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3日 星期日

大甲溪電力開發暨大甲溪鐵道殘跡調查

趁著開學前一週僅有的空檔(2015.9.11.-12.), 在台電資深歷史專家林炳炎前輩號召下,我們組了一團「大甲溪電力開發暨大甲溪鐵道殘跡調查出草團」,前進東勢、谷關一帶調查。其實這次的調查有幾個源由不 得不去,有些也是超過二十年前的我,替今日的我做的調查的殘跡再次確認。簡單說,此趟調查有眾多原因都湊在一起了,從近的開始講起:

1.      我想一定很多人知道和平東路上有個台電的木造辦公室,不知道的至少也知道酸菜白肉鍋吧。這間台電辦公室距離我任職的學校師大很近,一天到晚都會經過。很少人會好奇它的由來,但我從小就很注意它。是後來意外知道,這棟建築竟然是日本時代台電大甲溪電力開發建設部門的辦公室,因此非常好奇它當年的身世。其實在二戰末期為了躲避美軍轟炸,台電也開始疎開的動作,總公司的本社也有疎開至此,因此當本社被美軍炸爛時,不少文件資料都已經疎開,有些就是在這棟建築內。戰後很長一段時間,在那個「太有權力大樓」(Tai-Power Building)蓋好前,台電的總公司就在這棟建築裡,因此戰後台電的復興,很長一段時間也在此運籌帷幄。而對於就在我們學校對面的這個源由,大甲溪開發事業就不得不是我們大本營需要調查的對像。

2.      第二個原因則牽涉到我當年考完大學的東勢線調查,以及一連串的東勢線記錄。其實在台鐵於1991年把東勢線給停駛拆除前,我做過不少的調查,冥冥中似乎有現在的我希望年輕時的我幫忙記錄下這條鐵路的一些事物。在那個拍照要用底片相機的時代,我可是花了不少錢拍沿線風景,也拍了這條線的一些沿途景觀。在台鐵記錄中,一直說這條鐵路是為了大雪山林業開發而蓋,但我卻笨到直到近年才理解,原來這條鐵路根本就是「大甲溪鐵道」,是日本時代為了大甲溪電力開發計畫,要興建大甲溪各水力電廠時的配套運輸。當時路基幾乎完成,但進入戰爭末期而停工,因而才會等到戰後才重新鋪上鐵軌放上鋼樑。

3.      至於為何要有大甲溪電力的開發計畫?一個原因當然是為了新高港與新高市的大開發計畫,以及島內工業發展,包含新航空燃料的生產,F要地相關航空設施與飛機製造組裝廠的電力需求。這又是我另一個研究主題,不得不去啊!

在過去幾次的踏查中,我們曾深入新高市預定地周邊出草,調查六燃新高施設遺跡,也曾看過新竹六燃與高雄六燃的部分。至於日本時代台灣電力開發的重大成就,日月潭的水電工事也曾在林炳炎阿伯的帶領下深入踏查過,因此這次就是往大甲溪一探了。

其實,早於日月潭水電工程開啟之出,台灣總督府就已經針對濁水溪/日月潭與大甲溪的水力資源做過調查,不過當時認為日月潭的工程比較容易,因此日月潭先做,但後來因為台灣島內電力的需求增加,後續乃開始大甲溪電力開發的計畫。

在此必須先聲名,以下的調查只是非常初步的踏查報告,一定有錯誤與推斷之處,若有學者或同學想要引用在論文裡請自己小心求證,不可以引用這邊就抓去用,否則毒發身亡概不負責。

以下一些基本背景引自林炳炎前輩的先期調查。基本上大甲溪開發計畫大致可以分成大甲溪電力的開發計畫、新高港築港及周邊都市計畫、以及新設之飛機新燃料工廠(六燃)、相關鐵道(新高港鐵道,大甲溪鐵道)等。當時預計興建的大甲溪電廠有八座,分別是:達見發電所、下達見發電所、上明治發電所、明治發電所、天冷發電所、豐原第一發電所、豐原第二發電所、豐原第三發電所。日本時代完成度較高的是天冷發電所,至於其他的則多只在紙上階段,或者已經少部分開工準備。

戰後國民政府接續其計畫,有些發電所計畫被終止,有些改以美國式的型態進行工程,依照位置比對,達見發電所=德基、下達見發電所=青山、明治發電所=谷關、天冷發電所=天輪,沒蓋成的是上明治發電所、豐原第一發電所、豐原第二發電所、豐原第三發電所。不過,豐原第一的位置稍微位移而成如今的馬鞍電廠,豐原第二的預定地在新伯公,有大片台電土地遺跡,至於豐原第三在石岡則沒蓋。

日本時代蓋這類水力電廠的幾個運作模式,從日月潭以降大致可知,會有工事用的1067mm鐵道運輸資材,也會有軌距較小的輕便鐵道運送物資,另外會有工事部門的平地段「大本營」,有預定的索道路線。至於為了應付龐大的人力進入工區內,也會有工程人員進駐的社宅街。這些配套措施,很多都在真正工事開始前就已經要陸續辦理才能讓工程順利進行。

臺鐵的東勢線鐵路,原本是大甲溪鐵道的前段,從紙上計畫看,應該不止通到東勢,而是往後繼續延伸到整個工程的大本營新伯公,而由新伯公後改以索道方式處理更上游的運輸。不過大甲溪鐵道的工程除了全部測量完定線,而且還完成了土木工程,但因缺乏鋼料無法鋪軌,大甲溪橋也只完成橋墩沒有鋼樑。這也是戰後臺鐵可以迅速地完成東勢線並通車的原因。
新伯公是整個大甲溪計畫重要的平地段大本營,目前整塊地還有一大片都是台電的。http://maps.google.com/maps?q=24.22027538,120.83969923
裡面最特別的是一座造型優美的水塔,寫著「台灣電力公司天冷工程處新伯公水塔」。據悉,除了這僅存的一座水塔外,以前可能還有兩座存在。此外這區應該原本有不少當年留存的辦公處所或倉庫,但如今可見的多為戰後初期天冷工程處,就是要完成天冷發電廠時所蓋的房舍。http://maps.google.com/maps?q=24.22053924,120.84044917
水塔很可能是日本時代留存至今的遺跡。
在新伯公這邊,林炳炎阿伯一直非常認真想去找水池遺跡。因為過去這邊有大片水池,據悉是豐原第二發電廠已經開挖的基地,因為工程終止所以積水成水池。目前大部分水池都填平了,只剩山邊這一小塊。http://maps.google.com/maps?q=24.2203517,120.84351866
不過依照一份19561月《自由中國之工業》內之大甲溪開發計劃寫真,意外看到原本計劃中之新伯公電廠(豐原第二)與石岡電廠(豐原第三)場址。
依照林炳炎阿伯調查指出,天冷發電所的完成度最高,土木工程應該都做完了。1940/09/14報紙新聞說:『大甲溪水力發電用發電機由電氣部長松尾秀雄前往東京注文,天冷、豐原兩發電所與新龜山、霧社同樣是國產品。』1941/01/14報紙新聞說:『台灣電力的大甲溪發電所即豐原第一與天冷兩發電所,分成3工區,第一工區有大林組、第二工區是富山佐藤工業、第三工區是鹿 島組。第一工區進水口開始到第8號隧道,總長8800m;第二工區第8號隧道到第12號隧道,總長7200m;第三工區第12號隧道到豐原第一發電所放水 口,總長6300m1941/01/20台灣日日新報刊登「大甲溪發電所起工式けのふ現場で舉行さる」新聞說:『台灣電力的大甲溪發電所建設工事已經準備妥當,19日午前 11時半在東勢街東勢建設事務所舉行起工式。午前9時社長林安繁在豐原第一發電所、副社長田端幸三郎在天冷發電所、永井專三建設部長在進水口舉行動土式 (鍬入式),列席的有副見交通局總長、八田與一技師、佐佐木英一電氣課長、酒井茂吉海軍武官、奧田台中州知事等官民500多人與會。副見總長代表齋藤總務 長官唸祝辭,其次,奧田知事、松岡台灣新聞社長宣讀祝辭。』

關於天冷發電所的完成進度,林炳炎的調查為:「天冷水力發電所19411月開工,隨著戰爭益趨劇烈,資財人力皆缺,於194410月宣布停工,土木工程已完成81.6%以上,發電所廠房亦完成一部,二三號尾水道均已安裝外,一四號機之基礎完成尾水道下方,控制室尚未建造。機電部分尚未著手。」http://maps.google.com/maps?q=24.18340666,120.9245235
我們除了看天冷發電所外,也看了水力發電重要的上游蓄水調整池。這個現在叫做天輪調整池,或者天輪壩的地方,以前叫「明治堰堤」,是在谷關這邊。http://maps.google.com/maps?q=24.21116632,121.01548691
谷關日本時代叫做明治,依照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係1907812日時,由台中廳管內東勢支廳長在巡視管內隘勇線時,所發現的溫泉地。因為有感於以前管內蕃人兇惡獰猛著名於世,但今天脫舊之兇習歸順聞命,乃天皇之仁廣被云云,是明治天皇之賜(之類之類的)。反正就是今上天皇英名神武所以就叫明治溫泉,跟那個啥傳說明治天皇來過,還是皇后回國生了男嬰所以叫「生男湯」的鬼扯一點關係也沒有。
明治堰堤日本時代只是個簡單的阻水蓄水設計,整個天輪壩的上部是在戰後才蓋。但是明治堰堤旁四個孔通直衝而下到天冷的地下隧道,以及通往四根大鋼管的部份推測已經完工。
目前在天輪壩這邊還可以看到兩道瀑布,是為了增加天冷機組水力發電時能有更多水而從十文溪引水過來的。http://maps.google.com/maps?q=24.21116632,121.01548691
在這個明治堰堤旁,有個水泥殘跡,據說是日本時代未完成索道設施的遺跡。
看完水力工程與廠房,我們也看辦公處所與社宅街。從最上方上谷關辦公室附近,可見當年的辦公室與一些殘存的木造宿舍。
這些辦公室,大多在民國一百年時依照原本格局拉皮,已經不復當年木造樣貌。但是那個玄關啊!怎麼讓我想起師大對面和平東路上的台電木造辦公室呢!?
當然,這裡還有一棟餐廳還是木造比較接近原貌。

其他的宿舍,都是內部仍為木造,但外部用塑膠或鋼板包起來了。
這邊也有美援時代美國顧問的宿舍。有煙囪喔!
看完上谷關的辦公室與社宅街,我們住在下谷關台電的招待所裡。這塊用地是台電的,雖然不是河岸景觀第一排,但從地形地勢來看,真的是安全非常多。http://maps.google.com/maps?q=24.202565,121.006684
旁邊的警光山莊位置,推測就是日本時代1930年代中期興建,位於明治溫泉的警察官療養所。
看完谷關這一帶,我們又回到天冷,也就是白冷國小一帶看該處的社宅街。目前大概就是現存日本時代格局,但建築都是戰後新造的了。https://www.google.com/maps/@24.2087785,121.0198807,18.03z
最後看的是新伯公的社宅街,所存的老建物也不多,大部分比較老舊的是戰後1950年代的。http://maps.google.com/maps?q=24.2199825,120.83904687
看完這些大甲溪電力開發的遺跡,我們轉往東勢看東勢線遺跡與大雪山林場(燒完重建)的遺構。

依照當年紀錄,東勢線的完成,可謂台灣中部的一大盛事。築路工程於民國四十七年三月十四日開工,時九個月,於年底完成。十二月二十六日,開行了首班的試運轉列車,而翌年元月十二日正式開始營業。

通車當天的典禮專車,錦上添花為這條鐵路寫下了史性的一刻。這班載著當時省主席周至柔、鐵路局長莫衡……等貴賓的特別列車,由DT 607號蒸汽火車牽引,掛了台鐵木造客車鋼體化後首批完成的車廂及「瞭望貴賓車」。

東勢線於通車典禮後,隨即於上午十一時開出首班營業客車,開了共計三十二年的載客生涯。通車時天有旅客列車八往返,客貨混合列車兩往返,到要停駛時,天僅剩來回各五班車,而在週六,再加開兩往返搭載東勢當地下課的學生。

民國八十年八月三十一日,東勢線終於繼東港線之後停駛。多年後這次我再訪東勢,基本上覺得,東勢車站根本毀了,修澤蘭一定很想哭。我也哭哭。
 以下為原貌。
大甲溪鐵橋也改建了,以前的橋墩是日本時代蓋的,如今也不見蹤跡。http://maps.google.com/maps?q=24.27712261,120.8092304
倒是唯一僅存的隧道還在就是。
東勢站終點有很大的站場,而且貨倉一個接一個建在鐵道邊,鐵軌遺跡甚至延伸到大雪山林場在東勢的儲木池。那時興建這條支線的一個主因,就是運送大雪山林場所砍伐下來的紅檜、扁柏、杉木,而運進來的,則是興建達見水壩所要的水泥。可見雖然東勢線以開發大雪山林場林木的運送為重點,但大甲溪水力電廠的施工用料也以它運送。不過戰後美援時代搞這些工程與日本時代的鐵道+索道不太一樣地,開中橫加上公路運輸,鐵路其實不太被重視。

當年對於東勢線貨運的業務評估,預計大雪山林場林木的年量,將達七萬五千噸,而修建達見水壩的工程,也有一百一十萬噸的材料待運,加上民間的農礦品亦不下十餘萬噸。不過,大雪山林場原本打算用人工砍伐,開採五十年,但是後來因為電鋸的發明,節省了許多人力,在以林木資源換取外匯的時代背景下,大雪山的林木很快就砍伐殆盡,東勢線也就跟著沒落了。http://maps.google.com/maps?q=24.24441568,120.83363677
現在東勢林業文化園區內留有的鐵道遺跡不多,鐵軌很多都被拆了。不過現場看到一個日本車輛製造的轉轍器道岔重錘讓我很意外,年代是1948年喔!
以上是關於大甲溪電力開發暨大甲溪鐵道殘跡調查的簡單記錄。最後我們還去看了有悠久歷史,目前為大甲溪發電廠所轄的后里發電所。這個日本時代總督府蓋的發電廠比台電歷史還久,以前拍舊山線時我們會經過,但一直沒注意到。
基本上,大安溪兩岸的高度落差頗大,后里台地的存在造成舊山線當年選線時走比較靠近內側的路線維持高度,這樣才可以順利上到后里台地。但后里台地與大安溪岸邊的落差,自然就可以用來水力發電了啊!所以后里電廠就是用這個道理,把台地上后里圳的水衝下去來發電。

依照林炳炎阿伯的記事,后里發電所為:「利用從大安溪左岸取水之灌溉用水利之官設埤圳來發電,原定1910年初完成,因機械向外國注文(定購),發生事故而延期,19117月底完成。8月1日 台中開始送電營業,101日彰化送電,工事費總額45萬圓,2部機出力1000KVA800KW1930年改為950KW),水輪機為 J.M.Voith製造,型式為FrancisFss-H橫軸單流渦卷法蘭西式)。發電機為S.S(西門子)廠產品。」其他的以後再研究囉!http://maps.google.com/maps?q=24.32545978,120.72796962
感謝台電大甲溪電廠鄭廠長協助安排與青山施工處黃則煜經理的熱情導覽,當然沒有林炳炎阿伯帶隊也無法成行。後續研究就開學後再繼續囉!





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

松山機場明年就八十歲囉!

松山機場明年就八十歲了喔!但是,還記得幾年前(2010時),民航局在慶祝六十週年,完全漠視從一九三六至一九五0年間的歷史。如果不是 一九五0年之前就有這座機場,實在不知道國民政府的高官(包含蔣總統),在民國三十八年撤退時,是怎麼從中國來台灣的!?

2010年時,媒體一直在報導臺北的松山機場慶祝六十週年,連民航局也表示該機場雖是日本統治時代所建,但僅有「軍機」飛行,否定這座機場的民航歷史其實已經超過七十年,甚至明年(2016)將是八十週年的事實。

這確實是長久以來,教育體制下對台灣歷史漠視的結 果。因為,以民航局所指稱的歷史,充其量只是國民政府搬到台灣後,臺北航空站在1950年4月16日成立的這個時間點。真正的松山機場歷史,應該要回溯 到1936年的正式完工與開幕!

松山機場在戰前是叫做台北飛行場,是在航空時代開啟後,許多臺北民眾熱切期待中所完成 的台灣第一座民航國際機場。台北飛行場在一九三六年初大致完 工,該年的三月二十八日早晨七時,屬於民航的日本航空輸送株式會社DC2型 客機「富士號」,從福岡飛行場出發,經那霸添加油料後,於下午三時七分降落台北飛行場,受到航空相關官員的迎接歡迎。

在這次的歡迎儀式之後,台北飛行場正式「開場式」在同年的三月三十日中午盛大舉行。儀式後還有由屏東飛行隊表演的空中戰 技,讓現場觀眾享受了一場豐富的空中饗宴。這個盛大的台北飛行場開幕儀式,是在該機場的大機棚內舉辦;日前飛來的 DC2富士號客機,則停在裡面當做現成最佳的展示品。這架飛機直到開場後隔日(三月 三十一日),才首度正式起飛回日本,開啟台日間的正式飛航任務。在台北飛行場於一九三六年啟用後,台日間定期航班於四月一 日起展開,台北經那霸前往福岡,或者從福岡循原路回台北的航班,在每週的二、四、六往返飛行,達成台灣、日本間可以一日抵達的空中連 結。
(ANA的圖與本文無關)
所以說,2010年時,民航局在慶祝松山機場「六十週年」的計算上,完全漠視從一九三六至一九五0年間的歷史。如果不是 一九五0年之前就有這座機場,實在不知道國民政府的高官(包含蔣總統),在民國三十八年撤退時,是怎麼從中國來台灣的!而且會讓更多人驚訝的是,日本時代的臺北飛行場,其實早有「第三跑道」,只不過這個屬於簡易飛行場格局的擴充跑道區域,戰後被廢棄,而留下了民生社區以南的街路紋理。

如果大家想多知道松山機場的歷史,或者日本時代興建的飛機場史,以及台灣這座「不沉空母」的故事,歡迎找下面這本書來看喔。


不沈空母  台灣島內飛行場百年發展史

台北地區現貨供應:

假面騎士玩具店(02-2556-3786)
~台北市南京西路163號1樓57室(賓王飯店1樓賣場)
每日:14:00到21:00

偵探書屋 Murder Ink(02-2559-7776)
~台北市南京西路262巷11號

週一 - 週六:
14:00 到 22:00
週日:
13:00 到 20:00

如果您不方便在臺北前來購買,我們也提供了全台超商取貨付款的服務,請透過露天的網購購買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526916306078
★三本免運費!!★面交地點:限 新北市中和區 中和環球 正門口。

本書定價1200元
本書的大小尺寸與花車一書相同19cm x 26cm,全彩印刷,總頁數包含序與目錄還有附錄,大約448頁。
本書簡介:
二 戰期間,將台灣視為一座不會沈沒的海上航空母艦「不沈空母」,是民眾耳熟能詳的一種政策宣傳。在日本發動大東亞戰爭,台灣捲入二戰陰霾中時,島上的飛行場 正是大日本帝國往南洋連結的重要樞紐。二戰後的台灣,兩岸對峙下,仍有不少日本時代興建的機場持續使用至今,也留下許許多多台灣航空發展百年來 的重要遺跡。本書為作者耗費超過二十年蒐集資料,並藉由實地調查後整理而成的台灣航空重要著作。書中以百年來台灣島內飛行場/機場的發展歷史與脈絡為主軸,介紹其歷經的演變,以及殘存的各種遺構,是研究台灣航空發展及台灣軍事遺跡、戰爭遺產不可缺少的重要經典。

全書的章節呈現上,以時 間為主要切分點,在 日本統治後期較多飛行場大量增設時,才以日本海軍與陸軍兩種體系加以區分。書中內容包含台灣航空發展黎明期的飛行場與著陸場、民航肇始期的島內飛行場,以 及大東亞戰爭爆發前、戰爭間與整個二戰末期所興建的台灣島內日本陸軍與海軍飛行場,最後的章節則為二戰後興建的台灣島內機場。全書除了有詳盡的文字說明 外,更以超過一千五百張的圖片,包含各時代的相關地圖、航照與現地調查照片記錄,呈現出台灣島內飛行場/機場百年來的發展歷程。書中首度曝光許多興建於二戰時期的飛行場重要軍事設施遺跡調查成果,是台灣在戰爭遺跡的文化資產研究上,非常重要的參考著作。

本書包含一些讀者可能有興趣的主題:
1.      桃園航空城陰影下的二戰桃園飛行場遺跡
2.      虎尾飛行場的相關二戰遺跡
3.      東港飛行場尚未被破壞前的記錄
4.      林青霞出身的社團新村,原大林飛行場遺跡
5.      台灣各地現存的飛行場相關二戰時防空塔、機堡與耐爆通信所
6.      戰後興建的龍岡機場拆除前調查
7.      台灣各地現存飛行場相關的丸龜狀防空壕
8.      台灣現存的日本時代八幡製鐵所鋼骨飛機棚廠
9.      淡水水上機場的遺跡
10.  二戰時飛行場興建之際留下的滾輪遺物


關於書名的說明:
「不 沈空母」是二戰時台灣民眾廣被教育的一個說法,是台灣島內這些飛行場興建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書在終戰七十年的此時出版,特別以此來作為書名。之所以不以 「沉」字而以「沈」字來書寫,乃因「不沈空母」是日文漢字裡的用法,也是當年台灣人民接受此一稱法時的書寫方式,故選擇以此來做書名。至於本書副標題「台 灣島內飛行場百年發展史」,因本書內容以台灣島內的飛機場發展百年史(從日本時代講到戰後)為主,不包含澎湖或一些戰後興建的離島機場,故書名必須有此界 定。至於使用「飛行場」一詞,而非如今民眾慣用的機場或飛機場,乃因本書所介紹的大多數機場,在當年完工時,甚至至其撤廢時,都是以「飛行場」稱之。此 外,根據我國民航法第二條的名詞定義,直到如今也是以「飛行場:指用於航空器起降活動之水陸區域」來稱呼,故書名以此稱之。

關於本書內容的說明:
這本書內所寫的台灣島內飛行場發展歷史,原本只打算整理日本統治時代的飛行場,將時間點終止於二戰結束時,不過因為考量到戰後興建的機場多在離島,本島的新建機場數量相當少,故在調查寫作上並不會增加太多篇幅,因此最後仍將其納入,這是本書會以百年來台灣「島內」飛行場/機場發展脈絡加以撰寫的原因。至於篇章的區分方面,為了有系統與脈絡地包容進所有百年來台灣島內出現過的飛行場/機 場,整理時大致上以時間為切分點,在較多機場大量增設時期才以日本海軍與陸軍加以區分,故章節安排的方式,以台灣航空發展黎明期的飛行場與著陸場、民航肇 始期的島內飛行場,以及大東亞戰爭爆發前、戰爭間與整個二戰末期所興建的台灣島內陸軍與海軍飛行場加以分別介紹,最後的章節則為二戰後興建的台灣島內機 場。
本 書在寫作上為了讀者的易於閱讀,並未加上冗長的註解。因為以學術規格撰寫註腳的前提是,這個註解是真正有意義且對於所述史實的真相有所幫助,而非只為了表 面上看似學術著作的表象。儘管如此,本書對於重要的史料與數據等出處記載,是以在文章中明確寫明的方式點出,因此並不會因為沒有在書末附上參考文獻或者列 出成排驚人註解,而有損後續研究者要找到資料出處與來源的困擾。
除 了史料上的整理與詮釋,在這類軍事建設與遺址的研究中,現場田野調查相當重要,但因為時間距離的遙遠,一些口述歷史的正確性必須審慎對待。以台灣的現地調 查而言,似乎變成只要有二戰時期日軍的機場,就有神風特攻隊,就有零戰。殊不知二戰時日本的陸軍與海軍體系差異,也反映在飛行場相關設施的建設上,包含各 種周邊建物的規劃邏輯與設置,都有所不同。因此單憑口述來記錄,其實有相當風險。與史料的相互對照及驗證,是研究者非常重要的功課。

至 於戰爭遺跡的實地調查,也需要大量時間親自探訪才能獲致第一手資料,並且與文獻上的記錄加以比對。在本書的研究調查過程中,意外發現許多飛行場相關設施在 終戰後七十年的時間點都依然健在,可說相當不可思議。由於這些戰爭遺跡至今大多仍未獲得文化資產指定的保護,因此透過本書的介紹與初步調查,或可提供國內 對於軍事遺產的保存有更進一步的推展。不過,因為有不少日軍當年的飛行場在戰後一直維持軍事基地的身份,故調查時僅以極少數的基地開放機會作初步審視與研 究,許多非開放區則仍有眾多謎團無法解開。而因為顧慮到非常多的軍事遺址仍位處於軍事基地內,或者仍為機敏之用地,故本書在寫作與調查時,均避開這些地 帶,以免帶來困擾。然而,在國內不斷裁軍,連軍事用地也不斷釋出的情況下,軍事文化遺產的重視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若未經調查就全面摧毀騰出空地,則 將是文資保存上的重要損失。
今 年正好是終戰七十年的時刻,在台灣長期以來缺乏尊重多元史觀與庶民記憶的情況下,往往僅紀念「對日抗戰」這樣的觀點,導致不少民眾竟然還有二戰時是日軍來 轟炸台灣的荒謬歷史記憶,完全忘記中華民國空軍與美軍對台的空襲。相對於此,為了與上述這樣的大中國史觀抗衡,日軍在台灣的建設,往往也容易被以訛傳訛地 過份誇大,來凸顯對日抗戰史觀的偏狹。其實,回歸歷史層面,尊重不同族群的歷史記憶,應該才是面對不同過去的正面態度。而對於台灣在二戰中所留下的戰爭文 化遺產,則不應該當成「日帝餘毒」地剷除,而應該好好保留來警惕戰爭的苦難與追求和平的努力。希望這本書的完成,能對台灣戰爭歷史的研究,以及軍事遺產的 保存上有所助益。
本書目錄如下:

自序 vi
卷首語 x

第一章 台灣航空發展黎明期的飛行場與著陸場  1
    台北練兵場台北()飛行場  2
    屏東飛行場屏東()飛行場  12
    鹿港著陸場鹿港飛行場 19
    台東著陸場 [馬蘭]  23
    花蓮港著陸場花蓮港()飛行場  25
    苓雅寮不時著陸場 33

第二章 台灣民航肇始期的島內飛行場  37
    台北飛行場 [松山]  38
    台中飛行場 [公館][清泉崗]  56
    台南飛行場 [永康]  66
    台東飛行場台東()飛行場  70
    宜蘭飛行場宜蘭()飛行場  76
    淡水飛行場 82

第三章 大東亞戰爭爆發前興建的台灣島內陸軍飛行場  91
    湖口陸軍演習場湖口飛行場 92
    台中飛行場 [水湳]  96
    嘉義飛行場 107
    潮州飛行場 118
    佳冬飛行場 123
    恆春飛行場 [五里亭]  131

第四章 大東亞戰爭爆發前興建的台灣島內海軍飛行場  137
    新竹飛行場 138
    台南飛行場 152
    高雄飛行場 [岡山]  167
    東港飛行場 188

第五章 大東亞戰爭期間興建的台灣島內海軍飛行場 209
    紅毛飛行場 210
    後龍飛行場 214
    新社飛行場 220
    二林飛行場 224
    虎尾飛行場 228
    大林飛行場 238
    麻豆飛行場 244
    仁德飛行場 247
    歸仁飛行場 251
    左營飛行場 [F要地應急跑道]  255
    大崗山飛行場 262

第六章 大東亞戰爭期間興建的台灣島內陸軍飛行場 265
    宜蘭()飛行場  266
    桃園飛行場 276
    彰化飛行場 292
    北斗飛行場 298
    北港飛行場 304
    塩水飛行場 310
    小港飛行場 [高雄]  315
    鳳山飛行場 324
    屏東()飛行場  329
    花蓮港()飛行場  333
    台東()飛行場  342

第七章 二戰末期興建的台灣島內飛行場  347
    樹林口飛行場 348
    八塊飛行場 [八德][懷生]  351
    龍潭飛行場 355
    台中()飛行場  358
    大肚山飛行場 363
    草屯飛行場 368
    埔里飛行場 371
    燕巢飛行場 375
    平頂山飛行場 377
    宜蘭(西)飛行場  380
    上大和()飛行場  382
    池上飛行場 385
    中止興建、廢棄與未接收之飛行場 387

第八章 二戰後興建的台灣島內機場  395
    高雄港水上機場 [復興航空]  396
    日月潭機場、梨山機場 [復興航空]  400
    陸軍龍岡機場、衛武機場 405
    空軍台東志航、花蓮佳山基地 411
    中正國際機場台灣桃園國際機場 415

附錄 二戰終戰時台灣島內日本海陸軍飛行場位置圖  422

2015年9月6日 星期日

2015夏-再見485系的感動!

每次能看到國鐵色的485系電鍋頭元氣地行駛著,就有一種見到老朋友的高興。只是總有淡淡的哀傷,此次一別後,是否仍有機會再見!?從小看劉萬來翻譯的火車書,就對於這種日本國鐵時代代表的電鍋頭火車,以及特急色感到非常的喜歡。我記得念小學時知道十大建設有一項鐵路電氣化,還曾天真的夢想著台灣鐵路有電車後,一定可以在中華路看到這個485系國鐵色電鍋頭的身影。其實,我也真的在夢裡夢過這場景呢。結果台灣當然不可能有這種車來跑,而北門那邊的鐵路也早就地下化。這次在日本看到國鐵色485跑出來跑臨時列車,真的是只能感動再感動了。拍攝地點在大宮附近的蕨: http://maps.google.com/maps?q=35.837352,139.679711  (感謝野澤先生找了一個這麼棒的攝影點)

同場加映一下,那個原本NEX改去跑日光的車,塗裝顏色醜死了,沒想到日本也會搞出這種東西。
其實這班485臨時列車,在前一天也回送跑進上野站,在北斗星那個上野大家惜別哀愁的13番線,吸引了眾人的目光。畢竟,這種景象也不多了啊!


485A1A2編成団臨
2015/9/4、回送
仙台 > 黒磯1736-55 > 大宮2001-02 > 上野2027 > > 上野2043 > 尾久2051

2015/9/5、記念列車
上野751 > 大宮816-17 > 籠原900-03 > 高崎933 > 高崎937 > 新前橋944-55 > 渋川1007 > 水上1040-50 > 越後湯沢1114-16 > 小出1146-54 > 長岡1219-30 > 新潟1323 > > 回送 > 新潟1357 > 新津1412 > 新津1430 > 新発田1451 > 平林1511-16 > 村上1524-33 > 小岩川1616 > 羽前大山1639-42 > 鶴岡1648-55 > 余目1708-14 > 酒田1724-28 > 秋田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