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30日 星期四

ANA RX78-2捧著鋼彈機~讚啊!

去年是剛普拉的三十週年,所以日本超級多特別活動。最讓人熱血的,就是ANA推出了鋼蛋JET!這架飛機大概每天都會出現在羽田空,如果運氣好就可以拍到它。這個鋼蛋JET超級有趣,在一架ANA飛機的側面,畫上一隻躺著的鋼蛋,好像要把鋼蛋給載上天一樣。ANA之前有推出HG的ANA版RX78-2,而且是 ANA國內線限定,就是下面這一隻。今天,我的助理鑫仔從日本旅遊歸國,幫我從羽田空的ANA專賣店,買進了這一隻1/1000的鋼蛋機~讚啊,讓鋼蛋捧著鋼蛋JET,簡直是夢幻場景。




以下是去年十一月去日本時所拍的鋼蛋JET照片。



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花蓮口試一日遊

今天(2011.6.29.)跑了一趟花蓮東華碩論口試,去程搭了復興的飛機,到松山機場時,居然剛好碰到八大的記者姊姊,在那邊眉頭一皺,很苦惱貌。於是,我就上前打招呼了說。記者姊姊抱怨道,要來拍陸客自由行啦,可是都沒有自由行的陸客出來,怎麼辦啊~沒畫面沒畫面沒畫面。我就說,那我給你拍好了,我來打扮成阿六仔如何。結果,被記者姊姊嫌我氣質不像,雖然我還捲舌兒了的說。這樣還不行兒~嗚嗚。既然扮不成陸客,就順便秀出復興新的薄紙登機證!這,實在是我看過最誇張的薄紙登機證了,薄薄一張,好像是收據,一捏就再見,實在不懂復興在搞什麼。



今天搭的復興航班,是B-22805擔當。這架ATR72飛機,是復興1998.6.1.引進的。登機時才發現,機門口居然漆上了慶祝復興六十週年的圖案,寫著60th ANNIVERSARY, SINCE1951。今天一路上雖然多雲,不過還算平穩,降落時是直接從海上進場過七星潭落地,沒有去花蓮市區繞一圈,可惜了說。抵達後,隨即趕去花師的東華校區,聽說暑假就要搬了~今天口試的兩篇碩論,一個是講戰後羅東地區的變遷,另一個是講舊花蓮車站周邊的地景變遷,都是很有意思的題目哩。

因為我是校外委員,兩場居然都變成我主持。兩位報告的姊姊看起來都很緊張,過程也是超級驚險。最近幾週口試了許多場,發現各家狀況不一,很是有趣。像是我們家,因為有雅耐大師的傳統,基本上口試時指導教授就是做壁上觀,完全不會下場或者開嘴搶救學生。雅耐是個超級照顧學生的大師,在學生口試前,他可以一再地跟你練習,還幫你計時,跟你一改再改。但是,口試時,他就閉嘴。因為他講過,這是你自己的口試,是你的秀,所以他不會救你。他說口試是學生畢業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關,你要自己去面對人家對你研究的提問,要自己去捍衛你所做的結論。所以,科科,我們家的學生就比較可憐,上台口試時被釘得死死時,我一樣壁上觀,頂多給個提示(你論文裡有寫到啊),除此之外,指導教授跟著看戲。呼呼,基本上,這樣才是一種訓練哩。否則,口委問個幾句,指導教授就跳出來幫忙回答,套句雅耐的話,到底是指導教授在口試還是學生在口試呢?不過,我發現臺灣的好老師很多,常碰到指導教授迫不及待跳出來幫忙解釋,結果學生還是沒學到怎麼捍衛自己研究的成果。

不過不管怎樣,今天聽了二場有趣的發表。然後滿足地要搭挫局的車回臺北。這時候,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我在花蓮的SEVEN走出來時,看到張乃文從我眼前晃過~我還在想,沒看錯吧!?他不是才在搬家,怎麼會跑到花蓮,而且這個疑似張乃文的人,動作比較低級,所以想想大概是我眼花看錯了。可是天曉得,接著看到地理系服,然後林游水出現了~接著,一整票都跑出來了。原來,大四的同學畢業後跑來花蓮遊。這太神奇了,還搭同一班車回臺北呢。於是,我們在花蓮車站大合照,好好玩!(感謝sam提供合照)

回到臺北後,經過阿宅街,受不了鹹蛋超人座機的誘惑,用了今天的口試費,買了會變形的超合金玩具,結束快樂的花蓮一日遊。


2011年6月26日 星期日

懷念的F4與藍色衝擊隊

這陣子都是碩班的論文口試,某網友老師還一天口試五本,實在是很猛。我是不敢這麼多放在同一天啦,最多就是一天二位而已。不過,一定很多人很好奇,這些老師拿了口試費在幹啥。前幾天跟我爸聊天,才知道口試費根本就是死豬價,好多年沒漲了,當年他都把$拿去小天地買模型(這就是我小時候,他那一堆模型的經費來源)。上週口試時,一個同事說,她口試完多會把這微薄的費用給吃大餐吃光光,飽餐一頓。至於我呢,如果是出天龍國去口試,又是搭高鐵,那回程時經過那個阿宅街,往往會受不了一整排商店裡那些可惡的誘惑。這陣子賺的束脩,基本上就是買了二架1/144的飛機,一隻F4,一隻藍色衝擊隊T-4,還有一本藍色衝擊隊五十年紀念書。

說到藍色衝擊隊,那就是日本空自的表演機隊啦~我從小就很愛很愛它的F86,那簡直是藍色衝擊隊的永遠代表,現在的T4也不錯啦,有傳承到。不過,大家應該都聽過紅色衝擊隊吧!那個就是鐵雄爸爸的空中大白鯊啦!在台灣,我看紅色衝擊隊還比較紅哩~


說到F4,我在日本拍過幾次,一次是在名古屋的小牧基地拍到,另一次是去那霸。臺灣的空軍雖然沒有真的使用過F4,但是F4卻在美國協防臺灣時出現在臺灣的天空,我甚至曾在松山機場看到二架F4降落~大為驚訝!我想,大概也是這個經驗,讓我喜歡上F4這大傢伙吧!





2011年6月25日 星期六

重見天日之蘇芮「有情天地」專輯

上次談到「蘇芮3」這張新加坡夢田的復刻,再來談談這回同時推出的「有情天地」這張吧!這是蘇芮的第四張國語專輯,專輯外觀的風格,從蘇芮3的黃色又變回 她最給外界印象深刻的黑色。不過設計上,錄音帶還是走低調風,沒有繞一圈的外紙,而最大的另一個設計元素,是以銀色的特別色印刷了一些字體。在盜版猖狂的 那個時代,印刷精美一點的話,就是盜版做不到之處了。要用銀色特別色來印,這完全不合盜版的低價風,故整個質感就這樣做出來。這次夢田復刻也有用銀色印一 些字,但是臺灣佳佳引進的一些CD在套印時銀色都有點跑掉,實在可惜。

要講「有情天地」這張專輯,得先說說那時臺灣老三台(台視中視華視)的一個神奇規定。那個年代還沒有金曲獎,所以你想角逐最佳男女歌星,就只能在金鐘獎內 來得。不過那時候新聞局的規定是,若你要報名電視金鐘獎的男女歌星獎項,必須是電視台的簽約基本藝人。但對於歌星而言,如果你不跟電視台簽約,你就可以遊 走三台打歌,但你一旦跟電視台簽約,就只能在簽約的那一台出現,整個打歌的成效就會大打折扣。蘇芮在第一張與第二張專輯時打歌打超兇,幾乎是隨便轉都是 她。而那個時代,只要進入打歌期,整個三台的節目,一整個週末會全都是同一個藝人上遍各台節目,實在也有夠好玩。蘇芮為了角逐金鐘獎,在1984年跟華視 簽約,成為其基本藝人。蘇芮會簽給華視其實一點也不意外,因為華視剛開播時,蘇芮曾簽給華視四年約,但那時叫做茱麗Julie的她,一點也沒紅。而這次蘇 芮又重新簽給華視,很快隔年就入圍金鐘獎。同時入圍爭取獎項的,還有陳淑樺與王芷蕾。

該年的金鐘獎典禮(第二十屆廣播電視金鐘獎頒獎典禮),讓這三位女藝人上台一展歌喉較勁。典禮在1985年3月24日晚上於國父紀念館舉行,蘇芮唱「沈默 的母親」,王芷蕾唱「台北的天空」,陳淑樺唱「浪跡天涯」。蘇芮這首「沈默的母親」,是「有情天地」專輯的第一主打,第一次正式打歌就是在這場金鐘獎典 禮,現場還請到台大合唱團一大群學生一起來助陣。其實,這首歌的錄製,合音部分就真的是找台大合唱團來唱,塑造磅礡氣勢。隔天開始狂打的歌曲MV,也是一 堆學生跟著她爬來爬去唱這歌的畫面。這次的金鐘獎角逐,最後得獎的是陳淑樺,而蘇芮在現場演唱時還因為麥克風問題出包,整個聲音出不來,而且有許多雜訊, 由於電視轉播是中視負責,實在不知道是不是有陰謀故意陷害華視的蘇芮。

其實這一年蘇芮在金X獎的演唱出包頻頻,後來的金馬獎唱「龍的心」又因為KEY的關係出槌,也是那次的演唱,我才知道她是有全音感的人,對於KEY很敏 感。而這兩次金X獎出包,也讓她後來在出「第六感」時於社教館辦了一場不賣票的演唱會,錄製之後要角逐金鐘獎的專輯(最後終於得獎啦!)。

話題再繞回「有情天地」。這張專輯主打雖是「沈默的母親」,不過專輯最後一首的「龍」,那種愛國意識的歌曲,很適合軍方體系的華視調性,所以當年在電視晚 間開播前的測試卡畫面時,都會配合放這首歌幫她打打歌。至於後續的打歌,比較常聽到的則是「能輸多少」。這張專輯因為蘇芮簽約華視,減少了三台打歌機會, 雖然蘇芮本身曾說「我不喜歡打歌,三台都跑,同樣衣服,同樣的歌,會讓觀眾覺得疲倦,產生排斥心理」。但是,氣勢沒有先前三張的亮眼,也凸顯了電視台簽約 藝人無法遊走宣傳的無奈。

最後,還是要來講講這些臺灣珍貴的國語專輯問題。雖然滾石三十在台灣的演唱會晃點歌迷,騙人啥「二天曲目完全不同」害我買了二天票氣到半死,但還是得承認 滾石高層沒把整家唱片賣掉是最大的成就。相反地,吳楚楚等飛碟的人將整家公司賣給華納大賺一票後,這家跨國公司華納,抓著臺灣飛碟當年的版權不放,讓這個 臺灣80年代最輝煌的國語歌曲世代一堆歌都走入歷史,實在是很糟糕。臺灣華納在老歌迷心中早被罵到臭頭,這次對新加坡夢田的復刻聽說也懷恨在心。我是覺 得,華納握著版權不復刻不出版,本來就是一種很糟糕的跨國企業作法。不過,你又能奈何呢?

以下轉貼兩份當年的聯合報報導給大家參考參考~

蘇芮 林慧萍 沉默金鐘聲下

【本報記者 黃北朗】
蘇芮、林慧萍許久未在螢幕上露面了。

只是半年前,蘇芮、林慧萍還頻頻在三台遊走,

兩個人分別在歌壇擁有雄厚的歌迷基礎。

誰想到,在今年初裡,中視簽下了林慧萍,華視網羅了蘇芮,都是以報名金鐘獎角逐最佳女歌星作為條件,使她們不再是「自由」藝人。

可是天不從人願,角逐金鐘的結果是,林慧萍連「入圍」的機會都沒有,蘇芮雖然進入「決賽」卻也未能更上層樓。

只不過,簽約之後,兩個人似乎失去了「市場」,中視的綜藝節目中見不到林慧萍,華視也難見到蘇芮。

說兩台不重視這兩位旗下藝人,也非公允,只因為兩台的綜藝節目全是外製,而製作單位自然操縱了上節目的「名單」,很排斥電視台的基本歌星。

以當時蘇芮的氣勢,按理在新推出「沉默的母親」時,不會那麼「靜悄悄」,說起來華視已經是盡力配合,可是一台的出現率,究竟不能與三台相比。

這兩個大牌,似乎給了不少藝人很大的警惕,一接觸到電視台的簽約問題,多半噤若寒蟬,或者會逃之夭夭,因為事實上簽約既無保障,反而很可能遭到無意的冷凍。

從林慧萍與蘇芮的例子,似乎也是電視台自省的時候了,為什麼兩個已成氣候的藝人,加盟旗下後,卻未得到更上一層樓的機會,反而失去了他們原有的風采?電視台的確應該好好檢討一下。

【1985-07-01/聯合報/09版/綜藝】


蘇芮 陳淑樺 王芷蕾 三位金鐘獎入圍女歌星共聚一堂 勝固可喜失敗也不氣餒

【本報記者/黃北朗 攝影/郭東泰】

蘇芮、王芷蕾、陳淑樺三位今年金鐘獎入圍的女歌星在頒獎前夕,難得地聚在一起,輕鬆笑談,彼此祝福,並娓媚述說她們心裡的話。

蘇芮首先打開話題:其實誰得獎都是一樣,我們都會開心。

陳淑樺:我們三個人想法大概都一樣,今年不得,明年還是會碰頭的,對不對?我是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

蘇芮:對,我們最好的現象,就是絕沒一個人會氣餒,得不得獎都還會再努力,何況每年都會舉行,而且金鐘獎的目的也只是鼓勵藝人不斷努力。

王芷蕾:今年我就是覺得很開心,說不出原因的樂。

陳淑樺:應該是我最樂,還是第一次入圍呢。

王芷蕾:蘇芮應該最開心,她去年才簽約,今年就入圍。

陳淑樺:對,她一切似乎都是爆炸性的,從她進入國語歌壇,結婚,都是很突然,對吧?

蘇芮,其實簽約對我來說,並不是意外,華視剛開播,我簽過四年約。而且我贊成金鐘獎只限於簽約藝人角逐,因為這本是新聞局鼓勵國內三電視台競爭,而且電視與藝人簽約,也是經過挑選的。

陳淑樺:與電視台簽約有利有弊,一個正要衝刺的新人,如果簽了約,跟沒有簽約的,起跑點就不相同,無約的可以三台打歌,這怎麼競學呢?

當然,也有好處,就是有人照顧,比較有安全感。

蘇芮:打歌就能推廣新歌?我不喜歡打歌,三台都跑,同樣衣服,同樣的歌,會讓觀眾覺得「疲倦」,產生排斥心理。我簽約的目的,就是出現在電視上時,都是精心設計的,重質而不重量,出現時就要吸引觀眾,有些節目我事先就說好絕不上。

陳淑樺:我也希望能這樣,但做不到呀,有些節目會罵我,誰不希望是在客觀條件最好的配合下,讓自己亮眼、出色呢?

蘇芮:要學會拒絕,並說明「為什麼」,並不是耍大牌,而是要自己表現最好的。

王芷蕾:很難哦,我們跟妳不一樣,電視台的每個人,都覺得是看著我們長大的,這些照顧也成了感情的包袱,牽制著我們無法開口說「不」。

三個人胸無城府,開朗、坦誠的聊天,談到感情與婚姻,也談到頒獎典禮時的服裝,希望錯開彼此喜愛的顏色。

蘇芮說她已經準備好了,是黑白的對比色,走帥勁設計,王芷蕾選擇乳白色,式樣大方簡單,但很羅曼蒂克,陳淑樺半開玩笑的說,王芷蕾不穿紫色的話,她倒要考慮紫色了。

各自擁有不同的歌路,歌迷對她們都已有了適度的肯定,得獎是錦上添花,即使落選她們心裡也都已釋然。

【1985-03-22/聯合報/12版/綜藝 萬象】

2011年6月23日 星期四

拜訪周明德前輩之點滴記事

今天(2011.6.23.)下午與劉廣英院長,還有氣象達人彭大哥一起去拜訪我的好朋友周明德先生做口述歷史。在路上,劉院長跟我講了一個典故,我才知 道中研院一開始設立時,雖原本規劃有氣象所,而且很早就設立了,但是為何搬到臺灣來之後氣象所卻一直沒有「復活」的原因。據他說,是因為當年竺可禎帶了一 堆人留在中國(等於是附匪),不願意跟KMT來臺灣,所以老蔣對於中研院的「氣象所」憎惡到極點,後來也沒人敢提說要在中研院弄氣象所,於是氣象所就這樣 消失了。據查,1927年11月9日《中央研究院組織法》公布時,明定中央研究院直隸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為中華民國最高學術研究機關,設立:物理、化 學、工程、地質、天文、氣象、歷史語言、國文學、考古學、心理學、教育、社會科學、動物、植物等十四個研究所。因此,中研院至今竟無氣象所,原來跟竺可禎 留在中國有關。

今天的口訪,一開始是劉院長跟周前輩來談,據說周明德搬到美國後,他們就沒有見過面了,因此應該有二三十年沒見過。由於劉 院長需要先離開趕赴一個電視錄影,所以後續主要的訪談就是我跟彭大哥擔任。周明德前輩跟我認識大概有二十年囉!當年我還在台灣時就跟他有接觸,到美國唸書 時也一直有聯絡。我們都是氣象出身,但都對歷史有興趣,因此常會談出一些旁人也搞不太清楚的東西,而我倆是會心一笑。周明德先生的父親曾在我曾祖父擔任淡 水街長時共事,而且還有合照,因此我們兩家在超過一甲子後的再續前緣,也是一種「世事偶有巧遇奇緣」了。因為周明德前輩的口述與著作很多,今天的訪談我主 要是針對一些比較特別的問題在問他,簡單記述於下。

關於西村台長的部分,他在戰後的1945.12.左右就返日,周明德在戰後並未再見過他,不過他過世後,有次周訪問日本JMA的機會,有與西村的太太見面。西村在當時,必須配合軍方的需求,有軍事上重大出擊時,都要去報告(有到松山的臺北飛行場向航空隊報告過)。

帝大的白鳥與氣象台這邊原本應該是對於阿里山測候所的部分有合作計畫,但後來似乎是發生問題,因此這個計畫後來有些....(周前輩說有點忘記了)

日 本統治下的臺灣,在承平時代是有做暴風(也就是颱風)的預報,讓各級單位能夠提前防災準備。但太平洋戰爭開打(1941.12.)後,這種暴風警報竟被當 成是軍事機密而不得發佈。在這狀況下,臺灣於隔年所遭遇的第一個颱風,就是1942.7.11.侵襲臺灣的颱風。這個颱風造成蘭陽地區很大的災害,但因為 沒有發佈颱風警報,因此傷亡慘重。總督府也自知理虧,事後不少撫卹的作法,而戰時的暴風警報也改成以電話線的方式通報各單位再轉發給民眾,但只有發報三 次,分別是海上警報第一報,陸上警報第一報,再來就是解除警報。

我之前在整理終戰前的狀況時,意外發現終戰前二週,也就是1945.8.1.臺灣其實有一次蠻嚴重的颱風侵襲。這一次的颱風,周前輩有印象,因為當時在軍中的他,隨單位在民雄附近,那天淹水淹到半人高,因此這個颱風災害應該不小。

此 外,1945年終戰後,初期的1946-47年,日本人走後的臺灣各地測候所,除了省方訓練一批人員算有氣象訓練外,很多進用的人未必唸過氣象,有從中國 來的更是從沒唸過氣象專業學科,但薪水竟然還比臺灣人高(周前輩有找到當時的薪資紀錄)。另外,戰爭時期氣象台有訓練過一批做無線電通訊的人員,不少戰後 也因為氣象待遇較好,也轉入氣象台工作。

周前輩有特別提到梅雨的台語講法,他說日本時代沒人用台語念「梅雨」啦,因為那個不是台語會用的 詞。他說是唸成「蟬雨」,但是不是寫成「蟬」他也不確定。因為意思不是夏天的蟬,而是指「蟬聯」的連續意思。而他也懷疑,這個「蟬」是指台語裡人懶懶的, 「閑閑」的意思。另一種講法,是「騎秋」。他說這是南部的講法,也可能是從原住民語言轉化而來。但我剛剛查網路,似乎有人講「騎秋」khia5- chiu1 是「秋雨連旬」。因此,梅雨的台語到底是怎念的,還要查查看。

另外,關於盧阿山的事情,周家原來當年跟盧阿山家也有交情,而盧阿山這名字的由來,就是他在廈門出生,因此就叫做「阿山」。因此,臺灣人有「阿山」的講法,看來是蠻早的,因為盧阿山是日本領台初期,避走廈門時出生的哩~

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一棟超過六十年的老屋之最後身影

自從臺北市搞出好好看的政策後,很多臺北的歷史老屋都被當成是破敗的象徵,慘遭好好看的毒手。這種都市歷史記憶的滅絕,市政府還很自豪當成政績,直接在路邊弄出拆除前後的對照,都不知老臺北人心在淌血~這週末是期末考週,超級忙碌,但還有一大堆開會。週一早上趕著去原國立編譯館開會時,一下公車「溫州街口」,就看到這一棟老屋在被「進行一個往生的動作」。嗚呼!好慘!怪手已經要開進去了說。



這棟建築有多大年紀了?美軍1945年轟炸臺北時的空拍,這間屋子就在了。找一找,下圖裡哪一間?

找不出來沒關係,我幫你用黃色標出來了。這棟建築,1945年前就在,毀於2011.6.20.的好好看。

(底圖來自中研院GIS中心提供:http://gis.rchss.sinica.edu.tw/GIArchive /?p=1786)

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重見天日「蘇芮3」專輯

今天(2011.6.21.)到佳佳唱片買了訂購多時的新加坡夢田版「蘇芮3」復刻專輯,實在也有點搞不清楚,為何唱片行要把這一張當成是「塵緣」專輯呢?這一張明明是「蘇芮3」啊!先不管,打算來跟大家分享一下「蘇芮3」這張蘇芮專輯的一些點點滴滴好了。

這一張專輯,我在1984年買時,是以卡帶的方式購入。這是我很小的時候所買的,而且是我這輩子買的第一張原版專輯卡帶。當時飛碟這個卡帶跟其他家的很大不同是,它並沒有很花俏地把紙繞出來轉一圈(買過卡帶的知道我在說什麼),而是直接只有簡單的封面與一個卡帶背面。這張專輯的封面是以黃色漸層來設計,紙質是當時算很低調而高尚的雪銅,非常有質感的設計。感覺上,唱片的用紙反而沒有卡帶的有質感。

這張「蘇芮3」是一張非常特別的專輯,它一共只有八首歌,其中的B面一首九分零五秒的塵緣,是當年很少見的創舉。這首歌如詩般的長度,可以說破了國語歌壇的紀錄。既使到今天,也沒有太多歌手敢這樣來做專輯。不過這張專輯很多傳奇的背後,反而是很有意思的故事。如同專輯文案所說,整張專輯籌備了四個月,蘇芮親自參與每次會議,還跟作詞作曲人討論。但是,如果你知道這張專輯,其實一開始是為了配合虞戡平導演的一部電影「笑匠」時,那就會懷疑這背後更多不為人知的情節。據說,一開始虞戡平導演這部電影「笑匠」,是想找飛碟的蘇芮來合作,一起再造搭錯車盛況,但似乎整個籌備過程中,虞戡平跟飛碟的合作破局,導致陳克華初次寫詞的作品「塵緣」與「故事」,由李壽全拿去重新譜曲製作,另外製成田希仁的專輯「點燃太陽」內的「情緒‧組曲」與「故事」,並且提供給電影笑匠使用。致於蘇芮這邊,已經由曹俊鴻譜曲的歌,便成為「蘇芮3」裡頭的這二曲「塵緣」與「故事」。當年首次寫詞的陳克華,二首歌居然有二種曲子出現實在已經夠特別,後來李壽全又拿回來自己唱了一次部分的片段,就是那首「看不見自己的時候」。

「蘇芮3」推出時,主要打的歌是「塵緣」與「順其自然」,但是「塵緣」這麼長,怎可能在電視上表演呢?於是有了一種神奇的組合,就是讓蘇芮唱一段「一樣的月光」,喚起一下大家的記憶,然後接著跳「塵緣」最末段,「不容許絲毫猶豫,要一步一個腳印,永遠不會再遭遇,把握時機,奮力一擊!.......」,接著一連串「將故事忘記,留下意義,為所有的夢想,找出結局。讓生命衝擊,不留餘地,將一生的愛還諸天地」唱到完。這種打歌方式,也算是另一種的組曲了。至於「順其自然」這首歌,是當年開始有電子鼓這種新玩意兒時的作品,我記得那種薄薄一片電子鼓敲出前奏真得很好玩,蘇芮1984台北演唱會,就是這樣打出來的。

說來有趣,蘇芮這張專輯推出後,反應不賴,反而是後來田希仁的「點燃太陽」專輯推出時,雖然有李壽全製作的加持,還配合電影推出,但是電影本身沒有搭錯車紅,歌曲也一樣,有人覺得唱歌唱上癮的虞戡平硬是要在裡面合唱,讓整個音域無法如蘇芮的曹俊鴻版本般激昂與起落有關。而田希仁專輯推出時,飛碟也順勢替蘇芮繼續追加打電台廣告,這次是以「內心交戰」這首「自己與自己」對唱的歌,強調「這世界充滿太多聲音,聽不出哪個是自己」來隱喻田希仁專輯裡與蘇芮專輯的歌詞相同。這種透過重複錄音,讓歌手自己唱出兩種不同聲部與歌詞的自我對唱,是非常有創意的作品。最近阿妹的新專輯裡,也有玩這樣的點子。

「蘇芮3」的CD版後來飛碟曾短暫推出過,就是那個照鏡子版,但量很少。反而是香港WEA曾經推出黃色版的CD,很少見,是稀有品。這次新加坡的復刻,使用雙封面,也就是黃色版與照鏡子版都有,算是非常難得的一種設計,值得拍拍手。不過,如果華納不要那麼機車,能找回當年的原始網片來製作,也許效果會更好吧!

這張「蘇芮3」專輯,可以說是蘇芮全盛時期的三部曲之一,接著的「有情天地」,就開始走進另一個階段了。

2011年6月19日 星期日

謝謝喜歡與關心鐵道文化的朋友們!

為期將近一整個月,關於「臺灣鐵道文化志」這本書的宣傳活動,將在明天(2011.6.20.)中廣黎明柔於晚上7:00-8:00的現場節目之後告一段落。真的很謝謝各位朋友,在這段期間內,北中南各地舉辦講座時的參與。這次「臺灣鐵道文化志」一書的出版,其實是一種蠻意外的機緣,因為有這本書的架構其實已經好多年了,成書的文章也大部分至少五年前就已經寫完,但這麼嚴肅的議題,這麼深沈地講臺灣鐵道文化的興衰與面相,卻不是現在「弱智化」或「綜藝化」市場的喜愛,因此這本書詢問過四五家出版社後一直無法出版(因為我承認我也很難搞啦,我不想要修改成我不要的「軟性」鐵道文化書籍),所以才會一放放這麼久。這次的新書,真的是間隔了太久的時間,因此在好幾場新書分享會上,都不時看到一些從「臺灣鐵道傳奇」就開始關懷這議題的朋友,說我好像消失很久了。其實,我還是一直有在關心臺灣鐵道文化的議題,只是很多很多時候,真得很無奈與無力,如果大環境的認知是走在一種膚淺的軌道上,那也只能等待一個成熟的文化意識可以形成的未來。


時間仍然繼續在走,火車依然繼續奔馳,而鐵道文化的路也仍然有待你我的努力。基隆的百年月台眼看要被文化局給搓掉而只保留一小段,新北投的CTC中心恐怕遲早要被移平,臺北機廠究竟會開發成什麼樣子誰也不知道,華山車站已經快被好好看得面目全非,多少的風華再現都要變成風華再見。一本書,是傳遞一種理念,一種想法,一種看事情的角度。或許,這是這麼混亂的時代中,唯一能讓人省思的一點觸媒。能做的永遠太少,因為崩壞的世界是如此之大,但我們鐵道文化協會已經慢慢開始在打狗鐵道故事館,用我們自己的努力實現一個鐵道文化的理想,就像是公車迷買下豆腐車來自力保存的行動一樣。或許,這些夢想都是持續讓我們走下去的動力。

謝謝大家這一個月來的參與,目前到六月底北中南的誠品都還有鐵道文化看板的展覽專櫃,大家可以去看看喔~

天母忠誠店謬思牆展覽,高雄誠品大遠百店
5/4(三)-6/30(四)『珍藏台灣鐵道文化』寫真展

我們的美麗寶島,曾是一個處處有火車、遍地有鐵路的「鐵道王國」。鐵道文化早已根植在每個台灣人的生活之中,成為永恆的記憶。但,你真的瞭解其中的奧妙嗎?讓這幾幅火車與鐵道建築的珍貴鐵道文化照片,帶領您進入多采多姿的台灣鐵道世界,觀察台灣鐵道文化的體現與變遷。
●主辦單位/遠足文化 ●照片/文字提供:洪致文



解讀鐵道王國的文化密碼《台灣鐵道文化志》新書分享會


讓《台灣鐵道文化志》作者帶領您進入多采多姿的鐵道世界,
全面且深刻地觀察台灣鐵道文化的體現與變遷,從台灣鐵道的發展軌跡,談到鐵道的時空概念、鐵道文化的多元風貌,再以文化資產保存的角度,敘述鐵道車輛、鐵道建築等台灣珍貴的鐵道文化資產,以及對鐵道博物館群建立時的期許。

我們的美麗寶島,曾是一個處處有火車、遍地有鐵路的「鐵道王國」。鐵道文化早已根植在每個台灣人的生活之中,成為永恆的記憶。《台灣鐵道文化志》將帶您進入多采多姿的鐵道世界,全面且深刻地觀察台灣鐵道文化的體現與變遷,談到鐵道的時空概念、文化的多元風貌與價值。

講座時間地點:
5/15(日) 15:00-16:30 台北誠品信義店3F廣場Forum
6/11(六) 15:00-16:00 台中誠品園道店
6/18(六) 15:00-16:00 高雄誠品大遠百店17F
主講:洪致文(知名鐵道研究專家/台灣鐵道文化志作者)
●主辦單位:遠足文化



以下節錄本書相關專訪與書評

火車火車行對佗位去
文/古庭維(本文作者為鐵道文化協會副會長、《鐵道情報》總編輯)

近年來,各種與鐵道或火車相關的活動興盛,從收集戳章的小冊子狂賣數萬本,到郵輪式列車賣座奇佳,鐵道文化活動儼然成為流行。距今20年前,支線一條一條停駛,珍貴建築和車輛幾乎不可能保存,更不會出現主題列車的活動,對照之下,今天的環境簡直是鐵道愛好者的幸福年代。社會風氣有如此轉變,一切的起始點就在1990年8月,洪致文於《中國時報》寶島版發表鐵道專欄,兩年後再結集成《台灣鐵道傳奇》(時報),一股鐵道風潮隨之席捲台灣社會,是台灣鐵道趣味史上叫好又叫座的經典名作。

鐵道文化之所以風靡,在於它是庶民社會的共同記憶,可以輕易地引起共鳴。權威體制的國家,人民幾乎不可能發展任何興趣,戒嚴時期甚至連拍攝火車都是違法的。於是台灣人對火車的感情,在長年壓抑中累積能量,最後形成了美麗花火,大鳴大放。然而,鐵道文化在今日看似已成為顯學,核心價值卻有所失落。因為,珍貴建築和車輛的破壞從未停止,許多活動在過度的商業包裝下,往往與文化傳承脫節。

這20年來,洪致文持續觀察鐵道文化,近日出版《台灣鐵道文化志》一書,探討鐵道趣味黎明期以來的各種現象。在鐵道趣味已被社會認同的現在,本書從再次詮釋鐵道文化的內涵開始,不論狹義的車站車輛各種設備,廣義的文學詩詞歌曲創作,以及各種趣味面向,作者以對鐵道入微的觀察為基礎,佐以本身對科學及人文的博學,啟發讀者對鐵道文化全面性的認識。

建築和車輛的保存歷程,是非常精采的一段內容。彰化扇形車庫是鐵道建築保存革命始祖,台中站是經典車站保存先鋒,舊山線則是台鐵史上第一條因發展觀光而恢復運轉的舊鐵道。回顧珍貴火車的拆除事件中,作者以犀利的筆鋒,指證歷歷,相關單位屢次違背承諾,20年內3次毀滅性的破壞,已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對於許多事件,作者並非一昧批判,而是以精準的分析,根據文化本質提出看法。不論是奮鬥有成,或不幸失守,每一段歷程,都值得不同世代的讀者認識,因為成果真的得來不易。直到今天,藍皮的古董柴油車,是台鐵現存唯一戰前製的動力客車,依然遭棄置不顧。首善之都台北市,依然漠視台鐵舊禮堂和華山車站無可撼動的文史價值。鐵道文化的環境,真的隨社會重視而改善了嗎?

對作者的忠實讀者來說,本書可能因部分內容已多次闡述,較不具新鮮感,也可能認為書中珍稀的老照片不夠多,而感到不過癮。然而,對20年來鐵道文化現象如此全面性、系統性地重整,正是這本新作最重要的價值核心。書中許多色塊或圖形的安排,也都有源自鐵道趣味的巧思,讀者不妨用心觀察,也體會忠於原味、尊重文化的創意展現。

當這本著作定位在領導者的宏觀視野時,相對較弱的版面規劃和圖片處理,難免令人失望。即便如此,仍不減其代表性及重要性。1930年代設計台北、嘉義、台南等車站的宇敷赳夫技師,曾對看似平庸的工場建築有所評論:致力追求機能展現而沒有雕琢的建築,一定也會呈現一種深刻的美感。缺少精緻的設計,《台灣鐵道文化志》以紮實的內涵,引領讀者再次認識台灣鐵道傳奇。

轉載自中國時報開卷 2110507


http://post.books.com.tw/bookpost/blog/40031.htm

其實從一開始,我就不覺得這是一本寫給鐵道迷的書
文/DL

因為我不是鐵道迷。

辦公室鄰近松山火車站,去年拆鐵道的時候新聞媒體報導了好一陣子,畫面中見到不少人長時守候在旁,不外是想記錄拆除過程,或是最後一列火車駛過的照片。雖近在咫尺,老實說卻也沒想過要繞過去看看。只是在之後的某一天才突然感覺到:不用等平交道了。

朋友有陣子迷上了火車模型,除了有事沒事拉著我們去玩具店「欣賞」那小小一列數千元的火車頭,有次看到疑似太魯閣號的火車經過,還把握機會對我們教育一番關於「傾斜式列車」的「火車常識」。機械原理聽著是有點意思。可惜,我從來就不是一個火車迷。

有次看電視介紹到東部某個無人車站即將面臨廢站命運。說是車站月台,其實不過是鐵軌旁一塊小小水泥地,搭個遮棚罷了。臨著太平洋的車站,非常美。看著節目的當下,我很知道會有這樣的報導通常就是表示,自己可能無緣親身經歷這麼美的景色;不過我當然也聽懂台鐵經營的難處,裁線、廢站是經濟問題。除了不是一個鐵道迷,我也從來就不是一個文物保存的倡議者。

可是,出版社來說完這本書的當天,我就跟同事說,如果我今天想要讀一點跟鐵道有關的東西,或許就會買這本吧。洪致文的響亮名號當然是一,所謂「鐵路文化聖經」的是一;不熟某個領域的時候,總是想偷懶點,找個快速入門的「集大成」。不過也或許是因為在出版社介紹時,略略翻過的目錄和圖片。即使像我,一個從來就對鐵道不感興趣,也不怎麼支持古蹟保存的人,都會再看到某個標題、某張照片的時候,想停下來,看看他到底寫了些什麼。

所以它應該不是一本只寫給鐵道迷的書。

《台灣鐵道文化志》是洪致文睽違近10年的作品。這本書,他從台灣鐵道文化的啟蒙、鐵道社團的發展寫起;接著,他介紹諸如時刻表、路線圖等鐵道基礎知識。第三部分是不同面相的鐵道文化,鐵路便當、火車模型、「永保安康」大家都知道,但火車上的紙杯、愛國獎券電影小說漫畫裡的鐵道文化,當有人一件一件說給你聽的時候,我們才會驚覺,原來火車竟與生活如此關係密切。

本書最大的一部分,是關於鐵道文化的保存,洪致文特別將鐵道建築與鐵道車輛分篇討論,除了論及目前狀況,好、壞都有;他也寫到幾次抗爭事件始末,兩造的觀點、行動,以及最後結果。不用說,這是全書最沉重的段落,文字間,可以讀的到洪致文的氣憤與激動。

我不支持文物保存,因為我不知道為什麼要保存。可是這本書一開始的切入,就讓我對鐵道,應該說是我們可以怎麼看待鐵道這件事,有了不一樣的觀念。

高鐵剛落成,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推銷了個「台灣一日生活圈」的概念。姑且不論對一般如你我而言的上班族這究竟實不實際,不過台灣的確是變小了;不過這說法沒什麼創意。台灣人第一次改變對空間的距離感,其實是在鐵路剛出現的時候;雖然從南到北還是得花上大半天,不過畢竟只需要「一天」了。

為什麼火車站總有顯眼的大鐘?其實早期是沒有所謂「時區」這個概念的,所以橫跨美國的鐵路線,各公司有各公司不同的時間標準。因為實在造成太大的困擾,後來才劃分時區,定出統一的時刻表。因為,時間,或說「準時」對火車來說實在太重要了,所以,所有火車站才會都醒目的大鐘。

因為火車,我們的空間感、時間感都不一樣了。

有了這樣的開始,再順著看接下來篇章,就可以比較容易理解,以及想像。當你讀著他在每一部電影尋找火車或是車站出現的場景,或是哪一張愛國獎券只出現了阿里山鐵道的一角而沒有火車,火車上的玻璃杯何時變成紙杯、紙杯又有什麼講究……你不再只是讀著鐵道迷單純的戀物,而是可以想像,這麼多的線索,可見「火車」、「鐵道」是如何與我們生活相關,在我們從沒有意識到的時候。

再接著讀到洪致文對目前鐵道文化保存的看法,你就會比較想搞清楚:那些贊成的或反對的,他們到底在說些什麼;還有,現在的做法到底好不好?保存,不只是留下東西,如果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保留,為什麼要人云亦云的喊著要留?又怎能確定什麼保存方式對它最好?

這樣的論調老生常談,可是這次有了不一樣的切入點。所謂「文化」不就是這樣,我們讀書,不外就是在替自己找新的刺激,或是理由?所以,我或許會願意再多看一兩本有關鐵道的書、多留意鐵路相關新聞;也或許,我會願意對鐵道保存、文物保存,開始發展新的看法。

其實這都而無關乎現在、將來,我是不是一個鐵道迷吧。




http://okapi.books.com.tw/index.php/p3/p3_detail/sn/607
洪致文,資深鐵道迷的20年愛忿
作者:陳琡分 / 2011-05-20

在台灣鐵道文化的世界裡,洪致文已然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名字。
1990年,他開始於《中國時報》寶島版發表鐵道相關文章;1992年推出的第一本鐵道專書《台灣鐵道傳奇》,在那個眾人只將火車視為交通工具、與文化完全搭不上邊的時代,他試圖披荊斬棘地建構鐵道文化的概念;及至眼下最新的《台灣鐵道文化志》,他依舊細數著一則又一則屬於台灣、屬於歷史、屬於人們與火車之間的故事,耕耘不輟,至今已逾二十年。

端看洪致文的出版資歷,不少人會以為他或許已過中年,然他正值不惑,讓人驚訝於他的年輕;看他對鐵道的專注程度,可能也會認為他鑽研於此中領域,但他實為一名大氣科學博士,任教於師大地理系。翻閱他的十多本鐵道專書,可能又會覺得洪致文之於鐵道文化或鐵道書寫,只要話匣子一開,該是說不盡的狂熱與興奮,然而,連最後這個猜測,都是錯的。

長年關注台灣鐵道文化發展,談起這十多年來的變化,洪致文透露出深沉的無奈。政府與台鐵對於鐵道相關文物的處理方式,從想法到策略上的顢頇,已不需多言;諸多的破壞與粗暴的對待,看在洪致文眼中,從最初的錯愕與不忍,如今只剩麻木的情緒。他的評價與建言總是既直接又犀利,從建物的維護,到車身的保存,皆可說是砲聲連連。其毫不留情的程度,幾乎要讓人忘記,他是個從兩歲起就對鐵道充滿熱愛之情的資深鐵道迷。

「台灣有很多非常珍貴的火車,但依照台灣目前的文化資產保存法,是沒有辦法給這些火車一個『身分』的。」身分?為什麼火車需要身分?「有了身分,就會有法令的保護,不能亂拆也不能亂丟;還可以進一步編列預算,提供整修經費以及調查研究計畫與未來規劃建議。」洪致文進一步解釋,目前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只管建物與國寶器物,火車不在規範當中,而且因為火車具備可移動性,讓它的處境更為尷尬。「假設某個縣市想把某列火車歸為文化資產,如果台鐵覺得麻煩,他們只要把這列火車拖到其他縣市去放,就省事了。」但以同樣對鐵道有所珍愛的日本為例,他們會將火車訂定為「國家第一號重要文化資產」,依次編號,於是火車便正了名、有了身分,成了文化資產,而非過時即棄的交通工具。「當你沒有身分,你什麼都不能做。」

又如時下最夯的鐵道藝術村,洪致文也直指問題核心:「你會發現,把我們所謂的鐵道藝術村放到酒廠、糖廠,其實都是一樣的經營模式,跟鐵道是分離的。只因為它可能是在鐵道附近,便冠上了鐵道的名稱。但它其實與原始最根本的東西一點關係也沒有。」

凡此種種,讓洪致文對台灣鐵道文化的發展,除了失望、憤怒,其實還有沒說出口的憂心。「現在很多人看鐵道文化,都認為是無限的商機。但我們目前的鐵道文化往往都太膚淺。它很可能只是假藉一個符碼、一個名詞,就依附在這個文化上去創作,可是出來的東西和整個文化概念的本質卻是分離的,這是一種失根的文化創意。」洪致文認為這是台灣當前在文化面上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不只是鐵道,老街、古蹟、或是各種節慶祭典,都出現了同樣的病症,長期以來,將成為無可挽回的損耗。

「但至少現在『鐵道文化』四個字已經變成一種符碼,已經廣為人知了。」加上近年也有許多火車站與鐵道建物,都已經列為歷史建築,進到文化資產的項目下,洪致文認為,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

「所謂的鐵道文化,是因為鐵道的出現,影響到周邊任何因它而出現的東西。例如有了火車,就有畫家去畫火車,或是有人在歌曲或小說中,加入了火車、車站的場景,這都屬於鐵道文化。」在洪致文的腦海中,有著一張龐大的台灣鐵道文化系譜,從鐵道起始,一路延伸到相關的各種領域,諸如文學、繪畫、電影、音樂等等。投身於鐵道文化二十年來,他期許自己逐步收束這個浩大的概念、將之落於實際且精確的物件上,再從這個具體的收束,往下延伸出其他文化概念。「鐵道文化包含的事物非常多,但它終究必須根植於真實發生的文化歷史,否則就變成架空的場景、奇怪的想像,甚至是錯誤的創作。」

「我希望自己的書寫可以造成一些正向的影響。」一面翻起這次由遠足文化推出的《台灣鐵道文化志》,洪致文一面有條不紊地細數著他所認知的台灣鐵道困境。「我對鐵道的喜歡跟感動還是在,但是會愈來愈少。」聽見一名資深鐵道迷這麼說,不免令人一陣心驚。「慢慢地,這些喜歡與感動,都會變成一種驚訝,因為你會不瞭解,為什麼某些事物會變成這個樣子。」洪致文強調,他並非抗拒新的改變。「我不認為新的東西就不好,只要同時顧及設計與概念,一樣會有很好的表現,例如台灣高鐵。」但神奇的是,類似的新事物、新材質,搬到台鐵去,就會走樣到令人傻眼。「我覺得那是人對事物一種珍惜的態度。」只要有珍惜,即使情境再艱辛,都能有動人的表現;反之,則是令人痛心的失望與傷害。



台灣鐵道文化志,紀錄文化資產興與衰:專訪洪致文

作者 / 誠品網路編輯群 |

在1990年8月,洪致文於《中國時報》寶島版發表鐵道專欄,
1992年結集成《台灣鐵道傳奇》,詳述台灣鐵道百年來歷經清朝、日據時代及民國的種種變遷。

書中除了台鐵的環島幹線與支線外,還包括了林鐵、糖鐵、鹽田、礦鐵…等完整資料。這是台灣鐵道文化的經典之作,更是第一本專門為火車迷所寫的入門書,鐵道風潮進而席捲台灣社會。

在鐵路支線逐漸停駛,珍貴建築和車輛無法留存的當時,在洪致文的介紹之下,社會上興起了保存鐵道文化的聲音。至今,鐵道活動興盛,舉辦主題列車活動、舊線復駛、鐵道支線成為台鐵的興盛觀光路線…從父母輩到年輕一代,鐵道是台灣庶民社會的共同記憶,輕易地引起共鳴,如今鐵道文化正是風靡。

作為台灣鐵道書寫第一人,洪致文在近十年間卻不曾出版與台灣鐵道相關的專書,直到今年才出版《台灣鐵道文化志》。洪致文是用怎樣的心情看待當下的鐵道文化?

《台灣鐵道文化志》以鐵道研究者的視野,全面且深刻地觀察書寫台灣鐵道文化的體現與變遷。在國外,是否有類似的相關著作,影響洪致文組成此書架構?

洪致文說,在歐美等國,並沒有專門講「鐵道文化」的書,連「鐵道迷」都是分眾的:玩模型的、拍火車的、研究路線的,都是不同的族群,大多著墨於「鐵道趣味」。但這群鐵道迷,很少從文化的角度切入鐵道;會關心鐵道文化資產的,反而多是從「世界文化遺產」角度切入,和普羅大眾距離更遙遠了。

在《台灣鐵道文化志》中,洪致文在鐵道趣味已被社會認同的現在,更深入詮釋鐵道文化的內涵。從狹義的車站車輛各種設備,到廣義的文學創作趣味面向,讓鐵道迷及非鐵道迷更明白鐵道在歷史生活中的展現層面。

然而在本書中,鐵道文化資產的今昔對比、問題所在更佔重要篇幅,與往昔輕鬆易讀的鐵道逸事相比,本書顯得較為嚴肅,且批判力道強烈。

洪致文笑說:「我在過去的鐵道書中設定不同的族群和讀者,一方面容易吸引讀者,只有少部分是深入探討的內容。在本書中,只有第三章是專欄集結、談論廣義鐵道文化的內容,其他的部分都和文化資產相關。」

為何一個鐵道迷或非鐵道迷,要關心似乎一點也不有趣的「鐵道文化資產」?洪致文試圖將鐵道文化資產的定位拉高:「它其實是台灣文化資產的一部分,代表珍貴的台灣歷史經歷。很多在維護鐵道資產發生的現象,也能具體而微的看出台灣文化資產所遭逢的危機。」

洪致文提到,近年來政府努力的在做鐵道文化保存,但卻因為圖省事方便、不去細究歷史脈絡,反而造成文化資產破壞。

他舉例道:「台灣第一台蒸氣火車騰雲號,重新修復上路讓許多鐵道迷很高興,但是被裝上了不搭的零件,並抹滅所有歷史痕跡,在文化資產的判定中,它已經不是百年文物,而是新車!而車身上所掛的『騰雲』二字,更是在早年拍電影時,某個鐵路局員工的父親寫了掛上去的…」

而對於老建築活化,洪致文則舉舊車站修復為例:「國外在舊建築修復前,在解體時會慎重的做好色層分析,瞭解原先漆了幾種顏色;然而在修復時,卻可能會漆上從來不曾出現過的顏色。而許多部份毀損的木造建築,包商也為了圖方便,直接拆掉重作,問題是新建築木料又沒以前好,整修也隨便,幾年後木頭甚至裂開了!」在種種細節中,都能看到主事單位的輕率與不負責,也反應了台灣尚須建立的文化資產保存觀念。

鐵道文化資產的修復和所有古蹟修復是一樣的,需要經過謹慎的調查研究才能下手,也要考慮到要整修到什麼年代,而不能「混搭」,更不能「砍掉重練」。然而這種思維,的確不只存在於鐵道文化維護之中,並普及於台灣文化資產的重生再利用狀況中。

洪致文舉鐵道藝術村為例:「鐵道藝術村在台中成功之後,許多政府官員會覺得成果不錯,以此型態複製,但複製不一定成功,而原先的成功也會失去獨特性,我在書中特別花了一個章節探討這件事情。原創性應該要被持續鼓勵,也要發源於當地,應當是有機的組織;但目前台灣文化單位的作法,都是如法炮製,並且自行想像,和鐵道完全脫鉤,也和當地住民生活脫節。」

但洪致文也說:「雖然我這麼檢討,但是會有這種反省的人不多。看到整修完畢的老建築或空間再利用,大家都認同,卻不知道那只是符合現代人想像的產物,是假的懷舊—這些資產不是被『保存』,而是被『改造』。所以當大家都覺得好的時候,不代表它一定沒有問題。」

看到許多亂象,提出種種批判,洪致文坦言對台灣鐵道已經越來越失去信心。但為何還會出版這樣的一本書?

他說:「現在鐵道迷越來越多,我希望透過這本書,可以讓鐵道迷用正確的觀念來理解鐵道文化,開始深思鐵道文化的深層面相,而非整天只關心鐵路便當與永保安康,台灣的鐵道文化發展才會有希望。」

如同洪致文在序中所說:「台灣的鐵道文化,其實可以不用那麼的膚淺與商業,文化的保存若多用一點心,也可以做得更好。這絕對不是文化保存在台灣必須走向庸俗的宿命,只是台灣人民在過去制式的教育裡,缺乏美學的薰陶,缺少歷史文化的概念。」

這位從年少時期便開始迷戀鐵道的鐵道達人,依然秉持著一份對台灣鐵道的熱情,期待能讓更多人體會歷史的珍貴,將鐵道的記憶繼續留存下去。

2011年6月17日 星期五

飛機降落在畢業服的大坪上了~

這一二天發生幾件蠢事,讓我剛剛一想到就一直撲吃笑出來。記在這兒跟大家分享。

明天(2011.6.18.)就是百級同學的畢業典禮了,時間過真快,我到師大時他們剛好大二,因此很多同學都有修我的課,當我「實驗品」,被我帶著不是地景調查就是鐵道觀光,再不然還有永續發展、應用氣候等。他們這一屆最有趣的是,居然借了學士服就一定要拍到夠本。我以為租一次畢業服是好幾千元所以要撈回本,結果當然不是囉。但他們居然連上課都隨身帶著畢業服,隨時可以變身拍照實在是好像超人一樣迅速。有的同學明明穿短褲,也給我一下套上畢業服,露出兩隻光光的腳,實在是笑死我也~他們上山下海又是溜冰又是沙灘又是.....有仆街嗎?昨天跟我做大專生計畫的飛機迷小智跑來我合照,結果玩了我有史以來最最好笑的一次畢業合照:讓可愛的飛機直接降落在畢業帽的大坪上,好好玩。不知道下次我那個坐公車研究的空空大師畢業時,是不是要扛著北客豆腐車的牌子在胸前呢?(不過,他先把英文給我考好比較實際)

今天晚上據說是百級的畢業晚會,我有看到Selina的妹妹也來了,但重點是,有個同學說要合照,我說好好好,結果回家路上一直在想他的名字是啥?我只記得綽號是林游水,就是那個游水龍蝦一磅多少錢的游水,而本名我竟然年紀大給想不起來,直到剛剛補眠完有其他同學提醒才想起來。扯扯扯。(我知道絕對不是林乃文就是<--這個梗只有參加謝師宴的才知道)

最後是今天的口試,我實在是,一定把遠在加拿大的王老師嚇死。因為是視訊口試,所以老師們對談都是透過電腦連線。也許是老師我有在「注意」,口試時決不會吃會讓我「很狼狽」的食物,而學生倒也打聽了,故搬出安全食物波提來(可是最近怕甜不太吃甜波提說),這部分沒有太多搞笑演出。出糗是在口試後,請大家用力想像吧!那個NB,鏡頭是在打開的螢幕上方,我站在螢幕背後,這時候在外國的老師說口試完要「斷線」了,於是我為了跟他說再見,頭就直接從螢幕背後往下回頭倒望螢幕,因為鏡頭是在螢幕最上面,我為了看清楚螢幕,頭倒得很低,鏡頭剛好直接拍到我大開說再見的嘴巴,接著是鼻孔。我自己看螢幕都快嚇死了,不知道在外國的王老師是不是昏倒了?

今天下午因為口試,沒睡午覺,頭痛到快炸掉~明天還要遠征高雄去講最後一場的鐵道演講,請南部的大家多多捧場喔~要是跟台中場一樣空虛,我看我會哭哭了~

主講人 洪致文 先生
活動日期6/18(六) 15:00-16:00 高雄誠品遠百店講座
活動免費入場,歡迎參加

2011年6月16日 星期四

本週六在高雄的講座,歡迎參加!

本週六在高雄誠品遠百店的新書座談,是這次一系列活動的最後一場喔,歡迎參加!

主講人 洪致文 先生
活動日期6/18(六) 15:00-16:00 高雄誠品遠百店講座
活動免費入場,歡迎參加

讓《台灣鐵道文化志》作者帶領您進入多采多姿的鐵道世界,全面且深刻地觀察台灣鐵道文化的體現與變遷,從台灣鐵道的發展軌跡,談到鐵道的時空概念、鐵道文化 的多元風貌,再以文化資產保存的角度,敘述鐵道車輛、鐵道建築等台灣珍貴的鐵道文化資產,以及對鐵道博物館群建立時的期許。

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B787沒那麼大隻好不好~

今天念到一篇奇文中的某一段,非常有趣,也反應一些所謂「航空研究者」對飛機一無所知下,還要做航空研究的可怕。那奇文中的一段寫說,「機型不同載客率就不同,旅客沒那麼多就會用小飛機,像現在A380搭載五百多人,臺灣不會需要這麼大的飛機,所以像是這類A380與B787臺灣都不會買進來......」。這這這,不是機型有8的,就是超級大飛機好不好。也就是說,不是載客量是B787>B747>B737.....這樣子玩的好嗎?要做航空研究,最好要弄清楚一下為何空巴走向A380這樣的市場,而波音會走向B787這東西。B787本來就不是要走那種大載客量的市場啊!

說點大家不知道的秘辛好了。B787原本是叫做7E7,這E有很多意思,但後來卻改成B787,原因很有趣喔,就是有一個人叫做安有仁,他當時任職於西北航空,建議波音考量到亞洲市場,八的發音是發,很吉利,所以建議改成B787,而就這樣變成B787了。今年初我去西雅圖時,在波音工廠有看到一架B787要起飛!



那幾架大胖機大家應該很熟悉吧!


這幾架日航的B787,也許真正出廠時都是鶴丸的垂直尾翼了!

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

若你要跟我敲時間開會或口試的話......

最近又到了期末一大堆人要碩論口試畢業的季節,所以很多人又開始要找老師約時間。其實,跟老師約時間是件看起來簡單的事情,但我就不知道這些學生或助理怎 會搞到讓人抓狂。這學期除了碩論口試的約時間外,還有很多會議的審查等雜七雜八事情在約時間,這些助理也很多都是沒經驗亂亂做,搞得大家都很怨。以下這些 要點,請你們這些承辦員、助理或學生仔細看看,不要到時候被我念還覺得委屈。

1. 你要提前跟老師們約時間很好,提早一個月更表示你有計畫在做事,但請你不要一個月前就已經寄出EMAIL請每個老師勾選可以的時間,然後你就給我安靜地石 沈大海,直到你「滿意」的時間前一天才又跟大家通知說,明天下午要開會喔~這時候,一定很多老師跟你說,你一個月前問時怎沒決定好時間,把大家時間敲下 來?而這助理很天才地講說,我不是要老師們勾選可以的時間嗎~我以為這些時間你們都可以啊~天才!我跟你講,你決定好時間一定要跟人家確認敲定,否則,我 只是跟你講你問的當下我可以的時間,這一個月中,別人跟我敲定其他行程時,我可能早就把回給你的時間給挪去開別的會議了。所以,請不要這麼天才。

2.不管你多早敲定人家的開會時間或口試時間,請你記得在開會前一二天要重新一一確認過,也把地點描述一下。我遇過那種一個多月前電話敲定某個會議的,然 後文也沒發(承辦員說反正你到場就會補給你了),直到開會時刻一堆委員沒出現,這才一一找人,結果大家都以為你沒確認也沒發文,認為會議取消了嘛~

3.你開會通知麻煩寫詳細一點,什麼在207室開會這種只有天才你自己知道的地點。特別是現在很多單位很特別,就是說通知的助理是在A地點上班(例如計畫 辦公室位置),但開會是在B地點,你不給我地址與位置,又不講清楚你的207室是在哪裡,到底要人家怎麼辦啊。特別有的單位,還有外地辦公室,例如啥中部 辦公室,桃園辦公室等等,誰知道你是在哪一間呢?

4.再來是,你要用電話確認可以,也可以用簡訊通知,但你若要給我用EMAIL,請你注意看人家有無回覆你收到了。我這學期遇過人給我用哈妹兒的信箱,她跟我聯絡的都進了垃圾信桶。我沒跟她回覆,她也沒跟我確認,就這樣以為取消了~

5.若你某個會因故要取消,請你也提早跟大家講,不要到開會前幾天才說因為政策改變,XX會議不開了。而我遇過更機車的承辦員,跟我說XX會議不開了,偏 偏事後我又知道你這審查會議根本還是有開,只是不想找我去「找麻煩」(喔~你喬好了啊)。通常遇到這種單位,下次你不用找我了。

6.你要找老師來幫你碩論口試,是找老師來指導指導,所以態度上怎麼說都不是以學生為主吧。我遇過一種學生,劈頭一句說,我是XXX,我決定在X月X日幾 點口試,請問老師可不可以幫我口試?通常,如果你運氣好我可以配合那會盡量配合,但很多時候時間是需要微調的。才問你一下那個幾點可以改一下嗎?這學生竟 然回我說,若我訂的時間老師不行,那我就另外找別人來口試了。挖哩勒,所以我是你備胎啊!還是你口袋人選很多,不差我一個?反正你不差我一個,我也不差那 一點點微薄的口試費。

7.你發一堆信要敲大家時間開會很好,但若你每次決定的流程就是依照那幾個大卡可以的時間,那請你下次不用發這麼多信給我們這些小卡費心幫你填寫可以的時 間,因為我發現我每次選了一堆時間,你最後還是給我選一個我不行的時段,反正我一開始就不是你決定時間的考量人物,那你就自己找幾個大卡敲定就好,不用費 心找我來幫你填吧!反正我寫了N次,你也沒一次會採納啊~

2011年6月12日 星期日

一個難忘的畢業典禮

最近又到了畢業典禮的季節,但是應該很多同學都不免抱怨,學校的畢業典禮會場好小,每一班只有個位數的人能進得去,剩下的人家長來了也不得進場觀禮,因而民怨四起。話說,好歹大家也念了四年,等的就是這一刻,學校要留給同學一個怎樣的最後印象,畢業典禮會是很重要的一環吧!老實講,我一直記得大一時,新生訓練之際,我們那個孫震校長有云,各位同學今天能齊聚一堂實在不容易,因為以台大人的狀況來說,這四年唯一一次所有大家共聚一堂就是這新生訓練的機會,很多同學連畢業典禮也不會參加(或許也擠不進去)。其實沒錯啦!我大學畢業典禮是沒去,因為好熱,只有去系館找幾個老師拍拍照而已。不過,UCLA的博士畢業典禮則有去了說。因為我老闆很想上台去啊~這,因為我是雅耐最後一個博士生,他很興奮地想要上台去跟我一起拿到這學位。博士學位的衣服很好玩,每個學校都有它有特色的顏色代表,像我們UCLA就是這個藍黃色,而畢業典禮上,教授或校長等大卡,都會穿他們自己學校的畢業服,所以五顏六色很精彩。我有帶一條UCLA的藍黃帶帶回臺灣,因為未來哪一天會用到也不知道,先準備著也好。今年要畢業的同學,只要你領過我$幫我做過事情的,都可以跟我借借在氣候室拍拍,沒博士學位沒關係,拍拍照也算過過乾癮啊~今天報上的新聞很有趣,講到我們UCLA的畢業典禮。其實,我們當年UCLA大氣系也有自己的畢業PARTY,所以除了大堆頭的典禮外,也有溫馨的系上聚會。希望以後我們地理系也都要有這樣的傳統才好哩~

畢業典禮場地太小/畢生抽籤入場 家長站在門外

〔記者陳怡靜、林曉雲、吳為恭、羅正明、潘杏惠、蔡百靈、

黃淑莉、黃良傑/綜合報導〕鳳凰花盛開,昨天全台各地有多校舉辦畢業典禮,有的學校因禮堂太小,畢業生得抽籤入場、家長「先到先占位」,怨聲四起;實踐大學一位獲獎同學因為家長被擋在會場門外無法進入,憤而離去,留下一輩子的遺憾。

家長看視訊 怨如參加交通講習

昨天全台至少有台灣科技大學、陽明大學、東吳大學、東海大學、義守大學和佛光大學等十五所大學舉行畢業典禮,但是每所大學動輒數千人畢業,再加上眾多的觀禮家長,校內罕有大型場地可容納所有的畢業生和家長,爭議頻傳。

彰化師範大學一位畢業生抱憾指出,畢典座位不多,只好請父母不要來觀禮;屏東教育大學有許多遠道而來的家長,因為場地不夠大,被要求到教室看視訊,抱怨好像參加交通違規講習。

北科大限制人數 畢生臉書抗議

台北科技大學畢業生林柏亨則是不滿校方限制畢業生進禮堂人數,在「臉書」上發起「北科學生在畢業當天爆炸」連署抗議,林柏亨指出,學生是畢典主角,竟然得抽籤才能進場,相當離譜。

北科大大禮堂約有兩千兩百個座位,今年三千多位畢業生就有一千八百人報名要參加畢典,還得保留七百個座位給家長,只能另外規劃兩間大教室看視訊連線。昨天不但有許多家長與畢業生進不了禮堂,視訊教室也一度塞爆。專程從中國飛回台灣參加畢典的謝媽媽坦言,一家來了六口,卻都無法進場觀禮,確實遺憾。校長姚立德昨在畢典上為此向畢業生致歉,卻引發不少噓聲。

淡江大學應屆畢業生多達七千多人,曾考慮在戶外舉辦畢典,但天氣實在太熱,只好作罷。生活輔導組組長白怡昌說,校方事先協商,以一班廿八人出席為原則,共有兩千五百名學生可參加畢典,其餘座位則提供給家長,人數一滿會場就關門,另外規劃一千個座位,讓未能入場的學生和家長欣賞轉播。

實踐大學十多年來都借用國父紀念館大會堂辦畢典,主秘葉立仁表示,今年畢業生有一千多人,加上親友超過三千人,雖然會場可以容納兩千五百人,依舊有數百位家長得在樓梯走道間或坐或站觀禮。

女兒從財金系畢業的劉媽媽捧著一大束花,擠坐在走道樓梯上,因為女兒是家裡第一個大學生,只要可以進場觀禮,她說:「坐那裡都沒關係。」從桃園來的倪爸爸,早上八點多就到會場,他說既然要租借校外場地,就應該借大一點的場地,至少讓家長們有位子坐。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何卓飛表示,國內大學空間有限,如何辦好畢業典禮確實是一大挑戰,每年都有類似抱怨,「校方應可更考量學生與家長的感受,更加細緻或技巧性處理」。國外許多名校如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就是採校方與學院分開舉辦,校級畢業典禮採抽籤或頒獎方式進行,院級或系級的畢業典禮則讓畢業生與家長可以共同參加。

2011年6月11日 星期六

大坪林之美野輪拉麵,讚!

這幾年臺灣拉麵店不少,有一些都號稱啥日本拉麵冠軍,日本拉麵店來臺灣開的,但很多拉麵店很糟糕,一到臺灣時本來還可以,很快就為了一些所謂的「臺灣口味」 而沈淪下去,變得湯頭淡淡麵條糊糊,一整個很糟糕。這些店很多,像說味X一整個就沒救了,一XX要看分店,有的簡直是慘劇,至於花XX也是沒有開幕時的好吃,連爆XX後來居然還換湯頭。總之,在台灣吃拉麵,往往越吃越火大。這當中,樂麵屋算是唯一還有點堅持的,不過它的價位好高貴,天龍國的人才吃得起啊!日前,新店的出草團成員K君發現,捷運大坪林站旁居然有一家絕讚的日本道地原味拉麵「美野輪拉麵」,於是昨天(2011.6.11.)晚上趁我台中作秀完,就這樣殺去吃了。這一家美野輪拉麵是由日本人開的,走平價風,一般都在一百元上下,只有豚骨是一百七。它是道地的東京拉麵系,所以招牌就是這醬油拉麵了。不過我是豚骨的愛好者,而且我評斷一家拉麵有無亂搞,吃豚骨最吃得出來啊~以下這一碗是出草團安東尼大叔點的醬油拉麵。

這是我點的豚骨,湯頭超讚!一百七的價位,因為它的湯就是熬出來的啊~


接著這個都是沒湯頭的中華涼麵,夠香夠Q!

下面這就不是我的菜了~呵呵

這一家拉麵店沒有華麗的裝潢,但整個風格非常有在日本旅行時,鄉下小車站外面的地元拉麵店感覺,價錢也很平易近人,連廁所都有神奇的俳句,下次想來常常它的鹽味拉麵,很期待!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