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高雄煉油廠的前身-日本海軍六燃精製部

當你搭高鐵列車快到左營時,車速緩慢了下來,窗邊出現一堆像是外星基地般的煉油廠風景,然後是半屏山,左營便要到了。為何這邊有這麼一大片的工業地帶?半屏山麓竟然還有二戰時挖的大型洞窟,當年日本人想在這裡做什麼呢?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逐步地走向了現代化國家的道路,但是其國土資源上在原油鋼鐵的短缺,卻限制了其富國強兵的發展。而這樣的先天弱勢,也導致了日本軍國主義興起時,向外獲取資源的侵略。以日本進出南洋為例,石油開採的考量即是一個重要的目的,而位於南洋與日本本土間的台灣,則成為一個興建燃料廠的極佳地點,而這樣的背景,也成為日本海軍在日本統治台灣後期,有了第六燃料廠在台灣興建的規劃,做為生產艦艇用重油、航空汽油、潤滑油等軍需油料的工場。

這座編號為「第六」的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係接續位於平壤主要做無煙煤採掘和煤磚製造的第五海軍燃料廠之後。其主要開始規劃的時間,已是日本統治末期的昭和16年(1941年)。當時的構想,是將這座燃料廠依照不同的製造流程與原料取得,分為三個不同地區,分別為高雄、新竹與新高。高雄原本就是良港,南洋運來的原油可以方便卸載後處理成艦艇用重油、航空汽油,然後再轉運回日本或其他領地。因此,這個六燃的設施,後來又稱為「精製部」,主要是較為傳統的方式來做原油分解。
關於六燃的建廠順序,主要以高雄、新竹、新高這樣的安排主要來進行。因為高雄原油煉製有現成的技術可以繼承使用,因此在建造上是最有把握的

位於高雄的精製部,主要是參考日本四日市的第二海軍燃料廠加以規劃,大約1942年開始擬定基本計劃,於隔年7月完成,至於廠區的第一期工程,於19439月正式開工,且為了興建資材的運輸,也於此時完成了從舊城(今左營站)北方分歧出至廠區的4.8km鐵路。目前廠內還留有一段鐵路遺跡!
據當時的記錄,1944年時常一日有4060輛車駛入,進來的常是大型笨重的機械與資材,甚至還有一些是屬於超大等級之特殊貨物。臺鐵在二戰中引進由台灣鐵工所製造的超大型「大物車」,與這些資材機械運輸有關。
這個廠區內重要的辦公廳舍,是一棟二層樓有著拱圓外形的高雄建設事務所。該建物於1943113日正式落成,面向廳舍右側一樓為總務部,左側一樓為會計部,至於二樓右側為廠長室、會議室,左側為第一企劃科,後面另有一棟為員工餐廳。如今,前棟的主要建物仍然健在,是六燃在高雄的精製部重要的遺跡。
至於工廠區的部分,第一期工程包含了第一原油蒸餾裝置(620-1)、裝卸設備及重質油槽、53加侖桶之製造修理與裝卸設備及鍋爐等設施。上述此第一期工程完成的第一原油蒸餾裝置在194455日試車後進入正常操作生產,直到194410月台灣沖航空戰時蒙受空襲災害而停止操作。 

至於第二期工程的部分,則因海上資材運輸隨著戰局而越來越困難,計劃往往臨機應變地修改,相當多機械與資材也改以台灣本島內提供為主。這第二期的工程也包含了第二原油蒸餾裝置(620-2)、潤滑油製造裝置(625……等。雖然說,第二原油蒸餾裝置在19449月試車後即進入正常操作生產,但因南洋運來的原油不足而停止操作。

由於194410月台灣沖航空戰期間台灣遭受美軍猛烈轟炸,1945年起的空襲更是密集與猛烈,故為了躲避而有了疎開的規劃,像是興建較為小型的第三原油蒸餾裝置(620-4)在半屏山東南側山麓採咾咕石場之凹地,將一些原本的機器移設至此,各機械間也以防護圍起,避免直接受到轟炸毀損。這個設施於19441020日決定興建,到19453月大致完工,但試車時發生漏油而中止操作的意外,後來又因常遭轟炸而停止運作。
其實,在美軍轟炸威脅下,疎散用的機械還有編號625的潤滑油製造裝置。該設施位於半屏山西南山麓的洞窟內,於1945814日工程完竣,但隔日原本要試車卻因終戰而終止。在625的洞窟旁,尚有另一個小型的原油蒸餾裝置規劃,是第四原油蒸餾裝置(620-5)。不過此設施在終戰時並未完成,如今與625一樣,只剩半屏山麓殘存一些洞窟遺跡而已。
這整個稱做「精製部」的六燃高雄設施,在整個建廠初期是六燃的本部。不過隨著19452月高雄警備府移往台北,六燃本部也遷往新竹。

戰後的六燃高雄部分精製部設施,由經濟部接收,後來則由中國石油公司接手經營,而成中油的高雄煉油總廠,但受到當年行政院長郝柏村「二十五年遷廠」的承諾,應該在2015年關廠......。未來會如何,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1 意見:

Unknown 2015年9月29日 凌晨12:04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