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0日 星期六

1960年代阿里山林鐵誕生的貨車改造代用客車「平客、材客」

阿里山林鐵雖然是以運送木材下山為目的所興建,但也兼顧許多山上物資的運輸,還有人員的交通需求。不過,大約在1930年代開始,它也被賦予了許多旅客上山遊覽阿里山的運輸重任。因此,阿里山林鐵一直以來,就有台灣三大林場中,擁有最多與最完整客車車隊的林業鐵路。不過雖然如此,整個阿里山林鐵的車隊組成中,其實還是以林木運輸的貨車為主,如果我們看一下它在二戰結束後,大約1950年代初的車輛統計,就可以發現它的整個車隊只有區區17輛的客車,但是卻有高達好幾百輛的貨車。


這樣的客車車隊,其實是可以小規模地搭載需要的人們往返平地與阿里山。不過這些車使用到大約1960年代時,有很多都已經超過了30年的使用年限;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阿里山林鐵必須開始思考是否要引進新的客車來營運。這也就是在1960年代中時,阿里山林鐵會因應新的觀光化需求,而開始嘗試引進中興號這樣的柴油客車原因。但阿里山林鐵除了從日本引進中興號外,仍需要在一般的普通列車上增加載客需求的客車,這也是刻不容緩要解決的課題。而最快達成的一種方式,其實就是拿現有的車輛去改造(有很多先例)。於是,阿里山林鐵便拿了貨車(平車或運材車)去改造為客車,因而誕生了一批所謂的「代用客車」。



若我們把時空回到這個1960年代的時候,阿里山林鐵為了增加載客容量,把貨車(平車)改造成客車,其實是一種相當務實且經濟的做法。於是,在1960年2月,阿里山林鐵就有紀錄將4輛的平車改造為客車,並稱為「平客」。目前阿里山林鐵現存的平客39號,推測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所產生的「代用客車」。
 
 

 
這第一批平客的外觀,最大的特色是車門在車體的正中間,與過去正規木造車的上下車位置在兩端有所不同。而車體的構造,原則上還是木造車,整個結構車頂都還是木造車的做法,不過外皮則貼上平滑的鐵皮。這批車的最初設計,是兩邊各有三組二個為一組的大窗,是這批平客誕生時的樣貌。


接著,阿里山林鐵在1967年10月,又有第二批的3輛改造出廠。這批車的樣貌雖然一樣車門在中央,但兩邊的窗戶改為四組二個為一組的較小窗。這樣的樣貌,也促成這批「代用客車」後期的基本構型,連第一批車後來也跟著改為類似的窗戶配置(但像是平客26在車門邊的窗戶則又不一樣)。同樣的貨車改造代用客車,在民國60年度的造車計畫中,另外又誕生了三輛「平客」,於1971年誕生,不過車號就改用平客60XX來編號了。

 

下圖為材客39樣貌。

 

 


依照上述的這些紀錄與統計,第一批的平客有4輛(1960年),第二批的材客有3輛,然後第三批又有另外有3輛,所以一共有10輛。但是,這些車的車號是什麼呢?這個就頗為耐人尋味了。



這當中的第三批最好解決,就是車號平客6023、平客6025、平客6030這三輛。但是前兩批的車呢?有趣的是,這剩下的7輛車中有4輛,是被選入成為放在沼平的車廂旅館裡的車,依照紀錄,車廂旅館內有平客2(有記錄寫錯成平丙2)、平客39、材客39、材客46。但弔詭的是,這4輛車中的3輛車車號似乎有問題,因為這些車裡的平客39、材客39、材客46都還在山下的北門車庫停用報廢中,因此判斷放在沼平車廂旅館裡的這幾輛車,應該是別的車。但這幾輛車到底是什麼車,早就隨著車廂旅館拆掉而拆除消失,要考證難度頗高。
 


因此如果要明確的理解,這10輛代用客車的車號,可能就要從大量過去曾經有的照片記錄來看。依照目前的推斷,除了第三批的那3輛沒有問題以外,另外的7輛車可以確定的車號有平客3、平客26、平客39、平客40、材客39、材客46號這些。這當中,運材車改的材客39、材客46號2輛應該是屬於第二批沒錯,但車號則還少一輛。至於第一批的平車改造車,看照片應該是有平客3、平客26、平客39、平客40號這4輛才對,至於車廂旅館寫的平客2,很可能也是寫錯的。因此,經過這樣推斷,車廂旅館用的車,在平客39、材客39、材客46都仍在山下的情況,可以用的4輛車應該是平客3、平客26、平客40,還有一輛沒確認車號的第二批材客了。

下圖為平客40。


依照我當年拍的照片,車廂旅館中的平客39號絕對是錯的,因為它的車頂結構是第二批的車體構型,因此目前現存的才是原本真正的平客39號。值得說明的是,平客26號車體改造後,已經不是第一批的樣貌,但跟第二三批也不太一樣,此車很可能有納入車廂旅館內。

 

下圖為平客26



此外,第三批的改造車當中,因為平客6025號這一輛到最後報廢時都還維持原貌,所以可以確認這三輛車的樣貌,一開始也都是跟第二批車類似,也就是車頂導雨水的溝槽在比較上面的樣式。不過,3輛車中的平客6023與平客6030號這兩輛後來都改成巴士窗的客車,其中現存在竹崎的平客6030號這一輛車,可以發現整個車輛的規格尺寸已經都變成跟制式普通車一樣,反而跟原始的平客車不同了。推測改為巴士窗普通車時,應該是全新打造的機會比較多,或許它就是「名義更新,實際全新」的車號延續車吧!




對於第一批與第二批的代用客車尺寸,因為除了現存的平客39號還有機會測量以外,其他已經消失的車真的就有點困難。平客39號的車體測量結果,兩個轉向架中心盤距離是22英呎,完美的呈現了此車改造前應該是正宗「平甲」,車號應該是「平甲39號」的來歷。因為依照1950年代初期的甲乙丙丁編號法規則,所謂的平甲車對應的應該是日本時代的フブボ ,指的是兩個轉向架中心距為22英呎車。反而那些用民國紀元編號法出現的一堆平甲車,大多為18英呎車是,誤解了編號法後才誕生的產物。

 

下圖為平客39目前內部狀況



 

依照推斷,第一批的車若都是由正宗的平甲車改來,車長應該都是類似,也就是傳統的フブボ。但對於第二批的材客車,若是從運材車改來,則要找到兩個轉向架中心距為22英呎車一定有困難,因為在日本時代,阿里山林鐵的大型運材車早就已經汰換了,制式的車已經變成兩個轉向架中心距為18英呎車,而所謂的材甲車,指的是這批ムチボ 。所以,第二批的材客車車長多少,或者種車怎麼來,就是一個很難考證的問題。不過還好,阿里山林鐵處仍保留有一張1:40,由楊瓊猛前輩設計蓋印的「運材車改製代用客車設計圖」,上面標示出兩個轉向架中心距為22英呎車,因此大致可以堆側這第二批改造車仍為同樣尺寸的大型車。

這些代用客車,代表的是阿里山在戰後的1960年代開始為了應付登山旅客需要,所應急製造出來的客車,相當有時代意義,也值得好好保存。特別是僅存的平客39號,需要好好對待。至於平客6030號這一輛車,代表的則又是另一種車號延續,但「名義更新,實際全新」的車輛變身傳奇了。

0 意見: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