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6日 星期一

悼念!新竹六燃寡婦樓被連夜拆毀

台灣到底是怎麼面對文化資產的?竟然會有這麼野蠻的連夜拆除六燃新竹遺跡寡婦樓的蠢事!?文資法制不了這些人!?我到現在還是氣得發抖,這種文資鬧劇竟然在臺灣還會發生,新竹市政府,國防部到底都在做什麼?

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有三個廠區,分別是高 雄、新竹與新高三個施設,而其中位於新竹的六燃施設,其預定生產的燃料是為了提高航空燃料辛烷值的異辛烷,因此整個廠區的規劃,可以說是用如今很紅的生質 燃料概念,以植物為原料生產出可供軍用的燃料。這樣的廠區規劃,在戰後因政權交替而少為人知,因此這些廠房在戰後被當成眷舍給軍眷居住,少有人知道這些建物當年 興建時的源由與空間關連。如今,在探討六燃的歷史價值與定位時,很多的保存上也以戰後的眷舍人文歷史脈絡加以強調,因此寡婦樓是其戰後歷史中重要的一環。 只是,這一棟建築卻被連夜拆除,簡直野蠻到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這棟寡婦樓,是新竹六燃的合成工場區最大也最壯觀的建築,在1949年之後由國軍安置一群失歸眷屬,故又被稱做「寡婦樓」。依照二戰後初期的航照,此建物原本有斜屋頂,是後來因颱風吹垮才拆除,而原本的一樓是挑空架高,主要廠房在二樓,但戰後由軍眷居住時,則做了相當成度的改造。去年,被為了領補償金的原住戶自行拆除一角,這已經受到嚴厲譴責,而且國防部也說了,沒有拆除一樣可以領補償金。但是誰知道,就在2015年4月4日清晨被整個偷拆夷平。簡直是野蠻到無法無天的地步!下面幾張是之前前往調查時拍的遺照.....。
六燃還有一些遺跡也命在旦夕,而且很多是散在周邊沒有被整體思考過的。今年是終戰七十年的時刻,台灣也該正視一下這些戰爭遺產吧!新竹市府你不要說你什麼都不知道,守護家園的文化資產,就是你市政府的責任。也請別在那邊推諉與踢皮球,因為國防部擺爛全民都認證過,新竹市府最好有一些文化概念,不要跟著一起爛下去。當然,市府要講六燃有什麼價值你們不知道,那我就把它的工業價值寫在這裡讓你知道。請仔細閱讀!

新竹六燃工業遺址大解密

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有三個廠區,分別是高雄、新竹與新高三個施設,而其中位於新竹的六燃施設,其預定生產的燃料是為了提高航空燃料辛烷值的異辛烷,因此整個 廠區的規劃,可以說是用如今很紅的生質燃料概念,以植物為原料生產出可供軍用的燃料。這樣的廠區規劃,在戰後因政權交替而少為人知,因此這些廠房被當成眷 舍給軍眷居住,少有人知道這些建物當年興建時的源由與空間關連。如今,在探討六燃的歷史價值與定位時,很多的保存上都以戰後的眷舍人文歷史脈絡加以強調。 但事實上,六燃還有最珍貴也最精彩的臺灣工業發展背景,特別是這些如今看來宛如一個謎般的工業遺跡。畢竟,這段發生在台灣土地上,一個有 著戰爭時代意義的燃料技術工業遺產,絕對不止是單純地在戰後被當成眷舍使用這麼單純。不過,要理解六燃新竹施設的工業文化資產價值,就必須先從廠區的分布 與規劃來看,才看得出如今遺留的這些遺構的重要性。


整個六燃的廠區,主要可以分成以一條東北/西南向圳道(位於建功一路104巷 與赤土崎一街)所區分出的西北區與東南區。西北區的廠區一路向北包含現在的公道五路以及其北邊的中油油庫區,屬於當年六燃生產丁醇(後改為乙醇)的發酵工 場區。至於東南區的部分,則包含了六燃新竹地區的廳舍與將丁醇藉由觸媒「合成」為異辛烯,然後經由水添工場加入氫製成異辛烷的部分,因此這一區又可看成合 成部區的最精華與關鍵核心。這兩個區域,事實上是兩個可以獨立運作的燃料製造流程,只不過若以製造異辛烷為最終目標的話,將蔗糖從發酵工場區開始經過發 酵,產出丁醇,為西北區的主要任務;而後轉往東南邊的合成工場區,藉由觸媒製造異辛烷,則可以說是整個六燃新竹施設的基本生產規劃流程。下圖中間的天藍色線條就是水道,而紅色則是鐵道。

在 西北區最靠近中油油庫的這個發酵工場區,製造出丁醇是其主要的目的。當時為了製造丁醇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合成法,一種是發酵法。合成法需要使用相當複雜的 合成技術,使用天然瓦斯的甲烷為基本原料,將其變成乙炔,而後經過丁醇合成裝置製造。新竹這座廠之所以會選擇在此,與該地的天然瓦斯資源有關。但是因為丁 醇合成裝置需要複雜的製程,因此該廠後來完全以發酵為主力來生產丁醇,放棄以天然瓦斯為原料的合成法。
發 酵法主要就是以台灣盛產的甘蔗糖液發酵後來製造丁醇,臺北帝大有名的馬場為二教授就是在當時發展出以馬場菌來製造丁醇的關鍵技術。以六燃的新竹施設廠區來 看,西北區主要規劃出的三角形區域西側(紅色區)部分,原本都是要用來以合成法製造丁醇的,但這種生產方式被放棄後,這區大部分原預計興建的廠房便都沒有 興建,反而是三角形區域東側部分,最重要的原動罐(亦即原動室,編號717)廠房,因是重要的蒸汽提供廠房,故於19445月完工啟用。而其他重要的丁醇製造設施,就只剩在如今公道五路北側,亦即原本鐵道路線以北的區域(綠色表示,編號735),為一連串的連續發酵工場區域。
整個六燃的廠區,北端的這條鐵路在當時是肩負運輸燃料與蔗糖原料的任務,甚至裝罐後的成品也可用此鐵道運出,因此相關的專罐成品荷物工場也在鐵道旁這一區。這條鐵路從如今的新竹貨運站分歧出,經過戰後的台肥廠區,而後進到六燃的這個倉庫與煤場區域。在大約1994年時的現地調查,進入廠區前會先經過當時已經廢棄的新竹化工廠區,該廠內有一輛廢棄的特殊車輛,推測是跟軍方有關的牽引機,至於整個鐵路的終點則是在已經變成中油油庫的區域。
下圖是當年調查時的油庫末端,亦即六燃的發酵廠區位置。
由於六燃這個廠的丁醇生產已經放棄合成法,故以發酵法製造丁醇時的考量便有生產大量高溫蒸汽的必要。這主要的原因,是為了確保發酵過程中不會含有發酵菌種以外的雜菌在槽內,故要不斷輸送高溫蒸汽加以殺菌。因此,被稱為「原動罐」(編號717)的大廠房,就是這整個發酵法的丁醇製成中,一個很重要的核心。
為了產生大量高溫蒸汽,該廠必須取水方便,故設於切分廠區為兩部分的圳道之旁。而為了在鍋爐內大量燃燒水為水蒸汽,以煤為燃料的該廠,必須緊鄰鐵道方便將煤炭置於儲煤場以供運作時使用。故目前殘存的大煙囪廠房,基本上就是位於鐵道的最末端,且其旁緊鄰圳道水源與煤場。
這 座原動罐廠房上部有落煤的四個大漏斗,鍋爐如今已經不存,而原本完工時仍有屋頂的大廠房則已成鏤空的開天窗狀態,內部還被搭建成住宅使用,不過煙囪依然高 聳矗立。這座廠房旁應該附設有發電設施,因為在文獻上有出現應急發電的記錄,但依照發酵法的製造流程來看,最需要的是大量的高溫蒸汽,故推測該廠房主要是 以製造蒸汽為主,發電為輔。
下圖是漏斗狀的下部情況。推測在這個戰爭末期鋼鐵材料吃緊的情況下,可以用混凝土代替的槽體就不用金屬材料,而結構上可以用紅磚代替的部分,就不用鋼筋混凝土,所以該廠房完全展現了二戰末期物資缺乏時的應急態勢。
在六燃這個西北區域的另一主要設施,則是位於如今中油油庫位置的發酵工場。該廠是以連續發酵法,在編號735的一系列廠房中,透過發酵槽的連續發酵,而後經過蒸餾的精餾過程最後產出丁醇。不過很可惜的是,這個位於廠區最西北側的發酵工場區域,如今完全沒有遺跡留存,因為該用地戰後變成中油的油庫使用。

整 個六燃廠區,以圳道為界分出的西北區,以製造丁醇為主要功能,但在放棄了合成法製造後,大部分的區域其實也就整地完空著,反而是鐵道以北從儲藏倉庫一路往 西的區域,改以連續發酵工場來製造丁醇。這種以發酵法來製造的技術,其實與台拓嘉義的廠類似,並非獨創的技術。以新竹六燃的廠區規劃來看,應該一開始是要 以合成法來用天然氣製造丁醇,但在此法確定被放棄後,改用的發酵法廠房則是興建於原本合成法廠區的外圍。而原製造丁醇的計畫,是為了生產異辛烷,但因為整 個製造異辛烷的合成區域因精密機器無法趕運來台安裝,在沒有必要大量生產丁醇的情況下,原本的連續發酵製造丁醇工場,於19453月被改為單一槽體的乙醇(酒精)製造。因此,原本三組每組有八個的連續槽體,被改成二十四個獨立的槽體製造乙醇,而不生產丁醇。
至 於圳道東南側的區域,如今留有較多的建物,而該處原本都是規劃要用合成法來從丁醇製造出異辛烷的。不過在講這個廠區前,則必須提到另一個也是六燃新竹施設 很重要的觸媒工場區。這個區域如今仍未被列為文資保存,甚至也少被認知為跟六燃有關。所謂的觸媒工場,就是要生產以合成法生產過程中需要的觸媒,這個產品 不止新竹廠可以用,也可以提供其他廠的需求。從戰後初期航照上看,觸媒工場應該有七棟長方形房舍建物,但當中有二棟沒有屋頂「開天窗」,故後來軍方改建為 倉庫時,就將這二棟拆掉,故如今只剩下五棟。
下面這幾間就是觸媒工場區的建物現況。
六燃廠區的廠房建設,是在二戰末期的資材不足時期,故可以用鋼筋混凝土來代替的金屬結構,就會以鋼筋混凝土施做,而可以用紅磚代替鋼筋混凝土的建物結構部分,也會節省水泥而改用紅磚來興建。因此,六燃的建物往往可以見到鋼筋混凝土的主結構,紅磚的隔間,木造的架屋頂,這些都是戰爭時期不得不的應急措施。而觸媒工場區的廠房(包含觸媒材料庫),大多以紅磚跟木架屋頂構成,只不過戰後軍方使用時做了不等程度的改造,單從外觀較難理解其結構。
有了觸媒,也有了丁醇,六燃新竹施設最重要的就是以合成法製造異辛烷的合成工場區了。這 個區域,最主要也最大一棟的建物,就是戰後被稱做「寡婦樓」的紅磚建物「合成工場」。這個建物以及周邊的建築(包含合成工場附屬電氣室與幫浦室等),都是 原本為了要將丁醇合成為異辛烷所設計,不過因為從日本訂購的精密合成法生產儀器因為戰爭關係抵台延宕,故整個合成工場區並沒有辦法以合成法製造異辛烷,故 這區的廠房與規劃時有所不同地在戰爭最末期,改為生產檜木油或樟腦油等當成航空揮發油用的油品。
儘管如此,這棟合成工場區最大也最壯觀的建築,在1949年之後由國軍安置一群失歸眷屬,故又被稱做「寡婦樓」(2015.4.4清晨被惡拆夷平)。依照二戰後初期的航照,此建物原本有斜屋頂,是後來因颱風吹垮才拆除,而原本的一樓是挑空架高,主要廠房在二樓,但戰後由軍眷居住時,則做了相當成度的改造。
在「寡婦樓」的周邊,還有一些合成工區的附屬廠房,其規模也不小,甚至還有一個沒裝過設備的水泥架也在戰後被增築成可以住人的房舍。
 下圖這些鋼筋混凝土架,也是六燃的工場遺構,戰後被改建成房屋居住。
因 為合成工場區最終沒有完成異辛烷的製造流程與完整工場脈絡,所以一些原本已經整地好的廠房區域,根本也就沒有建物留存。倒是在這區的最角落,也就是如今的 勝利堂教會旁,有一棟紅磚圍起的高大建物,其旁原本有個很高的煙囪,推測是合成工場區的原動罐(原動室),但煙囪大約在1969年時遭拆除,如今仍可看到基座,至於紅磚圍起的廠房,內部可能沒有安裝過機器。這棟建物就在勝利堂旁邊,是臺灣鐵道研究者安有仁父親當年擔任勝利堂牧師時有記錄的建物。
當 然,整個六燃廠區,如今還散落著保留有一些圓桶狀的鋼筋混凝土槽體建物。這些圓桶狀的建築,並非油槽,而是在鋼鐵材不足的戰爭期間,以鋼筋混凝土建造而 成。這些瓦斯原料是原本合成法要用的材料,但因為合成法在不管是製造丁醇或製造異辛烷都沒有付諸實施,故這些圓桶狀瓦斯槽推測都是「新品」而未曾使用。
其 實,在六燃的規劃裡,如果順利生產出異辛烷,那麼最末端的成品也有所規劃,這包含一個地下的輕質油槽區,以及裝填的荷物工場區,兩者均緊鄰鐵道末端。這個 輕質油槽區戰後為中油接手,並擴大其規模範圍使用,但如今已經廢棄。至於荷物工場區則跟發酵場區一樣都為中油接手,拆除地上物成為中油油庫。(下圖為地下 油庫現況)
因 此簡單來說,六燃新竹施設廠區,以製造丁醇的部分而言,留下的最主要遺構就是有著大煙囪的原動罐這個生產高溫蒸汽的廠房,以及公道五路這個原本的鐵道遺 跡,至於隔著圳道水路的,有更多遺構留存的異辛烷合成區,則因為最終沒有生產異辛烷,但留有最主要的合成工場與附屬建築,甚至還包含未完成的原動罐及新品 未使用的瓦斯槽。而在這兩者外,觸媒工場也有五間廠舍留存,末端成品區也有地下輕質油槽的遺跡存在。
我想,透過這樣製成的流程分析與介紹,分散各處的六燃遺構才會有完整的理解脈絡。想要保存六燃的文化資產,工業遺址的原功能分析是不可或缺,希望這個分析有助於保存六燃的價值。
 

 

2015年4月5日 星期日

軍曹大人的這個姿勢...........

最近最紅的姿勢,原來是學軍曹大人來著啊~ Kero Kero Kero......


2015年4月3日 星期五

日本陸軍在台之特攻機場之一的龍潭機場

這幾天軍事新聞真是有夠多,從兩架美軍F-18來台二日,到女星跑到龍潭跟直昇機拍照惹出風波。因為這些新聞,也就讓晚上的談話節目有好多名嘴都在扯這些日軍當年興建的軍事設施的八卦。其實,過去講到日軍在台的建設,有兩個傳說最好笑,一個是只要有山洞一定就說有藏黃金,另一個是只要有飛機場一定說是「神風特攻隊」用。第一個藏黃金的傳說大家笑笑就好,至於第二個傳說,則需要透過史料來看才能說分明啊!首先,要先搞清楚,日軍在二戰終戰前空軍都不是獨立軍種,所以航空部隊基本上分成海軍體系與陸軍體系,雖然海軍與陸軍都有特攻部隊,但神風特別攻擊隊是日本海軍的,不是日本陸軍的,所以要先搞清楚這個。而日本在台的機場建設,也分成陸軍體系與海軍體系,雖然有些有轉屬轉用或可以共用,但這兩個體系的許多設施是有其獨特性,不能隨便混為一談。

在談話節目裡名嘴最喜歡說的就是特攻用的機場了。最近新聞焦點的台南機場與龍潭機場,嗯~ 都是日軍二戰當年的特攻用機場,不過台南是屬於海軍航空隊體系,龍潭是屬於陸軍航空隊體系。

這座龍潭飛行場,是日本陸軍於1944年下半所興建來做軍機秘匿用。依照日本陸軍第8飛行師團在二戰末期「天號作戰」期間的特攻記錄來看,19453月下旬開始到6月上旬間,其所轄下的誠部隊特攻攻擊中,從台灣出發的33回攻擊,就包含1次從龍潭出擊的任務。

終戰時的美軍記錄裡,龍潭飛行場留有日本陸軍的飛行第20戰隊,以及特攻為目的編成的16飛行隊飛機。接收時的飛機記錄,龍潭飛行場留有26架的一式戰(隼),14架的四式戰(疾風),算是美軍於二戰最末期猛烈轟炸下,台灣仍能維持戰備使用的機場之一。

我想應該不少軍事迷看到這裡眼睛快掉下來了,龍潭曾留有二十幾架的隼!?? 還有疾風!?? 對的。如果終戰時有遠見多留幾架下來,這些飛機我看都是世界級的航空典藏品了。只能說,千金難買早知道。(下圖裡黑白的一式戰隼,彩色的是四式戰疾風,拍照地點不是龍潭)

如今的龍潭基地不是說不會開放,不是說民眾完全不能進去參觀。因為國軍的全民國防基地開放,也曾開放過。但是跑去機敏地拍照,就真的是超過了。最後,再提醒一次名嘴們喔,龍潭這座機場日軍確實是有特攻飛機出發的記錄,但只有一次,而且不是海軍體系的神風特攻隊,而是陸軍體系的......。

桃園那些被「看不見」的航空軍事遺產!

去年盛大舉辦的「桃園地景藝術節」因為背後的土地徵收爭議,引起了地方首長說「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的說法。但是不談航空城開發議題,整個區域內的軍事文化史蹟又有被重視嗎?在桃園首長政黨輪替後,桃園那些被「看不見」的航空史蹟,在整個航空城計畫停滯之後,要怎麼辦?今天閱讀到這一期尖端科技的卷頭論壇,以「外行審查內行」大嘆軍事歷史建築審查之亂象。其實,會有這樣的聲音一點也不意外,因為軍事文化遺產的特殊性,本來就不應該完全只從建築結構上去探討,還包含非常多相關的發展脈絡、時空背景,以及大時代下與人的記憶。我相信,台北機廠的全區保存,是臺灣文資保存一個重要的案例,因為它不是以個別建築的思維邏輯來指定,而是以整個維修火車的工業遺產脈絡來看,所以不是獨棟式或標本式地保存,而是透過理解整個文資的脈絡價值,才做出的判斷。這是種相當先進的文資保存概念,而軍事文化遺產的保存,則還有更進一步的空間。

 上面的公文,是我去年中提供給桃園文化局的調查報告後,他們給我的回文。基本上就是一貫說法,建議很好,然後一講到保存,就天上掉下來好幾個億來唬人,接著就說不是地方能夠決定的,把球推回給中央。但所有保存文化資產的朋友請注意,文資審查本來就是各地文化局的重要任務,哪有說因為會阻擋到開發就不做文資審議?過去地方與中央都愛互踢皮球,但是台北機廠的案例已經告訴大家不可以亂踢。文資保存有專文介紹如何攻防,請各位參考。

對於桃園機場的歷史,其實一直被漠視。桃園基地的興建背景,是在日軍於太平洋戰爭中逐步敗退,大本營針對絕對國防圈內開啟的作戰準備態勢下,於1944年春展開之「十號戰備」中的航空基地建設。依照戰後國軍接收的紀錄顯示,該機場的完工時間是194411月。因此,2014年正好是桃園的航空七十年!下面這張地圖中的紅線,是桃園飛行場當年完成時的樣貌,可以看到的許多埤塘,位於機場區內的都被填平了。
 因 為航空城的規劃,目前的都市計劃僅保留黑貓中隊少數的建物,相當可惜。既然為來政府有計畫在區域範圍內建構一座航空科學館,為何不保留一些機堡與滑行道作 為實體航空博物館的展示區域?畢竟花數億經費興建一座新館舍的歷史意義與價值,還遠不如保留現有珍貴的史跡作為有特色的航空博物館?而目前的塔台,為何不 保留作為地標,成為桃園航空歷史的永遠見證?
目前桃園基地內仍有1944年桃園飛行場設立時的建物,如果再不開啟文資審議與指定,可能會被拆除消失。類似的建物在宜蘭縣有被列為古蹟與歷史建築,但桃園基地內的屬於更有代表性的原貌,其中一棟野戰耐爆氣象觀測所,更是全台唯一僅存。
依照現地調查發現,二戰時所蓋的耐爆指揮所與氣象觀測所通通健在。耐爆指揮所與氣象觀測所位於目前的桃園基地內,靠近東側的滑行道邊。耐爆指揮所下層已經淹水而無法進入,但上層的多角結構與機槍射口型態,與列為歷史建築的宜蘭飛行場「南機場八角塔台 極為類似。宜蘭的「八角塔台」事實上也是同樣格局的耐爆指揮所,只不過戰後外層有加蓋過,因而外型與桃園這座略有不同,而桃園的這棟反而保存較為完整的原貌。(下圖為耐爆指揮所)
而在此建物一旁的,是野戰耐爆的氣象觀測所。此建物的主結構是鋼筋混凝土構造,但側壁則以極厚的紅磚加以施做,並有方形開口。其頂是以鋼筋混凝土建構,上面還有一個方形塔,塔上有鐵塔基座痕跡,以及可綁鋼纜之U形突起。推測此建物就是作為風力塔使用,上面可架風速觀測儀器,甚至架設風向帶鐵柱的地點。這棟建物是目前全台唯一僅存的二戰時野戰氣象觀測所遺跡,根本就有古蹟的價值,可惜連文資啟動審查都在航空城開發的時程陰影下無法開啟。
以宜蘭現存的「南機場風向帶」古蹟與桃園飛行場的耐爆建物加以比對,可以發現該類建築因為設計的格局是以制式的固定單位來組合,故可依據各地不同需要加以拉長或縮短。這類建物都有方形的開窗,以木構外包鐵皮的方式製作防爆窗,內部空間則依照任務所需加以規劃。這類建物因為主結構與屋頂以鋼筋混凝土建構,所以戰時可以耐爆,但側面以紅磚砌成,說明了二戰末期水泥已經成為重要管制品,能省則省的時代背景。這類耐爆建物,可說是1944年左右興建的臺灣島內飛行場軍用制式建築標準型態,在宜蘭都被列做古蹟了,但桃園則......。
此外,1944年興建的桃園飛行場舊主跑道,也大部分痕跡都在,可以清楚看到地面上的圓石與水泥鋪面。底下推測有更大的石頭為基礎,可能還有鋼筋的基礎。臺灣現存的日本時代水泥跑道鋪面幾乎沒有保留,桃園這條也就非常重要!
桃園飛行場是日本陸軍於二戰間所興建的機場,完工於1944年,目前基地內外還有上述這許多重要建物遺跡,像是歷史超過七十年之久的耐爆指揮所、氣象觀測所與跑道。但之前的桃園縣府文化局為了避免影響航空城的開發計畫,都不加以開啟文資審查,實在不知道改朝換代後會怎麼演變......。
 
今年,一本我從開始找資料到好不容易寫完,弄了我將近二十年的百年台灣飛行場發展史新書,將會在今年這個終戰七十年的時候出版。這應該是一本很多朋友期待已久的書,不過因為資料量過大,實際的出版時間仍然還很難預估,但絕對不會拖過今年的。以下就是這本書裡,關於桃園飛行場的專章部分內容,敬請期待。



 


 
 

2015年4月2日 星期四

完成於1937年的台南機場前世今生

就在2015年的愚人節,因為美軍兩架F-18飛抵空軍台南基地,而讓台南機場的故事,從昨晚起就一直各個新聞台被名嘴們說著。這座機場,其實誕生於台灣民航發展的黎明期,而進入二戰後更曾因台南航空隊而聲名大噪,戰後也因為越戰的關係,維修重鎮的亞航更是一直有著神秘色彩。這座機場的歷史,其實可以推到1930年代的台灣民航起飛之時喔!(以下兩張台南基地戰後的照片,感謝空軍軍史收藏家劉主任提供)


這座機場的出現,與19368月開啟的島內民航定期航空有關。雖然說,台南州早於1935年末時就已經為了島內民航的定期旅客郵便飛行,在尋找「台南飛行場」的候選用地,然而直到1936年夏島內定期航空開闢時,民航西線在台南州與高雄州仍無可用的民航機場,因此只能以高雄海軍用地充作飛行場起降。而在高雄州這邊一直無法對於飛行場用地定案的情況下,台南州搶先一步,於193612月底通過台南飛行場的興建預算,確定於新豐郡永寧庄鞍子之處,興建面積約十八萬坪的民航用飛行場,計畫於半年後啟用。

事實上,這座台南飛行場的興建,要到1937130日才在該預定地舉行地鎮祭,而後於2月開始,在岩淵組的執行下開啟整地與興建工程,而後於該年5月下旬大致完成,預計於6月啟用,而原本島內定期航線的西線終點高雄,則可以移轉至這座新完成的台南飛行場。

依照報紙的報導,193761日時,第一架抵達的飛機在台南市上空盤旋三圈後,於10:07降落在這座新完成的飛行場,受到民眾熱烈的歡迎。雖然說,這座台南飛行場於61日便實質啟用,但開場式則要到627日才舉行,連台灣總督府的啟用告示,也是從1937626日起才設置。
這座民航用的台南飛行場,其實使用沒多久,就因為計畫轉為日本海軍使用,並擴大建設為航空基地,而有了在永康新建另一座民航用機場的轉移計畫。位於永康的民用台南飛行場是在1939年中開始興建,於1940120日完工舉辦開場式,而後民航上的「台南飛行場」便由在永康的新機場所取代。因此,若依照戰後接收的各方資料來看,大多數的日本海軍用台南飛行場狀況,都是在海軍接手後大肆擴建下的結果,初代民航時期的情況就較為不明朗。

這座原本由民航使用的台南飛行場,在1940年初位於永康的新台南飛行場啟用後,轉為軍用,並開始大範圍擴建,不止原本位於縱貫鐵道西側的機場範圍擴大,甚至還往縱貫鐵道的東側擴張。  

台南飛行場在二次大戰的歷史上,曾因有過「台南航空隊」(簡稱台南空,194110月成立)的組成而聲名大噪。台南空掛著台南之名,於19421月移防至最前線的新幾內亞時,在該年47月間,共51次的出擊,擊落盟軍飛機201架,但本身只有20架的損失,可說戰果輝煌。而台南航空隊中的坂井三郎,更是戰後在西方世界中相當有名的日軍「擊墜王」。因此,台南飛行場因為台南航空隊的緣故,在二戰戰史上可以說是另類的「台灣之光」。
而在二戰的最末期,台南飛行場也成為日本海軍神風特攻隊在台灣島內的一個重要出發基地。記錄中,從台南出發並冠上「神風特別攻擊隊」之名的有「新高隊」(1945.1.21.,彗星5架)、「第一航空艦隊零戰隊」(1945.1.21., 零戰2架)、「勇武隊」(1945.4.6.,銀河1架)、「第3大義隊」(1945.4.3., 零戰2架)。
戰後的日本海軍台南航空基地由中華民國空軍接收繼續使用,除了軍事用途外, 一直也都有民航業務的開辦,像是早期的民航空運隊,或者遠航的運報班機都有飛航台南。
而這座機場除了台南空軍基地、民航的台南航空站外,還有在越戰時期相當重要的亞洲航空(簡稱亞航),也位於其機場的範圍內。亞航在美軍協防台灣時,是美軍飛機維修的一大重鎮,如今則轉型從事客機與部分直昇機的維修業務。
台南飛行場的歷史,從1930年代中後期台灣民航的起飛開啟,歷經了多重的身份轉換與不同階段的建設,但如今機場內外,仍有不少二戰時代殘存迄今的兵舍、飛機掩體與吊鐘形防空塔,縱貫鐵道以東的二空區域也有砲塔與戰後興建之眷村等軍事遺跡,可說都是台南地區航空重要的歷史遺跡,值得國人好好珍惜。

  © Blogger template 'A Click Apart'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