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6日 星期日

尋找阿里山的飯包服山、祝山、小笠原山、對高岳

 其實從阿里山回來後,收集了一些有趣的疑問持續在研究,例如說,對高岳以前叫做對高山,明明就是那個形狀特殊的山,應該不會認錯,所以對高岳車站位置不是對高岳,但那裡又叫什麼山呢?還有,我看內政部的地圖,祝山的山頂標在小笠原山的觀景平台,所以到底哪一個才是祝山啊~還有,台灣堡圖中的飯包服山又是在哪裡呢?

前情提要一下。上週我跑一趟阿里山,其實是要去參加祝山車站改建後的啟用儀式,不過當天一大早我也跑了一趟對高岳車站,主要不是去看日出,而是來去看最後一天有定期班車運用的這個車站。在祝山站改建的這一千多個日子裡,對高岳站肩負了代替祝山站的功能,在祝山站完工後,對高岳就沒有定期班車停靠,要過來這邊就要多走一些路囉。


我對於這些古老的地名、山名一直很感興趣。地名,其實是歷史地理研究中很重要的線索,是我們了解過去的人的「空間識覺」概念的線索。因此,對於地名中的上、下,前、後,或者是頂、對,這一些有空間相對意涵的,都是地名研究上很有趣的課題。像是對高山,後來被叫對高岳,就是正對著新高山的意思,所以就有空間相對意涵在。不過當然啦,有些地名不一定跟空間識覺有關,而是有政治意涵,或者跟歷史人事物有關。而地名研究有趣的就是,同樣的地名可能還會因為某些原因改變了原本指涉的地方,位置是會改變的。此外,同一個地名可能也會在空間指涉的範圍上變大或變小,這些都是時間演變下的改變。

因為我對祝山跟小笠原山這幾個以人名命名的山很好奇,所以就找了明治版跟大正版的台灣堡圖來看。這個地區的圖,圖名寫著飯包服山,圖中最清楚的就是對高山,阿里山則如大家知道的不是一座山,圖上寫的是阿里山森林。

網路上查,很多人寫飯包服山指的是阿里山一帶的聚落,從香林區域,到整個阿里山聚落,甚至也有指出飯包服山是二萬平山,各種講法都有。但有趣的是,從明治版跟大正版的台灣堡圖來看,飯包服山指的竟然就是對高岳車站回望祝山的那個山。簡單說就是,沿著現在的祝山線鐵路,對高岳站步道往祝山走就會經過地圖上的飯包服山。

從這裡接著沿步道走,到達祝山車站爬上來的祝山觀景平台處,應該就是祝山。若再繼續走,往下再往上,就是有觀景平台的小笠原山。

原來,這一連串的三個山,就是飯包服山、祝山、小笠原山啊。對了,之前有人說對高岳應該是對高山,不知道何時改名的?那天去參加阿里山林鐵二期口述史發表時,看到一幅日本時代的鳥瞰圖,上面寫的就是「對高岳」了。所以,應該日本時代就有這樣稱呼了。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祝山觀景台遠望阿里山林鐵哆哆咖線遺跡!

這次為了祝山站的重建啟用典禮,跑了一趟阿里山的我,沒想到意外地又完成了一個人生願望。很多人都知道,如果天氣好沒有起霧的話,在阿里山車站就可以遠望塔山,可以看到往眠月的塔山線那個明顯的崩塌地。然而,早就消失的另一條經新高口到東埔的哆哆咖線呢?很早就知道路基大致是在新中橫道路的周遭,但是對我來說就跟個謎一樣,只能從很多早年日本人的照片裡看到那傳說中的身影。

然後,這次拜天氣好所賜,下午整個阿里山還是萬里晴空的狀態,我竟然在祝山可以看到順光的玉山,還有整條從新高口後,繞兩個U形大彎到東埔的整條哆哆咖線樣貌。這真的是太神奇了,我真的沒想到可以在祝山的觀景台,還有小笠原觀景台上,就這樣看到這傳說鐵道的一點點痕跡。


 

 
我小時候對於阿里山鐵路的印象,要始於民國六十幾年漢聲雜誌的一篇報導。印象中家裡因為老爸買了一本漢聲雜誌,但字很多所以唸小學的我不是特別愛看,但某次我因為感冒發燒在家,閒著無事翻閱著,才看到這一期。當年的這本漢聲雜誌裡,介紹的是他們團隊一共四次的阿里山之旅,時間大概都是民國六十幾年初,有他們搭乘往東埔火車的過程,也有阿里山舊站的聚落還沒火災前的描述與照片。



我在1983年第一次去阿里山時,憑藉著的就是他們這本雜誌內的描述,可是阿里山老火車車庫早消失了,舊站的聚落也燒光了,新站剛落成啟用,往新高口、東埔那邊的火車也早沒了。那是我最初的阿里山記憶,但總還是缺漏了一塊,那就是看一看運材列車走水山線的畫面與印象。沒想到,2021年2月26日這個悲願完成了。阿里山林鐵文資處與嘉義林管處,在辦理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水山線」柳杉疏伐工作時,特別安排了一趟重現百年經典場景,以運材車載運疏伐木的工程列車,更難得的是尾端還加掛31號蒸汽火車,簡直是難以令人置信的夢幻共演。但是,我還是沒有機會真的遠望傳說中的整條後段哆哆咖線啊!不過,這次真的天氣太好,能見度太棒,居然在祝山可以看到這高山上的鐵道痕跡!

阿里山林鐵的整個鐵道系統,除了從平地上山的登山本線外,山上通往林場伐木區的鐵道,主要分成兩個系統,最早開闢的是往塔山方向的林場線鐵路「塔山線」。該線距阿里山舊站約二公里處分歧出有塔山裏線,接著還有一條大瀧溪線,而到眠月之後,還繼續往山區內延伸,過了索道,還有一條眠月下線。

至於大正年代之後才開始陸續興建,一直到昭和年間才逐漸成為新的林木採伐地的,則是經自忠(日本時代稱為「兒玉」)往新高口的另一條林場幹線。該線在從阿里山舊站(今「沼平站」)出發後,有一小段分歧出的香雪山線,是日本時代大正年間的林木採伐地鐵道,大約到1930年代中期後才延伸到自忠(日本時代的「兒玉」),並稱為「水山線」。從該處除了繼續延伸下去的「水山線」外,也可續開往新高口,並分出石山線,以及往東埔的路線。



事實上,過去從新高口出發,最早是走海拔比較低的東埔線去到砍伐地,但日本時代後期為了楠梓仙溪的伐木開發計畫,預計鐵路要開到哆哆咖(也就是塔塔加)去,因此在戰爭期間開始興築路線相近,但海拔較高一點的哆哆咖線。大約在二戰終戰時的台拓資料可以看到,往新高口的路線繼續延伸往東埔,是被稱作「タ-タカ線」(寫成漢字是「哆哆咖線」)。哆哆咖其實就是塔塔加,但這條鐵路最終並沒有延伸到塔塔加那邊去,而只成為路線名而已。

依照先前學者考證,興建哆哆咖線時曾造成下方原本新高口連出的東埔線崩塌,讓東埔線無法接到新高口。雖然如此,反正新蓋的哆哆咖線與原本的東埔線近乎平行,只是海拔高度差異,因此透過索道的連結,哆哆咖線可以連接原本的東埔線。因此,斷頭的東埔線就被改以索道連接的「下線」方式運作,因此也就會被稱為東埔下線了。

新築而海拔較高的哆哆咖線,一直到二戰終戰時都沒有全線完成,只蓋到如今東埔山莊上方附近的停車場而已。戰後林務局改以卡車路開發楠梓仙溪林木,用卡車把木材運到東埔才轉由火車接手。所以,計畫開到塔塔加的鐵路被叫做哆哆咖線,但是卻從未到哆哆咖或塔塔加,名稱留下來了,但是卻是一個未曾到過的終點。



由於這一條經水山線後接哆哆咖線到東埔的路線比較晚開始採伐,且一直延續到戰後,因此很多日本鐵道前輩們在1960年代到台灣拍攝阿里山鐵路時,都有攝影紀錄。不過很可惜的是,水山線與哆哆咖線的路段雖然較晚興建,但卻較早廢棄,而成為新中橫的雛形。對於我來說,一直像是個謎一般的存在,不像是塔山線後來重修後改稱為眠月線還開行過觀光列車。不過,這次運氣真的很好,能夠在祝山上看到這整段哆哆咖線的痕跡,實在也算是完成一樁心願了!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