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師大校園導覽:臺北高校與師大沿革

今年的師大第11屆人文季系列活動,我們將主辦一個「穿越時空—校園建築與文化導覽」活動,會在2011.11.21. ~ 11.24.間的中午 12:10-13:00舉行校園建築與文化導覽。這個活動,是區域學程來主辦,我幕後總策劃,四天的導覽,都是經過我們精心訓練的同學上場來帶大家看我們 的校園。為了配合這個活動,我們還印製了精美的師大校本部校區導覽圖(有豐富的各建築老照片,以及中研院GIS中心提供的1945年臺北高校校區航照 圖),免費贈送給參加的朋友。這個活動歡迎師大的同學來參加,也歡迎非師大的朋友來參與。活動完全免費,但需要事先報名。報名請點選以下的網址:http://ap.itc.ntnu.edu.tw/Signup/index.jsp

部分的導覽內容,會先公布在這兒喔。今天讓我們來看一下臺北高校與師大的校徽演進,還有沿革歷史。(這個校徽,可是我花了一整個下午才搞定的哩!真難弄)


臺北高校與臺師大歷史簡介


在日本統治時代的1922年,「臺灣總督府高等學校規則」等相關教育法令的陸續公布,開啟了臺北高校的歷史。該年4月23日,「臺灣總督府高等學校」舉行創校典禮及尋常科第一回入學典禮,校舍暫借臺北一中(今建國中學)一隅,初代校長由臺北一中校長松村傳出任,第一屆尋常科同時招收一、二年級各40名學生,於25日開始授課。1925年的5月3日,高等學校於臺北一中內開設高等科學生宿舍「七星寮」。此「七星寮」取名自臺北近郊的七星山,由舍監長庄司萬太郎所命名。隔日,高等學校舉行高等科第一回入學典禮。

在此同時,位於古亭的校址(今臺師大本部),也已經開始積極地建設。這個方正格局的校區佔地約二萬坪,於1924~1925年度間開始進行測量與整地工程,並預計以五年的時間,來興建整個校舍工程,總經費預估為八十一萬二千圓。在1926年3月「普通教室」(今普字樓)與「生徒控所」(今文薈廳)竣工之後, 4月25日將校址遷往今日古亭的本部校區。1927年4月23日,校方將這一天訂為高等學校的創校記念日,5月13日校名改為「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整個臺北高校的校園主要建築,包含本館(今行政大樓)、普通教室(今普字樓)、理化教室(已拆)、生徒控所(今文薈廳)、體育館(已拆)、講堂(今禮堂)、七星寮(今已拆)與游泳池,均在1926~1929年間陸續完成,故臺北高校於1929年10月舉行校舍的正式落成典禮。臺北高校的校園配置,是以一種菁英教育的方式所設計,因此校區內的容量剛好可以負荷滿編時,尋常科四個年級共四班,以及高等科三個年級各四班(文甲、文乙、理甲、理乙)共十二班,總共十六個班的學生所需。

1945年日本戰敗,該年3月最後一屆的高等科學生入學,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學校恢復授課,10月改制為「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隔年3月除留用教師外,多數日籍師生全數返日,1946年6月5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成立,與臺北高級中學於校區內共存,直到臺北高級中學最後一屆學生畢業後隨之廢校,不過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卻繼續於這個校園內培育臺灣重要的教育人才。1955年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除了本部校區外,圖書館校區(1952年開始興築)和分部校區(1966年開始籌設)也陸續興建與使用。臺灣省立師範大學於1967年7月奉准改制為國立,正式成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迄今。此外,1959年教育部鑒於僑生「大學先修教育」功能之重要與特殊屬性,將僑大先修班學生交由臺大、成大、師大、政大等四校各附辦一至二班,分別招收有志就讀的華僑子弟入學。1962年「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正式於臺北縣蘆洲獨立設校,不過後因蘆洲地勢低窪易遭水患,遂於1979年奉准遷校於臺北縣林口鄉現址,並於1984年8月完成遷校。2006年3月22日,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奉教育部核定合併,合併後成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林口校區」。

0 意見: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