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偶有巧遇奇緣---記與周明德前輩的緣分
周明德前輩於日昨9月13日下午過世,回到天主的身邊了。
人與人的相遇充滿了傳奇,周明德前輩是我多年來的忘年之交,我們認識大概有二十多年。當年我還在台灣念大學時就跟他有接觸,到美國唸書時也一直有聯絡。我們都是氣象出身,但都對歷史有興趣,因此常會談出一些旁人也搞不太清楚的東西,而我倆是會心一笑。周明德先生的父親曾在我曾祖父擔任淡水街長時共事,而且還有合照,因此我們兩家在超過一甲子後的再續前緣,也是一種「世事偶有巧遇奇緣」了。
今晚得知訃報,心情極度難過。不過我想人與人的相遇是不受時空阻隔的,以後我們一定還會再見。真的謝謝周前輩這麼多年來的照顧,我大概再也很難有年紀差約半世紀的這種忘年之交了。
周前輩曾替我的「臺灣氣象傳奇」一書寫序,序中他如此寫到:「世事偶有巧遇奇緣。當我受洪致文請託來寫本篇序文時,竟冒出了我們洪‧周兩家族的這份奇緣。這份奇緣就要從一張以「大正十二年淡水郡街庄事務講習會記念攝影」為標題,全體三十一人的團體照片說起。這張照片兩家族都各自保有一份,照片前排坐著的是風華翩翩的淡水街長洪以南(1871~1927洪致文的曾祖父,照片中前排左起第四位),站在其正後的則是家父周炳銘(1898~1944),這已是八十四年前的往事了(大正十二年為一九二三年)。 」
對於他自己的氣象生涯,則是如此寫道:「台灣在日本殖民地時代,測候技術官養成所是 唯一培養氣象學專長的教育機構,我是第一個從這裏取得畢業資格的台灣人。爾後,我到過包含離島高山的各地測候所從事氣象觀測,也擔任過航空氣象台的預報組 長,將人生的黃金歲月都貢獻給氣象事業。退休後二十多年,我還是在一些學報上發表許多有關台灣氣象的論文.......」
周明德先生的生平簡歷
1924. 生於淡水街。
1943.3. 台灣總督府附屬測候技術官養成所畢業,成為台灣人專攻氣象學之始,翌月任命為氣象台技手。
1945.3. 第一梯次台灣人屆齡徵兵,服役於日本軍成為其兵卒。
1945.10. 任新港測候所(今成功氣象站)所長,係台灣人擔任測候所所長之濫觴。
1958. 自台灣省氣象所調職到民航局台北航空氣象台(現民航局氣象中心),之後歷任預報組長、技正、主任氣象員。
1981.3. 自願退休。
1982.12. 移民美國,專研台灣鄉土史。
2007.1. 以落葉歸根的心境,返回淡水歸鄉燕居。
2016.9.14.過世
以下節錄2011.6.23.那次我跟劉廣英老師一起去拜訪他的回憶,當時我曾特別問了他一些氣象史上的問題:
關於西村台長的部分,他在戰後的1945.12.左右就返日,周明德在戰後並未再見過他,不過他過世後,有次周訪問日本JMA的機會,有與西村的太太見面。西村在當時,必須配合軍方的需求,有軍事上重大出擊時,都要去報告(有到松山的臺北飛行場向航空隊報告過)。
帝大的白鳥與氣象台這邊原本應該是對於阿里山測候所的部分有合作計畫,但後來似乎是發生問題,因此這個計畫後來有些....(周前輩說有點忘記了)
日 本統治下的臺灣,在承平時代是有做暴風(也就是颱風)的預報,讓各級單位能夠提前防災準備。但太平洋戰爭開打(1941.12.)後,這種暴風警報竟被當 成是軍事機密而不得發佈。在這狀況下,臺灣於隔年所遭遇的第一個颱風,就是1942.7.11.侵襲臺灣的颱風。這個颱風造成蘭陽地區很大的災害,但因為 沒有發佈颱風警報,因此傷亡慘重。總督府也自知理虧,事後不少撫卹的作法,而戰時的暴風警報也改成以電話線的方式通報各單位再轉發給民眾,但只有發報三 次,分別是海上警報第一報,陸上警報第一報,再來就是解除警報。
我之前在整理終戰前的狀況時,意外發現終戰前二週,也就是1945.8.1.臺灣其實有一次蠻嚴重的颱風侵襲。這一次的颱風,周前輩有印象,因為當時在軍中的他,隨單位在民雄附近,那天淹水淹到半人高,因此這個颱風災害應該不小。
此 外,1945年終戰後,初期的1946-47年,日本人走後的臺灣各地測候所,除了省方訓練一批人員算有氣象訓練外,很多進用的人未必唸過氣象,有從中國 來的更是從沒唸過氣象專業學科,但薪水竟然還比臺灣人高(周前輩有找到當時的薪資紀錄)。另外,戰爭時期氣象台有訓練過一批做無線電通訊的人員,不少戰後 也因為氣象待遇較好,也轉入氣象台工作。
周前輩有特別提到梅雨的台語講法,他說日本時代沒人用台語念「梅雨」啦,因為那個不是台語會用 的 詞。他說是唸成「蟬雨」,但是不是寫成「蟬」他也不確定。因為意思不是夏天的蟬,而是指「蟬聯」的連續意思。而他也懷疑,這個「蟬」是指台語裡人懶懶的, 「閑閑」的意思。另一種講法,是「騎秋」。他說這是南部的講法,也可能是從原住民語言轉化而來。但我查網路,似乎有人講「騎秋」khia5- chiu1 是「秋雨連旬」。因此,梅雨的台語到底是怎念的,還要查查看。
另外,關於盧阿山的事情,周家原來當年跟盧阿山家也有交情,而盧阿山這名字的由來,就是他在廈門出生,因此就叫做「阿山」。因此,臺灣人有「阿山」的講法,看來是蠻早的,因為盧阿山是日本領台初期,避走廈門時出生的哩~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