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虎尾飛行場vs.建國一、二村調查

應該很多鐵道迷到了製糖季時,都會跑虎尾去拍糖鐵吧,特別是台灣高鐵與糖鐵馬公厝線的立體交叉更是一種新與慢的時空交會。不過,在這個交會點附近,其實有個當年日本海軍的虎尾飛行場存在,戰後很長一段時間也是空軍的防砲基地。如今,原本的空軍虎尾基地內建物大多已經拆光光實在有夠可惜,剩下的建國一、二與三村,則仍有很多建物值得好好調查。過去幾年我去這邊多是為了拍糖鐵,都沒好好的深入研究機場相關的戰跡,這幾天看估狗的影像才發現基地內的建物大約2012年都拆光光了,實在是很可惜啊~

下圖這個航照由中研院GIS中心提供,上面標示是我比對後畫出的。

 下圖是2002年時的樣貌,仍可見大部分的軍營內建物區。
 這是2013年11月的,看起來全部都拆光光了。

虎尾飛行場的興建時間,在國軍的接收記錄中並無記載,不過依照日本方面軍史的推斷,「虎尾海軍航空隊」這個冠以虎尾地名的航空隊在1944515日正式開隊,可以視為虎尾飛行場在此之前勢必已經可以使用的證據。這個以教育為目的所設立的航空隊,是在二戰開打後,日本海軍為了航空兵力的擴展,針對最初級飛行訓練生在「予科練」畢業後,進一步進入飛機初步練習課程為目的所設立的練習航空隊,隸屬於高雄警備府轄下。虎尾海軍航空隊在1944年年中到年底,陸續訓練了幾批的飛行員,使用的飛機大部分是有「紅蜻蜓」(赤とんぼ)稱號的九三式中間練習機。

依照前幾年的調查,大部分基地內日本時代所留存的少數殘跡,是在興中路以西的基地中。而基地範圍內較為古老的一處殘存建築,就是二戰結束時標為「飛行隊指揮所」,一座類似塔台的樓狀眺望建物。此建築在戰後應也是做塔台用,可從老照片中看到上面寫著「虎尾」、「海拔25公尺」的字樣。不過,後來該樓的窗戶被封死,殘留著建物本身見證著此處曾經是飛機場的過往。
這邊戰後曾是空軍防砲部隊使用,相信仍有不少人依然記得虎尾這個基地內的景物,可惜的是這幾年已經全部拆光光GG了。
這座虎尾飛行場在二戰時的範圍,其實比戰後空軍接收後使用的虎尾基地區域還大,而且關於軍營及兵舍的建物分布,也擴及後來位於基地外的建國一村、二村與三村內。目前這些區域仍殘存有相當多的飛行場相關軍事設施遺跡,非常值得加以研究並保存。

建國一村與建國二村剛好位於目前全台僅存的糖廠運蔗鐵路,虎尾糖廠馬公厝線的兩邊:建國一村位於糖鐵的東北側,建國二村位於糖鐵的西南側,至於建國三村距離較遠,亦即後來的拯民國小位置。

位於如今建國一村內,糖鐵路線邊即可見到的是當時提供水源的設施,包含「高槽給水塔」,以及方形的水源池及唧筒室遺跡。類似的水塔在其他海軍體系的飛行場中,亦曾在台灣出現過(例如紅毛飛行場)。不過,這個塔的旁邊,解說牌竟寫這是「高砲塔」或「高砲陣台」,結果出草團專家們一看都完全否認這種講法,因為那些小洞根本無法讓機槍有可以轉動的射角。至於塔頂要架機關槍,一點掩體掩護也無,也不可能。所以說,這個一定是水塔,且經文獻證明,二戰時的正式名稱是「高槽給水塔」。
 這塔旁邊就是台灣現存唯一仍在跑的運蔗糖鐵喔~
這一棟的位置是當年的病舍遺跡,也在「高槽給水塔」旁。
而在其旁的草堆裡,則可見當年的電信所與發電所遺跡,疑似是以地下掩體方式存在。(下圖這個方形結構物,應該是耐爆的通信所遺跡,類似的建物在其他飛行場也曾見過)
這於這個很大型的掩體,依照國軍接收時的位置記錄,很可能是做為發電所用。但當時所謂的發電所,其實只是個放發電機的地方。類似的結構在建國一村靠進入口處也還有一個,當時也是標成發電所。
目前在建國二村旁,也仍有高槽給水塔以及比較完整的水源池及唧筒室遺跡。

由於戰爭的關係,這些區內都有許多的防空洞,並且是種造型相當特別的「丸龜狀」外觀,有大有小,非常有趣。
目前虎尾的眷村建國一村、二村與三村已經逐漸凋零,虎尾飛行場相關的遺跡也幾乎全被拆光光,甚至因為高鐵附近特定區的開發,連飛行場的外圍輪廓也漸漸消失,實在是相當可惜。這些二戰遺跡,在終戰七十年後的今年,幾乎已經越來越少,真的應該要好好調查研究才是啊。


補充:自由時報報導〈中部〉虎尾建國一、二村 雲縣府擬登錄聚落保存文化 2015-03-07

〔記者黃淑莉/虎尾報導〕虎尾建國一村、二村閒置多年,因保 留完整眷村形態,縣府計畫登錄為聚落,昨日在建國一村活動中心召開公聽會,與會地方民眾、多位民意代表都支持登錄,希望打造成具文化特色的觀光園區。建國 眷村是日軍建的集合式建築,二戰時期曾是反空降指揮所,終戰後曾為空軍官校初級訓練班、空軍入伍的空軍軍事訓練基地中心等,村民搬離後僅剩殘破空屋,地方 亟力爭取保留再生。

文化處長劉銓芝表示,建國一、二村面積約三十公頃,許多當年建築仍保留完整,包括縣府、鎮公所及地方都很關心建國眷村 未來發展。虎尾是縣內文化資產重鎮,境 內文化資產豐富,例如合同廳舍、故事館及布袋戲館,都吸引觀光人潮,建國眷村若妥善規劃再生,將進一步帶動虎尾觀光發展。

虎尾遠流協會理事長黃德欽、前垺內社區理事長林聰發等人表示,建國眷村是國內許多空軍人的共同記憶,很需要也絕對有保存的價值及意義。文化處表示,登錄聚落不會影響該地開發,但可避免財團破壞性開發,未來將朝保存再發展的開發方式,打造成為具文化、文創特色的文化園區。


2015年1月17日 星期六

前國防管理學院積穗營區的超潛入

臺灣有很多軍事營區,在都市發展後都變成市區裡的「障礙」,因此很多地方都希望軍營快搬走,一些軍事院校也是一樣。過去位於中和市的國防管理學院積穗營區,便因為阻隔了當地的交通與發展,在2006年時搬遷往復興崗去,而改由中和市公所代管,如今營區已經對外開放,且有很多政府單位進駐。今日前往該地超潛入調查(其實隨便晃都可以進去啦),發現很多當年的學校建物也都還在,只可惜大門已經GG了。
http://maps.google.com/maps?q=24.9999249,121.4799304

經過比對二戰時的美軍航照,這塊地當時很顯然不是軍事用途。戰後的記錄,陸軍經理學校從1955年6月至1969年2月間,校址即位於積穗營區。此外,1969年2月改制後的「陸軍財務經理學校」,校址位於景美及積穗,但1971年8月後景美校區也遷入積穗校區中,直到1980年11月,再改為「國防財經學院」。1982年12月1日,「國防財經學院」(原軍需學校)與「國防管理學校」合併為「國防管理學院」,因此這個營區也就在近年被廣為以國防管理學院熟知。事實上,隨著國軍院校的一直整併,2000年5月併入國防大學,更名為「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直到2006年8月1日校址由中和的這個積穗營區遷至北投復興崗,結束這個地區的軍事院校營區歲月。
依照1974年左右的航照判讀,大部分的建物與如今存在的大略相同,因此推估大部分的建築都是在1971年前後就已經興建完成。整個營區目前仍留存有不少當年國防管理學院的面影,可惜大門已經拆除,不然更能緬懷過去軍事院校的歲月。
營區裡的第一餐廳,大跨距的空間,打飯的遺跡,真令人懷念啊!
中正堂,還真有軍事院校的fu......
操場邊還留著當年的標語。
一進門雖然有張現在的區域分布圖,但舊的圖已經空百一片,只剩旁邊的小按鈕。

下圖是原本的學生活動中心與第二餐廳。
下圖是原本的教學大樓。
下圖是原本的圖書館。
下圖是原本的行政大樓。
當然除了這些建物,還有些比較跟學校無關,可能跟車輛集用場及倉庫有關之建物也很有軍事風。
整個校區內原本的操場與球場,已經變成社區民眾運動之用。
最後要講的是這個奇怪的掩體,感覺是個可以讓人進去的地下建物耶,不知道是什麼?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