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日 星期六

2013日本冬之旅04-國鐵型EL

這些年日本國鐵時代留存至今的火車已經越來越少,而且每年一直在引退。在以電聯車為主要運轉模式的日本,電力機車EL已經是少數派的車種,更何況是國鐵時代的車了。但現在除了一些較特別的列車,例如有些寢台車是以機車頭牽引外,大宗其實是貨車。而貨車的時間就難以掌握,會用什麼車頭牽引也就難以捉摸。這次去日本算很幸運,竟然在九州給我拍到久違的EF81之300番代車,也在新大阪看到數量已經非常非常少的EF66車呢!


先說說這個EF81的300番代車好了。這種車非常少,只有四輛,當年是為了關門海峽的關係,以不鏽鋼車身打造。這一輛EF81301是該種車四輛裡的top number,塗裝已經改為暗紅色,而非金屬色。我以前看到它,多是在門司附近, 這次在鹿兒島中央看到它真的下一大跳。畢竟當天(2013.1.28.),我原本是懶得拍了要去吃晚飯,沒想到就這樣巧遇......。這夕陽的光輝真的是照得剛剛好啊!
再來說說這個EF66車。那天(2013.1.26.)在新大阪,原本只是想隨便拍拍車便閃人,結果看到一大群鐵道迷在月台端架好相機不知道在等什麼。依照經驗,只要是鐵道迷這樣擺出陣式,一定有好康的。於是就跟著湊上去,聽他們在講什麼。大致上可以得知,將來的是貨物列車,雖然有時刻,但可能不一定準。再看看大家鏡頭擺放的股道,大概就知道等等會從哪兒出現。結果,這輛JR貨物色的單機從後方這樣咚咚咚開過去,而遠方出來的身影就是EF66,而且還是0番台的!!!
這輛EF6624聽說是去年奇蹟似復活的,雖然正面的一些「裝飾」已經沒了,但基本塗裝還是國鐵色,真是漂亮啊!目前這種車數量大概在五輛以內,所以難怪一堆鐵道迷在等了。

2013年2月1日 星期五

2013日本冬之旅03-200系新幹線形式照

3月16日JR換新時刻表後,長年以來行駛東北與上越新幹線的元祖200系就要引退了。因此今年這次冬天的日本行,很主要就是趁著1月26日大減發前,趕快去拍照。特別是這僅存的七編成中,k47是人氣最高的綠色帶原始塗裝,因此整個追車行程就是依照這個車的跑法來追。不過,這個編組的運用其實非常不固定,只能早上抓他今天是跑哪一班車來推算接著中午與下午會出現的地點與時間。

以我到日本第二天(2013.1.22.)的追車狀況來說,因為前一晚該編成是跑到高崎去,所以當天是跑一早從高崎發車的470C,這麼一來在早上十點多會進東京車站第二十二番線,之後就會回送等下午才出來。這天早上的運用為:

たにがわ470号:高崎()06:16-大宮()06:50-東京()2007:16
たにがわ471号: 東京()200728-大宮()07:54-高崎()08:27
たにがわ476号:高崎()09:20-大宮()0954-東京()2210:20


大概停個十幾分鐘就會回送了。所以我趁這空檔,趕快拍攝全列車形式照。但回家才發現,我竟然漏拍第九車的GREEN車。好在下午在高崎拍とき327号時有補到。以下就是這200系k47編成的全形式照。

以下是東京側的第一車
 第二車
 第三車
 第四車
 第五車
 第六車
 第七車
 第八車
 第九車
 第十車

2013日本冬之旅02-山手線綠色電車50年

相信每一個到過東京的旅人,都會震懾於它那宛如蛛網密佈的鐵道路線吧!這些川流不息的電車,彷彿是不同顏色的液體在都市的脈動中游移。不過,在這些流動的電車彩色世界中,最始祖的當屬今年迎向五十週年的山手線草綠色身影,所以這次去日本,也就特別在山手線拍了一些紀念列車的照片。

在一九0九年日本鐵道國有化後,原本的品川線(品川到池袋)與豐島線(池袋到田端)合稱山手線,是這個名稱之始。然而,真正環狀的山手線要到一九二五年才正式成形,順時針轉的叫做「外回」,逆時針轉的叫做「內回」。不管內回還是外回,兩方向的山手線電車,從一九六三年開始,就以其鮮明的草綠色做為標準塗色,迄今不管是任何路線的標誌,或者電車的車身,都會以這個顏色作為標示。

近年來有許多新性能的電車問世,山手線也早已不使用一0三系的老電車了。新電車以金屬色的銀光閃閃車身構成,不過依然會保留一條草綠色的色帶代表山手線。今年因為剛好是山手線的草綠色電車誕生五十週年,所以JR東日本公司特別把一列現役的新型電車E231系,整個外觀變身成傳統的草綠色,從一月十六日開始在山手線行駛,預計一直跑到今年年底為止。
這列紀念列車,車頭有著類似皇冠的造型標示著綠色山手線一0三系電車的五十週年,內部的手把則都有著紀念標誌與早年的懷舊照片。
其實,傳統的一0三系電車,仍然有非常類似的草綠色塗裝在關西地區的奈良線上行駛。除了車頭顏色多了個不一樣的色帶外,側面依然可以看到與山手線相同的樣貌呢。



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2013日本冬之旅01-國鐵色183系最後的冬季

在2013年3月的JR時刻表改正時,長期以來大家對於日本國鐵特急色電鍋頭車的印象,就要在JR西日本那僅存的28輛183系引退後,走入歷史。之後,大概就只剩下JR東日本還有一些臨時列車運行而已吧。目前,這個JR西日本的183系,是行駛在特急電車「こうのとり」(新大阪―城崎温泉間)。這種車頭有種暱稱,叫做「電鍋頭」,有著非常特別的「國鐵特急車臉」。這臉基本上就是要有個特急徽章,因為中間的貫通門需要,上面有兩個銀色軌條的「眉毛」,側邊的紅色翅膀就好像貓鬍子。下面這個頭就是很基本的樣貌。

下面這個頭比較好玩,明明這邊沒有要貫通,但電鍋頭臉不能沒有眉毛,所以竟然就加上去「偽眉毛」了!
這次在新大阪(2013.1.22.)特別等著拍這個こうのとり15號於1505開往城崎温泉的班車。因為新大阪是始發站,所以還有個不少時間能拍一下細部,不過因為停在最外股道,真的不容易拍全列車形式照。
 其實電鍋頭造型影響了非常多日本現在的電車外觀喔~ 這是新的白蛇狀電鍋頭。
 接著來看一下國鐵特急色的特寫吧!
 這第一節車很特別,有半室的GREEN車。
 這是GREEN車內裝。
 這是一班客室。
最後補上之前的新聞:

JR西日本は、特急電車「こうのとり」(新大阪―城崎温泉間)などに使われている旧国鉄型車両 「183系」を、来春のダイヤ改正を機に廃車とすることを決めた。 車体をクリームとエンジで塗り分けた国鉄特急カラーで長年親しまれてきたが、老朽化に伴い、 全28両が姿を消す。

183系は国鉄時代の1972年に関東の内房、外房両線に登場。西日本では86年に山陰、福知山両線 で電化が完了したのに伴い、別の車両を改造した183系を、特急「北近畿」(こうのとりの前身) として運用を始めた。 87年の分割民営化後、京都発の「きのさき」「はしだて」とともに、日本海へのカニツアー列車 としても人気を集めたが、JR西は2011年に新型の287系を投入し、順次、車両の入れ替えを進めていた。 JR東日本は臨時運行で存続させている。

2012年12月18日16時27分 読売新聞
http://www.yomiuri.co.jp/national/news/20121218-OYT1T00313.htm

2013年1月8日 星期二

虎尾飛行場的塔台!


在如今高鐵於雲林段所經過的車站預定地,也就是高架鐵道上會突然變成四線軌道的虎尾一帶,正是過去日本海軍航空隊的虎尾飛行場。該機場的範圍極大,主要分為一個較大正方形的跑道區,以及一個較小方形的建物區。在這兩區的交點處,有一棟古老的殘存建築,就是二戰結束時標為「飛行隊指揮所」,一座類似塔台的樓狀眺望建物。此建築在戰後也做塔台用,可從老照片中看到上面寫著「虎尾」、「海拔25公尺」的字樣。目前,該樓的窗戶已被封死,但卻見證著這座後來當成空軍防砲營區的基地,曾經是飛機場的過往。真希望這一棟建築,能夠被保留下來才好啊!


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

不要臨時抱佛腳!

從我當大學生的時候開始,我就非常討厭那種做報告或者交作業都要趕到最後一刻才在拼老命完成的這種狀況。所以跟我同一組的同學,大多是跟我有一樣習慣的人。我們不可能在要報告的前一天晚上才在那邊開夜車抱佛腳,甚至要準備考試也是一樣。我都是睡飽飽,因為明明可以提前準備啊!

我在讀博士班時,我的老闆雅耐是那種日本人一板一眼,按部就班的個性。他會告訴你,你如果XX時要畢業,你就要在多久前搞定論文,就要在更多久前先給他初稿,所以幾乎是畢業前一年我們已經在排整個流程了。這就是他教給我的時間管理。我還記得,雅耐一直強調要畢業,論文不止要完成,還要在期刊發表,所以我們擬定的整個程序,幾乎就是一個二年的時間安排。他教給我的,是一種按部就班的好習慣,這中間還包含許多預留的時間,以備突發狀況。

回臺灣我自己當老師後,遇到許多的同學與助理,我發現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很好的時間管理習慣,這時候就有種狀況,學生或助理往往把要做的事情拖到最後一刻才交給我,並沒有預留時間給我,這時候我通常就會很難處理,最後雖然勉為其難讓這樣的東西送出去,但其實這都是在很趕,也沒有仔細完結的情況下交出。我非常討厭這種狀況,所以通常這樣弄出來的東西,到最後都無法使用

想要和我合作的同行也有,可是我一樣非常討厭那種做事情都要拖到最後一刻才交的個性,所以如果讓我理解是這樣的狀況,就會列為不合作對象。我相信,每年的年底很多老師都在趕國科會計畫,我也一樣,但我沒有一年是在截止日那一週才交的。因為我老闆雅耐跟我說過,千萬不要留到最後一刻才弄,因為萬一電腦壞掉,你的電腦掛掉,或者人家的系統當機,總之很多的意外,要怎辦?所以,我們往往就是把截止日給提前一週,然後老神在在地按部就班處理掉。

有時候覺得,像我老闆雅耐那種大師,真的有很多值得學習的習慣與態度。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