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8日 星期五

台大大氣系A館考古 part II

台大大氣系現有的A館建築,是原「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氣象學教室」,可以說是一棟機能性非常強,富有氣象教育與實驗及觀測功能的氣象建築,也可說是臺灣 氣象學術教育很重要的發源地。它的工程於昭和八年(1933年)八月十日開工,隔年四月二十五日落成,總坪數有 523.9平方米,包含一樓與二樓主要空間,以及作為觀測室風力塔的三樓。目前透過陸續找到的許多片段照片影像紀錄,配合中研院GIS提供的1945年美 軍航照,大致可以拼湊出一些地理位置與當初的樣貌。

我們若先用美軍1945年轟炸臺灣所用的航照來看,可以看到跟如今對應的情形。從原本 的舟山路走進來後,如今的地理系館與大氣系C館都仍是田地,A館就是這棟氣象學教室,至於A館外偏東之處就是觀測坪。至於這建築往東那兒有條水圳,再過去 就是實驗農場。這張航照,大概是我們能夠終結整理日本時代最末期此建築樣貌的最真實紀錄。(底圖由中研院GIS中心提供:http://gis.rchss.sinica.ed​u.tw/GIArchive/?p=1786

下面是這棟建築在1945年時的平面圖狀況,以及完成時的外觀樣貌。

戰 後這棟建築在地理系還沒有成立前,應該有段時間是屬於物理系使用。因為在物理系1952年12月的照片中,常出現在現大氣系A館門口的合照,以及一張由西 面所望的外觀(照片上還寫著「氣象台」)。這批照片包含在物理系戴公率等人的大合照中(感謝張幸真借用),由外觀可以看出這棟建築有別於日本時代落成時的 差異。例如,為了遮陽,都裝上了「觀音開式」的百葉窗。而最大的差別還有,這棟建築1934年完工時,不管從外觀圖或者照片看,明明都是一棟平頂的建 築,1945年美軍航照中也是平頂,可是到了1952年的照片卻已經變成瓦片屋頂了!所以這個改變,看起來是戰後發生,但時間不會太晚,至少1952年末 時就已經是如此。(照片暫時先撤,等拿到授權再放嚕)

以下的合照,可以看出這棟建築目前已經消失的玄關。(照片暫時先撤,等拿到授權再放嚕)

台 大地理系在1955年成立,據說一開始成立就分成地理組與氣象組。地理系的氣象組何時開始使用現在這棟大氣系館還需要查證,不過依照大氣系五十年紀念光碟 內的一些照片顯示,在氣象組時代直到1972年大氣系分出去,一定有段時間氣象組是使用這棟建築的。因此,如果說小黃樓拆毀了台大地理人的最重要記憶,那 這一棟地理系氣象組時代的地景,恐怕是NTU地理系要尋根時最後還能抓住的一點殘跡。

地理系氣象組時代(1972年之前)也留有一些這棟 建築的外觀照片,比較清楚的都顯示大門玄關上面剝落的情形,而屋頂依然是瓦片斜屋頂,窗戶的百葉窗也有部分存在(例如風力風洞實驗室)。比較特別與清楚的 是,建築周邊立有鐵塔,應是與無線電傳輸有關,至於建築最頂端的風力塔,有著風向風速觀測設備,是確立這棟建築為「氣象建築」的關鍵成分。

大氣系從地理系分家後,為了擴增系館,把原本的觀測坪部分增建了B館,然後觀測坪更往南遷移。B館正確的開工興建與完成時間,還有A館外觀貼上黃色壁磚的時間還有待確認。不過從老照片看,每個窗戶下的菱形裝飾,可是從完工時舊有的建築特徵呢。


關 於這棟建築二樓原圖書室,也就是會議室的部分,大氣系林和老師的回憶有所補充:「二樓圖書館在我1985年回來時,己經淪落成殘破不堪的雜物間,我向亞洲 基金會負責人王世榕提出報告,申請了專款,重新打造,比照殖民日本鍾愛的後維多利亞風格,模擬莊園式的ballroom 重新設計。幫助我的是一位剛從上野寫真學校畢業的女孩,她提供不少舊照及介紹施工人員。現在看到的,是經過我猜測原來該有的樣子,儘量用原物料修復,但和 原設計完全不同。」

0 意見: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