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造型奇特的「丸龜形防空壕」
這
幾年台灣各地很多的古蹟或歷史建築修復時,都附帶有所謂的「防空洞」設施要加以保存。這樣的現象其實不難理解,因為台灣在二戰時飽受盟軍轟炸,無論軍民都
有躲避空襲的防護需要,而在戰後又因為兩岸的對峙關係,同樣有防空的需求,因此不止有建於二戰時期的防空洞,也有很多是在戰後才興築的防空避難空間。不過
有趣的是,如果你用台語去跟老一輩的阿公阿媽說「防空洞」,大概沒人聽得懂。因為台語裡根本不講「防空洞」這個名詞,而是講「防空壕」。為何台語裡把「防
空洞」叫成「防空壕」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日語裡頭就是用漢字寫成「防空壕」啊!臺灣民眾在二戰時接觸到這樣的防空避難設施,自然用日語漢字的「防空壕」
來唸出來了,而不會叫成「防空洞」。
日本時代的防空壕,特別是很多民間興造的,其實多沒有耐爆能力。也就是說,這類的防空壕萬一遇上爆彈直接命中,大概也無法真的保護躲在裡面的民眾。那麼興
築這麼多防空壕躲空襲要做什麼呢?其實當時的防空壕主要的功用,是讓民眾躲避轟炸機投下的爆彈所引起的爆風與亂飛破片。這些因為爆炸引起的強風與破片,是
相當有攻擊力,因此民眾躲在防空壕裡主要是躲避這樣的傷害,而非真的在躲爆彈。所以很多耆老的口述歷史其實會說,不少二戰時受到美軍轟炸而死傷的民眾,其
實是躲在防空壕裡,甚至有人是因為防空壕被爆坍塌而死。當然,防空壕要做到有防爆能力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在二戰末期緊急築造的防空壕,特別是民間興造的,
大多都沒有這樣的耐爆能力,因此無法真的抵禦直接命中的爆彈。
除了民間大量興築的防空壕外,其實軍方在很多軍事設施旁
也有相同的建物以供軍人在遭受空襲時有地方可以躲避。日軍在二戰時期於臺灣的軍事建物有個相當有趣的現象,當全台各地完整蒐集分析之後,就會發現有些共通
性的特徵,但卻又有些微差異。之前提到的吊鐘狀防空塔,就是一種很好的案例。而經過許多地區發現的防空壕加以比對,則又可以發現日本海軍在臺灣,也有一種
造型非常奇特,幾乎可以說是「臺灣限定」的「丸龜形防空壕」。這種長得像是烏龜般的防空壕,目前看來只出現在日本海軍體系的建物旁,特別是海軍所屬的飛行
場周邊最多。但有趣的是,雖然外型是丸狀的烏龜形,但整個造型的設計與材質的使用(有無加上紅磚砌口)則有所差異。因此,跟防空塔一樣,又是一種「臺灣限
定」而各地又「各憑本事」建造的軍事建物。
依照目前的調查,日本海軍的虎尾飛行場周邊,亦即戰後的建國一村與二村便有不少這類「丸龜形防空壕」。至於如今空軍的台南基地(日本海軍台南飛行場)內,
或者原本東港飛行場與周邊的共和新村,甚至是北到後龍飛行場的周邊,都有這種烏龜形狀的防空壕身影。不過如果把這些大小不一的丸龜排排站,長得可不完全一
樣呢!
1 意見:
小時候跟同學去大肚山的碉堡探險,很刺激的回憶。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