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台北市民防指揮中心「圓山坑道」揭密!

小時候到兒童樂園玩,我就一直很好奇這邊的山壁邊有些鐵門是幹啥的,八成是軍事坑道啊!這個謎誘惑了我好多年,日前聽說臺北市文化局要把這個圓山坑道登錄為歷史建築或古蹟,未來將成為城市博物館的展廳一部份,實在令人高興。但是,這個坑道的歷史到底如何?還是很多謎啊。依照中廣新聞的描述:「圓山坑道過去 是台北市政府圓山戰時指揮所,長度約有一百一十五公尺,坑道隱蔽在兒育中心的圓山山腹內」,「1950年代時,台北市圓山西緩坡為台北美軍招待所及美軍顧問團的所在地,圓山南側則設置大鵬劇校、眷村及憲兵隊等,因為西側及東側山頂下的軍事、 防空、避難等需求,當時分別建置了要塞坑道及圓山坑道,圓山坑道北端曾由警備總部作為戰時指揮所,南側則為台北市警察局民防管制中心」。然而,其他的報紙新聞則寫得繪聲繪影,有會勘委員說這是蓋於日本時代二戰末期,所以已經七十幾年。有人說老蔣進來過,有人說裡面藏黃金。為了一探究竟,透過展示規劃團隊的安排,日前我進去調查了一下。依據規劃團隊表示,問了一大堆政府單位,連這個坑道何時蓋的也不知道,當年怎麼用的也不知道。這樣下去,文資鑑定要怎麼弄啊。還好我這幾年研究了很多軍事遺跡,爬了一些資料,整理如下。

目前依照戰後的接收報告與日軍當年的記錄,均沒有找到圓山地區日軍坑道的文件。這並不表示這個坑道就不是二戰時蓋的,只是沒有明證。而依據之前的調查報告,似乎可以確定西側的要塞坑道有紅磚結構,應該有可能是二戰的戰跡,但是東側,也就是兒童樂園這邊,民防指揮中心「圓山坑道」的則比較新。目前狀況肯定是戰後所蓋,只不過不確定戰後的工程是在日本時代挖的坑道基礎上續挖,還是全新施工。因為戰後的這個工程,肯定參與的人還活著,希望藉由網路的力量,能找出當年參與挖這個坑道的民眾來分享故事。另外,此坑道的運作,也可透過一些記錄加以復原。依照文化局的資料,東側的圓山坑道,「北端曾由警備總部作為戰時指揮所,南側則為台北市警察局民防管制中心」,顯然有兩個單位使用。


我找了一些資料, 整理如下。1971129日,內政部防空視察組張詩源等六人,曾對市府的防空防護措施及設施檢查並點驗防護團。視察團除了聽取市府各單位的防空防護戰備檢查工作報告外,還前往圓山民防指導部。因此,早於1971年時,這個圓山坑道作為防空民防用的功能便已經存在。

不過,另一個問題是,到底誰進過這個坑道?據查,1979516日的「萬安二號」軍民聯合防空演習中,行政院長孫運璿、參謀總長宋長志、副參謀總長馬安瀾、警備總司令汪敬熙、台北市長李登輝和警政署長孔令晟等,曾一起前往圓山民防管制中心觀看發布警急警報狀況。所以說,李登輝、孫運璿他們都進去過!

此外,1990618日的「萬安十三號」防空演習,參謀總長陳燊齡上將及警備總司令周仲南上將、台北市代市長黃大洲、 市議長陳健治、市警局長廖兆祥等人,也在圓山民防管制中心聽取簡報,發放演習警報。所以看起來,萬安演習時,參謀總長、警備總司令與台北市長,似乎都會進入這個民防指揮中心圓山坑道,因此真要查起,問問歷屆臺北市長就知道內部的運作狀況啊!

當然,在我們陷入僵局,不知到這個民防指揮中心圓山坑道用到哪一年時,扁維拉就會出場救援了!一則【1996-03-09/聯合報/13/焦點】記者董智森的報導:「台北市長陳水扁昨天檢查市府圓山及外雙溪指揮所,發現兩處指 揮所電話線不通,憤怒的說:『我不成了啞巴市長了?』他認為中共演習,市民應有憂患意識,而對付中共最重要的是全民精神動員。」「圓山指揮所即為民防管制 中心,僅有卅五坪,為戰爭時短期應變之用」「陳水扁在祕書室動員室主任陳炳士陪同下檢視圓山指揮所,其中有一道鐵門阻絕,看守人員表示為海岸巡防部借用為 指揮所,陳水扁光火,表示海巡部雖承警備總部而來,但從前警總可命令台北市長,現在不行,應要求海巡部歸還市產,看守人員為難的表示會和海巡部協調。陳水 扁隨後試撥兩線電話,先撥五九二八三八那線,發現不通,不滿的表示這怎麼對外指揮呢?陳炳王等解釋,電話常被偷打,有次一個月電話費五千多元,所以後來 就停掉了,陳水扁說,被偷撥的事是管理問題,應可改善。」

所以依照當時的新聞報導,阿扁進去過耶!而且還發飆說他變成「啞巴市長」。 照這麼看,這個坑道用到1996還在用是毫無疑問。不過【1998-10-01/聯合報/18/綜合新聞】報導,「台北市民防管制中心昨天啟用,市長陳水扁前往巡視時,強調平常重於戰時的重要性,他呼籲大家要有敵我觀念及憂患意識。」「中心主任黃柏霖簡報,過去民防中心在圓山兒童育樂中心山洞內,天然背 高不足、平時遊客如織,加上隱密性不足,下雨還會漏水,工作環境不良,所以在民國八十年於福山山麓下,將原有八座防空洞挖成四座隧道,且在洞口興建行政大 樓,另配有電子及核生化設備,更充實預警設備,大幅提高整體防情功能。」這麼看來,新的台北市民防管制中心於1998年前後時大概就取代了圓山坑道的民防指揮中心功能。
好了,既然知道這個圓山坑道大致上的背景,接著就是會勘的本人心得報告了。我是從南側進入,這個大洞應該是屬於舊的警總使用,亦即阿扁時代變成海岸巡防部借用為指揮所之處。入口這邊的洞比較大,感覺是後來又增建的部分,因為整個洞的施做與主體山洞並不一樣。

到了坑道的中央部分,這個就是最長,有超過一百公尺的這段。這裡中間有個與外相接的入口,設有可以由內往外看來者的孔洞,而鐵門也都是如海軍艦船上那種大門,還有橡膠塞,根本就是可以防水啊!
到這個主體坑道的末端,兩側牆上有U形掛勾,應該就是吊掛吊床用的,這整個設計非常海軍艦艇風。
與這個坑道呈現九十度交角的,是另外一長條構造不太一樣,目前狀況較差的坑道。這一大條有一側可以通到中山北路側,就是在中山橋頭。而此坑道內,還有萬安演習指揮部的牌子留著呢!
而在上述九十度交角處,有個樓梯可以下到更下一層,賓果,這邊就是早年李登輝、黃大洲或陳水扁會進來,察看市內防空警報發佈狀況的地方。牆上有個日曆掛著民國八十八年六月十二日,依照推算,這不就是「萬安二十二號」演習那一年?不過,據查,這年的萬安二十二號演習是在62日清晨5時舉行,似乎與牆上的日期不太一樣。而且依照報紙的報導,當時市長已經是馬英九,但他有沒有進到圓山的洞內就不得而知了。
以下,是一些出口外部的鐵門照片。



2014年3月7日 星期五

林口線真正最後列車-台電D-3駛往打狗!

就在今天(2014.3.7.),林口線真正真正最後之最後的運轉列車~ 台電D-3柴油機關車牽引煤斗車P35H22019,從林口電廠出發,自力行走駛往腐植場前平交道。D-3在協助完煤斗車上拖車後,自己的引擎也關掉,接著在吊車的搬運下上了拖車,一路前往高雄的打狗鐵道故事館。感謝台電認同鐵道文化協會對於鐵道文化資產保存的努力,能將這輛仍能運轉的柴油火車頭贈送給協會,讓鐵道文化協會保存臺灣珍貴火車的努力,又跨越了一大步。這二輛車的保存,在台灣的鐵道文化資產保存上,有劃時代的意義。

1. 首度有國營企業以捐贈方式,將仍能行駛的珍貴火車讓渡與文化保存團體,延續鐵道文化的生命。

2.台電鐵道雖然伴隨林口線的停駛而落幕,但D-3的動態保存,將會讓台電鐵道的歷史,繼續讓後人所認識。

3.D-3在打狗鐵道故事館的動態保存,將展現一個鐵道博物館經營的典範。亦即,雖然高雄港站區的鐵道已經「斷軌」,但火車的動態保存仍能維繫鐵道文化的命脈。對於斷軌後臺北機廠被視為無法做鐵道博物館的論點,將提供一個強而有力的良性範例。

 開始吊運了
 上拖車駛往打狗。
感謝台電的駕駛先生,執行這最後一趟的任務。雖然今天要依依不捨地與D-3告別,但請務必在未來的日子,繼續來高雄的打狗故事館與它相逢。

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

桃園航空科學館之仿貝聿銘建築閉館倒數!

伴隨著當年桃園「中正國際機場」誕生的航空科學館,因為位於三航廈的興建用地,即將在三月底關門,所以在二二八連假後的3月1日,我們去了一趟這個館。這 棟建築造型前衛,許多三角形的元素令人驚艷,是個必看的建築。但是,跟桃園機場的一航廈一樣,真的是那個年代引進外國最新建築流行語彙來複製一下的翻版。

在我小時候,對於十大建設可是朗朗上口,因為老師要我們背誦這十大。其中的桃園中正國際機場,那往兩邊翹的圓弧造型真是漂亮啊!讓我們這些不能出國的人不知道傻傻地自豪多少年。後來有機會到美國,去找陳俊宏教授,他帶我去看了華盛頓DC的杜勒斯機場Dulles International Airport,一看差點昏倒,怎麼這麼像。原來,我們現在的桃園一航廈,雖然號稱當年是由建築師林同棪所創辦的林同棪工程顧問公司設計,1979年2月 啟用,但根本就是「抄襲」美國的那個機場建築啊。真是鬧雙胞,(喔不,是複製人)。下圖是杜勒斯機場Dulles International Airport。
 
日昨前往參觀的另一棟桃園機場旁的航空科學館,則是由彭孟緝的兒子彭蔭宣所設計。彭蔭宣的建築網路很多人評論,師大學生也不會陌生,那個圖書館就是他設計的。彭蔭宣所設計的這個航空科學館,基本上就是「參考」華盛頓DC那個國家藝廊東廂,由貝聿銘設計所設計的建築。這棟 National Gallery的East Wing(1978),貝聿銘以三角的結構設計,規劃之初的草圖與航空科學館平面圖也太像了吧。下面是貝聿銘當時設計國家藝廊東廂時的草圖。
至於內部,三角開窗天光,屋頂的三角形樑結構,更是與桃園這棟一模一樣。先看貝聿銘所設計的原版。
 
再來看我們的航科館。 真是仿得好經典!
這樣的建築,很酷很炫,不過內部空間的規劃使用,就是一大挑戰了。航科館只剩下一個月,大家有空除了去看看非常有懷舊氛圍的展品外,也可以去看看這個「參考」貝聿銘建築所移植過來的館舍喔!
這個很髒的瞭望塔,我小時候很愛在這裡看飛機啊!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