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12/24阿里山林業村「不眠冬月 映像阿里山」 活動

阿里山林業村木雕館動力室配合林鐵百年活動──「不眠冬月 映像阿里山」 影像活動

活動地點:嘉義市「阿里山林業村木雕館動力室」嘉義市博物館隔壁〉
活動日期:12/24,19:30
活動項目:《南進台灣》及《阿里山森林鐵路紀行》記錄片播放,將邀請洪致文親臨解說,並進一步探索阿里山世界級的森林鐵路價值及其展望。《南進台灣》一片,是日本殖民政府於1930年代所核准拍攝的宣傳片。殖民末期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為了凝聚民心,台灣自然成為殖民政府宣揚南進政策及彰顯殖民政績的主角。片中以世界級的森林鐵道運材系統,為嘉義、阿里山及其林業發展進行簡介。

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遠航的C47與白雞

遠航的飛機都常會以各種神奇的方式保存著。這一架在桃園航科館的,雖然掛的是民用航空局,但其實應該是1972-1973年左右從遠航賣給民航局用的。不知道有人知道這一架原本在遠航時的編號是什麼嗎?

這一架遠航灰機也很詭異,居然是白雞.......這是怎回事?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NTNU聖誕演唱會裡的Cheer

今天(2011.12.20.)晚上去聽了我生平第一場的校園演唱會,是本校舉辦的聖誕演唱會。不是我愛抱怨,師大體育館的場地真恐怖,那個聲音整個是讓人抓狂,比台大新體還要誇張。然後燈光也是超級鳥,舞台上的燈明明是從後面打過來,那前面一定要有聚光燈才能讓表演者的臉被看到吧,但一開始幾組表演都沒有打燈,簡直是看得我抓狂。而且,舞台前兩個大音箱在擋視線,實在是不知道在做啥。不過,盧廣仲真的蠻會唱,現場技巧很讚,氣氛也都很HI。壓軸的Cheer陳綺貞更是最值得的。因為場地的音響效果特爛,陳綺貞這種只用吉他伴奏的反而效果最好,當然唱壓軸也唱很多首就是。先來看一下Cheer今晚的演唱照片兒:











接著就看一下這場校園演唱會還有誰囉。這是主持人。

這是盧廣仲在唱的景。





安心亞唱唱跳跳.....


這是阿福,不是EMU700啦!


這是嚴爵.......咖哩先生.....

我們的實驗室要徵研究助理囉!

我們的實驗室要徵研究助理囉!歡迎有這方面能力與興趣的朋友一起加入。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氣候實驗室徵研究計畫助理

工作職缺:專任研究助理

徵求條件: 1.理工相關科系之碩士(不限大氣科學系畢業),具氣候、氣象或地理研究背景尤佳 。2.熟悉工作站基本操作(Linux/Unix)及Fortran、C或NCL程式語言。

工作性質:參與研究計畫

工作內容:資料分析處理、繪圖及研究成果報告之整理與撰寫。

工作地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氣候實驗室

薪資待遇:比照國科會研究助理標準,享勞健保

應徵方式: 請將履歷表(含自傳、相關工作經驗、聯絡地址及電話)及其他有助審查之資料寄至 李衍民先生收 ( ymli96@gmail.com )

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間熱帶輻合帶(ITCZ)是什麼?

以下這個ITCZ的介紹,摘錄自即將刊出的文章。出處為:施明甫, 洪致文2011: 東太平洋間熱帶輻合帶的南北偶極特徵, 大氣科學, 第39期第4號.

在熱帶海洋地區,有著許多一波一波不斷生成而後消散的對流雲系發展,若以氣候平均尺度來看,可以發現這些區域的對流雲系呈現帶狀的分布,並隨著季節變動而有南北向的位移及強弱變化,稱為間熱帶輻合帶(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簡稱ITCZ)。Chang(1970)利用衛星觀測資料來分析,發現ITCZ的對流雲系有向西傳送的情形,並且若以氣候尺度來看結果也一樣。他提出兩個可能的假設:這些向西傳的對流雲代表著有一向西傳的波;另一假設則是這些向西傳送的對流雲是因為平均流場為向西的關係。以非氣候平均角度來看,ITCZ就是由許多的積雲團組成,彼此之間由晴空分隔開來。積雲團低層的輻合大部分是風的南北分量組成,因此可以推測其成因是南北半球的信風輻合。一般認為,ITCZ的形成原因為熱帶地區的南北半球信風輻合而成,而一般也將之視為Hadley Circulation的上升區。

氣候或長時間尺度之下,衛星可觀測到西太平洋ITCZ有著明顯的南北半球對稱性,並在夏半球強度較強,但東太平洋ITCZ則總是位於北半球的位置,南半球的東南太平洋間熱帶輻合帶(Southeast Pacific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簡稱SITCZ)僅出現於每年的2月、3月及4月(尤其是3~4月),並隔著赤道和北邊的ITCZ(之後皆簡稱NITCZ)形成double ITCZ的特殊空間分布(Halpern and Hung, 2001;Lietzke et al., 2001;Zhang, 2001)。

一般認為熱帶海洋地區的對流系統發展強度可取決於該處海表面溫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簡稱SST)的高低。通常SST較高,不僅易使該區大氣呈現不穩定的狀態,也會有著更多的水汽蒸發至大氣之中。近地表有水汽輻合,使得其上的對流系統因為水汽凝結潛熱釋放而更容易發展,並使低層的氣旋系統更加強,更多的水汽輻合上升,如此循環。此即為第二類條件性不穩定(Conditional Instability of Second Kind;簡稱CISK)的基本概念(Charney and Eliassen, 1963)。

過去許多研究指出,東太平洋熱帶地區的ITCZ發展和SST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如Philander et al.(1996)指出海氣交互作用對ITCZ位置有著很大影響,某些地區因為海陸分布的關係而造成SST降低,而通常低SST並不利於對流系統發展。東太平洋地區最著名低SST地區就位在赤道東太平洋及其附近,大約是秘魯西方的海域,由於行星風場分布及南美洲的海岸線,使得此處海底湧升流旺盛,加上層雲遮蔽效應(Mitchell and Wallace, 1992;Philander et al., 1996),使得赤道東太平洋及其南方地區SST較低。由於低SST由東沿著赤道向西分布成一狹長形狀,稱之為冷舌區,尤其赤道附近區域及秘魯外海的SST在3~4月低於27℃,明顯比周遭SST更低許多(Halpern and Hung, 2001)。Graham and Barnett(1987)分析熱帶太平洋及熱帶印度洋眾多資料,普遍發現SST超過27.5℃適合深對流發展。因此ITCZ對流系統偏好在相對較高的SST區域發展,也說明赤道冷舌區不易發展對流系統的原因。Zhang(2001)也認為熱帶東太平洋傳統觀測發現double ITCZ僅出現於3~4月的現象,SST在其中扮演著主要的角色。Halpern and Hung(2001)提出關於熱帶東太平洋地區NITCZ及SITCZ的研究,分析1993~1998年的資料後發現,赤道東太平洋地區的NITCZ一年之中幾乎是持續出現在北半球,而南半球的SITCZ只在3月及4月出現,並且在強度上要弱得多。

Halpern and Hung(2001)認為SITCZ位置的SST在平常年(非強聖嬰年) 3~4月時通常較赤道冷舌區高出1.2℃左右,另外SITCZ的降水並非是赤道北方NITCZ南移的結果,事實上在NITCZ及SITCZ之間的赤道冷舌區不僅SST較低,此處風的輻散帶也是阻止NITCZ南移的原因。他們研究也顯示在東太平洋赤道冷舌區的低SST及赤道北方較高的SST是造成NITCZ總是位於北半球的原因。因此由先前的研究可以得知,SITCZ的生成發展和該區的SST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Masunaga and L’Ecuyer(2010)認為雖然東太平洋赤道南方SST通常持續相對較低的狀態,但在北半球冬末至春季時會開始增溫形成暖海水帶,由於SST上升使得其上的對流系統更容易發展,形成SITCZ。Masunaga and L’Ecuyer(2010)認為太陽短波輻射是加熱東南太平洋SST的主要因素,致使此區域在每年一月開始開始產生暖海水帶,而使得SITCZ能夠在3月及4月時發展。

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誰為古蹟發聲?

寫這篇文章時,心裡一直是很沈重的。文化在政府的施政體系中是很弱勢,但古蹟的文化資產議題,更是文化議題中最最弱勢。因為,你留下一棟建築,修好一棟古蹟,它也不會投票給你。因此,文化界的十二個提問會把文化資產課題整個邊緣化,遠不如給藝術家空間與經費.....。其實,藝術文化與古蹟保存本來就可以共存共榮,但現在的政府文化施政,往往故意讓這兩者達到一種詭異的衝突,例如將本來應該可以是古蹟的建築不提列,然後交給藝術家去「創作」。你能去反對去抗議藝術家破壞珍貴歷史建物嗎?他會說你不懂藝術。但根源是,如果這個建築是那麼珍貴,怎麼可以交給藝術家去「創作」?

文資的鑑定這幾年越來越荒謬。一切的程序合法,但其實都是可以操作的。下面這是哪裡我懶得說了,這個市府可以安排不願保留的府方委員數贏過所有支持保存的文資專家,用府派的委員多數來否決專家的判斷。當你質疑他時,他就跟你說一切都合法啊!一切都是投票決定的啊!所以,各位只好繼續撿拾那些殘破的磚瓦殘骸哭泣。

不是說樂生就不是文資議題,而是樂生有如此多社運人士的加入關注,卻依然如此下場,那全臺各地那些沒有這麼被注意的珍貴文化資產怎麼辦?希望好的政策不管誰當選,都能加以落實好嗎!

誰為古蹟發聲? ◎ 洪致文 (本文刊於2011.12.18.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因為夢想家爭議,民間的文化界人士聚集起來邀請了三黨總統候選人對文化政策發表看法並接受提問。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堂堂十二大項的預先提問,竟沒有一題是審慎與認真關注古蹟議題的,既使現場提問,也只有樂生保存這個事件沾上一點邊。雖然文化界人士多以關懷土地、關懷弱勢者自居,但滿場的藝術展演、文創,卻將古蹟保存這麼重要的文化議題完全邊緣化,看在那些臺灣各個角落,為著自身土地上那一磚一瓦用生命奮鬥爭取保存的朋友眼裡,實在是感到非常之難過。

沒錯,文化的議題太廣,各方都有各自關注的焦點,但藝術文化、文創與文化資產保存卻是最具體與主要的三大課題。然而這幾年臺灣的文化資產保存發展,已經走向一個本末倒置的境地。很多有代表性的產業建築在被保存下後,都是完全脫去歷史脈絡,不管曾是什麼倉庫、工廠,反正只要修好,不是ROT出去招商經營賣咖啡,就是當成藝術展演空間,真正該保存的產業遺產完全被抹除。

以文建會推動多年的「鐵道藝術網絡」為例,歷經兩黨執政,一樣不肯改為「鐵道藝術與文化網絡」,於是這些鐵道空間被「去歷史脈絡化」,只留下空間給藝術家去揮灑,成為只有藝術沒有鐵道的失根文化空間。台鐵臺北機廠的保存,是文化界共識,但這樣的工業遺址怎麼會是拿去做美術館去擺裝置藝術?每次看到文建會這些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成果,都是為了藝術而藝術,不肯把空間與經費用在好好保存這些空間的產業文化遺產上。只要有倉庫或工廠在保存後,就只會給藝術家去進駐、去策展,整個工業遺址的脈絡與保存意義完全抹煞。

古蹟的保存不只需要文化的關懷,往往需要龐大的經費。馬英九總統當年在競選時曾提出一個很好的作法,即是在重大工程建設時規定必須提撥一定比例作為文化資產保存的預算,而這筆經費在該工程中若沒使用,亦可留用至其他的工程中。目前我們的重大工程都保有一定比例預算在做公共藝術,卻完全沒有文化資產的百分比。如果能有這樣的強制經費提列,將可有效保障工程進行時若遇到古蹟保存爭議,才會有經費加以保存或變更設計。馬總統提了一個非常好的概念,但是三年多來完全執政也完全跳票。加上近年瘋狂推動的文創,只有商業創意而無文化根源,分食了文化資產古蹟整修與保存的經費,造成全臺灣許多珍貴古蹟只能在歲月的侵蝕下傾頹。

臺灣的文化資產保存,已經到了不快搶救就要萬劫不復的境地。各地文化局與中央的文建會,往往以行政的高明「政治藝術」,在精確的委員人數安排下,讓許多文化資產的提報都在經過公聽會、專家審議的完整合法過程中,技術性地「不予提報為古蹟或歷史建築」。民進黨連在自己黨部下面、臺北最後一座日本時代興建的火車站「華山驛」,都能坐視臺北市府文化局將之審為沒有提列古蹟的荒謬,更不用提臺灣各地多少這個要拆、那個要毀的珍貴歷史建築,只能讓地方保存人士在怪手下撿拾殘留磚瓦留下歷史記憶。

古蹟保存的議題,決不只有樂生一個案例而已,而是應該從整個文資法、文資指定、保存制度、經費預算等多方面來談。但是令人感到可悲的是,嗚咽的文化資產古蹟,誰來為你發聲?

(作者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花蓮(南)飛行場掩體壕踏查

日昨(2011.12.16.)前往花蓮一趟,審查花蓮鐵道出張所的委外經營案。現在這個團隊做得很不錯,值得拍拍手,大家有到花蓮可以去看看,給他們一些鼓勵。在審查會前,感謝花蓮的神社達人黃同學拼場帶我去找了花蓮(南)飛行場的三個掩體壕。這三個掩體壕機堡一個在知卡宣公園內,二個在苗圃內,位置如下。

這是森林公園入口。

這是在公園內的第一個掩體壕。這一個的外觀與宜蘭的比較類似,整個開口很大,而且是整個像是彩虹狀的弧度。





在苗圃內的二座是另一種型態,門面有做一個ㄇ狀的結構。大家或許會覺得這樣不是非常低矮,飛機進得去嗎?其實,這類機堡在入口進入後都會往下挖,也就是飛機是有大概三分之一的高度是在地表下,因此整個機堡的進口才會感覺比較低。這一座目前是作為倉庫使用。



這一座去年才重新修過,外表非常新,目前當成休息室用。


內部裝了吊掛的電扇耶!

門的燈上,有看到一個長形的條狀凹槽嗎?這一個原本是整個鏤空的,是讓垂直尾翼能進來的。

因為當時的飛機多是後三點式,所以掩體壕一般多分為兩段,後段比較小。

話說,昨天是華航的生日喔。兩代華航,不管是中華航空公司,或者是日本時代的中華航空株式會社,很意外的全是這一天誕生。

另外,夜晚的松山機場,漂亮吧!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