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8日 星期三

西武vs台鐵姊妹鐵道

台鐵這幾年一天到晚跟日本的鐵道會社簽署姊妹鐵道,除了JR以外,大手私鐵這次簽最大卡的,大概就是2015.3.17.簽約的西武鐵道集團了。我一直很喜歡西武的電車,特別是那些黃色的車車,還有目前已經嫁到富山地方鐵道的特急。這次寒假去日本,拍了一些西武電車,還在想下次要花多一點時間拍拍西武的車呢!

在富山,跟長濱先生去拍照,運氣很好,拍到這車跑出來。
來看一下簽約當天的典禮現場吧!

2015年3月15日 星期日

終於!台北機廠全區指定為國定古蹟

今天(2015.3.15.)絕對是臺灣鐵道文化資產保存上一個重要的日子,因為大家奮鬥許久的台北機廠國定古蹟審議,終於獲得一個圓滿的結果。從郝市府跟台鐵聯手要開發北廠,無視文化價值的硬幹,到民間團體鐵道文化協會與北廠守護聯盟持續的抗爭,感謝柯P市長願意讓北廠的文資審議回歸文資判斷的立場,最關鍵的是管碧玲委員與鄭麗君委員持續不斷的質詢與斡旋,終於讓北廠的國定古蹟審議在文資局召開,而文資委員們以文資專業做成的判斷,終於讓北廠能全區被指定為國定古蹟。這一役走得非常辛苦,是我們這群鐵道文化保存者從彰化扇形車庫與總督府鐵道部以來,鐵道文化資產保存上最艱辛的一次。這次,保存的不止是獨棟的建築,而是整個鐵道工業遺產的脈絡與架構。誠如我在審議委員會裡所講的,北廠指定為國定古蹟只是第一步,北廠不止是一個國家級的鐵道博物館,更應該是一個世界級的鐵道博物館。我們要有放眼國際,做一個活的,一個走在世界鐵道文資保存前端的豪氣與宏願。希望台灣的國家級鐵道博物館趕快誕生,不要再每個地方都是文創百貨或者文創餐廳了。我們要一個真的鐵道博物館,一個活的鐵道博物館!(雖然我覺得組立工場擺一隻RX78-2好像也蠻適合的就是,當然放個薩克也不錯啦。嘖嘖。反正組立工場很大,未來要怎麼展示機械文明的演進,就有賴大家一起努力囉)

長期以來,台灣缺乏一座真正國家級的鐵道博物館。台北北門的原台鐵局本部,亦即鐵道部舊舍及其周邊,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由文化部與台灣博物館協助台鐵展開整修,並確立將與台鐵合作,以博物館的專業,在此成立鐵道部園區。但是這塊地有個先天的缺陷,即是空間不足,無法展示實體火車。事實上,這個地區空間的狹小,與台北機廠的建廠原因息息相關。

位於台北市北門邊鐵道部這塊土地,最早是清代的機器局用地,日本統治台灣後,即成立為鐵道部台北工場。但到了1930年代,因為用地狹小無法應付新車製造與舊車維修,乃於松山的台北機廠現址籌劃一座傲視東亞的嶄新現代化鐵路維修機廠。因此,如果要建構一座完整的國家級台灣鐵道博物館,除了鐵道部廳舍的文史資料與文化展示外,實體火車與鐵道維修等工業技術的展陳,則只有台北機廠能夠做到。

國外先進的工業遺產保存,是保存其「技術脈絡」,把整個維修過程也當成是展示的一部份。也就是說,台北機廠的廠房空間不止可以展示火車,還能利用其工場內的場域,串成一個活的鐵道博物館。

台北機廠過去是修理火車的工場,本身有能力修復火車,因此既使如今已經對外斷軌,未來仍可以在相關廠房重新建構「展示等級」的火車修復技術。火車修復的過程,也是展示的一部份。以「自己可以修復火車展示」為基本理念的「生態球」概念,建構台北機廠的工業技術保存,才是維繫此珍貴工業遺產價值的核心理念。在上述的基本概念下,台北機廠的全區博物館規劃,必須以各廠舍間的軌道聯繫,火車在廠內的動線,以及工業脈絡來思考,而非單棟式的保存。透過廠內鐵道的完整保留,才能建構一個可以隨時換展,隨時更新,持續不斷永續經營的「活的鐵道博物館」。
過去的文資審議流於單棟式思考,缺乏整體的動線與脈絡判斷,因此我們肯定文資局此次審議,能將廠內的鐵道車輛修造流程當做完整文資價值加以指定保存。我們也希望,未來這兩大主要工業脈絡動線除了保存外,並可「實際運作」。台北機廠這兩個重要的工業脈絡為:

1. 蒸汽動力流程:過去從原動室生產之蒸汽供應全廠動力來源,台北機廠一體是個活的工廠,原動室是心臟,通往各工場的管路,甚至從原動室到澡堂的管路必須復原實際使用,讓整個台北機廠都是活的。

2. 火車修復流程:台北機廠的修理火車流程是先進的工業技術理念實踐,故廠內火車的移動與連結脈絡是整個廠的核心價值。除了各種流程中的廠房都必須保留,連通的軌道與牽車台也都必須能完整運作,而非只是表面的「軌道意像」,這樣才能確保台北機廠重要的核心價值不會消失。

我們正站在一個建構國家級台灣鐵道博物館的轉捩點上。期許台北機廠在完整全區指定為國定古蹟之後,交通部與文化部能開始審慎思考建構一座完整國家級鐵道博物館的課題,從設立國立的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朝向台北機廠與鐵道部園區的永續博物館規劃邁進。

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

相遇在總圖書庫557.25的鐵道原點--台大火車社二十五週年紀念特展與白鐵紀念列車

台大火車社25週年了!這真的是難以相信的數字啊,遙想當年我們創社時,怎麼會想到竟然可以如此萬壽無疆,而更神奇的是,經過了這四分之一世紀,台大火車社推出的紀念特展,竟然意外地駛回了一個原來相遇的月台,一個隱藏在台大舊總圖書庫裡頭的秘密!

話說,當年我進台大時,台大並沒有鐵道的社團。沒有鐵道社團那就自己創一個啊!這是想要成立這個鐵道社團的最初理由。我仍記得大一的時候,雖然課表排很 緊,但是總有空堂,當時我就很喜歡跑到舊總圖的書庫李去看書。舊總圖的古老書庫,是這個學校孕育很多學者的地方,它讓學生可以恣意在裡面遊蕩,翻一翻書, 東看西看,這樣就能長很多知識啊。當時,我跟同學低級常在書庫裡頭晃,我們最愛晃到557.25這個地方,因為557.2X這裡會有很多鐵道相關的書,是 舊總圖書庫裡頭最耀眼的「宅地」!可是那時候我們就發現一個神奇的事情,從書卡上看到「應該」有不少幾十年來根本沒人借過的鐵道書,但怎麼開始突然間有人 會借了呢?而且這個神秘的現象一再發生,我先搶著借的書,之後就有人借了,我想借的書,當然是在那個人還完後趕快借。在舊總圖的557.25這一櫃前,我 們發現,這個學校一定有鐵道迷出沒,一定有人也開始大量在搶閱幾十年沒人借過的鐵道書。從舊總圖的鐵道書書卡後面,終於發現一個名字「黃智偉」,我才知道 他們也在準備創社火車社團。(下圖是陳敬恆幫忙找到的書卡,簡直是火車社成立的最關鍵紀念文物啊)
經過明查暗訪,兩派人馬終於會合,共創了「台大鐵道暨火車研習社」。這個社團的名稱超級怪異,又是鐵道又是火車,為何這麼長呢?故事就是因為,我們這邊本 來想創的是「鐵道社」,但黃智偉原本想創的是「火車社」,兩方開過無數次的籌備會議,對於社名一直難有共識,最後在小小福前達成共識,社名兩者並列,叫做 「台大鐵道暨火車研習社」,鐵道放前面,但是簡稱「台大火車社」,於是在1990年的3月27日,正式成立「台大火車社」。

如今,台大的 舊總圖已經變成校史館,地下的書庫也已經不用。但是台大火車社的同學,卻如此意外地在當年我們一夥創社時相逢的原點---「台大舊總圖書庫」裡,舉辦創社 二十五週年的紀念展。聽學弟妹說,選這個地點其實一開始並不知道跟當年創社的社史有所關連,但我覺得冥冥中就是這麼有趣,穿梭時空的火車,就這樣開回相遇 的原點。
今天在台大火車社學弟妹們緊鑼密鼓籌備明天開展之前,我跟鄭銘彰這OB也給人家「超潛入」跑去書庫裡探班。看到以前那堆智障的留言本,這種年輕時的黑歷史 怎麼被完整保存啊~ 恐怖耶。
如果你是火車社的老骨頭,想一探總圖老書庫怎麼變身成二十五年紀念展,歡迎明天開始在台大杜鵑花節的同時,也到校史館的地下神秘書庫,看我們這個 「平行線上的脈動---臺大鐵道暨火車研習社二十五周年回顧特展」 3/14~3/29@校史館舊書庫0900~1700開放參觀
3/17(二)、3/22(日)、3/24(二)休館。現場將有限量明信片、紀念卡貼、紀念硬票等商品

以下大家先來看看偷喵的特展內容喔。看看看!這是活生生的證明章蓋證明章!
 這是通往地下神秘書庫的通道!
 進門時,請小心奸細,喔不,是間隙。
 社史介紹,鐵道介紹,非常豐富!
 這位大叔在拍什麼呢?因為架空線讓人發笑了。
 椰檢,恩~ 有創意喔。
 書庫變成展間,相遇在創社的原點,真的要感謝校史館的幫忙!
 別亂按喔~ 會出現原子小金剛的歌~
 
還有更多有趣的展,歡迎大家蒞臨觀賞。此外,還有一個大消息是,白鐵仔要復出了喔!

平行線上的脈動-台火25系列專車活動

歡迎大家報名參加。

報名資訊,點選這裡

日期:3/22(日) 時間:
08:00於南港車站集合    
18:00返抵南港車站

列車時刻如下: 南港 08:46開 侯硐 09:32到 11:50開 福隆 12:08到 12:40開 羅東 13:23到 16:08開 南港 18:05到

費用: 1.原味台火(個人):特價700元
2.繽紛台火(團體):團報價700元/每人 (以上皆含來回車資、午餐、保險、紀念品...等)

報名截止日3/17(二)晚上23:59 如已收到報名確認信,請儘速匯款 匯款截止日3/19(四)中午12:00

2015年3月12日 星期四

從海綿寶寶的比奇堡談MJO與台灣今年冬季的旱象


過去很多人都說,看海綿寶寶頭腦會變笨,事實上這是搞不清楚海綿寶寶的哲學思想,也不知道海綿寶寶的科學意涵。臺灣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的旱象,是很多人關心的課題,但很少人知道,海綿寶寶住的比奇堡,正是觀測與預報這波旱象的關鍵地點,所以,是誰住在海底的大鳳梨呢!?那裡有什麼秘密呢?且聽我們用科學論文與研究一一道來。
先說說臺灣的降雨特色吧!在洪致文(2009)這篇研究中,以百年臺灣的雨量數據為資料,以氣候特徵為參考指標,將月份以自然季節方式區分為冬季乾期(11月到1月),春雨季(2月到4月),梅雨季(56月)與颱風季(7月到10月),探討各季節的雨量氣候特徵。這研究確認一件事,台灣全年的平均降雨中,冬季乾期的全年雨量貢獻極少,即使加上北部區域為主的春雨,也僅約達到全年總雨量的四分之一。整個颱風季的雨量幾乎佔了臺灣地區總雨量的一半,另外四分之一則是來自梅雨季。(下圖是台灣的降雨,為了延續冬天橫跨兩年,所以畫兩次。可見十一月到四月的雨量是很少很少的)
這佔了台灣年總雨量約一半的最大來源,基本上就是夏天的颱風季降雨。不過,集中於短暫數日的大量颱風降水,年年之間卻有著相當大的差異:颱風雨佔整個710月總雨量的百分比,可以大到65.6%,卻也可以小到7.7%。因此夏秋季的台灣地區雨量預報,往往是氣象人員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台灣去年的颱風雨過少,是導致今年這波旱象的主因,而從去年入冬以後到現在,雖然秋冬初期雨量算是正常,但是大約去年底後一直到現在,整個雨量都是偏少的狀況。臺灣南部在冬天基本上是沒有什麼降雨,氣象學者也都不會期待在南部有什麼大的降雨發生,但是北部的降雨偏少,這就對於旱象有非常大的影響了。

那麼,是怎樣的機制造成臺灣北部冬天的降雨呢?在Hung and Kao (2010)這 篇發表在美國氣候期刊中的研究結果,我們提出了一個跟先前研究比較不一樣的觀點。過去一般天氣預報之傳統觀念認為,當冬季東北風越強,將會帶給台灣越多的 降雨;反之,東北風越弱,則台灣的降雨將越少。但依照我們的分析,因東亞冬季季風環流在近幾十年間減弱,導致東亞許多山地與沿海迎風面地區(如日本之日本 海沿岸、呂宋島東部、中南半島東部),其冬季降雨減少,但台灣北部平地地區與中國華南地區,其冬季雨量在1980年代初期後卻急劇增加。以臺北為例,冬季 降雨日數快速減少,但總雨量與大雨日數卻反增。

其原因推測為,在全球暖化之影響下,導致南海之海表面溫度(SST)與對流層低層水汽(如絕對濕度q)增加,再加上華南地區南風異常增強(由於東亞冬季季風之減弱),進而提供東移鋒面更多的水汽來發展其雲雨帶,故北台灣平地地區在1980年代後,其冬季雨量急劇增加。但另一方面,台灣北部山地區域,其冬季雨量並無明顯變化。這主要是因為山地地區冬季的降水來源,除了鋒面所帶來之降水外,還有東北季風所引起之地形抬升性降水。當東亞冬季季風減弱使得東北季風帶來之降水減少,但鋒面所帶來之降水卻增加,故台灣北部山地地區其冬季雨量較無明顯變化。

不過,上述這研究只是指出一件事情,即是東北季風如果比較強是會在迎風面造成較多降雨,但是相對的整個南來水氣會較少,故北臺灣的平地雨量會不多,顯示臺灣冬季降雨在臺灣的空間分布複雜性。但整體而言,今年的東北風算是正常,那為何冬季一直乾旱?

二月底氣象局曾找了不少氣候學者開會討論這個情況,大家都認為中太平洋一塊不尋常的暖水跟這次乾旱的情況是有很大的關係。
在一份去年剛發表於美國氣候雜誌的論文(Hung et al. 2014)所提出臺灣冬半季降雨與熱帶MJO的關係,則與今年的現象相當吻合。

說了這麼多,與海綿寶寶有什麼關係呢?其實,MJO這個近年來氣候學界非常熱門的議題,跟海綿寶寶的誕生有絕大的關係。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的簡寫,是取名於發現的MaddenJulian這兩位學者。這兩位科學家在戰後1960年代,利用美軍於中太平洋試爆原子彈時所順便觀測的氣象資料,很聰明地提出了地球上有一種由西向東傳遞,時間尺度大約在三十到六十天繞地球一圈的震盪。MJO這種東西,對於氣候預報是非常有用的資訊,他對季風的肇始,對於臺灣梅雨的開始時間,對於颱風的生成,對於聖嬰的誕生與滅亡都有影響。
 
MJO的發現,與美國戰後在太平洋試爆原子彈有關。而大家知道,中太平洋一個美麗的比基尼環礁 (Bikini Atoll),正是試爆的地點之一。當然,正妹辣妹穿的比基尼泳裝,也正是來自這個很威的環礁名稱。不過近年來更有名的是,比基尼環礁的「下面」,英文叫做「Bikini Bottom」之處,中文名字就叫做「比奇堡」啊!所以大家知道是誰住在比奇堡?是誰住在海底的大鳳梨呢?當然是大名鼎鼎的海綿寶寶啊。其實海綿寶寶就是原子彈試爆後變種產生出來的生物,整個卡通其實有反核的寓意。而比奇堡的地點,剛好在這次中太平洋異常暖海水的邊緣,而MJO從去年底開始的不正常,正是台灣冬季持續乾旱的一個可能原因。


國際上的研究,往往把MJO分成八個相位。在Hung et al. 2014的研究中指出,MJO對臺灣冬半季(11-4月)降雨的影響,在MJO相位34時(MJO抵達印度洋與海洋大陸的西側),降雨比較多,而在相位78時(西太平洋暖池海域),降雨比較少。

該研究提出兩種機制說明此現象:(1)熱帶往中緯度傳送的波列:當MJO移動到中印度洋時,激發了Matsuno-Gill 型態的波列。這是因為MJO的非絕熱加熱,其西側高層大氣會出現一個對稱於赤道的反氣旋距平。北側位於阿拉伯海及印度洋北側的反氣旋距平,將誘發向東北傳送到中緯度的波列,這包括一個以東亞為中心,而會加強臺灣地區冬半季降雨的氣旋式距平。(2MJO會增強從南海北傳的水氣供應:當MJO對流抵達海洋大陸的蘇門達臘與爪哇時,向東發展的赤道區對流加強了低層的南來氣流,將水氣向北傳送到臺灣及華南地區。於是,因為南來水氣供應的增加,臺灣冬季季風的降雨也會變多。
 那今年入冬後是怎樣的現象?那個中太平洋的暖海水,讓之前的MJO相位一直在6,7,8打轉,原本一波一波該由西向東走的MJO,整個一月二月都變得不正常,整個機制就是我們研究中提出的反相,一種讓臺灣地區冬季少雨的情況。這種熱帶影響到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影響到臺灣地區降雨的機制,其實是可以從海綿寶寶住的比奇堡那邊的對流與海溫來加以研究。

至於未來的旱象會如何?從MJO的預報來看,一個非常不典型,不是從印度洋出發的MJO,因為中太平洋暖海水的影響,直接從相位5殺出,未來可能繼續增強往6,7,8跑。這對臺灣來說是壞消息,因為這種相位就是臺灣冬季少雨的典型特徵。看來只有等到梅雨季時,別的降雨條件與影響打破這個僵局才有可能了。

話說,現在太平洋上很熱鬧的颱風,也跟MJO從相位五殺出有關。希望比奇堡一切安好,不要被摧毀了啊。

延伸閱讀

洪致文 2009: 從百年氣象資料看台灣降雨的氣候特徵, 台灣文獻季刊, 60卷第4, 45-69.

Hung, C.-w. and P.-k. Kao, 2010: Weakening of the winter monsoon and abrupt increase of winter rainfalls over northern Taiwan and southern China in the early 1980s. J. Climate. 23, 2357–2367.

Hung, C.-w., H.-J. Lin and H.-H. Hsu, 2014: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and the Winter Rainfall in Taiwan. J. Climate. 27, 4521-4530. DOI: 10.1175/JCLI-D-13-00435.1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