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8日 星期三

文薈廳重修落成典禮

今天下午台師大舉行文薈廳重修落成典禮,這個典禮最感人的,大概是當鋼琴演奏出臺北高校的校歌時,來賓辜老自己跑上台大聲唱的這一幕了。辜寬敏先生是臺北高校的畢業生,也來參加了這個聚會,不過沒被邀請上台(真怪),當音樂系同學用鋼琴演奏高等學校校歌時,他就這麼自告奮勇上去唱了。


唱畢之後,辜老學長脫稿演出,拿了麥克風跟大家講了今天最最動人的一段話。辜老前輩說,我們臺北高等學校畢業的這些學生,感到最悲哀,最最悲哀(他講了好多好多次),就是我們的學校「不見了」(又強調好幾次)。他說,我們的學校,臺北高等學校,在戰後變成師大,所以我們的學校不見了。但是,今天他很感動,因為看到師大這樣重新找回與高等學校的連結,你們叫我前輩,我當你們是後輩。他今天才深深覺得,臺北高等學校沒有不見了,因為現在的師大,終於開始找回自己的過去與歷史。所以,他最後的一句話,代表了無數天上與人間臺北高等學校學子的心聲是:「謝謝師大!」。我想,這是今天,最完美與最棒的一段佳話。只不過,在校園官方的師大新聞裡,完全不見這一段插曲喔!

以下是師大新聞的報導:

文薈廳新面貌 教師節啟用再現風華

【校園記者社教102高嘉鎂報導】文薈廳回來了!走過85年歲月,歷經1年多古蹟修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將在9月28日下午重新啟用文薈廳,並舉辦「文薈廳蛻變慶生暨教師節感恩儀式」,邀請前考試院長許水德、立法院長王金平、臺北高校時期老校友、97位資深優良教師與全校師生,共同見證文薈廳重現歷史與建築文化之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前身為臺北高等學校,創立於1922年,4年後於現址建校,1926年完成普通教室大樓和生徒控所(今文薈廳),1928年完成行政大樓、體育館、講堂、正門、寄宿舍、石炭置場。

文薈廳作為臺師大創校時,最早的建築物,以往做為「生徒控室」,是學生休息、閒暇活動的場所,文學大師梁實秋、畫家黃君璧、畫家朱德群、教育家劉真都曾在此駐足,留下不朽的作品,人文薈萃。

文薈廳於2003年被列為台北市定古蹟,蝠蝙長廊、牆上的大衛之星窗櫺,在台灣都已經少見,但長期委外經營餐廳,多年前一場大火,燒垮了屋頂,以鐵皮暫時替代,損害了這棟古建築的威儀。

為再現人文風華、打造文創重鎮,校長張國恩上任後,開始修復計畫,並在100年6月完工,整修完成的文薈廳,保留建物外觀融入建築新工法,內部挑高,流露磅礡氣勢。

啟用典禮將邀請前考試院長許水德、立法院長王金平、臺北高校時期老校友、校長張國恩等到場共襄盛舉。

慶祝活動同時結合教師節,表揚資深優良教師,包括任教40年的國文系王開府教授、美術系林仁傑教授,以及任教30年的教育學院院長周愚文教授、人發系黃馨慧副教授、國文系蔡孟珍教授、美術系程代勒教授等共97位,以多年任教的努力不懈,培育出代代優秀的大師。

啟用當天將舉行一系列活動,下午1時30分在文薈廳左側廣場,20位美術系學生將以素描表達對教師的感謝,為老師們畫下在臺師大的教學時光,每一筆線條都是真摯的謝意。音樂系也將演奏台灣民謠組曲,以大師蕭泰然的玉山之頌系列曲目,許觀眾一個醉人音樂饗宴。活動邀請林礽乾教授介紹文薈廳的歷史,另外舉辦特展,帶領觀眾走入時光隧道,重遊文薈廳的古典風情。

文薈廳擺渡師大人的青春,一磚一瓦歷盡風霜,一樑一柱紀錄年華,獨特的建築工法深深刻印在每位師大人的腦海中。和普字樓、行政大樓一樣,同屬日治時代西洋建築,文薈廳是仿文藝復興式建築體,飛扶壁穿廊的設計仿造哥德式,19世紀日本移植西歐歷史主義的建築樣式,在文薈廳留下時代見證,呈現悠久歷史的厚度與深度。

規劃內部空間的圖書館陳昭珍館長表示,文薈廳將恢復原本功能,供「師生課後討論腦力激盪」,內部將設置自助借書機、文創商品展售區、定期表演舞台、輕食區,牆上掛著文薈廳介紹海報,師生將可坐在舒適沙發上喝咖啡,看書、和同學討論功課、一起看表演。

談論學術、教育的聲音,依舊迴盪在文薈廳,師生開展的小小學術沙龍,又將在此盛放,85歲的文薈廳陪伴臺師大走過一世紀,也將孕育下一世紀的傑出大師們。歡迎師生在28日前往文薈廳,一同參與慶祝活動!

發布單位:公共關係室 日 期:2011-09-22

以下是我今天拍的一些照片




不是我愛說,這個古蹟修復後最失敗的就是上面這些燈,真的是很醜很可怕。為什麼不用低調一點,環保且比較暈黃的燈呢?


本系老師接受表揚。




注意看喔,現在文薈廳裡是沒啥人。


因為國文系林老師在講古。

接著切蛋糕,這時候門外已經一堆等著進來吃東西的同學了。

於是,剎時,同學一轟而進,因為有免費吃的啊。全塞滿了!





2011年9月27日 星期二

期待自由學風在臺灣重新出現!

今天是教師節,但我看全國有一大堆大學教師正在被那種非常形式的教學評鑑給氣到要吐血。因為,你輔導學生的實質內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給學生簽到製表說你有輔導(要量化要量化)。因為,沒人真的在意學生學習是否因你的努力備課而改善,而是你要寫出一大堆自我評量學生評量個鬼的表格,還有什麼教學改善計畫的官樣東西。我可以斷言,臺灣的大學與研究所教育,最終一定被教學評鑑給搞死!到底有哪一個總統候選人敢站出來,廢掉這種箝制整個大學校園發展,毀掉臺灣高等教育的機制呢?

下面這篇文章,發表在今天(2011.9.28.)自由時報論壇。

臺北高校vs.台灣師大

◎ 洪致文

今年的九二八教師節,台師大將其前身「臺北高等學校」的文薈廳古蹟重修完成,替明年即將九十週年的臺北高校紀念活動暖身。臺北高校在日本統治時代的台灣,可以說是進台大的「先修班」,出過的名人實在太多,李登輝、辜振甫、邱永漢、鹿野忠雄等均是。戰後,臺北高校變成師大,在四六事件後校風轉趨保守與封閉,與戰前崇尚自由學風的臺北高校有著截然不同的歷史斷裂。

過去,台灣的教育一直不引導學生去關心與理解周遭的環境及歷史,於是各個學校在辦學上也多以「起大厝」的心態,拆校舍蓋大樓,然後有修不完的操場、改不完的圍牆,少有學校願意去用對自身校舍與文資的保存過程,來薰陶學生的愛家愛鄉愛土地理念。

其實,師大文薈廳的保存也不是沒有碰到過「蓋大樓」的拆除危機。它之所以能保留下來,是因為將近八年前師大地理系一些師生帶頭抗議與反對原址改建超高之樂智大樓,才得以在眾多壓力下獲得保存。

日前師大舉辦臺北高校最傑出校友鹿野忠雄紀錄片的發表,吸引爆滿人潮。當年力保時常蹺課卻有豐富學術發表的鹿野畢業的,是一位留美的三澤糾校長。他替臺北高校帶進了值得驕傲的自由學風,但很少人知道,他的銅像基座,如今仍存於師大禮堂側邊不顯眼之處。戰後,三澤糾的銅像自然已被拆除,並改為校訓「誠正勤樸」碑,後來上面更放上了將師大帶入保守校風的劉真校長銅像。這個隱身校園內的銅像,訴說著臺北高校與師大,自由與保守的過往校園歷史。

當年的三澤糾校長,曾從美國帶回了「自由之鐘」,如今已保存在師大的校史館內。其實,如果能將此鐘帶進錄音室內,好好敲響並且錄下鐘聲,做為師大每堂課或每天正午的鐘聲,那自由學風的傳承將會更有意義!

畢竟,要在校園內蓋一棟大樓很容易,但要塑造一種自由的學風,卻需要很長的時間與累積。師大應該要找回斷裂的在地歷史,才能在學術的殿堂找回自己真正的價值。

(作者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感謝蘇老師前輩的補充說明。



台北高校畢業生說話 ◎ 蘇仲卿

九月廿八日的自由廣場刊登的洪致文教授大文「台北高校vs.台灣師大」中,記載台灣師大保存台北高校校舍與文資的事跡,是台北高校畢業同學非常感念的美事。但是,文中「台北高等學校是台灣師大前身」,以及「可以說是台大的先修班」兩段記述有些誤會,筆者以台北高校畢業生身份說明如下。

台北高校成立時,分設修學三年與四年的、分為文理科甲乙類的「高等科」四班與不分科的「尋常科」一班;尋常科畢業生可直升高等科,不足的高等科三班名額以招募普通中學修畢四年或五年畢業者填補。

日 治時台北高校的最後一屆招生,於一九四五年三月入學,光復後學制改變,該屆高等科學生於一九四六年七月提前畢業,保送入學於四年制的台大。但是為了使尋常 科學生的學業不斷,台北高校改制為「台北高級中學」並繼續招生,於一九四九年七月最後一屆學生畢業後即廢校;而校舍由一九四六年成立的台灣師院獨用,可知 台灣師大接承的是台北高校的校園而不是學制。

台北高校畢業生有投考任何一個帝大的選擇權,故絕對多數畢業生都進學於日本本土大學,而台大的 前身台北帝大有學生來源不足的困擾。於是,台北帝大於一九四一年設立預科(就是先修班)以確保學生來源;終戰後,台大先修班擴大招生,以收容日治時期失學 中學畢業生,至其功能不必存在為止。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2011年9月26日 星期一

聲援保存吉野驛前街

我記得在我出國唸書前,曾經有陣子跑去朋友阿童伯的吉安家裡住了一陣子,為了拍攝一堆即將毀滅的17m藍皮車。那時,住吉安的阿童伯就跟我說過,吉安以前叫做吉野,車站搬過,他還帶我去舊的「站前街」廣場,跟我說以前車站在哪兒,月台在哪兒。其實,花東的鐵道與火車站,有不少都有相當濃厚的空間特色。因為是計畫過的移民村,所以火車站一出去的驛前街(或戰後稱的站前街),均是一種很特別的存在。吉安站在搬遷後,舊的吉野站驛前街也就跟著少人注意,不過它卻默默地留在那兒,訴說著吉野的歷史。其實,若我們看一下下面這張二戰末期的地圖,可以看到目前南花蓮的吉安地區,其實有兩個非常特別的交通地理空間遺跡。一個是圖中我標A的吉野驛前廣場與街道,另一個是B的花蓮港南飛行場。這個飛機場如今早就沒在用了,但是整個八角形的形狀卻烙印在花蓮的土地上,成為永恆印記。但是,與飛機場一樣已經失去功用多年的吉野驛與廣場,卻面臨拓寬道路,甚至殘存的鐵道舊貨運房舍也將拆除。

依照當地文史團體吉野驛文史工作室所提供的圖,大家可以看到,這個拓寬實在是為了工程而工程。因為大部分的車流動線都已經跟著圖中的紅色虛線離開了,希望暫緩拆除拓寬的一小段,其實不會影響到交通。吉野驛驛前街的歷史空間脈絡,如果能透過這次的保留,替花蓮多留一處歷史文化的遺址不是很好?況且,我總覺得,吉野這邊的舊車站地理空間,與旁邊的八角形飛行場,都是非常特別的交通史跡,因為這些已經不用的車站與飛機場,竟都還留下空間痕跡!

感謝吉野驛文史工作室提供以下的照片與新聞稿,也請大家多多關注這個議題。



吉安鄉數百張老照片問世曝光 居民盼暫緩道路拓寬保留吉野車站遺址

吉野驛文史工作室100.09.12新聞稿

花蓮縣「吉安鄉花28線稻香路、福興路拓寬工程」正不斷進行中,稻香路底末端的社區居民在中秋假期發起了一場「吉野驛(舊吉安車站)生活圈」的老照片展覽活動,為期一週的照片展覽就掛在稻香路邊的外牆上供人參觀,昨晚(9/11)並在舊吉野驛廣場上舉辦社區耆老說故事活動,許多居民在溫馨懷舊回憶,許多人感慨老房子拆掉實在太可惜,也認為此段路拓寬目前毫無必要性,有民眾認為鄉長並非吉安人,對吉野車站沒有懷舊回憶,所以不了解它的珍貴,盼望吉安鄉公所及營建署暫緩稻香路底50公尺的拓寬工程,重新思考吉野驛廣場保存可能性,切莫草率行事毀了吉安鄉的重要資產。

位於稻香路底的舊吉安車站,因拆除而遭到社會大眾遺忘,但從日據時期到曾是吉野移民村(吉安鄉的前身)的重要農產品出入口。發起老照片活動的是一位已故耆老黃文嵩先生的一群孫子,由於收到稻香路道路拓寬的徵收公文,不捨得將祖父所留下八十年的老屋拆除,而開始追尋當地的歷史文化,這群年輕人事後才弄清楚,童年玩樂的祖父家旁邊竟曾有火車站。最特別的是,居住在吉野移民村的祖父,因在日本戰敗撤退時接受了一位日人離別贈送的相機,而有機會留下了大量老照片,內容從日據時期結婚照、農村頑童到如同賽德克巴萊電影場景「霧社街」的日式街道,令七年級生的孫輩大該眼界,也使得吉安鄉的珍貴舊時影像的曝光問世。

黃文嵩先生的數百張生活照中透露出吉安鄉過去的驚人樣貌,舊時街道規劃整齊,和現在的凌亂街景完全不同,其中也出現數張珍貴的吉野驛照片。黃文嵩先生一家在戰後曾從事舊吉安站的鐵路貨運代辦工作,當年貨運行的日式老屋至今仍保存良好,稻香路拓寬將使八十年的貨運行被拆除。他今年23歲的長孫表示,由於舊吉安站的遷址以及人口外移,大眾逐漸忘了「吉野車站前廣場」曾是吉安鄉人重要的生活圈,尤其是吉安鄉的客家人,廣場上的貨運行老屋意義重大,鄉公所卻執意進行拓寬工程。

稻香路在30年前的都市計畫中預計要拓寬成15米,礙於經費,直至民國98才通知居民用地徵收,100年才開始執行工程,然而拓寬計畫經過多年,至今早已有許多不合時宜部分。稻香路底自吉興路通往舊吉安火車站一段喇叭狀廣場,因車站拆除且禁止通行,早已無車流通行需求,而舊吉安站週邊仍保留許多日據時代老建築,道路拓寬將使歷史聚落意義消失,且倘若按照鄉公所未來的規畫繼續向東拓寬穿越鐵路,更多珍貴老建築如木造的「吉野驛站長宿舍」也將不保。

鄉公所曾表示待鐵路高架後要將稻香路貫通至台九線(吉豐路),然而,稻香路銜接至台九線只有四百公尺,開車僅花上30秒,毫無貫穿需求。而吉野驛廣場因位在拓寬工程的終點,陳情民眾、多位專家學者皆表示,只要保留最後約五十米不施工,就可在完全不影響交通下保住重要的資產,不明白鄉公所為何執意拓寬。由於工程已逼近路口,居民在網路上發起「懇請鄉公所保留吉野驛廣場」的連署,才短短一天就有兩百多人響應連署。知名景觀學者宋宏濤表示,吉安鄉內歷史文化痕跡如今所剩無幾,吉安鄉鄉公所欲打造特色景點,首先就必須留下有任何發展可能性的老舊資產,否則遊客到花蓮玩永遠只是路過吉安。

部落格:吉野驛站前http://ds15.pixnet.net

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

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的歷史價值

這幾天一直在思考尖碼巴士總站的交通歷史價值。畢竟,對於那些文化官員,他們不是用年代來質疑,就是用建築形制來評斷,集體記憶這種文化價值,對沒有在地認同,只會朝經濟利益思考的人,實在是難以理解。雖然好像是在對牛彈琴,但是文化保存畢竟還是要有種說法,才能說服人為什麼要留。下面這二張照片,是尖碼之聲提供的,大家可以看到很清楚,為什麼這個巴士總站是如此的特殊了吧!?


香港九龍半島最南端的尖沙咀一帶,是一個集合了鐵道終端站、渡輪碼頭、巴士總站的一個有著深厚交通歷史文化的地點。九廣鐵路的英段(尖沙咀到羅湖)在1906年開始興建,於1911年全通,直抵九龍半島最南端的此處。九廣鐵路最重要的九龍端終點站,宏偉的站房連同鐘樓在1916年落成,此處做為旅客運輸匯集地的地位於焉建立。

如今也是香港重要城市景觀的天星小輪,於1898年成立至今。天星渡輪的碼頭本來是在九龍倉旁,但因影響到貨物運輸,也常讓旅客感到不方便,乃在1906年鐵路起造時順勢搬到火車站側邊。因此從早期照片可以看出,尖沙咀九龍火車站一出來後有一大段延伸的長廊,銜接的就是天星渡輪站。這種車船聯絡的通路,是極為特殊與有趣的車船接駁動線設計。日本有著車船連絡歷史的門司港火車站,如今也仍保留著連絡船時代的通道,作為一種重要的交通文化資產特色。

九龍半島的尖沙咀,有了火車終點站與天星渡輪碼頭站的匯集,自然還會有區域交通工具的導入來作為最後的連接。大約1920年代的照片就已經可以看到,那些屬於九龍汽車公司、中華汽車公司或啟德汽車公司的巴士穿梭於這個車船交會點。1940年代的照片裡更出現了一條一條相當有特色的公車月台,更有規律地將這巴士總站耙梳成一個有條理的交通動線。

這一座啟用於1920年代的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公車總 站,其最大特色是宛如梳子狀一字排開的設計。雖然說,現今的動線經過多年的使用已經有所更動,但這一共七座的壯觀公車月台,依然是這公車總站最傲人的交通地景。如果說,鐵路的扇形車庫是有趣的扇狀鐵道建築,那麼尖沙咀這座巴士總站,那種一連七個的露天候車月台設計,也可說是堂堂大型巴士總站才有的特殊形狀規劃。這樣的巴士總站設計,在臺灣根本沒見過!

這種機能性的公車總站設計,每一個月台終端連出去都剛好是天星渡輪的碼頭站,而最側邊的連通用公眾車道,以前便是直通火車站。所以,這種鐵道、渡輪、巴士三者串接的動線設計,不只有交通歷史意義,也是香港作為一個海港城市最重要的交通樞紐歷史印記。



不過,香港政府近來卻想將這個香港最老的巴士總站給拆遷作為開放空間廣場,而引起了許多文化保存人士的抗議。一群文化保存人士,在2008年籌組了「尖碼之聲」的團體,隔年開始在尖沙咀碼頭巴士舉辦公開論壇,呼籲當局正視這個區域的交通文化歷史,不要輕率地如同當年拆毀火車站與中環天星碼頭鐘樓般地,毀去香港這最重要的交通地景。

我想,一個最好的保存,就是讓它繼續運作,成為每一代香港人都共有的集體回憶,那才是把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資產,永續留存下去的最好方式。

2011年9月24日 星期六

新店客運三十週年記念活動全記錄

日昨(2011.9.24.),由505主辦的新店客運三十週年記念活動圓滿完成。這個活動的緣起,可以從這一段主辦單位的活動簡介來看:「在公路局時代 就有的臺北-淡海線以及臺北-坪林線,曾都是風光一時的公路客運路線,當時新店客運於民國70年初開業之後,改由新店客運接駛。雖捷運路網通車,對其打擊 甚大,但新店客運為永續經營,無不致力拓展新路線以及提升服務品質,近期開闢930快速公車更是為此線購置新車營運,並開始於新車上使用LED路線版,活 用LED顯示變化之功能。而新店客運所經營之最後一條公路客運—烏來線於今年1月12日更改番號轉為市轄公車,旗下所屬之公路客運自此畫下句點,而臺北坪 林線縮線前是當時新店客運所有營運路線內最長的一條,但終究風華落盡,在去年10月1日起縮短路線至捷運新店站,並改為捷運接駁公車行駛,何不一同來搭乘 這些老路線,慶祝新店客運30週年的同時,一起感受曾經有過的風華吧!」

一早,集合地點有二處,新店客運碧潭站(新北市新店區環河路一段100號,親情河濱公園旁),或者捷運新店站(北新路側)。下圖是專車開抵捷運新店站的情形。

第一個點,是新店客運青潭保養廠見學與路線版更換攝影會。一到車場就可以看到好壯觀的新店客運車車哩。http://maps.google.com/maps?q=24.947941,121.542496


先來說說今天的主角車車好了。505的介紹上這麼寫:「沿用北坪線縮線前之配車行駛,車身兩邊廣告清除,車輛前後以及車側掛上原先縮短路線前的復刻版路線牌,並贈送復刻版定期票供參加者作為紀念。同時在活動過程中,換上新店客運第一條聯營公車路線505以及目前已縮線或變更番號之路線版以供大家拍照留念」。事實上,新店客運這次很甘心,竟然還重新塗裝這輛舊車!我相信,很少人知道新店客運跑過505。其實505是新店客運所獲得的第一條聯營路線。我念台大時,常看到新店客運車,但當時新店客運沒有聯營,搭乘是跟指南一樣要投零錢。在505延駛後,新店客運與市公車聯營505,獲得這一條路線,但隨著505又縮線,新店客運505改為642,於是想要重現新店客運505風光乃是主辦者與眾多參加者第一個大願望!


接著,當然是換了許多牌,例如642與643,而且不同角度都要拍拍拍。




好啦!弄完了換牌遊戲,專車開始出發。上午的戲碼是走新店到坪林的路線。一路上,我們先停了小格頭,因為停在警察局旁,後來警察出來趕人.....。http://maps.google.com/maps?q=24.951569,121.632439

抵達坪林時,在牌坊處當然是要合照的。http://maps.google.com/maps?q=24.935425,121.704849

接著是新店客運的坪林站與公車迴車處。http://maps.google.com/maps?q=24.935333,121.709206




轉出來時,當然也要和坪林大茶壺合照囉!

從坪林回來,到了大崎腳我們又下車拍照,同時車牌也換了大崎腳往返臺北的。這附近旁邊下面就是國史館。 http://maps.google.com/maps?q=24.953930,121.556084



上午的行程在回到新店捷運站時告一段落,大家休息吃飯去。我也趁空去看了一下新店國賓戲院的現況。下午的行程是要重新復駛新店客運在捷運通車後撤守的往淡海路線,因此我們先換上了新店往返淡海的車牌。 http://maps.google.com/maps?q=24.958822,121.538681

瞧!這一群人在公館的公車島上做啥?因為去不了112大學大門拍照,只好把車車停在二活前面。http://maps.google.com/maps?q=25.012581,121.536530

其實就是要拍公館112大學二活與蟾蜍山的景啦!

下面這一張一堆人的陣勢驚人吧!接著我們車到公園路,一堆人對著公車猛拍,還因此上了PTT八卦版。http://maps.google.com/maps?q=25.043821,121.516212




公園路出發後,沿著傳統路線中山北路前行,在圓山處專車繞了二次繞我們拍照。http://maps.google.com/maps?q=25.069929,121.523399



接著臨停地點是中正高中,505的回憶處。http://maps.google.com/maps?q=25.105207,121.517921

再來停北投的地標,大同公司。以前搭淡水線時,我好愛看這個標誌啊!你看得到我們的專車嗎?http://maps.google.com/maps?q=25.121210,121.500526

這是關渡站。

接著,我們把車開到指南客運的淡海站,跟指南的車車合影。有兄弟臉吼! http://maps.google.com/maps?q=25.182911,121.420876


到淡海就要去漁人碼頭了。在這裡剛好碰到三重的車子進來。http://maps.google.com/maps?q=25.184000,121.414291

出來後,臨停拍廣景。http://maps.google.com/maps?q=25.187527,121.412079

然後,新店客運的車車回娘家了。這個三重客運淡海站,是原新店客運淡海站。有誰知道這個裡面以前是軍營嗎?既然到了,要跟三重車車來合影。這種V字形拍照隊形,虧505想得出來!http://maps.google.com/maps?q=25.188164,121.417999



補充一下,這個站的對面,就是沙崙海水浴場封閉的門口啦。

這是整天最後的活動。因為不好意思在人家三重的站場撒野,所以到隔壁的停車場大合照。http://maps.google.com/maps?q=25.187307,121.417381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