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日 星期五

告別樂群堂02-臺灣第一座大學學生活動中心

位於台師大校園古蹟文薈廳旁,一棟破舊的「樂群堂」(後來的健康中心)即將在這一兩週拆除。這棟號稱是「自由中國第一所大學學生活動中心」的美援建築,外表看似毫無特色,甚至被當成危樓,但其實它有著重要的美援時代意義,亦是台師大在從日本時代台北高校的校園空間結構中,轉變為師大的過程裡,一個關鍵的時代印記。不過在校方將引進台電的捐助興建醫療診所,以及台北市府文化局也認定此建築不具保留意義的情況下,「樂群堂」將於這一兩週內拆除。在沒有任何功成身退的懷念儀式與紀念活動中,一個時代的灰飛湮滅,是我們教育下一代如何珍視文化資產的活生生教材。


過去,很多人認為,古蹟一定要古,所以那種「才」三、四十年的建築沒有被列為古蹟的條件。但其實,文化資產保存法中對於古蹟的認定,年代完全不是一個必要條件。也就是說,這棟建築只要它有特殊的意義,建築年代並非絕對的考量因素。而這個往往被誤解的古蹟條件,其實在中正紀念堂的古蹟身份認定時,就已經被完全給再度「肯定」。因此,興建於1958年的「樂群堂」,當然不會因為年代不夠久而沒有古蹟的候選身份。

但另一個古蹟的迷思是,建築本身要夠華麗,建築語彙要講得出來,像是屬於「歌德式」建築,有什麼「大衛之星」的裝飾之類的,才有列為古蹟的價值。但這樣的誤解,也非文化資產保存上,一棟建築之所以值得保留的必要條件。台北的寶藏巖之所以能被保留,就不在於它的建築是有什麼驚人的雕樑畫棟。





那麼,師大的樂群堂究竟有什麼特殊之處呢?樂群堂建於1958年,依照完工時媒體的報導,是「自由中國第一棟大學校園內的學生活動中心」。也就是說,這棟建築比被列為古蹟,王大閎所設計的台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還要早。在古蹟的保存上,某種類別的建築中,往往「史上第一棟」或者「現存最後一棟」都是非常值得保存的對象。「樂群堂」是臺灣所有大學校園內,第一棟的學生活動中心,為當年美國駐華安全分署署長郝樂遜夫人剪綵,是目前師大總區內僅存最完整的美援時代建築。這些特色,都是它所擁有的時代意義,但卻都在長期缺乏文史調查與文化關懷的忽略中所掩蓋,導致這棟建築的傾頹與即將被拆。

樂群堂的建築趣味與時代意義,其實一直沒有被好好認識。這棟建築的大小大致上與旁邊台北高校時代的「生徒控所」(今文薈廳)類似,也都同樣屬大跨距的大空間結構。這種幾乎不於建築內部設置隔間的規劃,是讓它可多用途使用的一種巧思。日本時代的「生徒控所」因為這樣,在後來的使用過程中,得以依照需求隔間或多次變換使用方式,從教室到餐廳均曾有過。而樂群堂一樓與二樓大廣間的基本架構,也有仿效的用意,同樣也促成它的使用歷史上,可以是學生活動中心,可以用來辦展覽,也可以變成健康中心!




而我們若從建築的特色與方式來看,文薈廳是磚造並以鋼架撐起黑瓦屋頂,但戰後的樂群堂,以鋼筋混凝土為基本骨架興建了二層,但二樓竟捨棄木屋架或鋼架的方式,用鋼筋混凝土把屋頂的架構搭起後,又很傳統地覆瓦。樂群堂在玄關處一連七條的一米寬切割線,展現了美援時代現代建築的建築語彙,但屋頂的施作方式竟又如此地新舊併陳,既不做成平屋頂,也不是用木屋架,反而是大費周章地以鋼筋混凝土的結構搭起屋頂骨架,卻又覆上瓦片屋頂。這過去被隱藏在天花板內的過渡期建築時代意義,竟只在拆除前才短暫顯露出來,真的令人不勝欷噓。

樂群堂對於這些年的師大師生而言,是健康中心的所在,但其實它興建之初,曾是師大學生社團活動的場所,是許多師大校友的重要校園記憶。甚至保釣事件中,樂群堂更是聚集學生、血書保釣的聚集場所。曾有師大的校友回憶道:「當年還不到二十歲的我,穿著碎花小圓裙,參加博新社(土風舞社)的例行聚會,在二樓翩翩起舞.....」原來,上一輩的師大人,曾有如此美好的樂群堂回憶。所以,如果你是師大的校友,如果你的青春歲月曾在這個樂群堂裡有著那美好的回憶,就在它即將被拆的此刻,來看它最後一眼吧!




0 意見: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