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西二西三碼頭是基隆迎向世界的管道!

基隆港西二西三碼頭的存在,不只見證了日本時代車船聯絡無縫接軌的交通動線規劃概念,還是臺灣整體透過縱貫鐵道相接成為一體,然後再透過與這兩個碼頭相 連,迎向海洋通往世界的管道。1908年縱貫鐵道的全通,把破碎的西部臺灣藉由鐵道連結,從此台灣整個為一體(至少西部)的意識才能逐漸實質地成形。可是 當時的基隆港,還是要依靠棧橋與小船接駁才能與大船相接。直到基隆築港工程的逐漸完成,西二西三碼頭可以停泊大型客輪後,基隆從車站連接碼頭迎向世界的管 道於焉完成。

在這個時代,你可以從臺北或西部臺灣的大城,搭上急行列車抵達基隆,然後走上這個天橋連通往西二或西三碼頭,搭船航向世界。 當時的車船連接做得如何?鐵道部會把急行列車在基隆的到開與船舶的到達與啟航時間作轉乘配合,如果因為大船到港延遲,還特別規定原本正班急行列車得先行開 出,後續備妥加班車於船抵港後載運旅客南下。車船連接與接駁,就是基隆作為臺灣頭且迎向世界,與面對世界的關鍵點!

但是,這段歷史為何大 家如此陌生?為何「基隆車站=碼頭=世界」這樣的觀點完全不被記憶?因為一九四九大江大海來了之後,這個管道就被拆除封死了。臺灣四周都是海洋,但我們對 透過海洋迎向世界的觀念是陌生的。大家應該都知道,一九四九之後直到一九七0年代開放觀光,住在台灣的人根本是出不了國,因此要這種車船連接做什麼?航洋 公路的概念也是這幾年才被提出,但也是做得哩哩拉拉。臺灣在一九四九之後,基本上就是不讓人民接觸海洋,是種心態上的「海禁」。所以,基隆車站當然不需要 再連通西二西三碼頭,天橋早就拆了,對啊~ 就是有些人說的,「碼頭就是放貨物,算什麼歷史建物?」(唉)

基隆火車站與西二西三碼頭所建 構的,是臺灣曾有的一種透過海洋與世界接軌的管道。但是這樣的管道,在大江大海之後,就被鎖了起來,變成小鼻子小眼睛。所以,基隆要翻轉,要找回過去的光 榮,要有迎向世界的胸襟與態度,就要重新把這個連結找回來。所以你說,西二西三碼頭能不留嗎?看看這張難得的照片,是少數可以看到車船聯絡天橋的基隆車站 喔~

既然有人不做研究就在那邊說什麼西二西三碼頭建物是放貨又不是給人用所以不是古蹟的說法。這張圖是 1944年時,美軍空拍基隆的有圖有真相。圖中的W2與W3就是西二西三碼頭的建物,圖中的圓點是基隆火車站,透過b1的連接步道橋樑,可以直通西二碼 頭。而西二與西三碼頭間也有個b2天橋相接。日本時代對於鐵道與船舶的車船連接運輸非常重視,從火車站一出來,旅客就可以爬上可遮雨的天橋,直通西二西三 碼頭。這個設計,叫做「無縫轉乘」。

請今天在規劃交通轉運的專家看一看當年人家怎麼做到「直通步道轉乘」。你台 北車站光是從火車站到捷運,或者火車站到國道客運站,就已經動線亂七八糟了。而這個車站直通碼頭上船的設計,多麼流暢,而這就在基隆!是臺灣唯一一處火車 站直通碼頭的客運轉乘設計,連你今天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搞了幾十年都還找不到第二個港灣有這樣的旅客鐵道與船舶轉乘設計!

這種不同交通運具間的轉乘,特別是車船聯絡的特色,就是基隆西二與西三碼頭,與火車站間所連結而成的重要空間港灣城市地理特色。所以,「火車站=西二=西三碼頭」,是基隆港旅客運輸系統 中,車船連接時代最輝煌最高明最有特色最親民的設計。但是漂亮的基隆火車站被拆了(注意,第一月台還有一小段百年雕花鐵鑄月台存在,請務必保存),戰後連 接火車站與西二碼頭的天橋也拆了,現在新蓋中的火車站也不會與碼頭有任何的連接。新的碼頭與地下車站設計,你看到的,就是台灣現在這種轉乘沒有配套的雜亂規劃。

所以說,如果你遺憾漂亮的基隆火車站被拆了,那就留下這個基隆港車船旅客聯絡最後的見證,與碼頭建物最直接相連的這兩棟西二與西三碼頭倉庫吧!如果 真要講保存,那就把漂亮的基隆老車站蓋回來,重新連接西二西三碼頭,再現基隆曾有的城市光榮!





(航照圖由美軍拍攝,美國NARA與中研院GIS中心提供)




 港務公司:倉庫放貨物 怎是歷史建物?

中國時報 劉育辰/基隆報導 2014年02月13日 04:10

基隆港務分公司總工程司魏震表示,目前西3號倉庫的工程何時復工還是未知數,因為工程都有簽約、也已經發包,一切合法,若是違約牽涉到的是幾百萬的賠償金,「何況當初旅客上下船都是從碼頭,倉庫只是放貨物,怎麼會是歷史建物?」

魏震也強調,發包前古蹟及歷史建物審議委員會決議只說「暫時保留西2、保留西3的5跨結構(鋼樑骨架部分)並提出安置計畫書」就可以發包、動工,所以今天(13日)基隆港務分公司會向文化部提出申覆,再決定復工時程。

外界質疑,基隆市文化局有沒有針對西2、3號倉庫做過文史調查?

基隆文化局長張建祥說,文化局曾在2008年古蹟及歷史建物審議委員會中提出,是否要將西2、3號倉庫定為市級古蹟,但是投票並沒有通過1/2出席、2/3通過的門檻,文化局也只能尊重委員會決議。

張建祥也提到,當年就定調西2、3號倉庫的文史調查要由得標都更計畫的廠商進行,所以文化局就沒有再對倉庫進行研究。如今文化部長希望由公部門出面組成審議小組,基隆市文化局也會全力配合。


基隆曾有的鐵道船舶旅客「無縫轉乘」!

既然有人不做研究就在那邊說什麼西二西三碼頭建物是放貨又不是給人用所以不是古蹟的說法。這張圖是 1944年時,美軍空拍基隆的有圖有真相。圖中的W2與W3就是西二西三碼頭的建物,圖中的圓點是基隆火車站,透過b1的連接步道橋樑,可以直通西二碼 頭。而西二與西三碼頭間也有個b2天橋相接。日本時代對於鐵道與船舶的車船連接運輸非常重視,從火車站一出來,旅客就可以爬上可遮雨的天橋,直通西二西三 碼頭。這個設計,叫做「無縫轉乘」。請今天在規劃交通轉運的專家看一看當年人家怎麼做到「直通步道轉乘」。你台 北車站光是從火車站到捷運,或者火車站到國道客運站,就已經動線亂七八糟了。而這個車站直通碼頭上船的設計,多麼流暢,而這就在基隆!是臺灣唯一一處火車 站直通碼頭的客運轉乘設計,連你今天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搞了幾十年都還找不到第二個港灣有這樣的旅客鐵道與船舶轉乘設計!這種不同交通運具間的轉乘,特別 是車船聯絡的特色,就是基隆西二與西三碼頭,與火車站間所連結而成的重要空間港灣城市地理特色。所以,「火車站=西二=西三」碼頭,是基隆港旅客運輸系統 中,車船連接時代最輝煌最高明最有特色最親民的設計。但是漂亮的基隆火車站被拆了(注意,第一月台還有一小段百年雕花鐵鑄月台存在,請務必保存),戰後連 接火車站與西二碼頭的天橋也拆了,現在新蓋中的火車站也不會與碼頭有任何的連接。新的碼頭與地下車站設計,你看到的,就是台灣現在這種轉乘沒有配套的雜亂 規劃。所以說,如果你遺憾漂亮的基隆火車站被拆了,那就留下這個基隆港車船旅客聯絡最後的見證,與碼頭建物最直接相連的這兩棟西二與西三碼頭倉庫吧!如果 真要講保存,那就把漂亮的基隆老車站蓋回來,重新連接西二西三碼頭,再現基隆曾有的城市光榮!

(航照圖由美軍拍攝,美國NARA與中研院GIS中心提供)



 港務公司:倉庫放貨物 怎是歷史建物?

中國時報 劉育辰/基隆報導 2014年02月13日 04:10

基隆港務分公司總工程司魏震表示,目前西3號倉庫的工程何時復工還是未知數,因為工程都有簽約、也已經發包,一切合法,若是違約牽涉到的是幾百萬的賠償金,「何況當初旅客上下船都是從碼頭,倉庫只是放貨物,怎麼會是歷史建物?」

魏震也強調,發包前古蹟及歷史建物審議委員會決議只說「暫時保留西2、保留西3的5跨結構(鋼樑骨架部分)並提出安置計畫書」就可以發包、動工,所以今天(13日)基隆港務分公司會向文化部提出申覆,再決定復工時程。

外界質疑,基隆市文化局有沒有針對西2、3號倉庫做過文史調查?

基隆文化局長張建祥說,文化局曾在2008年古蹟及歷史建物審議委員會中提出,是否要將西2、3號倉庫定為市級古蹟,但是投票並沒有通過1/2出席、2/3通過的門檻,文化局也只能尊重委員會決議。

張建祥也提到,當年就定調西2、3號倉庫的文史調查要由得標都更計畫的廠商進行,所以文化局就沒有再對倉庫進行研究。如今文化部長希望由公部門出面組成審議小組,基隆市文化局也會全力配合。

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北海道帝大演習林(惠蓀林場)之旅


最近這一兩天(2014.2.11-12.)我們國科會的大氣學門,在南投中興大學的惠蓀林場辦了研究成果發表會,所以幾乎國內有申請大氣科學研究計畫的學者,通通到這兒報到。也因為這個緣故,有了難得一次前往這個地方的機會。當然囉,除了研究報告以外,順帶的超潛入與調查是不可免的,害我有找到一個可以研究的題材了。

呼嚕。不過,或許是大氣學門大家都是氣象專家,竟然給我選了一個大冷天,冷吱吱的日子到這裡開會。但還好,有一些琉球山櫻花有開,很漂亮呢!
 
中興大學的惠蓀林場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這名字為何如此奇怪?經查,惠蓀林場是中興大學所屬的實驗林,而這個林場的名稱由來,是為了紀念已故的一位校長,叫做湯惠蓀,在 19661120日視察能高林場的育林工作時,心臟病發過世於現場。因此為了紀念他,19675月時改名為惠蓀林場。目前,林場內有個湯公亭就是紀念湯校長的中國風小亭,上面的「湯公亭記」立於196711月,敘述原委。不過,只要是這種林場,想必不單純,日本時代一定就有。
於時當我開始調查後才發現,日本時代這個林地最初是隸屬南投廳官有林,19168月時當作日本的東北帝國大學農科大學演習林,而後又於19183月改隸北海道帝國大學農學部演習林。 因此之後,這個林場看起來就一直是屬於「北海道帝國大學農學部演習林」的身份,直到戰後由農林處林務局接收,隔年又改屬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林務局, 最後在19499月時移交給臺灣省立農學院(即今之國立中興大學),合併周邊幾個林場後,改名為能高林場。不過,從北海道大學時代開始,辦公地點就一直在埔里,所以臺灣省立農學院接手後,也在埔里成立演習林管理處。這個管理處的建築,已經以「國立中興大學實驗林管理處埔里連絡站(原北海道帝國大學農學部附屬台灣演習林辦公室)」之名,登錄為南投縣歷史建築,位置在南投縣埔里鎮隆生路86 號。

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內,「[南投廳埔里社堡東北帝國大學]北海道帝國大學演習林設置ニ關スル件」在「大正九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二三卷」這一冊內,有好玩的記錄,像是「南投廳管內北海道帝國大學演習林位置圖」,或者「南投廳埔里社支廳管內蕃地守城大山及東眼山官有森林東北帝國大學演習林位置圖」。但是文獻館的檔案一堆死連結,這些都沒有畫面,只有這張「南投廳埔里社堡東北帝國大學農科大學演習林位置圖」勉強可以看。基本上知道這個演習林,應該是在當年的白豹蕃狩獵地。
目前有找到最初東北帝大要在這裡設置演習林的一些資料,這些都是1916年左右,東北帝大發文給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下村宏(這人跟我阿祖洪以南算熟),要求籌設演習林的一些實施計畫書。不過後來,這個演習林很快轉變成北海道帝大的,很怪嗎?查一下才發現,原來當時1916年時,這個演習林是東北帝大農科大學提出申請沒錯, 但這個農科大其實位在北海道札幌,是1907年時由札幌農學校改制而來,屬於東北帝大的分科大學。但是這個東北帝國大学農科大學在1918年改制為北海道帝國大學,因此一開始屬於東北帝大的這個演習林,自然轉為北海道帝大的了。
戰後,這個原屬於「北海道帝國大學農學部演習林」的林場,由農林處林務局接收,隔年又改屬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林務局, 最後在19499月時移交給臺灣省立農學院(即今之國立中興大學),合併周邊幾個林場後,改名為能高林場。其實,臺灣省立農學院的前身很有趣,最早是1919年成立的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之後歷經多次 變更,19224月改制為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1927520日改名為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農林學校,最後在19283月併入臺北帝大附屬農林 專門部。但是到了戰爭時期,19434月脫離臺北帝大獨立,遷往台中,歷經臺灣總督府臺中高等農林學校與臺灣總督府臺中農林專門學校的更名,戰後先叫臺 灣省立臺中農業專科學校,1946年又升格為臺灣省立農學院。該校於196171日,由臺灣省立農學院(臺中)與臺灣省立法商學院(臺北)合併成為臺灣省立中興大學。所以,湯校長過世時,已經是中興大學的時代。


如今的惠蓀林場幾乎已經改造為度假村,沒有太多當年北海道大學時代的史跡。http://maps.google.com/maps?q=24.0897106,121.03454806
今天整個繞了好大一圈,只有在平地那邊看到幾棟老建築,應該屬於日本時代的建物。木造這棟,就是臺灣如今修復日式建物總是修成度假小屋的亂搞模式代表,是上課時極佳的負面教材。http://maps.google.com/maps?q=24.0899224,121.03128398
旁邊的紅磚建築是怎麼被拉皮,或者原貌是怎樣目前也不太清楚。
至於這棟建物,看起來應該屬於日本時代中後期產物,是北海道帝國大學留下來的建築。其外有個廢棄的百葉箱,已經沒在用,反而是外面還有個水利署的觀測坪,是雨量站之一。http://maps.google.com/maps?q=24.09079017,121.03197711
 下面的圖,是外面新的水利署雨量站。
總之,搞了老半天,原來惠蓀林場這麼好玩,是北海道大學從東北帝大農科大時代就看上眼要做成演習林的地點。國科會大氣學門真是佛心,帶我們去一趟惠蓀林場。這麼一來,我好像又發現一個可以研究的題目了耶。但,卻不是大氣學門的就是。今年暑假去AOGS時,一定要去北海道大學晃晃。

2014年2月3日 星期一

2014日本冬之旅-新幹線

2014日本冬之旅-新幹線篇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