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鐵新購普悠瑪號「時空列車」牽起一段七十年前的記憶.....
臺鐵之前購買了日本製造的普悠瑪號列車時,因為匯差的關係有結餘款,於是又增購了二列十六輛,在2015年12月中由日本車輛製造出廠,經由船運從名古屋出發,於24日抵台,並於24日下午與25日上午在台中港下船,吸引了無數鐵道迷前往朝聖。不過,今天最吸引我的,卻是藉由這批普悠瑪所情牽起的一段記憶,見證了二戰結束七十年後,兩個都曾是日本海軍工廠的用地,在和平的世代是怎樣的改變,又怎樣地重新又有了關係。
過去,臺鐵買的普悠瑪號都是從基隆下船,但在新的基隆車站落成後,通往港區的鐵道已經功成身退,臺鐵只好讓這批普悠瑪改由台中港來下船。而這也意外的讓這批車,成為連結當年日本「豐川海軍工廠」直送台灣「新高港」的「時空列車」。
這批由日本車輛製造會社(1896年成立,以下簡稱「日車」)所製造的普悠瑪列車,是由日車的豐川製作所所生產。
也許冥冥中早有注定,我這週才在一家台北的舊貨店,以台幣一百多元,買到一本1985年出版,回憶當年豐川海軍工廠的厚書,讓我不得不感嘆,真的是「資料會自己跑出來找人」。這本書記載了該海軍工廠的歷史,已經戰爭期間的經歷。
其實在二戰後,日本的軍需工業與許多軍方工廠都被迫解散,因此豐川海軍工廠在戰後當然就不可能存在。但是其用地,卻變成日車的豐川製作所,從製造戰爭武器的工廠,成為製造火車的製作所。臺鐵戰後不少的火車,也是從這裡出廠,例如日本原裝的莒光號即是。
這次日車製造的二組普悠瑪,是走甲種運輸從豐川到東名港再出海,然後抵達台中港卸船。
早期臺鐵從日本運火車來,都是走基隆港。這批日本直送的原裝火車,改走台中港這倒是第一次。對於台中港,如果你以為它是十大建設時才開始蓋的,那就錯了。這個港的規劃,其實早於日本時代的1930年代後期,剛好也差不多是豐川海軍工廠開始籌設的時代。
1938年臺灣總督府發布了梧棲築港的計劃,希望將梧棲港擴充為台灣中部重要的港口(中部築港計畫)。1939年將此案定名為「新高港」計畫,並於9月舉行築港之起工式。到了1941年, 更進一步公布了新高港附近的都市計畫,希望合併大甲、清水、梧棲、沙鹿、龍井組成一個龐大的工業都市「新高市」,而這當中的電力,則以大甲溪水力發電來提供。這整個龐大的計畫,在二戰結束後,整個新高市成為泡影,而新高港則等到十大建設時才重新又開始興建而成「台中港」,至於大甲溪電力開發則在戰後由台電繼續修改後完成。
為了這整個新高港的計畫,特別是築港工程,其實搭配有鐵道的規劃與興築。當年這個新高港鐵道的規劃,主要是個繞一圈的設計,北段就是現在的台中港支線,南段則是從龍井那兒轉上來,與其相接。
依照戰後的記錄顯示,這整段新高港鐵路可以分成「甲南梧棲線」與「龍井梧棲線」。「甲南梧棲線」以台鐵海線甲南站(現稱台中港站)為起點,經臺中港北防波堤根而達梧棲,全長10.8km,另有支線4.1km專供工程材料運輸至北堤上。日本時代此線曾於1940年完工,作為築港工程材料之運輸與施工時的採土載運用。該鐵道於戰後1949年因築港工程停頓而遭到拆除。不過這條鐵路在十大建設時,為了興建台中港,又重新鋪軌復活使用行駛至今。如果,沒有這條鐵路,臺鐵如今也不可能從日本進口火車還可以走台中港卸船,又走台中港線拖出了。
今天普悠瑪號的下船,因為碼頭邊沒有鐵路,所以必須卸船後由板車走一個U字形,再吊起放上鐵軌,其過程如下:
從豐川來的普悠瑪,下到以當年新高港鐵道路基所再建的台中港線鐵道,行走於台灣的鐵路上,彷彿是一趟時空列車,訴說著七十年前因為戰爭而同屬日本海軍的兩個地方,卻因此而連結了起來。
這是台中港線的名景!
為何說當年的新高港跟日本海軍有關係呢?其實,伴隨新高港的工業規劃,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六燃)也在新高有個計畫,其廠址就在如今台中港邊。
依照日本海軍當年的規劃,海軍第六燃料廠在台灣有三個廠區,分別是高雄、新竹與新高三個施設,而其中位於台中清水的六燃新高施設,又稱為「化成部」,與新高
港的建設有密切關係,而這個新高廠的規劃,與大甲溪的電力開發計畫也相當密切,其預定生產的燃料是為了提高航空燃料辛烷值的異辛烷,以及以南洋椰子油為原料,皂化後乾餾熱分解,再以
觸媒重聚成航空用潤滑油。因此整個廠的規劃,主要的產品就是異辛烷與航空潤滑油。
依照六燃廠史的化成部廠區計畫平面圖分析,該廠主要可以用個十字形切分成四塊來看(切分的南北軸線剛好是如今的台中港支線鐵路/臨
海路,而東西軸線是橫向的三民路),西北與東北兩塊規劃為異辛烷製造區,西南與東南兩塊則為航空潤滑油製造區。北側的廠區,主要的生產線是要製造異辛烷,
因此要先透過丁醇的製造,在經過合成法製造出異辛烷。雖然說,當時製造出丁醇的方式有合成法與發酵法,但看新高施設的廠區配置計畫可以推估,在當地缺乏天
然瓦斯的情況下,主要是使用甘蔗糖液為原料的發酵法。這部分廠區主要規劃在東北側,而製造出丁醇後,送往廠區的西北側,也就是用合成法製造出異辛烷的區
域。這部分的廠區規劃,製造方式與新竹施設類似,亦即需要用到瓦斯,並透過觸媒,再經過水添的合成技術,製造出異辛烷。因此,看這廠區的工場配置流程與該
有的廠房設備規劃,與新竹廠的異辛烷合成工場區(寡婦樓區)極為相同。而生產出異辛烷的最終流程末端,位於整個十字切分的中心部,而此處規劃了鐵道可以連
通出去銜接整個新高港的鐵路。
至
於新高施設的西南區與東南區,是製造航空用潤滑油的另一個廠區。這區的主要原料是南洋進口的椰子油,故整個產製流程從最西側靠近港口的椰子格納庫開始,經
由榨油與鹼化,將椰子油皂化後,送往東南區以氯化鋁為觸媒重聚還原成潤滑油,因此整個產製流程的最末端在廠區最東側,該處設置製品荷造區將產品送上鐵道運
出。
至
於原本規劃的西南區與東南區,或許是因為新高築港建設的進度與設計改變影響,一些應該在西南區的廠舍都被塞到已經整地後的東南區內,因此切分的中軸線(亦
即新高港鐵道,如今的台中港線)以西幾乎沒有規劃中的廠房,製造潤滑油的工場都集中到東南區去。而這一區,是完成度較高,戰後仍有遺跡可尋的部分。
依
照六燃戰後的接收記錄來看,這區內應該有的主要廠房設施是:榨油工場、濾過工場、潤滑油製造工場、蒸餾工場幫浦室以及倉庫。而相對於員工宿舍與一些相關事
務所區被稱做「福利地帶」,這一區則稱做「工場地帶」。這一區在戰後成為空軍第三後勤支援處的基地,大部分在軍事區內的廠房都已經拆除消失,所謂的航空潤
滑油製造相關工場詳細狀況均不清楚。而從地面遺跡來看,有一個五連棟的建物地面痕跡,但這五棟是否為倉庫亦不可知。只是從六燃的引渡報告資料中可以看到,
有不少器材都是置放於倉庫內,而這些倉庫剛好又編號為一到五號共五棟。
從估狗大神的圖來看,五棟拆光光,大部分日本時代建築也拆光了。以下是這幾年的圖,可以看到變化。
早從清水這個營區內
這
整個區域之所以在戰後成為空軍的第三後勤支援處,從六燃廠史中也可以窺知一二。原來是二戰後日本人的遣送回國復原並不是立刻執行,所謂的「現地自活」就是
要求這些日本兵員自己想辦活下去,因此二戰一結束,新竹航空隊整備部有約二千人為了戰後的長期自給自足生活,乃移駐進六燃的新高施設化成部區域內。之後,
此區被空軍接收,因而成為空軍的用地。如今已經廢棄的營區內,還可以見到空軍的制式宿舍建築。
2013年前往調查時,基地內因為下大雨積大水,新蓋的空軍制式建築還在。畫面中右邊的會議室看起來是新拉皮過,但建物基地是日本時代就有的東西。另一棟卡拉OK狀建築,則也是日本時代就有的建築基地(不知道是改建還是留用)。
目前新高施設留存最完整的遺跡,大概是橫向三民路旁的連續兩棟只有紅磚圍起遺構的建物。這兩棟建築當年是否有完成都是疑問,但從外觀判斷,即便曾有屋頂,依照當時的物資缺乏狀態來看,應該也是木構桁架屋頂。依照原本的廠區規劃圖來看,這一區應該是製品荷造的潤滑油生產線最末端,不過因為廠區設計經過變更,許多廠舍又沒有完成,故實際功能也只能推斷,甚至該建物是否在終戰時有完工都不容易確定。
相對於工場地帶的建物遺跡幾乎消失,六燃新高施設的福利地帶,則尚有宿舍區保留了下來。這些戰後的眷村其實很多建物看起來是後來才建造的,不過仍可算是六燃的遺跡之一了。這次普悠瑪的下船,走過了七十年前日本海軍六燃新高施設的用地,走了當年新高港的築港鐵道。而歷史就是這麼有趣,製造它們的日本車輛豐川製作所,也是七十年前二戰時的日本豐川海軍工廠。曾經,都是為了戰爭而存在的工業用地,在戰爭結束後的七十年,在和平的時代,透過普悠瑪時空列車的連結,而再次有了關連。
未來,臺鐵還有另外二組太魯閣號會從台中港卸船,但製造的日立,則跟日車不一樣,而其故事,則又是另一段傳奇了。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