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2018 新年快樂!

揮別2017,終於來到2018,大家新年快樂!

在年始年末的時候,通常就是結算整理今年拍了多少照片檔案的時刻。想想過去的底片機時代,拍照的成本超高,一卷底片外加沖洗等等,大概都二百多三百台幣逃不掉,所以怎可能拍一大堆呢?現在的數位相機,連拍耗掉的除了快門數外,大概只有儲存空間了。因此,大家算算過去一年你拍了多少照片?

我的話呢~ 國內有50,124個照片/影片檔案293GB,海外有57,368個照片/影片檔案344GB,所以2017年大概拍了十萬張照片或影片,精確點算是107,492個檔案,不過這不包含手機的就是啦~

所以想想,一年拍個十萬張照片,我的相機辛苦了,記憶卡辛苦了,儲存空間就以後辛苦了~
很多人都在回顧2017發生了什麼事。我覺得,2017是個神奇的一年,很多想都不敢想的願望竟然就真的這樣實現了!4月的時候在日本「再會與感謝」的583,世界最初寢台電車,日本國鐵電鍋頭特急始祖,從小想都沒想過的,竟然半年後有其中二輛運抵了臺灣,成為籌備中的國家級鐵道博物館最初海外火車典藏品。雖然台鐵的許多珍貴車輛是否能如願進入館內收藏還有許多的路要走,但總算踏出了第一步。

這張2017年4月在秋田與583電車的相遇,激起了一連串令人難以置信的火花。真心期待臺灣的鐵道博物館真的能成真,大家一起來許願跟努力吧!

謹賀新年,迎接 2018!

2017年12月18日 星期一

讓珍貴火車順利進入國家級鐵道博物館典藏吧!

感覺台灣各地有太多的案例是民代或政府首長想要做政績,都想把珍貴火車拿到自己選區去展示。但若沒有長期照料的維修規劃,沒有好的展示場所,只不過是一次性的剪綵與煙火而已。當然,政治人物一定會跟你說,我們會後續持續好好照顧,但太多太多的案例都是悲慘的下場。在臺灣鐵道文化不受重視的時代,珍貴火車可以轉送各地保存已經是比被台鐵解體要好的下場,但大家爭取這麼多年的國家鐵道博物館終於要成立,北廠的場地也夠大可以保存很多珍貴火車的時候,我真心希望大家(包含政治人物)能從更大的格局去思考這個問題,而不是就像「自強號怎麼可以過我選區不停」的這種你有我也要有心態,搞到珍貴火車繼續四散各處。老實說啦,有眼光的政治人物就要有遠見,你真的可以趕快去爭取台鐵未來要報廢,現在還很多的火車來展示啊!為何不讓舊台中車站停有一列莒光號,然後恢復成舊塗裝,那不是超酷的嗎?


這輛代用行李車產權早就是文化部的了,搬去北廠典藏只是名正言順,刻意留在台中,那還要繼續吹風淋雨好多年,值得嗎?新北投一直要藍皮DR,但那麼珍貴的車,送去那裡真能被好好對待?我每次想到台灣各地早年的文化中心是怎麼對待珍貴火車的,就很怕這種地方上一窩風的搶車保存風潮,那個下場只能說,非常慘!
25C10024號屬25C10000型的代用行李車,它與其他載貨用蓬車最大的不同,是車側設有窗戶,在二戰期間及戰後復興年代,肩負起既載貨又載客的生涯。台鐵的本型車在1939年登場,戰後又陸續由台鐵自行裝配出後續增備車,後來還曾被改造為代用三等客車、鮮貨車、傷兵車、給養車,但目前已全數拆解或改回一般蓬車的25C10000型。

這批代用行李車在台鐵的歷史上,一直是舉辦巡迴展覽的常用車輛。在國共時代氛圍下被改裝為反共抗俄列車,也曾擔任CK101號蒸汽火車環島巡迴之旅的文物車廂。後期25C10000型常掛在宜蘭線列車載運托運貨物,也曾是西部幹線行包列車的主要編成車輛,不過近年來已經完全退出台灣鐵路舞台。

25C10000型的使用及改造歷程的複雜度是其他客貨車輛所無法相比,更是戰時、戰後復興時期及國共抗爭時代,有著貨車、代用客車及「反共抗俄」展覽列車等不同身分遊走於客車及貨車的界線上,是台灣鐵道史相當特殊的一款車。本輛25C10024號目前產權屬於文化部所有,建議移至籌備中的台北機廠鐵道博物館予以妥善修復後永久典藏,成為國家級鐵道博物館的典藏品。

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

再訪高雄六燃廠內神秘的紅磚625遺跡

高雄煉油廠在中油想要於年底前全部拆除廠區的規劃下,一些有著重要歷史記憶的遺跡很可能都會在要完全拆除地上物做污染整治的情況下全滅,因此日昨文化部文資局才有了一次會勘,希望能替這些工業遺址做一些什麼最後的努力。目前廠內管制區中,有著兩棟紅磚建物,中油的記錄說大概是1950年代的柏油工廠,但其實它們的身世可以推到二戰時的神秘625裝置。這個東西,之前寫過脈絡,請參考這裡

中油高雄煉油廠的歷史脈絡,要從二戰時的六燃談起。這座編號為「第六」的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係接續位於平壤主要做無煙煤採掘和煤磚製造的第五海軍燃料廠之後。其主要開始規劃的時間,已是日本統治末期的昭和16年(1941年)。當時的構想,是將這座燃料廠依照不同的製造流程與原料取得,分為三個不同地區,分別為高雄、新竹與新高。高雄原本就是良港,南洋運來的原油可以方便卸載後處理成艦艇用重油、航空汽油,然後再轉運回日本或其他領地。因此,這個六燃的設施,後來又稱為「精製部」,主要是較為傳統的方式來做原油分解。 

關於六燃的建廠順序,主要以高雄、新竹、新高這樣的安排主要來進行。因為高雄原油煉製有現成的技術可以繼承使用,因此在建造上是最有把握的第一期工程包含了第一原油蒸餾裝置(620-1)、裝卸設備及重質油槽、53加侖桶之製造修理與裝卸設備及鍋爐等設施。上述此第一期工程完成的第一原油蒸餾裝置在194455日試車後進入正常操作生產,直到194410月台灣沖航空戰時蒙受空襲災害而停止操作。 

至於第二期工程的部分,則因海上資材運輸隨著戰局而越來越困難,計劃往往臨機應變地修改,相當多機械與資材也改以台灣本島內提供為主。這第二期的工程也包含了第二原油蒸餾裝置(620-2)、潤滑油製造裝置(625……等。雖然說,第二原油蒸餾裝置在19449月試車後即進入正常操作生產,但因南洋運來的原油不足而停止操作。

由於194410月台灣沖航空戰期間台灣遭受美軍猛烈轟炸,1945年起的空襲更是密集與猛烈,故為了躲避而有了疎開的規劃,像是興建較為小型的第三原油蒸餾裝置(620-4)在半屏山東南側山麓採咾咕石場之凹地,將一些原本的機器移設至此,各機械間也以防護圍起,避免直接受到轟炸毀損。這個設施於19441020日決定興建,到19453月大致完工,但試車時發生漏油而中止操作的意外,後來又因常遭轟炸而停止運作。

 在美軍轟炸威脅下,疎散用的機械還有編號625的潤滑油製造裝置。該設施位於半屏山西南山麓的洞窟內,於1945814日工程完竣,但隔日原本要試車卻因終戰而終止。
原本,我以為625的裝置因為搬到山洞裡而消失了,沒想到竟然還有紅磚廠房健在!所謂編號625的設備,主要是潤滑油製造,原本規劃是要將蠟分解重合生產潤滑油,但未到貨的機材太多,只建造了真空蒸餾裝置。這部分施工的是新潟鐵工所,於1945.4完工。此外,脫蠟用的冷凍機也進口了,但因裝置計劃變更,所以改為製冰工廠。至於現存的紅磚建物推測是潤滑油混油設備廠房,是為了將625所有潤滑油照海軍規格混合成各種油料所蓋。這簡直太驚人的發現了!沒想到之前看到的山洞,跟這紅磚建物有關!


 這在二戰中的建物,因為資材不夠,能省則省。能用紅磚的地方都用紅磚蓋了,風格非常類似其他地方看過的二戰軍事建築。真的沒想到,625設施還有遺跡~ 真的太意外了。
 目前中油報給環保局的整治方式,是要拆光地上物做土壤整治,所以這些都會被拆光~。是否,整個整治計畫可以修改,至少留下一些臺灣工業發展的史蹟脈絡呢? 如果工廠的宿舍區全變成文化景觀保存了,但核心的工廠區什麼也不留,這不是非常荒謬的保存脈絡嗎?







高雄煉油廠拜見鐵道大師淩鴻勛

今日(2017.11.28.)隨文資局長官前往中油高雄煉油廠會勘,看到中山堂的這個題字,隨行的組長問我是誰題的,當時雖用相機放大還是看不清楚,回家後逐一放大差點嚇死,竟然是「淩鴻勛」!這個名字我太熟了,因為當年臺灣還沒有很多鐵道書的時代,在台大圖書館我們能借的書,不是電力鐵路,就是淩鴻勛寫的那幾本《八十年來之中國鐵路》《中國鐵路概論》或《中華鐵路史》了!我也從未深究淩鴻勛的來歷,只知道他在中國投入很多鐵道建設,是鐵道大師。這下好了,竟然在中油的中山堂上看到他的題字,這才知道原來他來臺灣,從1951年至1971年擔任中油董事長(昏)!居然~

淩鴻勛跟交大在台復校有很大關係,但我之前都沒有注意原來他對戰後中油的發展有重要影響。以他的鐵路專業,應該對於高雄煉油廠的鐵道也有「玩到」啊!目前廠區還完整保存一段鐵道。
 然後這個車棚,鐵軌竟然是1907年的喔!推測是縱貫線通車前引進使用的鐵軌,後來抽換後用於六燃時代的鐵道,最後才又用到車庫來。
 其實中油裡面很多好有趣的現代建築,這個游泳池也好漂亮!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復興航空一週年忌

時間過得很快,復興航空就這樣消失在臺灣的天空一年了。在2016.11.21.的這天,復興突然宣布隔日所有航班停航,11.22.就真的「再會與感謝」了。一連經過兩次空難的重創,以及威航的收攤,復興從一個台灣老字號品牌的航空公司,走到這般田地很多人都覺得是意料中事。但這對照當年創辦人的理想,真的是不勝欷噓。

去年11.21.松山機場的傍晚,其實沒有太多人來目送。觀景台上看到的這隻是表定17:15實際17:14抵達,從馬公飛來的GE514航班。

 這班飛機好在不是停二線機坪,不然臨時去用手機記錄的我大概是很難拍到。
這班飛機後來做GE517航班,表定18:00從松山起飛往馬公,實際則是在18:12起飛。這班飛機,是當時復興從松山機場國內線最後一班起飛的航班,不知道會不會是復興航空史上最後一班從松山起飛的航班?(國際線的已經收工)
 其實這班飛機起飛後,復興航空國內線櫃臺就開始關燈收攤了。
其實, 自從復興航空宣布解散後,旗下飛機的動向就讓外界非常好奇。特別是租用的飛機,是不可能在地上停很久,因為擺越久價值就越差,而且租機公司應該也會想趕快轉租出去。因此,只要不是復興自有飛機,應該會很快飛離台灣。2016.12.時,不管是松山或桃園,都有許多復興的飛機改掛外國籍的註冊編號駛離台灣。看著這些曾經在台灣天空飛來飛去的「壁虎」,就這樣最後一次後推,最後一次滑過那些曾經天天走的滑行道,然後走到跑道頭,轉入擺正跑道,加速起飛,總有一種悸動與失落。好像那種參加畢業典禮的感覺,在跑道頭預祝它們能「鵬程萬里」。我們不會忘記你們在台灣的這些日子,台灣的天空,曾經因為有你們而有了這些的色彩!謝謝你們,再會,Good Bye~

這一架原B-22312改掛LZ-AWH,就這樣飛走了啊


歷史悠久的復興航空,就這樣無預警的「再會與感謝」了。其實,復興航空在台灣的民航史上,有著重要的開路先鋒角色,它是於1951年由陳文寬、戴安國等人所共同創辦,為戰後台灣第一家由國人獨資創立的民航公司,也是營運至今(嗯,至今天為止)歷史最悠久的一家。
復興航空創立時,自美國引進了PBY-5A水陸兩用機,原本計畫用來開行台北松山機場到高雄港的航線,不過後來卻以飛行台北到馬祖的軍方包機業務,以及兼飛往日月潭等旅遊航線為主。由於復興航空草創時期人手就那些,因此擁有民航局所核發的第一張商用民航飛行員執照(號碼10001)的復興航空董事長陳文寬,也常親自駕駛PBY-5A出任務。


 2014年時,王立楨博士出版「復興航空創辦人,陳文寬的冒險歲月」一書時,我曾除了書以外,還拿了珍藏的兩款復興航空紙機票給創辦人陳文寬簽名。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其實早期復興航空的英文拼音是用Foshing Airlines,而不是後來的TransAsia,那個Foshing的發音,是陳文寬先生的母語廣東話,相當特別吧。
 大部分研究航空史的朋友都知道,1958年10月1日,復興航空最後的一架水陸兩用機「藍天鵝號」在執行軍方的一次馬祖包機業務時,竟神秘失蹤,給了復興航空最致命的一擊。經此事件,復興宣布10月16日起全面停航,進入了休眠狀態,之後也逐漸改做代理外國航空公司在台業務,以及空廚等航空相關地勤生意。
復興航空在天空開放後,由國產實業購入接手。當時我們很愛拍的,是一架舊塗裝的ATR42,編號B-2205(1989.9.29.入籍)。這一隻,大概是掛Foshing Airlines到最後的飛機。


 這一架也是ATR42,不過編號已經是五碼時代,不知道這一架是否就是B-2207(1993.5.15.入籍)改號的?

復興後來買進了ATR72,這款可以說是目前國內線的主力。下面這二張,是復興第一架ATR72的照片,編號B-22701,於1990.12.7.入籍。該公司此型飛機編號為B-227xx。1997年開始購入的,則編為B-228xx。


當然,復興除了小飛機,也買了空巴,下面這二張是B-22301,為該公司A320的第一架,於1992.8.4.入籍。該公司此型飛機編號為B-223xx。


復興除了A320以外,也買了A321,復興這款飛機的第一架是B-22601,於1995.7.1.入籍。該公司此型飛機編號為B-226xx。


最後一週仍在飛的復興航空飛機。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