)於1951年製造。不過,不排除是某些舊車改造的就是。
 

 
總之呢,林田山的火車中,又一個謎團解開,至少知道這輛彷彿被天葬的貨車,可以知道其來歷,就是台鐵台東線的 LOC7200型高邊車。

2024年1月15日 星期一

林田山木造客車考證更新

林田山的這輛木造客車,之前因為轉向架上以英文寫的「汽車製造會社」、東京、日本、1913.MAY.字樣,因而考證上一直認為是在窄軌台東線通車前就已經製造出,而在1918才入的木造客車。但這次特別去丈量尺寸卻發現,此車的轉向架中心盤距離是20英尺,跟這批汽車會社1913年製造的18英尺不同,因此考證上必須修正為,轉向架來自這批汽車會社1913年製造的老車,但是車體可能是1922年服部製作所,或者後續其他轉向架中心距為20英尺的車輛。
 
 


依照現場看,這輛車的底架是分成兩段,分別是14英尺與18英尺的兩節連在一起,全車長是32英尺車。接點接得非常好,應該是原廠接的。車端到轉向架中心有6英尺, 兩個轉向架中心距為20'英尺,再加上另一端的6英尺長度,剛好是32英尺車。這輛車的車架,是完美的英制車!
 
 
此車目前狀況是先前由仕佳興業修復過情形,這次修復大部分木構都已經新造,但是一些原本的五金或堪用零件還是有細心裝上去。但因為仕佳興修復前,這輛車早已經被亂修過一次,因此很多之前修壞的地方並沒有考證就又依照一樣的方式整修,例如巴士窗竟然是用壓克力貼在外面,實在是蠻誇張的。這種修法,比較像是「現狀修復」。如果「現狀」就已經是被亂修過的樣態,那花大錢還照錯誤的修實在可惜。仕佳興其實是有能力好好用文物車的規格來整修車體,不過業主沒有要求的話,大概就是會變成目前修好的樣子了。

 



 

 

以下是2020年寫的文章,以上是2024年更新

自從二、三十年前從古仁榮前輩的照片知道林田山的火車後,就對於那幾輛萬森線跑的車感到好奇。像是KATO的車頭、有欄杆的二軸貨車,或者只有單邊有門的木造客車,總覺得有很多故事可以挖掘。最近前往林田山的平地段大本營森榮做了簡單調,並且重新仔細研究後發現,這輛木造客車可真不簡單,歷史比林田山林場從台灣興業起算的歷史還早,甚至可以推到窄軌台東線還沒全通之前的歷史,真是價非凡的火車啊!


其實早年這輛客車還在車庫時,就已經看過它轉向架上有英文刻字,但當時黑暗暗很難看清楚,如今車放在外就可以很清楚看到寫的是「汽車製造會社」、東京、日本、1913.MAY.的英文。因此,轉向架來自於1913年汽車製造的歷史毫無疑問,但是這輛車的身世呢?

簡單,這輛車只有單側有車門,表示最終版的更新就只是為了萬榮到森榮這一段路的使用,而不是在其他地方用。而雖然是木造車體,用的卻是巴士窗,表示是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最遲大概是1970年代初了)之間流行的式樣,也就是這段時期改造的。至於車門,是種在窄軌台東線也看過的田字形窗上面加上奇怪的半圓形,所以可以這車的改造與窄軌台東線的一些客車改造有關,應該來自於同樣的來源。雖然現存的木造車體從外觀上判斷大概如此,但更重要的是這輛車的車架與轉向架等是否都來自1913年製造的車?其歷史又是如何?

窄軌台東線在二十世紀初還未全通時的最早客車,除了一群、二、三等的二軸客車外,最初入籍的一大群轉向架客車,就屬日本汽車會社製造的一批車輛。這批木造客車,分別是四輛二三等合造車、二輛三等客車,以及二輛三等郵政行李合造客車。這當中,二三等合造車的車體中間附設有廁所,一邊二等一邊三等客室。三等客車則是全輛都是長條椅。至於三等郵政行李合造客車,則是有一半的客室隔開當成郵政行李空間。這幾輛車中的二三等客車後來都被改成三等車,成為戰後的LTP1300型的1301~1304號。至於原本就是三等車的兩輛,則順號編為LTP1305~1306號。至於三等郵政行李合造客車則比較曲折,直接被大改造為郵政行李車LMBV1500型。

這幾輛車在汽車會社製造出廠時的樣貌,端面都是開放式的上下車台,也就是,並無封閉式車端車門。從日本鐵道研究者梅村正明前輩的老照片可以看到,三等車這幾輛到1960年代末期都還是這樣的開放式外觀,但郵政行李車則改為只剩單端開放式。這個客車的開放式端面欄杆,沒想到成為林田山這輛車身世考證上的關鍵。

因為其他窄軌台東線的開放式端面木造客車,其欄杆的做法都是直接由上插入車架

但是汽車會社這批,卻是一個插入車底架,但另一個是露在外面以L形嵌入車底架。

林田山這輛客車的端面,很清楚看到那兩個洞,就是當年這個欄杆插入的地方。此外,經過比對車底架的鋼構卯釘部分,也可以確定林田山的這輛車與LTP1300型一致。


因此,可以確定林田山的這輛木造客車,來自於窄軌台東線很早期的轉向架式木造客車車隊。不過,從鐵道部年報來看,1918年度才首度入手這一整批的轉向架式二三等合造客車、三等郵政行李合造客車與三等客車。簡單,當時應該就是為了1919年通車的窄軌台東線北段花蓮港到玉里間所做的準備。這批車的製造年是1913年,但為何到1918才入,究竟是買了二手車,還是買了沒入籍,或者有怎樣的故事,則有待之後繼續挖掘了。不過,林田山這輛木造客車是窄軌台東線北段開業時的木造客車車隊,則是非常確定之事!這大概是之前始料未及的故事了。

最後要說的是,這輛木造客車如此珍貴,車底架與轉向架來自於日本汽車會社1913年造,窄軌台東線北段開業時的最初一批木造客車,可以說是花東地區珍貴的鐵道文化資產。木造車這樣露天放在室外保存真的很容易壞,是否儘早搬入室內保存呢?

2024年1月8日 星期一

單本《台鐵全車輛:復興號、鳴日號 客車》正式出版網路開賣了!

好消息好消息!《台鐵全車輛:復興號、鳴日號 客車》正式出版了!


本書定價新台幣1000元,即日起於以下露天網購賣場以888元特價供應,至2024.1.31. 23:59為止,之後就會恢復原價囉!(書的封面是中文標題,封底是日文標題,全書內文為中文寫作)

 
露天賣場點這裡http://tinyurl.com/4fbbpp5m

本書內容為繁體中文,大小尺寸與《台鐵全車輛:柴油機車‧柴油客車》《台鐵全車輛:莒光號客車》一樣,為19cm x 26cm,全彩印刷,總頁數包含序與目錄還有附錄共240頁。

台鐵全車輛 : 復興號、鳴日號 客車 / 洪致文著. --
初版. -- 臺北市 : 洪致文, 2023.12
ISBN 978-626-01-2126-6 (平裝) 



目 次
自 序

卷1 復興號客車
20000系 初代新製復興號客車 010
2000系 初代更新復興號客車  038
2200系 車頂冷氣更新復興號客車  056
20200系 車頂冷氣新造復興號客車 080
SPK2300型 冷氣平快車 102 
 
卷2 鳴日號客車
10500系 鳴日號高級觀光客車124
DC10500型 鳴日廚房餐車  154  
 
附 錄
台鐵珍貴車輛百選176
 
 
以下為本書部分內容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