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9日 星期六

北海道之旅05-SL大沼公園號最後的夏季

不少臺灣的鐵道迷到日本追蒸汽火車,大概都習慣了體質較好,經營也上軌道的蒸機觀光列車,因此往往也會以為蒸汽火車列車的營運是只要把火車擺出來就水到渠成了。但事實上,蒸機的保存與觀光運用一點也不簡單,包含非常多環節的配套,這次去北海道,聽說C11207因為沒有搭載ATS的關係,所以要引退了,SL大沼公園號也將走入歷史。但事實上,這應該也只是表面理由的一部份,JR北海道經營體質之差,整個公司亂七八糟,問題一大堆,蒸機的企畫與運用也可以看出。

首先,蒸汽火車的維持運轉,好的維修與操作是非常重要,也就是說要用蒸機出來作秀,就必須維持在不會影響到正常班次運作的狀況。顯然JR北海道沒有把握維持兩輛C11,因此自然要大幅縮減蒸機的運行。但如果整個運轉上沒有問題,接著就是觀光企畫與每個環節的配套。
蒸機的列車運行是場觀光大秀,所以駕駛除了讓火車跑起來外,也要讓蒸機跑得漂亮,就像是模特兒走在伸展台上,你明明是個高雅貴婦,沒有理由要走得跟老嫗一樣亂七八糟吧。因此,特別像是JR東日本或西日本,甚至一些私鐵的蒸機列車駕駛,都會在某些攝影名點,或者重要車站進出站時,製造煙況與排放蒸汽,讓整個氣勢高漲。這是場秀,但蒸機出來賺就是秀啊。
而蒸機要跑什麼路線,這當然需要好好企畫。跑觀光路線,要有觀光賣點,而重視歷史為訴求的經營,還包含「里歸」的致敬之旅。這些出來賺得蒸機,往往會跑當年配屬的區域,或者保存的地點,作為一種不忘本的態度。
當然,有些蒸機修好後,塗裝亂七八糟被罵翻以外,也會敗市,失去觀光上的號召。這一點上,JR北海道還沒有太過誇張。
不過列車名板的設計則是很需要高超的美學素養,否則就跟名模頭上帶個三八阿花走台步一樣給人看笑話。
而蒸機列車要牽引什麼車呢?牽引的車廂外觀也很重要,拿比較新的車廂做復古塗裝可以,但要好好考據,否則一樣是給人看笑話。
至於蒸機列車在最後整個的操作上,要顧慮顧客的需求。這一點JR北海道作得非常糟糕,簡直是荒腔走板。例如說,我在森這個車站要拍蒸機,它月台明明就有圍出警戒線,我距離那條線還至少三公尺,但JR北海道的人就在那邊警戒跟吹逼逼要趕人,一副不歡迎來拍蒸機的態度。而一旦當蒸機開到這最後一站後,其實很多小朋友很想跟蒸機合照,但是JR北海道的人員立刻站上SL,馬上解聯,立刻將SL拖出。原本我以為這麼快操作是因為路線有其他車要使用,但事實不然,SL只是往前換線去加水等點檢,而客車則慢吞吞由DL移動去停放。在這整個操作過程,你可以看到很多小朋友看到SL竟然一到站不到二分鐘就跑走的失落。其實,要趕著下班也不用這麼趕吧,可以多等個五分鐘做好親善才好啊。所以從整個JR北海道的操作上,你可以非常感受到整個團隊是在敷衍這個SL的觀光運行,而且是覺得很麻煩,很囉唆。因此,今年夏天跑完後要停駛,也不會太訝異。
台鐵現在手邊有好幾輛可以跑的蒸機,但運作的體質上應該要跟良好的操作營運者學習,而必須更謹記一些亂七八糟營運的失敗案例,否則好不容易修好的蒸汽火車,也有可能運用到敗市跟沒人理睬的境地。


北海道之旅04-美幌第二航空基地(女滿別)調查

這次大老遠地跑到北海道北邊的網走去,主要當然不是去看監獄,我甚至連網走監獄這種觀光地都沒去呢!但為何要去網走,因為要去找大大有名的美幌航空隊之美幌航空基地遺跡啊!

日本冠以美幌航空基地為名的機場一共有三座,分別是美幌第一、第二與第三航空基地,不過歷史最悠久的其實是美幌第二航空基地,也就是如今女滿別空港的前身。這個美幌第二航空基地最初是於1935年設置,當然當時不是作為軍用,因此所謂的「第二航空基地」之「第二」是戰爭時才改的。設置初期,這座機場是中央氣象台所有,作為觀測流冰之飛機起降用。

有名的美幌海軍航空隊於1940年設立時,是使用新規建設的航空基地,而非中央氣象台使用的這座機場。不過到了1942年時,女滿別的這座機場開始作為軍用的整備,因而被稱為美幌第二航空基地,這也就是這座飛行場周邊如今仍留有掩體壕的原因。
戰後這座機場曾為美軍所佔用並破壞,後來雖然改為民用,但因為跑道太短,所以1985年在其南邊建設的新機場完成後,舊機場跑道便廢棄,如今作為賽車場用,但戰爭時期的飛機掩體仍然有一座倖存。這趟跑到網走,其實就是為了看這個北國大地所留下的日本海軍航空隊掩體壕!
其實,這座機場在二戰時有二條跑道,第二滑走路是斜的,在如今的大空町旁一堆歪歪的房子街區,就是跑道遺跡。
雖然新規設計的現用女滿別空港與當年的美幌第二航空基地無關,但是從歷史源由上來看,還是有繼承的關係。但我覺得最有趣的,還有這座機場的設立是「中央氣象台」耶!
最後我一定要抱怨,女滿別空港有全日本最爛最爛的觀景台!哪有人觀景台用兩層的柵欄,把拍照的人隔絕在第二層的柵欄外。這樣你第一層的鐵網既使開洞又有何用?我手伸出去都勾不到,何況還要把鏡頭伸出去,試了幾次差點扭到,而且我鏡頭蓋還不小心掉到兩層柵欄間,還好用雨傘勾了回來。這個全日本最雞肋的觀景台,真的是太糟糕了。



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

北海道之旅03-北廣島拍攝Twilight Express

最近常有媒體會報導,又有某某鐵道迷站在鐵道中央拍照不要命云云。其實,拍火車的不一定是鐵道迷, 而當個鐵道迷連路線淨空都不知道也很不夠格。不過我要說的是,拍火車一點也不容易,根本可以說是種修行。要拍攝一張好的火車照片,要很多事前功課,包含季 節光線,列車長度,焦段,混雜度等等。而為了萬無一失,最好早些到現場卡位,並且以同向列車多次練習,等待目標列車出現才能一枚入魂。但是,火車何時會出 現?沒有平交道音的點,只好一直處在射擊姿勢。這樣的修練可比坐馬步呀。當然,遇到把誤點當正常的經營者,像 是台鐵或JR北海道,那根本又是另一種的耐心修行。像這次,我提早一小時到北廣島這個地點拍Twilight Express,結果從有太陽等到陰天又下大雨,誤了40分還不來,全身溼了剩相機是乾的。雨一直下,要等嗎?如果一走馬上出現怎麼辦?如果一走馬上出現怎麼辦?拍火車有的定律,總是在你確定放棄時,要走掉時,火車就會來了。怎麼辦?下次試試看「假裝」要閃,走個幾步,再晃回來看火車是不是被你騙了好了........

JR北海道很糟糕,只說delay, 但開車時間未定。等到50分時,經長浜協助確認不知何時開車,只好撤退。一路再走2km回車站,還要安慰自己,人生嘛,有些事情要看開,拍不到就算了。但 走了1km,長浜突然通知,十分鐘前開車了,簡直是&$%@?%$&,只好一路冒雨猛跑回去射擊點,人一到還在喘,DD51x2拉著寝台 車就來了。一枚入魂,Finally get it! 但,這……也太曲折了。所以 鐵道迷拍火車一點也不容易呀……。
以下是等車時順便拍的,其實主角沒來,配角我已經拍到都不想拿出相機了呢!


北海道之旅02-日本最長距離普通車2429D次

照片中尾端是國鐵色的這班 2429D,是目前日本行駛距離最長,時間最長的一班普通車,行駛區間為滝川至釧路,0937從滝川出發,沒誤點的話,要到下午1802才會到。這班車因為沿途很多長時間停車交會待避,所以不少車站是有約略十分鐘以上的停車,是很多鐵道迷買了「青春十八切符」之後,長距離鈍行之旅好選擇。這次我沒有搭到,但是片倉先生搭乘了,並且在車上還巧遇我們朋友野間先生。之前JR北海道曾辦過一個活動,希望募集2429人來全程搭乘這班最長普通車,只要期間內搭乘都還可以拿到乘車證明書呢!因為活動已經結束,所以運用上不一定是國鐵色的基哈四十,但這天我在富良野卻巧遇了其中的一輛。這班車表定1048到達富良野,但1106才開車呢!其實看了想想,特快車有特快車的客群,慢車也有噱頭啊。二十幾年前,我們曾早起搭乘5:57分開的157次一路從臺北搭到台東,也有一樣非常有意思的旅程。台鐵為何不開一班環島一周最長普通車之旅,起訖站一模一樣,這似乎也可以是個非常棒的企畫咧。

 

北海道之旅01-札幌疎開空地帶

我們師大地理氣候室的祖師爺陳國彥老師曾經說過,要當一個地理學家,就要有到任何地方都有敏銳度可以觀察出一般人看不到的東西,所以不能說:「喔!這不是我的研究區域,所以不知道」。我想,他要強調的,就是「地理眼」吧。這次跑去札幌參加AOGS的會議,其實我一開始就對於開會地點前面那一大條的路覺得「很不尋常」,開會時趁機上網又研究了一下,在看到美軍於戰後所拍的航照後,可以確認原來我的開會地點,還有旅館的前面,甚至路面電車走的路線,正是札幌市內的疎開空地帶啊!

這種在二戰最後期所闢建的疎開空地,其實對於很多日本領下的大都市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這類為了避免轟炸而大規模延燒所闢建的建物疎開空地在臺北也有。我最近寫的一篇文章,就是在談這個。


依照美軍拍攝於二戰最末期的航照加以判讀,我曾確認了臺北市內在1944~45年間所緊急開闢,為了防空而在都市中所劃設的疎開空地帶,若更以臺灣總督府官報在194411月及19454月,兩次更為詳細的防空空地、防空空地帶指定,配合戰後處理這些被緊急徵用之都市用地情形,即可歸納出第一次指定 (194411) 的六處防空空地與六處防空空地帶,以及第二次指定 (19454) 的二十處防空空地帶位置。

在我那篇研究中可以發現,依照戰後的統計,第一次指定共拆除房屋351間,拆除房屋基地面積39,285平方米,第二次的指定則規模更大,拆除房屋2,748間,總房屋基地面積669,007平方米。合計兩次的指定,共在臺北劃設了708,292平方米的防空用空地與空地帶,其中46.3%屬於日產 (日本人之財產)40.2%屬於私產 (臺人之財產),其他則為國庫或市有地。戰後初期,臺北市府認為此空地係為防空而拆除,原則上應該予以保留,並供作道路或公園綠地之設施,故後來有約原指定面積之40.9%獲得保存。這些空地的存在,不管是轉化為道路,或者變成公園,均是今日臺北市的都市發展中,受到戰爭防空思維所影響下的城市烙印。

而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札幌,依照美軍拍攝於1948年的航照,依然還可以看出疎開空地帶的樣貌。
我以美軍的航照,配合美軍繪製的城市地圖,以綠色線條標出札幌最主要的疎開空地帶。紅色點是我住的旅館(芒草交叉點東橫INN),藍色則是我們AOGS開會的地點,Royton hotel。
很幸運地,我的報告場地在該會場的最高樓二十樓,所以得以上到這麼高的位置往南看這條疎開空地帶的南向。
在我住的旅館附近,也是目前札幌路面電車的一個起點,這邊路也非常的寬大,是疎開空地帶的遺跡。同樣的,因為住在這個旅館,得以登高望遠一下。

  看來,疎開空地帶的研究,還有很多可以繼續下去.....。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